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著作: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顾希佳:《社会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新、彭刚编:《历史与思想(第1辑):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
李玉玲:《教育人类学》,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柯玲:《民俗教育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赵静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周星:《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邵兴江:《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容中逵:《传统文化传承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的文化责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星主编:《国家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钟敬文:《民间文学和民众教育——见民间文艺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娄华英:《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李亮:《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沈建东:《苏南民俗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恩培:《吴文化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腾星:《教育人类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李政涛:《教育人类学引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贾永春、徐晶星:《让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校园里的中华传统“节”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上海普陀区回民小学:《民俗文化的力量:基于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学生多元发展实践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中文译著: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黄丽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的教育文化观》,宋文里、黄小鹏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莱斯利·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王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陈泽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回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冯亚琳主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爱尔乌德:《文化进化论》,钟兆麟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兰格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德]赫尔曼·鲍辛格:《技术世界的民间文化》,户晓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健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何红、何维凌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阿兰·邓迪斯:《民俗分析》,户晓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沈汉、王加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著译: 《文化身份问题研究》,庞璃,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巴格莱:《教育与新人》,袁桂林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美]阿兰·邓迪斯编:《世界民俗学》,陈建宪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李丽琴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宋广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德]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袁斯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中文论文:
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
关溪莹:《钟敬文的民俗教育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哲学动态》1995年第1期。
李松:《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
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宋旭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传承路径创新研究——以广东江门地区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龙梦晴:《民俗文化教育发展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毛新梅:《论民俗文化的德育意蕴及其实施路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年第5期。
薛晓蓉:《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董云川、刘永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高校的文化传承责任——“渭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个案简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2期。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
陶成涛:《文化乡愁、文化记忆的情感维度》,《中州学刊》2015年第7期。
康澄:《象征与文化记忆》,《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
刘博:《社会记忆·文化记忆·图书馆——社会记忆与图书馆关系新论》,《图书馆建设》2016年第3期。
郑雪松:《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期。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的传承本质》,《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李占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
纪德奎、赵晓丹:《文化认同视域下乡土文化教育的失落与重建》,《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2期。
张士闪:《“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
容中逵:《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语境》,《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第3期。
刘爱华:《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与维度》,《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
张青仁:《身体性:民俗的基本特性》, 《民俗研究》2009 年第2期。
李卫英:《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王璐、尤铮:《英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邱昆树:《形塑“文化记忆”:当代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3期。
左路平、吴学琴:《论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毕海、陈晖:《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程艳:《昆曲与民族文化记忆》,《四川戏剧》2016年第12期。
徐晓林、陈炳飞:《地域文化课程化:学校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第34期。
魏兆锋:《21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文化使命》,《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
井祥贵:《疏离与融合:学校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姜德刚、郝德永:《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张继梅:《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齐鲁学刊》2013年第4期。
刘茜、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7期。
张金运、张立昌:《基于文化素养养成的课程知识理解——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及其实现》,《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1期。
刘慧梅、姚源源:《书写、场域与认同:我国近二十年文化记忆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郭方涛、孙宽宁:《从生活域到教育场:民俗的学校教育传承》,《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2期。
姜英敏:《继承与嬗变——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吴文涛:《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学校?——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3期。
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李长吉:《论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 《教育研究》2012 年第6期。
陈磊、栗红武:《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精神转向”的重要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5期。
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王明娣:《文化回应教学理论:背景、思想与实跋——华盛顿多元文化教育教育中心Geneva Gay教授访谈》,《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年第1期。
雷玉明、易文君:《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张卫民、曾虹、詹霞:《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王蜜:《文化记忆:兴起逻辑、基本维度和媒介制约》,《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
王乐:《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西北民族研究》2012 年第1期。
卢焱:《构建传统“节日课程”:为儿童留下中华文化记忆》,《中小学管理》2017年第5期。
曹海峰:《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学术界》2016年第12期。
王晨:《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非遗传承机制演变与发展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德]扬·阿斯曼,管小其译:《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学术交流》2017年第1期。
陶东风: 《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9期。
康澄:《文化记忆的符号学阐释》,《国外文学》2018年第4期。
金寿福:《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外国语文(双月刊)》2017年第2期。
蓝江:《从记忆之场到仪式——现代装置之下文化记忆的可能性》,《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12期。
燕海鸣:《博物馆与集体记忆——知识、认同、话语》,《中国博物馆》2013年第3期。
张家雯、楼世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师角色缺位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当代教师教育》2016年第4期。
徐晓林、陈炳飞:《地域文化课程化:学校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江苏省昆山中学“江南水乡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概况》,《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第12A期。
范雨涛、刘汉文:《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以羌族传统音乐学校教育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8期。
肖正德、井小溪:《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融入教学:农村教师的尴尬境遇》,《当代教育文化》2015年第2期。
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7期。
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8期。
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味:逻辑、空间与限制》,《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期。
赵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赵敏:《学校场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Z2期。
刘晓春:《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单霁翔:《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遗产保护》,《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
薛亚利:《价值的?工具的?——仪式的意义指向》,《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熊湘华:《学校教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郑伟斌:《“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教育文化论坛》2013年第1期。
万明钢:《论台湾的乡土教育》,《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
柯玲:《遗产保护根在教育——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设置与构想》,《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薛法根、娄小明:《地方文化的课程张力——“开发丝绸文化课程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报告》,《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7A期。
夏文菁、张剑平:《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第8期。
彭慧:《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行动路向》,《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12期。
刘振怡:《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微观研究》,《学术交流》2017年第10期。
孙宽宁、徐广华:《论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教育立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2期。
王小红、王倩:《乡土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的使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李卫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路径探析——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靖东阁、孙振东:《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民俗研究》2019年第2期。
林继富、谭萌:《新型城镇化与民俗文化的传续与创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赵晓霞:《文化记忆视角下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孙宽宁、徐继存:《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6期。
冯文坤:《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例》,《学术界》2017年第9期。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的展示、保护与实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2期。
学位论文:
裴淑妍:《少先队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王亚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姜慧:《中小学民俗文化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郝凌飞:《苏州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16年。
张金运:《课程知识的文化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蔡衡臻:《校本课程“吴文化与语文”的开发与实施——以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6年。
俞婷:《初中蚕桑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鲍林:《基于吴文化的化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顾鑫:《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以无锡市L小学吴文化校本课程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8年。
朱文学:《吴文化与中学德育资源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朱雷:《台湾民俗博物馆与文化记忆的传承》,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张宗拳:《江南船拳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14年。
承轶妍:《对锡剧唱腔传承的思考——以“锡剧进校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张欣:《文化记忆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 2015年。
报纸类:
[德]扬·阿斯曼著,金寿福译:《“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与建构》,《光明日报》2016年3月26日第11版。
邹广文:《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镇化》,《光明日报》2014年2月10日第2版。
罗扬、李韵:《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光明日报》2012年4月5日第3版。
马复中:《寒假作业应多补民俗文化课》,《苏州日报》2015 年2月10日第6版。
陈华文:《民俗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22日第18版。
高原:《现代化背景下的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1日第8版。
陈勤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遗产——关注地域民俗圈非遗产项目的联动综合保护》,《中国文化报》2013年1月28日第7版。
陈书录:《吴歌越吟:诗化的江南民间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12月13日第11版。
网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5171。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http://www.jsrd.gov.cn/zyfb/sjfg/201301/t20130123_70124.shtml。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4/c64387-23926146.html。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教育部关于印发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的通知》,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官网,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少年队活动课程分年级实施参考》,中国少年先锋队,http://zgsxd.k618.cn/zyb/201801/t20180105_14912646.html。
《关于开展“锡剧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无锡教育新闻信息网,http://www.wxjy.com.cn/Item/48036.aspx。
《教育部关于印发 〈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的通知》,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711/t20171102_318281.html。
英文著作:
Sobel,D.,Place-based Education:Connecting Classrooms and Communities,Great Barrington,MA:Orion Press,2004.
Barbara Humberstone,Heather Prince,Karla A.Henderson(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Outdoor Studies,Abingdon,Oxon:Routledge, 2016.
Eilean Hooper-Greenhill,Museums and Education:Purpose,Pedagogy,Performan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
Battiste,M.A.,and J.Y.Henderson,(eds),Protect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Heritage:A Global Challenge,Saskatoon:Purich,2000.
Geneva Gay,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
Filiz Meseci Giorgetti,Ali Arslan and Craig Campbell(eds),Culture and Education:Looking Back to Culture through Educ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
Harold entwistle,Classs,Culture and Educ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2.
H.Richard Milner,Culture,Curriculum,and Identity in Educa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0.
Michael D.Stephens,Culture,Education,and the Stat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英文论文:
David A.Gruenewald,“Foundations of Place:A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Place-conscious Education”,i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Vol.40,No.3,January 2003.
David A.Gruenewald,“The Best of Both Worlds: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ace”,in Educational Researcher,Vol.32,No.4,May 2003.
Showalter,D.A.,“Place-based mathematics education:A conflated pedagogy?”,i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Vol.28,No.6, 2013.
Takano,T.,Higgins,P.,& McLaughlin,P.,“Connecting with place:Implications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values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Alaska”,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Vol.15,No.3,June 2009.
Brooke Madden,“Pedagogical pathways for Indigenous education with/in teacher education”,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51,No.5, October 2015.
J.P.Greene,B.Kisida,and D.H.Bowen,“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Field Trips”,in Education Next,Vol.14,No.1,January 2014.
Klementsova,N.N.,“Education and Culture:Defin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in Bulletin of PNU,Vol.31 Issue 4,2013.
George J.Sefa Die,“Integrating Local Cultural Knowledge as 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 for Young African Learners:A Ghanaian Case Study”,in Canadia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Vol.40,No.1,2011.
Peter McInerney,John Smyth&Barry Down,“‘Coming to a place near you?’ The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of 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ace-based education”,in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9:1,3-16,2011.
Barbara Finkelstein,Sarah Pickert,Tracy Mahoney Douglas Barry,“Discovering Culture in Education:an Approach to 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 Evaluation”,1998.
Kültürel Mirasin Tanitiminda Sanal Müze Platformu Kullanimi:Ayasofya
, “Promo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rough a Virtual Museum Platform:Case Study”, in Hagia Sophia, Sakarya University Journal of Science, Vol.22, Issue 5, 2018.
Lowenstein Ethan,Grewal Imandeep Kaur,Erkaeva Nigora,Nielsen Rebecca,Voelker Lisa,“Pla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A Model Whose Time Has Come”,in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Vol.27,Issue 2, Summer 2018.
Sweetman Sara,Shea Kelly,Silversmith Jeanine,“Collaboration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Networks:Partnering Educators for Place-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s”,in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Vol.11 Issue 4, 2018.
Sun Yi,Chan Roger C.K.,Chen Huiwei,“Learning with Geographical Sensitivity:Place-Based Education and Its Praxis”,in Professional Ge ographer,Vol.68,Issue 4,Nov 2016.
Reid,Robin E.“Intercultural Learning and Place-Based Pedagogy:Is There a Connection?”,in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 Learning, Vol.2019,Issue 157,Spring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