本书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述其“身体”概念,以及这一概念与“空间”“时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艺术观点,并将其延伸至对于艺术史的思考,对于当代艺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对于具体作品的案例分析等各个方面。
其中,第一章主要围绕德勒兹对于培根绘画的论述,重点阐释“无器官的身体”“图形表”“感觉”等概念,就绘画与再现、感性与理性等理论问题展开思考。在第二章,通过进一步结合德勒兹与尼采、福柯等人的思想对话与回应,在中西方艺术的谱系和当代艺术的案例里,探寻“身体—艺术”的理论内涵及其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四章中,在将“身体”置于空间与时间的理论坐标时,德勒兹的艺术理论又可与西方艺术史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及当代艺术理论的“关系美学”等建立连接,并创造出“褶子”“块茎”“游牧”等概念;而通过德勒兹“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的艺术理论,经由对于柏格森与尼采的再次回溯,亦可引出其独特的“差异与重复”、“永恒轮回”、充满生成与创造的时间观与历史观,从而为我们重思艺术史学科、理解当代艺术与传统之关系带来新的视角。
最后,借助巴迪欧、阿甘本等当代理论家对于德勒兹的研究,也援引德勒兹自己的总结话语,本书尝试对德勒兹的“身体—艺术”理论做出概括与反思:一方面,对于德勒兹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激活艺术史中的传统问题,深化对今日艺术实践的理论解读;另一方面,这一始终围绕“身体”“感觉”“生命”展开的哲学思考,不断为艺术创作、社会政治及未来生活带来启示。
关键词:德勒兹;艺术;身体;空间;时间
张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外美术比较、西方美术史、当代艺术与理论等。曾赴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巴黎德国艺术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访学交流,现主持国家级、校级科研项目3项,出版译著7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一 英文著作
Adrian Parr,The Deleuze Dictionar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
Alain Badiou,Deleuze: the Clamor of Being,trans.Louise Burchill,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
Alberto Toscano,The Theatre of Production: Philosophy and Individuation between Kant and Deleuze,London: PalgraveMacmillan,2006.
Alex Callinicos,Against Postmodernism: AMarxist Critique,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9.
Amelia Jones ed.,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Art since 1945,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Anne Sauvagnargues,Deleuze and Art,trans.Samantha Bankston,London: Bloomsbury,2013.
Anne D'Alleva,Methods and Theories of Art History,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2005.
Andrew Brighton,Francis Bacon,London: Tate Publishing,2001.
Angela Ndalianis,Neo-Baroque Aesthetics and Contemporary Entertainment,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4.
Brendan Prendeville,Realism in 20th Century Painting,London & New York: Thames & Hudson,2000.
Charles Harrison and Paul Wood,Art in Theory 1900-2000,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Christophe Domino,Francis Bacon: Taking Reality by Surprise,London&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1997.
Claire Colebrook,Gilles Deleuze,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2.
Constantin V.Boundas,Gilles Deleuze,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11.
Constantin V.Boundas ed.,Deleuze and Philosoph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Constantin V.Boundas,D.Olkowski,Dilles Deleuze and the Theater of Philosophy,London & New York: Routedge,1994.
Daniel W.Smith and Henry Somers-Hall,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leuz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Damian Sutton and DavidMartin-Jones,Deleuze Reframed: a Guide for the Arts Student,London & New York: I.B.Tauris,2008.
Darren Ambrose,Rebecca Daniels,Hugh Davies,Francis Bacon: New Studies,Göttingen: Steidl Photography International,2010.
David Hopkins,After Modern Art 1945-2000,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David Sylvester,Interviews with Francis Bacon,London & New York:Thames & Hudson,1987.
D.N.Rodowick,Gilles Deleuze's TimeMachine,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Donald Preziosi,The Art of Art History: A Criti cal Anth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Eugene W.Holland,Deleuze and Guattari's Anti-Oedipus: Introduction to Schizoanalysi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9.
Eugene W.Holland,Daniel W.Smith and Charles J.Stivale eds.,Gilles Deleuze: Image and Text,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09.
Eugene B.Young,Gary Genosko,and Janell Watson,The Deleuze and Guattari Dictionary,London: Bloomsbury,2013.
Edward Willatt,Matt Lee,Thinking Between Deleuze and Kant,London&New York: Continuum,2009.
Edward Lucie-Smith,Movement in Art Since 1945,London&New York:Thames & Hudson,2001.
Eleanor Kaufman,The Delirium of Praise,Bataille,Blanchot,Deleuze,Foucault,Klossowski,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
Elizabeth Prettejohn,Beauty and Art 1750-2000,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Eric Fernie,Art History and its Methods,London: Phaidon Press,2005.
Erika Doss,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Ar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Fatema Kabir,Deleuze over Bacon: a Reader's Guide for Gilles Deleuze's 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Saarbrücken: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0.
Frida Beckman,Gilles Deleuze,London: Reaktion Books,2017.
Friedrich Nietzsche,Twilight of the Idols or,How to Philosophize with a Hammer,trans.Walter Kaufmann,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0.
Friedrich Nietzsche,Beyond Good and Evil,trans.Marianne Cowan,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1955.
Friedrich Nietzsche,The Will to Power,Walter Kaufmann ed.,trans.Walter Kaufmann and R.J.Hollingdale,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8.
Friedrich Nietzsche,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trans.Carol Dieth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Friedrich Nietzsche,Ecce Homo,trans.Walter Kaufmann,New York:Vintage Books,1989.
Friedrich Nietzsche,Beyond Good and Evil,trans.Marianne Cowan,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1955.
Friedrich Nietzsche,Untimely Meditations,trans.R.J.Hollingdal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Friedrich Nietzsche,TheGay Science,trans.R.J.Hollingdal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Friedrich Nietzsche,Thus Spa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2版。
Francesca Flores d'Arcais,Giotto,trans.Raymond Rosenthal,New York:Abbevilles Press Publishers,2012.
Fred S.Kleiner,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Global History,Boston: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11.
Gilles Deleuze,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trans.Daniel W.Smith,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03.
Gilles Deleuze,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trans.Paul Patt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Gilles Deleuze,The Logic of Sense,trans.Mark Lester,Charles Stival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Gilles Deleuze,Bergsonism,trans.Hugh Tomlinson,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 Zone Books,1990.
Gilles Deleuze,Spinoza: Practi cal Philosophy,trans.Robert Hurley,Sna Franciso: City Lights Books,1988.
Gilles Deleuze,Nietzsche and Philosophy,trans.Hugh Tomlinso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Gilles Deleuze,Foucault,trans.Seán Hand,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8.
Gilles Deleuze,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trans.Tom Conley,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03.
Gilles Deleuze,Empiricism and Subjectivity: An Essay on Hume's Theory of Human Nature,trans.Constantin V.Bounda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Gilles Deleuze,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
Gilles Deleuze,Cinema 2: The Time-Image,trans.Hugh Tomlinson and RobertGaleta,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9.
Gilles Deleuze,Negotiations 1972-1990,trans.Martin Joughi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Gilles Deleuze,Two Regimes ofMadness: 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David Lapoujade ed.,trans.Ames Hodges and Mike Taormina,Los Angeles: Semiotext(e),2006.
Gilles Deleuze,Félix Guattari,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trans.Robert Hurley,Mark Seem and Helen R.Lane,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Gilles Deleuze,Félix Guattari,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trans.BrianMassumi,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7.
Gilles Deleuze,Félix Guattari,What Is Philosophy?,trans.Hugh Tomlinson,Graham Burchell,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Gilles Deleuze,Parnet,Dialogues,trans.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Gary Genosko ed.,Deleuze and Guattari: Criti cal Assessment of Leading Philosopher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1.
Graham Jones and Jon Roffe,Deleuze's Philosophi cal Lineage,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9.
Henri Bergson,Matter and Memory,trans.NancyMargaret Paul and W.Scott Palmer,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2004.
Henri Bergson,Creative Evolution,trans.Arthur Mitchell,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98.
Hal Foster,Rosalind Krauss,Yve-Alain Bois,Benjamin H.D.Buchloh,Art Since 1900,London & New York: Thames & Hudson,2005.
Hal Foster,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New York: The New Press,2002.
Hal Foster,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6.
Jacques Derrida,Of Grammatology,trans.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Jakub Zdebik,Deleuze and the Diagram: Aesthetic Threads in Visual Organization,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2012.
Jay Lampert,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y of History,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2006.
Jean Baudrillard,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rans.Sheila Faria Glaser,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John Rajchman,The Deleuze Connections,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0.
John Russell,Francis Bacon,London&New York: Thames&Hudson,1993.
J.Williams,Gilles Deleuz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a Criti cal Introduction and Guide,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3.
Julian Young,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Ar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Kamini Vellodi,Tintoretto's Difference: Deleuze,Diagrammatics,and Art History,London: Bloomsbury,2018.
Laura Guillaume and Joe Hughes eds.,Deleuze and the Bod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1.
Lisa Downing,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Michel Foucaul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Luigi Ficacci,Francis Bacon: 1909-1992,London: Taschen,2003.
Mary F.Zamberlin,Rhizosphere,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6.
Martin Heidegger,Nietzsche,trans.David Krell,San Francisco: Harper San Francisco,1991.
Martin Harrison,Francis Bacon: Incunabula,London & New York:Thames & Hudson,2008.
Martin Harrison,In Camera: Francis Bacon: Photography,Film and Practice of Painting,London&New York: Thames&Hudson,2006.
Michel Foucault,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trans.Alan Sheridan,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4.
Michel Foucault,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trans.Alan Sheridan,New York: Vintage Books,1988.
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trans.Alan Sheridan,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5.
Michel Foucault,The History of Sexuality,trans.Robert Hurley,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1990.
Michel Foucault,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trans.Alan Sheridan,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2.
Michael Archer,Art Since 1960,London & New York: Thames & Hudson,2002.
Michael Rush,New Media in Art,London&New York: Thames&Hudson,2005.
Michael Peppiatt,Francis Bacon in the 1950s,New Haven,CT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Nicholas Mirzoeff,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2.
Paul Patton ed.,Deleuze: A Criti cal Reader,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1996.
Paul Patton,Deleuze and the Politi cal,London&New York: Routledge,2000.
Paul Rabinow,The Foucault Reader,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84.
Paul Smith and Carolyn Wilde eds.,A Companion to Art Theory,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2002.
Peg Rawes,Space,Geometry and Aesthetics: Through Kant and Towards Deleuze,London: PalgraveMacmillan,2008.
Ronald Bogue,Deleuze and Guattari,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89.
Ronald Bogue,Deleuze on Music,Painting,and the Arts,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3.
Robert C.Solomon and Kathleen M.Higgins,What Nietzsche Really Said,New York: Schocken Books,2000.
Robert S.Nelson and Richard Shiff,Criti 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Robert Wicks,Modern French Philosophy: From Existentialism to Postmodernism,Oxford: Oneworld Publication,2003.
Robert Echols and Frederick Ilchman eds.,Tintoretto,1519-1594,Venice:Marsilio,2018.
Rosalind Krauss,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2.
SlavojŽižek,Organs Without Bodies: Deleuze and Consequences,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4.
Simon O'sullivan,Art Encounters Deleuze and Guattari,London: PalgraveMacmillan,2008.
Sjoerd van Tuinen and Niamh McDonnell eds.,Deleuze and The Fold: A Criti cal Reader,London: PalgraveMacmillan,2010.
Stephen Zepke and Simon O'sullivan eds.,Deleuze and Contemporary Art,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0.
Sara Mills,Michel Foucault,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3.
Sam Hunter,John Jacobus,Daniel Wheeler,Modern Art,New York:The Vendome Press,2004.
Sally O'Reilly,The Body in Contemporary Art,London & New York:Thames & Hudson,2009.
ToddMay,Gilles Deleuze: An Introduc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Thomas Nicholas,Body Art,London & New York: Thames & Hudson,2014.
Wieland Schmied,Francis Bacon: Commitment and Conflict,Munich:Prestel Publishing,2006.
Zoya Kocur and Simon Leung eds.,Theory in Contemporary Art since 1985,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5.
二 双语出版
Cary Gutting:《福柯》(Foucault),王育平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Cynthia Freeland:《西方艺术新论》(Art Theory),黄继谦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Christopher Butler:《解读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朱刚、秦海花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Dana Arnold:《走近艺术史》(Art History),万木春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Julian Stallabrass:《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王端廷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Michael Tanner:《尼采》(Nietzsche),于洋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三 期刊文章
Antonin Artaud,“The Theatre and Cruelty”,The Tulane Drama Review,Vol.2,No.3,1958.
AndresMario Zervigón,“Remaking Bacon”,Art Journal,Vol.54,No.2,1995.
Edward B.Henning,“A Painting by Francis Bacon”,Th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Vol.70,No.9,1983.
Gilles Deleuze,“The Fold”,Yale French Studies,No.80,1991.
Guattari,“The Postmodern Dead End”,Flash Art,No.128,1986.
John Rajchman,“Foucault's Art of Seeing”,October,Vol.44,1988.
Jean-Jacques Lecercle,“Deleuze,Guattari andMarxism”,Histori calMaterialism,Volume 13: 3,2005.
James Thrall Soby,“A Trail of Human Presence: On Some Early Paintings of Francis Bacon”,MoMA,Vol.2,No.4,1990.
Kamini Vellodi,“Tintoretto's Time”,Art History,2014.
Mohamed Zayani,“The Nietzschean Temptation: Gilles Deleuze and the Exuberance of Philosophy”,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Vol.36,No.4,1999.
Richard Rusthton,“What Can a Face Do?: On Deleuze and Faces”,Cultural Critique,No.51,2002.
Russell Ford,“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by Gilles Deleuz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63,No.4,2005.
Rona Roob,“James Thrall Soby and Francis Bacon”,MoMA,Vol.2,No.4,1990.
Richard Shone,“Francis Bacon in 1930: An Early Exhibition Rediscovered”,The BurlingtonMagazine,Vol.138,No.1117,1996.
Tom Baldwin,“Deleuze's Bacon”,Radi cal Philosophy,No.123,2004.
Manuel De Landa,“Deleuze,Diagrams,and the Genesis of Form”,Amerikastudien/American Studies,Vol.45,No.1,2000.
Norman W.Canedy,“Francis Bac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The BurlingtonMagazine,Vol.117,No.867,1975.
四 中文译著
[法]阿兰·巴迪欧:《德勒兹:存在的喧嚣》,杨凯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法]阿兰·巴迪欧:《哲学宣言》,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阿兰·巴迪欧:《小万神殿》,蓝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阿兰·巴丢:《圣保罗》,董斌孜译,林曹何校,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
[法]阿兰·布罗萨:《福柯:危险哲学家》,罗慧珍译,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
[法]阿兰·科尔班主编:《身体的历史(卷二):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杨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匈]阿诺尔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黄燎宇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刘悦笛、许中云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法]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机器重影》,桂裕芳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美]阿瑟·C.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阿瑟·C.丹托:《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安·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李震译,王春辰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德]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行为表演美学——关于演出的理论》,徐匡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澳]保罗·帕顿:《德勒兹与政治》,尹晶、张璟慧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澳]保罗·帕顿:《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与政治》,尹晶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英]保罗·史密斯、卡罗琳·瓦尔德:《艺术理论指南》,常宁生、邢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加拿大]布来恩·马苏米:《虚拟的寓言:运动,情感,感觉》,严蓓雯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彼得·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朱生坚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英]彼得·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英]布伦丹·普伦维勒:《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英]布莱顿·泰勒:《当代艺术》,王升才、张爱东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美]查尔斯·J.斯蒂瓦尔编:《德勒兹:关键概念》,田延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英]戴米安·萨顿、大卫·马丁—琼斯:《德勒兹眼中的艺术》,林何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英]大卫·西尔维斯特:《培根访谈录》,陈美锦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
[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法]达尼埃尔·阿拉斯:《绘画史事》,孙凯译,董强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达尼埃尔·阿拉斯:《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一部别样的绘画描述集》,何蒨译,董强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瑞典]丹尼尔·伯恩鲍姆:《年代学》,尹晟、张秀峰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法]多米诺:《培根:绘画奇才》,陈惠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德]恩内斯特·康托洛维茨:《国王的两个身体》,徐震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瑞典]芙丽达·贝克曼:《吉尔·德勒兹》,夏开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弗雷德·特纳:《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张行舟等译,电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美]弗雷德·S.克雷纳、克里斯汀·J.马米亚编:《加德纳艺术通史》,李建群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法]弗朗索瓦·于连:《本质或裸体》,林志明、张婉真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美]冯珠娣:《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郭乙瑶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王玉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版。
[德]汉斯·贝尔廷:《脸的历史》,史竞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德]汉斯·贝尔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苏伟译,卢迎华、苏伟评注,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
[德]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的终结?》,常宁生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美]哈尔·福斯特:《实在的回归》,杨娟娟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美]H.W.詹森:《詹森艺术史》,戴维斯等修订,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年版。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等译,沈玉麟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2版。
[法]吉尔·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董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迦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与表现问题》,龚重林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姜宇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张宇凌、关群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杨凯麟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于奇志、杨洁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批评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陈永国、尹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安靖、张子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荒岛〉 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法]大卫·拉普雅德编,董树宝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克莱尔·帕尔奈:《对话》,董树宝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康德的批判哲学》,夏莹、牛子牛译,吴子枫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谢强、蔡若明、马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运动—影像》,谢强、马月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Ⅰ:运动—影像》,黄建宏译,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版。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Ⅱ:时间—影像》,黄建宏译,远流出版公司2003年版。
[意]吉奥乔·阿甘本:《剩余的时间》,钱立卿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意]吉奥乔·阿甘本:《宁芙》,蓝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意]吉奥乔·阿甘本:《裸体》,黄晓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意]吉奥乔·阿甘本:《渎神》,王立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意]吉奥乔·阿甘本:《论友爱》,刘耀辉、尉光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意]吉奥乔·阿甘本:《例外状态:〈神圣之人〉 二之一》,薛熙平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简·罗伯森、克雷格·麦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来的视觉艺术》,匡骁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法]杰罗姆·桑斯:《对话中国:与32位当代艺术家访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英]克莱尔·科勒布鲁克:《导读德勒兹》,廖鸿飞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英]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美]雷诺·博格:《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李育霖等译,麦田出版社2016年版。
[英]雷切尔·格林:《互联网艺术》,李亮之、徐薇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英]李·斯平克斯:《导读尼采》,丁岩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德]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万华、曹飞廉校,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祖占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美]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黄煜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意]罗西—布拉伊多蒂:《后人类》,宋根成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罗莎琳·克劳斯:《前卫的原创性及其他现代主义神话》,周文姬、路珏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美]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许春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罗伊·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袁小潆编,周凌、任爱凡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德]鲁道夫·弗里林、迪特尔·丹尼尔斯:《媒体艺术网络》,潘自意、陈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法]莫妮克·达维—梅纳尔:《德勒兹与精神分析》,李锋、赵靓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版。
[法]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版。
[法]米歇尔·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莫伟民、赵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邢克超译,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马奈的绘画:米歇尔·福柯,一种目光》,谢强、马月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2版。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文选Ⅰ:声名狼藉者的生活》,汪民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文选Ⅱ:什么是批判》,汪民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文选Ⅲ:自我技术》,汪民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等:《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李洋选编,李洋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马文·克拉达、格尔德·登博夫斯基编:《福柯的迷宫》,朱毅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英]马丁·哈默尔:《费顿焦点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张帆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美]马格·乐芙乔依等主编:《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任爱凡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英]迈克尔·阿彻:《1960年以来的艺术》,刘思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美]迈克尔·拉什:《新媒体艺术》,俞青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德]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德]尼采:《看哪,这人!》,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德]尼采:《快乐的知识》,黄明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德]尼采:《善恶之彼岸——未来的一个哲学序曲》,程志民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等译,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德]尼采:《尼采读本》,周国平译,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德]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杨恒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尼采:《敌基督者》,吴增定、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英]尼古拉斯·罗斯:《生命本身的政治:21世纪的生物医学、权力和主体性》,尹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关系美学》,黄建宏译,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英]帕梅拉·瑟齐韦尔:《导读弗洛伊德》,李新雨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N.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意]乔治·瓦萨里:《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刘明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乔纳森·费恩伯格:《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王春辰、丁亚雷译,易英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意]乔吉奥·阿甘本:《潜能》,王立秋、严和来等译,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
[法]乔治·维加埃罗主编:《身体的历史(卷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张竝、赵济鸿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法]让—雅克·库尔第纳主编:《身体的历史(卷三):目光的转变:20世纪》,孙圣英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英]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罗杰·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英]罗杰·弗莱:《视觉与设计》,易英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无身体的器官:论德勒兹及其推论》,吴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邓晓芒等译,邓晓芒等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法]萨特:《萨特论艺术》,[美]韦德·巴斯金编,欧阳友权、冯黎明译,罗务恒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托尼·迈尔斯:《导读齐泽克》,白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唐娜·哈拉维:《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陈静、吴义诚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唐纳德·普雷齐奥西:《艺术史的艺术》,易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法]文森特·德贡布:《当代法国哲学》,王寅丽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美]W.J.T.米歇尔:《图像学》,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W.J.T.米切尔编:《风景与权力》,杨丽、万信琼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瑞士]维克多·I.斯托伊奇塔:《影子简史》,邢莉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美]温尼·海德·米奈:《艺术史的历史》,李建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日]筱原资明:《德勒兹:游牧民》,徐金凤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西蒙·莫尔帕斯:《导读利奥塔》,孔锐才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英]肖恩·霍默:《导读拉康》,李新雨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美]尤金·W.霍华德:《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 〈千高原〉》,周兮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张旭春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美]约翰·拉塞尔:《培根》,罗健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荷兰]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美]佐亚·科库尔、梁硕恩编著:《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王春辰等译,王春辰审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法]朱迪特·勒薇尔:《福柯思想辞典》,潘培庆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英]朱利安·沃尔夫雷斯:《21世纪批评述介》,张琼、张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张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李钧鹏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郭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五 中文原著、文集
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版。
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永国:《理论的逃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程党根:《游牧思想与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段炼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董冰峰等主编:《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名潞、陈小文主编:《当代数码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判的终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何政广主编,黄舒屏等撰文:《现代心灵描绘大师:培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韩桂玲:《吉尔·德勒兹身体创造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小惠:《欲望·游牧·政治——吉尔·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建群:《20世纪英国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李军:《穿越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军:《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鲁明军:《视觉认知与艺术史:福柯、达米施、克拉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罗贵祥:《德勒兹》,东大图书公司2016年版。
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陆扬:《后现代文化景观》,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麦永雄:《德勒兹哲性诗学:跨语境理论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莫伟民等:《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聂欣如:《电影的语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南帆:《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南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潘于旭:《断裂的时间与“异质性”的存在——德勒兹 〈差异与重复〉的文本解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秦兰珺:《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
邵大箴、奚静之:《欧洲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邵亦杨:《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邵亦杨:《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邵亦杨:《西方美术史:从17世纪到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邵亦杨:《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沈语冰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美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尚杰:《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尚杰:《沉醉之路——变异的柏格森》,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汪民安:《感官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汪民安:《形象工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汪民安:《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汪民安:《什么是当代》,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汪民安主编:《生产第四辑:新尼采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五辑:德勒兹机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生产第七辑:生命政治:福柯、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生产第十一辑:德勒兹与情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生产第十二辑:事件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生产第十三辑:建筑、空间与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汪民安主编:《褶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王璜生主编:《大学与美术馆第三期: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与学科建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巫鸿:《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巫鸿:《张洹工作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巫鸿:《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万胥亭:《德勒兹·巴洛克·全球化》,正港资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版。
徐辉:《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熊十力:《境由心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夏可君:《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易英:《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易英:《原创的危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易英主编:《〈世界美术〉 文选》,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杨远婴主编:《电影理论读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杨远婴、徐建生主编:《外国电影批评文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
杨祖陶、邓晓芒:《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凯麟:《分裂分析福柯》,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凯麟:《分裂分析德勒兹》,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朱朱:《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朱其主编:《当代艺术理论前沿:战后西方艺术理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周冬莹:《影像与时间:德勒兹的影像理论与柏格森、尼采的时间哲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赵一凡:《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左靖、董冰峰主编:《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舞蹈和录像》,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六 学位论文
胡新宇:《德勒兹差异哲学与美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孙澄:《时间的景深: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4年。
邰蓓:《德勒兹生成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赵孟仲:《感觉与逻辑的张力——从德勒兹 〈感觉的逻辑〉 解析当代艺术之困境》,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七 期刊文章
[澳]保罗·帕顿:《德勒兹与福柯》,高继海译,《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陈瑞文:《德勒兹创造理论的非人称与非人称性》,《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陈瑞文:《德勒兹的电影系谱:电影与哲学互为的来龙去脉》,《现代美术学报》第21期。
冯珠娣(Judith Farquhar)、汪民安:《日常生活、身体、政治》,《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冯学勤:《系谱学与身体美学:尼采、福柯、德勒兹》,《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耿幼壮:《如何面对绘画——以德勒兹论培根为例》,《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耿幼壮:《哲学的天真——读德鲁兹的“对谈”》,《博览群书》2002年第1期。
黄文达:《德勒兹的电影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姜宇辉:《德勒兹的事件哲学与当代前卫艺术》,《艺术时代》2013年第9期。
蒋洪生:《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及其不满》,《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期。
蒋洪生:《雅克·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和当代政治艺术观》,《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蒋洪生:《迷影与反思:雅克·朗西埃眼中的戈达尔》,《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7日第A08版。
蓝江:《德勒兹的本体论与永久轮回》,《现代哲学》2011年第5期。
李坤:《德勒兹美学视域下的两种电影叙事范式》,《文艺评论》2015年第5期。
李坤:《德勒兹身体美学与艺术叙事范式》,《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2期。
李坤:《从有机叙事到非有机叙事——吉尔·德勒兹美学视域下艺术叙事新探》,《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李洋:《电影的政治诗学——雅克·朗西埃电影美学评述》,《文艺研究》2012年第6期。
李洋:《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文艺研究》2013年第9期。
陆扬:《为什么反俄狄浦斯——德勒兹和伽塔利论欲望的囚禁与解放》,《文艺研究》2013年第1期。
[法]米歇尔·福柯:《另类空间》,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法]米歇尔·福柯:《乌托邦身体》,白轻译,“实践与文本”http://www.ptext.cn/home4.php?id=5935。
麦永雄:《德勒兹差异哲学与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举隅》,《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莫伟民:《主体的真相——福柯与主体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聂欣如:《环顾影像:德勒兹影像分类理论释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聂欣如:《寻找德勒兹的反映—影像》,《当代电影》2015年第5期。
聂欣如:《电影之海钓鱼人——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秦兰珺:《普鲁斯特的追寻——德勒兹论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秦兰珺:《非意义的意义——德勒兹论“Snark”》,《外国文学》2013年第5期。
秦兰珺:《数字界面:虚拟现实与虚拟化的现实》,《文艺研究》2014年第10期。
秦兰珺:《数字艺术究竟是什么?》,《中国艺术报》2015年3月25日第S01版。
邵亦杨:《我看,我被看,我看着我被看——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当代艺术三例》,《文艺研究》2013年第7期。
邵亦杨:《具象绘画如何进入前卫经典?》,《荣宝斋》2011年第10期。
邵亦杨:《身体·政治——西方当代身体艺术谱系》,《美术研究》2012年第1期。
邵亦杨:《从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形式问题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语境的多重读本》,《美术观察》2003年第12期。
邵亦杨:《形式和反形式——视觉文化中的形与无形》,《美术研究》2007年第4期。
邵亦杨:《裸露的真实:性·性别与身体政治》,《美术观察》2009年第10期。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数码时代的三个片段》,《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邰蓓:《论德勒兹和加塔里的“欲望机器”》,《求是学刊》2014年第2期。
田兆耀:《德勒兹电影理论与后结构微观政治学》,《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2日第22版。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美术观察》2010年第10期、2011年第1期至第3期。
[法]雅克·朗西埃:《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时间?》,陆兴华译,《艺术时代》2013年第7期。
于奇智:《德勒兹与巴洛克风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15日第A08版。
于奇智:《后现代思想家G.德勒兹》,《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尹晶:《作为生命进程的文学——德勒兹(和瓜塔里)文学批评思想概论》,《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
尹晶:《吉尔·德勒兹:东方与西方——“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综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应雄:《德勒兹 〈电影1〉 中的“运动影像”》,《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
应雄:《德勒兹 〈电影2〉 读解:时间影像与结晶》,《电影艺术》2010年第6期。
张琦:《读德勒兹 〈千高原〉 有感》,《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第4期。
查鸣:《影像的生成与政治:德勒兹的电影美学思想》,《电影评介》2015年第2期。
相关推荐
-
穿越布里洛盒子:丹托艺术理论研...
作者:王佳
穿越布里洛盒子:丹托艺术理论研究
-
2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九辑,2015...
作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九辑,2015年....
-
3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10辑,2016...
作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10辑,2016年....
-
4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8辑,2015年...
作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8辑,2015年....
-
5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11辑,2016...
作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11辑,2016年....
-
6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一辑)
作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一辑)
-
7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六辑)
作者: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第六辑)
-
8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
作者:高建平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