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潭:《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明明:《革命后社会的政治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陈超:《中国重点大学制度建设中的政府干预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陈志勇:《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樊艳艳:《双重起源与制度生成——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起源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爱生:《美国大学治理:结构、过程与人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邵泽斌:《新中国义务教育治理方式的政策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薛立强:《授权体制:改革开放时期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条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黄启兵:《中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明忠:《高深知识与大学治理——大学制度变迁的知识社会学分析》,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均:《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史(1949—2009)》,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林小英:《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鹏:《转型中的监管型国家建设——基于对中国药品管理体制(1949—2008)的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骏、孙麾、何艳玲:《中国“行政国家”六十年历史与未来》,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潘祥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彭拥军:《精英的合法性危机: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朴雪涛:《现代性与大学——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制度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蒋达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大学治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容志:《土地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政策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立平、晋军、何江穗、毕向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涂端午:《高等教育政策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王海峰:《干部国家——一种支撑和维系中国党建国家权力结构及其运行的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魏峰:《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吴合文:《高等教育政策工具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杰:《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杨景尧:《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之后之高等教育改革》,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应望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张乐天:《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德余:《政策制定的逻辑:经验与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赵德余:《中国粮食政策史:1949—2008》,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雪光:《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分层1949—199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朱春奎:《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荀渊、刘信阳:《从高度集中到放管结合——高等教育变革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范国睿:《从规制到赋能——教育制度变迁创新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宣勇:《政府善治与中国大学的主体性重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郝维谦、龙正中、张晋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史》,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新世界出版2010年版。
王锋:《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范跃进:《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刘复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陈金圣:《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建构——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孙志建:《模糊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中的政府行为模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朱家德、周湖勇:《大学有效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李汉林、魏钦恭:《嵌入过程中的主体与结构——对政企关系变迁的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杨文明:《美国州政府对州立大学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李瑞昌:《政府间网络治理: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潘懋元、肖海涛:《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发展30年》,《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蒲蕊、徐蕾:《对教育放权改革的思考》,《教育学报》2015年第5期。
陈学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陈学飞、贺武华:《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案例研究》,《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1期。
陈学飞、展立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丁晓昌:《提升省域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2期。
段宇波、赵怡:《制度变迁中的关键节点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7期。
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2011年第1期。
胡莉芳、黄海军:《教育治理视域下的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构建》,《复旦教育论坛》2015年第5期。
龚怡祖:《大学治理结构:建立大学变化中的力量平衡——从理论思考到政策行动》,《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何艳玲、汪广龙:《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黄彬:《大学外部治理的法权逻辑与重构路径——基于“管办评分离”的政策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1期。
李秀峰:《制度的持续性特征及约束功能——对历史制度主义公共政策研究框架的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10期。
李杨:《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院系调整研究之一》,《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
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学海》2009年第4期。
李子江、杨志:《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刘宝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回顾与前瞻》,《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
刘晖、汤建静:《管理走向治理的政策博弈——以广东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为中心》,《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2期。
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2期。
罗红艳:《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
冒荣:《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什么仍在路上》,《江苏高教》2015年第4期。
孟荣芳:《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迁分析》,《兰州学刊》2013年第6期。
牛凤蕊:《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结构与历史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0期。
秦惠民、王名扬:《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演变的社会基础与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
阮成武:《新中国60年教育定位变迁及价值转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涂端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中的权力结构演化》,《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1期。
王婷、李放:《中国养老保险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王猛:《义务教育治理的多中心体制:内涵、机制与实践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8期。
王有升:《中国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现实问题与改革动力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
魏峰:《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政策研究——以“转制学校”的变迁为例》,《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第7期。
魏姝:《服务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人事制度的理想类型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8期。
吴合文:《从干预主义到管制治理:高校去行政化的制度逻辑》,《教育学报》2011年第6期。
夏永详、王常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及其治理》,《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徐纬光:《社会形态、政治权力和教育体制——当代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逻辑》,《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4期。
姚荣:《从“嵌入”到“悬浮”:国家与社会视角下我国乡村教育变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4期。
姚荣、李战国、崔鹤:《国家工业化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8期)。
曾毅:《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国家能力——评乔尔·米格代尔著作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6期。
张海清:《制度如何形塑政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
张康之:《走向服务型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5期。
张立军:《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60年历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张西勇、杨继武:《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的制度变迁》,《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2期。
张德祥:《1949年以来中国大学治理的历史变迁——基于政策变迁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
詹轶:《论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张应强:《新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艰难选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张应强:《关于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的思考》,《江苏高教》2015年第6期。
张应强、张浩正:《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张应强、彭红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政府竞争与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朱家德:《中西方大学与政府关系演进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
朱光磊、于丹:《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对中国政府转变职能过程的回顾与展望》,《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周家荣、李慧勤:《教育管办评分离:实质基础、行动逻辑和体制障碍》,《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周光礼:《中国大学办学自主权(1952—2012):政策变迁的制度解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9期。
周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周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反思》,《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4期。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学术月刊》2014年第10期。
周雪光:《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3期。
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王建华:《重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王建华:《重启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贾永堂、杨红旻:《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分权模式的问题与治理》,《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贾永堂、孔维申:《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渊源、内涵、困境及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贾永堂、罗华陶:《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考察——基于后发展理论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胡建华:《从文件化到法律化:改善大学与政府关系之关键》,《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姚宇华:《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嬗变和展望——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文本的分析》,《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1期。
程天君、吕梦含:《“去行政化”: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支持》,《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12期。
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
郝瑜、周光礼:《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困境及其破解》,《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3期。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蒋洪池、林国治、李绍芳:《从政府控制走向政府监督——中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诉求》,《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荀振芳、汪庆华:《国家主义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逻辑及审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钱明辉:《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何总是处于两难之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王寰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何成效不足》,《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孙霄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及其发展方向》,《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5—16期。
熊庆年:《对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再认识》,《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苏永建:《体制化的技术治理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宋争辉、郭书剑:《地方统筹:高等教育治理的新思维》,《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黄兢:《我国地方大学治理的特征、模式与道路》,《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8期。
李春玲、肖远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路径选择——基于Z省的调查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23期。
郭书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高校教育管理》2019年第2期。
祁占勇、李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理性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项贤明:《我国70年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陈坤、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70年:价值路向与前瞻——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文本的分析》,《教育学报》2019年第2期。
江赛蓉:《服务行政模式:大学“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3期。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基]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晓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钟开斌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美]伯顿·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乔尔·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扬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乔尔·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法]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谢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编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新]郑永年、吴国光:《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新]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到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的艺术》,顾建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德里克·博克:《走向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王春春、赵炬明译,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版。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加]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项贤明、洪成文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腾大春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英]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亚洲的大学:历史与未来》,邓红风等译,中国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二 英文文献
Berkhout S.J.,Wielemans W.“Toward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policy:An integrative approach”,Educational Policy,1999,13(3).
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
David Warner and David Palfreyman,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the Key elements.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
Frank R.Baumgartner and Bryan D.Jones,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Hall,P.A.,Governing the Economy: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Ikenberry,G.John,“Conclusion: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1).
Glen A.Jones,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Different Systems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s,Garland Publishing,Inc.New York,USA,1997.
Peter Scott,The Crisis of the University,Kent:Croom Helm Ltd,2001.
Yanow,D.,Conducting interpretive policy analysis,Thousand Oak:Sage Publications,2000.
Su-Yan Pan,University Autonomy,the State,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Schurmann.F.,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Williams G.L.,The “Marketization”of Higher Education:Reforms and Potential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Oxford:Pergamon Press,1995.
Ahmad,A.R.,Farley,A.,Naidoo,M.,“The Study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in Malaysi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