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著作
巢生祥:《西宁方言正义》,香港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崔永红、张生寅:《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鄂崇荣:《青海民间信仰——以多民族文化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谷晓恒、李晓云:《青海方言俗语》,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
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贾晞儒:《语言心理民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罗耀南:《花儿词话》,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志野:《语言的力量——语言力学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米海萍等:《青藏地区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钱冠连:《美学语言学》,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
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年版。
王昱:《青海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宗福:《花儿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赵宗福:《昆仑神话》,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赵宗福等:《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沙尔·巴依:《语言与生命》,裴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英]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 科学 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二 史志典籍
(唐)房玄龄等:《晋书载记26》,《秃发乌孤载记》,中华书局2008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吐蕃传》,中华书局2012年版。
(清)来维礼、杨方柯等:《西宁府续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清)苏铣:《西宁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黄涛:《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吉狄马加、赵宗福:《青海花儿大典》,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雷汉卿:《近代方俗词丛考》,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毛文斌、马光星主编:《河湟民族文化丛书》,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青海省西宁市文联编:《河湟民间文学集》,西宁市文联编印1983年版。
滕小天、井石:《青海花儿词典》,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颜宗成、李锦辉:《青海平弦词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颜宗成、石永:《青海越弦词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张成材:《西宁方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赵宗福、马成俊:《青海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赵宗福主编:《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青海卷》,中国ISBN中心2007年版。
朱世奎:《西宁方言词语汇典》,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朱世奎主编:《青海风俗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三 论文类
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陈建民:《关于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考》,《汉语学习》1992年第4期。
陈良煜:《河湟汉族来源与青海方言的形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都兴宙、[美]狄志良:《西宁方言词典简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何俊芳:《论语言冲突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黄港金:《夏都西宁的河湟人文》,《民间化旅游杂志》2003年第11期。
黄骏:《文化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与多元文化互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黄行:《我国的语言和语言群体》,《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景金和:《我国方言类大众文化产品的三重困境——“方言禁令”一年之后的反思》,《青年记者》2011年第12期。
蓝鹰:《文化接触、接触语言学与汉语方言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9期。
李如龙:《从方言和地域文化看海峡两岸的文缘》,《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李如龙:《文言 白话 普通话 方言》,《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1期。
李言统:《俗与信:青海汉族土地崇拜的众神信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李宇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
刘钦明:《青海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性比较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外语学刊》2000年第1期。
刘思维:《方言电视节目的生存策略分析》,《文化前沿》2007年第1期。
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马京:《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本土化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马梦玲:《西宁方言SOV句式类型学特点初探》,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马文慧:《宗教文化与青海地区信教群众的社会生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米海萍:《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对民间文学文本的传承与尊重——以青藏地区民间文学文本为例》,《青藏高原论坛》2013年第4期。
曲彦斌:《略论口述史与民俗学方法论的关联——民俗学视野的口述史》,《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7期。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新论》,《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
任剑涛:《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文化对话中的强势弱势关系与平等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宋卫华:《从方言的特殊表达语序审视其语法语义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孙国亮:《方言写作与“飞地”抵抗的文化愿景》,《文艺争鸣》2011年第14期。
索瑞智:《卓仓藏族的几项婚俗极其文化内涵》,《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语个素调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唐仲山:《青海“於菟”巫风调查报告》,《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万建中:《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文化研究》2005年第4期。
王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语言与民俗解说》,《文化学刊》2008年第3期。
王立杰:《民族志写作与地方性知识——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王天华:《微观文化身份与语言使用差异》,《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王昱:《论青海历史上区域文化的多样性》,《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文忠祥:《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体系的农事色彩》,《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论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1期。
吴璇:《汉语方言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吴永涣:《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谢伯端:《试论方言情感》,《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邢向东:《汉语方言文化调查理念及方法》,《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7期。
邢向东:《西北方言重点调查研究刍议——以甘宁青新四省区为主》,《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
尹虎彬:《口头文化研究中的程式概念》,《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3期。
游汝杰:《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8期。
张成材:《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述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张公瑾:《语言的文化价值》,《民族语文》1989年第10期。
张筠:《语言,民俗文化的指痕》,《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赵宗福:《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赵宗福:《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以青海花儿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