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类
徐寿彭、严英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徐永昌、李建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国民族》1982年第8期。
武恩莲:《生活气息浓郁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吴志平:《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闭锦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美的特征》,《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赵昌毅:《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黄建文、陈丽珠:《21世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第5期。
芦平生、陈玉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徐万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徐金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体育科学》2004年第1期。
颜绍泸:《走近主流文化的历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之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冯胜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方式和存在基础的特征调查与近30年内逐步现代化的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体育学刊》2007年第8期。
袁华亭:《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措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体育学刊》2008年第9期。
郭礼:《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王虹、赵晓玲:《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11期。
刘少英、肖宪平、赵志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虚拟博物馆构建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张守平、王天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对策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7期。
刘昀、刘闯、杨元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7期。
丁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实效性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2年第5期。
霍红、王洪珅:《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王新武、张建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社会价值及其发挥》,《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12期。
屈植斌、顾晓艳:《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运行机制的系统构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李姗姗:《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谭广鑫、罗国旺:《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保护路径》,《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第5期。
管学庭:《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李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考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梁柱平:《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流传说中的祭祀特征浅析》,《体育文史》1989年第6期。
庞锦荣:《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略论》,《体育文史》1989年第3期。
韦晓康:《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3期。
芦平生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构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芦平生、杨兰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芦平生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科学》2002年第1期。
芦平生、陈玉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学刊》2002年第1期。
芦平生、冯平:《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性化的自然选择与定位》,《体育学刊》2003年第1期。
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芦平生、潘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社会价值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群分类及其特征》,《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9期。
王琳、谢智学:《对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类型的特征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张扬、王玉红:《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新进展》,《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6期。
周伟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第5期。
沈林、宋楚欢:《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12期。
阿不拉·玉素甫、查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5期。
刘全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其特征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武杰、庞辉、王欢:《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发展的特殊性及契机》,《体育学刊》2007年第7期。
王国元、张玉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征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李险峰、朱梅新、熊飞:《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新疆体育的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沈林、朱梅新、胡金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1期。
杨成、刘胜兵、龙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庞辉:《从新疆民运会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之构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余彬、李军:《基于文化软实力提升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途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谭永洁:《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分类及其特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董素云:《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征及其功能的现代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雍桂军:《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创新的多元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3期。
肖谋远:《非物质文化视野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郭永东:《论多元文化圈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8期。
庞元宁、蒋仕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征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冯胜刚:《生活方式变迁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契机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
冯胜刚:《南方喀斯特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研究——以贵州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李红:《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及传承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5期。
吴小焱:《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美学价值——以贵州独竹漂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9期。
龙忠德:《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变与传承发展的理性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徐咏:《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
国伟、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体育学刊》2009年第9期。
谢芳:《合理开发利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戴文忠:《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体育文史》1996年第4期。
尹晓燕:《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的宗教渊源及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0期。
方桢、黄光伟:《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5期。
赖云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温和琼、敬龙军:《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12期。
饶远、王丽静:《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构想》,《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2期。
栾桂芝:《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栾桂芝:《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特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朴刚、栾桂芝、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其发展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朴刚:《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朴刚、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4期。
赵忠伟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赵忠伟、郑鸿:《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3期。
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唐明:《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王洪珅:《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质推演》,《体育科学》2014年第7期。
魏建军:《基于差异化理论的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成英、葛小军、陈振勇:《代价论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张兴奇、顾晓艳:《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化理路》,《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吴建逊:《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发展——基于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的视角》,《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余彬、李军:《基于文化软实力提升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途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刘铮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略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冯胜刚:《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路径的实证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郝国栋、石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宁新辉、谢玉琴、刘玉兰:《城镇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及对策:以新疆哈萨克族为例》,《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刘坚、吕赟、徐长红:《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6期。
朱杰等:《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白永生、方征、马辉:《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及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何亮、杨世如:《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价值观的构建》,《体育学刊》2008年第9期。
郭风兰、闫晓、臧留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人类学解读》,《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第5期。
闫艺:《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流变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李因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思考——以黔南地区为个案》,《搏击·武术科学》2012年第3期。
谭广鑫、胡小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类学考察——以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考察对象》,《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李因霞、顾晓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张文涛、刘志元:《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程中的整合》,《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年第1期。
栾桂芝:《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认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段军刚:《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4期。
姜明、文格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发展趋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韦晓康、方征:《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8期。
袁华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本概念的探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钟全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类型及特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吴湘军、白晋湘:《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流探究》,《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任莲香:《体育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节日文化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王南童:《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刘东渝:《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黄银华、龚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袁华亭:《断裂与传承——“范式”视域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夏琼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1期。
刘铮、郝凤霞、贾文彤等:《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略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朱琳、刘礼国、徐烨:《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体育与科学》2013年第5期。
肖谋远、韦晓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路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李晓通、周山彦、高志才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7期。
杨敏、沈卫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问题与对策》,《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8期。
丁雨:《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5期。
王长乐:《论“文化生态”》,《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
王玉德:《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生态文化》2003年第3期。
李学江:《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论析》,《理论学刊》2004年第10期。
管宁:《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理念之培育》,《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吴圣刚:《文化的生态学阐释和保护》,《理论界》2005年第5期。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沈建良:《文化安全:文化生态的视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黄云霞:《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布特、闫静:《体育文化生态理论:新范式引入与展望》,《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龚建林:《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体育学刊》2011年第4期。
江伟、徐成立:《文化生态视域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李吉远:《文化生态嬗变下传统武术的历史走向》,《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谢业雷、李吉远:《文化生态视野下传统武术的生存价值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郭永东:《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分布及其文化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姜明、文格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发展趋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饶远、赵玲玲、沈阳:《民族体育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陈辉、饶远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产业化的SWOT分析与策略》,《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丁先琼、鲁平俊、胡志红、刘朝阳、赵功景:《云南苗族“吹枪”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传承》,《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王萍、周山彦:《云南苗族吹枪发展探析》,《文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周山彦:《文化生态视野下苗族吹枪的活态传承》,《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年第5期。
坦龙:《贵州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
田原:《贵州文化浅论》,《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刘转青、刘积德:《独竹漂项目衍变历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王馨平等:《苗族独木龙舟变迁的经济动因探析》,《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胡小明等:《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一)》,《体育学刊》2009年第12期。
朱琳、徐晓光:《“独木龙舟活动”隐含的故事——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的社会规则及礼物互惠》,《体育与科学》2016年第2期。
周华:《黔东南苗族村寨的独木龙舟节文化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张红娜:《苗族独木龙舟文化调查》,《原生态民族文化刊》2009年第4期。
王洪珅、霍红:《羌族传统体育挖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8期。
徐学书:《嘉绒藏族“锅庄”与羌族“锅庄”关系初探》,《西藏艺术研究》1994年第3期。
付茂忠等:《凉山州现代畜牧业发展探讨》,《四川畜牧兽医杂志》2014年第12期。
廖恒:《羌族推杆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第4期。
丁玲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西藏体育》2003年第4期。
丁玲辉:《略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特性和功能》,《中国藏学》1999年第3期。
丹珠昂奔:《试说藏民族的形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胡益阳:《西藏昌都地区麻类资源考察》,《作物品种资源》1984年第2期。
赵秉理:《从 〈格萨尔〉看古代藏族部落战争的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王兴怀:《藏族“工布响箭”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初探》,《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王兴怀、杨建军:《博弈论视角下藏族工布响箭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阎劲:《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谷枫、韦晓康、于浩:《藏族传统体育俄尔多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朗杰:《藏族牧民的抛石绳——“古朵”》,《化石》1987年第2期。
张世威、张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安全审视——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王一波、陈廷亮、咏梅:《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彭振坤:《来凤县舍米湖文化资源的调查报告》,《土家族研究》2004年第4期。
萧洪恩:《摆手舞的起源及文化内涵初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赵翔宇:《从娱神到娱人:土家族摆手舞的功能变迁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4期。
张世威、张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安全审视——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范大平:《论中国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求索》2005年第2期。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董学荣、罗维萍:《民族文化保护的悖论与超越——以基诺族文化保护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4期。
王天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原则》,《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期。
韩玉姬、王洪珅:《旅游场域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周纪兰:《文化与生活方式》,《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屈植斌、顾晓艳:《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运行机制的系统构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丹珠昂奔:《试说藏民族的形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张世威、张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安全审视——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赵翔宇:《传统的发明与文化的重建——土家族摆手舞传承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蒋东升、王利春、潘宏波:《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第2期。
张世威:《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研究——来自土家摆手舞的田野释义与演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8期。
梁勤超、王洪珅、李源:《城镇化转型中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迷失与复归》,《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王洪珅:《中国体育文化生态的历史演变论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刘转青、刘积德:《独竹漂项目衍变历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邹广文:《文化前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
李景繁、高会军:《消解与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空间衍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第11期。
王洪珅:《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冲击与调适》,《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第6期。
莫代山:《酉水流域摆手舞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薛强:《藏族传统体育古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为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刘希刚:《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底线”与“底线思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张国祚:《谈谈“底线思维”》,《求是》2013年第19期。
王郅强、尉馨元:《“底线思维”:历史寻根与现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3期。
曾美海、杨娴:《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底线思维》,《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10期。
王洪珅:《民族聚落旅游开发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保护和传承》,《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第9期。
周忠华、向大军:《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周晓阳:《论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中文书籍类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编写组:《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编写组:《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编者:《镇远府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霍红等:《汶川地震后羌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版。
尕藏加:《西藏宗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丁玲辉:《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降边嘉措、吴伟:《格萨尔王全传》,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重庆民族志》,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土家族百年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龙山县志》卷七:《风俗》,1818年版(清嘉庆二十三年)。
《龙山县志》卷十一:《祁禳条》,1870年版(清同治九年)。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中国舞蹈出版社1991年版。
——网络文献类
《文山》,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4400312-4607145.html)。
《贵州概况》,贵州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gzgov.gov.cn/)。
《贵州》,中国政府网(2005-08-10)。
《贵州概况》,贵州百科信息网(2011.10.30)。
《多民族的大家庭》,贵州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gzgov.gov.cn/)。
《贵州赤水走“旅游兴 经济活 百姓富”全域旅游发展新路》(http://www.sohu.com/a/158004121_120702)。
彝族人网(http://www.yizuren.com/survey/gyyz/32226.html#a10)。
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6238362500026068.html)。
《族群认同》,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7899848-8173943.html)。
《西藏的宗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2/01/con-tent_1207579.htm)。
《藏族人口》,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zz/2009-09/04/content_18467809.htm。
西藏信息港(http://www.tibetculture.net/lsmy/xzls/zzqy/200712/t20071212_298121.htm,2007-03-29)。
好搜百科:《藏族》(http://baike.haosou.com/doc/2621436-2767967.html#2621436-2767967-14)。
《门巴族》(http://www.seac.gov.cn/index.html)。
《珞巴族》(http://www.seac.gov.cn/col/col451/index.html)。
《珞巴族》,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40176-1.htm2011-09-26)。
《西藏文化》,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878836-6091708.html)。
《西藏民族体育》,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9123810-9456816.html)。
《生产工具》,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文化认同》,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185295-6398545.html)。
《制度》,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3100265-3267739.html)。
《生产方式》,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837513-6050344.html)。
《生活方式》,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383413-5619808.html)。
《根》,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4528408-4738512.html)。
《体系》,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4216825-4418230.html)。
《可持续性发展》,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762556-6977217.html)。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2151108-2275974.html)。
《教育》,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338309-5573749.html#5338309-5573749-7)。
《制度环境》,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444125-6657806.html)。
《普适性》,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931437-7153759.html)。
《族群认同》,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7899848-8173943.h)。
《体育社会组织》,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24820278-25750797.html)。
李勖:《来凤县志·风俗志(同治版)》,来凤县史志办在线资料(http://www.laifeng.gov.cn/szb)。
林翼池:《来凤县志(乾隆版)》,来凤县史志办在线资料(http://www.laifeng.gov.cn/szb/:63.)。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类
仝兆静:《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邓开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夏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1年。
徐巧:《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3年。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魏丽萍:《云南省景谷县彝族打陀螺活动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刘楠楠:《试论土家族摆手舞形态流传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李红真:《论学校常规活动仪式的育人功能》,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
——其他类
Te Bu,Dilemma of Study on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Selection of Paths,Asian Social Science,Vol.7,No.1,June,2010.
Dilshat Mohammad,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dern Chan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Ethnic College Students'Value Consciousness,Asian Culture and History,Vol.3,No.1,June,2010.
Jinghong Yan,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Adjustment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3)Vol.39,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Dec,2013.
Ling Jing,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resources of minority people in Xinjiang,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ports Engineering(CSSE 2010),Mar.2010.
F.W.Rudmin,“Field Notes from the Quest for the First Use of‘Acculturation'”,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Bulletin,Vol.3,2003.
Redfield,R.,Linton,R.& Herskovits,M.J..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38,1936.
F.W.Rudmin,Criti cal History of the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of Assimilation,Separation,Integration,andMarginalizationo,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Vol.7,2003.
邹启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