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汉语拼音顺序)
一 古籍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版。
(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方南生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杜文澜辑:《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
(汉)伏生著,皮锡瑞疏证:《尚书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晋)干宝、(南朝·宋)淘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汉)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清)龚自珍著,夏田蓝编:《龚定庵文集类编》,中国书店1991年版。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唐)李伉:《独异志》,萧逸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唐)刘知幾:《史通》,浦起龙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
(清)皮锡瑞著,周春健校著:《经学通论》,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黄曙辉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三国·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王应麟纂辑:《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1987年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隋)萧吉:《五行大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二 今人著作
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出版社1987年版。
陈其泰、赵永春:《班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梦家:《尚书通论》(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
顾颉刚著,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高春明:《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黄亚平:《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柳诒徵:《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吕思勉:《史学四种》,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冯逸、乔华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
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版),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小树主编:《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李维武:《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卢央:《京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年版。
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版。
栾保群:《历史上的谣与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茅盾:《茅盾论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庞天佑:《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版。
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瞿林东、张子侠、刘治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瞿林东:《中国史学通论》,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舒大清:《中国古代童谣的发生及理性精神》,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广德:《先秦两汉阴阳五行说的政治思想》,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孙广德:《政治神话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沈从文、王孖:《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版。
吴怀祺主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黄山书社2002年版。
吴怀祺:《易学与史学》,中国书店2004年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汪高鑫:《中国史学思想史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汪高鑫:《董仲舒与汉代历史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汪高鑫:《中国史学思想通论·经史关系论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出版社1989年版。
王国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版。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许凌云:《经史因缘》,齐鲁书社2002年版。
许凌云:《儒学与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殷南根:《五行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十二讲》,中华书局2010年版。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版。
张涛:《秦汉易学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张涛:《易学 经学 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越:《史学史通论与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庆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 学术论文
白寿彝:《五行家底歌谣观》,《睿湖》第2期,1930年10月,第101—109页。
白寿彝、许殿才:《〈汉书〉的成就及历史地位》,《文献》1991年第3期。
白寿彝:《司马迁和班固》,《史学史资料》1979年第2期。
白寿彝:《民俗学和历史学》,《思想战线》1985年第1期。
白寿彝、何兹全、瞿林东:《论“王法”》,《历史研究》1966年第1期。
卜凤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陈其泰:《春秋公羊学说体系的形成及其特征》,《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陈其泰:《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撇纬说的演变》,《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陈其泰:《〈汉书·五行志〉平议》,《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
陈其泰:《〈汉书〉与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学术研究》1912年第2期。
陈其泰:《对〈汉书〉十志的总体考察》,《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1994年第2期。
陈其泰:《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陈其泰:《“过秦”和“宣汉”——对史学社会功能思考之一》,《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
陈其泰:《秦汉史学与秦汉政治》,《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5期。
陈其泰:《董仲舒与今文公羊学说体系的形成》,《孔子研究》1998年第1期。
陈其泰:《〈春秋〉与西汉社会生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陈力:《中国史学史上的正史与野史》,《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陈秀娟:《童谣与五行——兼论东汉政治历史》,《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6期。
陈倩:《何谓“雨毛”“雨石”“雨血”“雨土”?》,《华夏文化》2006年第4期。
葛志毅:《重论阴阳五行之学的形成》,《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龚世学:《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瑞思想的整合》,《兰州学刊》2010年第12期。
龚胜生、叶护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胡新生:《政治意识笼罩下的原始五行观》,《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江庆柏:《试谈古代童谣》,《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陆人骥:《中国历代蝗灾的初步研究——开明版〈二十五史〉中蝗灾记录的分析》,《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东方杂志》第20卷,第10号。
刘起釪:《〈洪范〉成书时代考》,《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刘家和:《〈春秋〉三传的灾异观》,《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
刘家和:《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刘泽华、张国刚:《历史认识论纲》,《文史哲》1987年第5期。
刘泽华:《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刘湘兰:《论汉唐间的五行志与志怪小说》,《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刘畅:《中国古代符瑞文化的政治功能》,《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
李锐:《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
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学术月刊》1986年第11期。
马艳辉:《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人关系论的转变》,《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庞朴:《阴阳五行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瞿林东:《天人古今与时势理道——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几个重要问题》,《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瞿林东:《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倾向——〈晋书·载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瞿林东:《论魏晋隋唐间的少数民族史学》(上下),《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第4期。
瞿林东:《天人关系与历史运动》,《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
瞿林东:《说〈魏书〉非“秽史”》,《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
瞿林东:《说魏晋隋唐间的君主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瞿林东:《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的发展》,《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乔霞:《〈魏书·灵征志〉的历史价值初探》,《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宋抵:《〈后汉书·五行志〉中的童谣与东汉政治》,《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谭书龙、李曼曼:《六朝火灾论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田文军、李富春:《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说》,《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田艳霞:《论魏晋时期的疾疫》,《医学与哲学》2007年第10期。
吴怀祺:《〈隋书·经籍志〉的史学观》,《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吴从祥:《从〈汉书·五行志〉看刘歆的灾异观》,《殷都学刊》2007年第1期。
王亚利:《论儒家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救灾理念的主导作用》,《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害思想初探》,《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1期。
王春光:《汉书·五行志所记自然现象》,《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3期。
王子今:《略论两汉童谣》,《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王培华:《中国古代灾害志的演变及其价值》,《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
王社教:《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俞晓群:《二十四史〈五行志〉丛谈》,《文史知识》2006年第11期。
游自勇:《天道人妖:中古〈五行志〉的怪异世界》,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赵濛:《〈汉书·五行志〉的历史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
郑明璋:《论董仲舒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政治化》,《管子学刊》2006年第4期。
甄尽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与赈济》,《吉首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四 外文译著
[日]安居香山:《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田人隆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I.Schwartz):《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何兆武等译,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