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一对“50后”医生夫妇的职业流动为线索,将“基层医疗实践”具体化为三个“代表性”时空场域(1952—1989年的小镇卫生院、1989—2000年的国企卫生所、2000—2016年的半公立半私立医院)中发生的医患故事,系统考察了一个中原小城在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医疗领域的变迁历程,力求对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医患之间的建构性关系互动以及医患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展开历时性分析,最终回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石任昊,男,198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2017年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
一 著作
1.中文著作
包胜勇:《药费为什么这么高?当前我国城市药品流通的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陈夕:《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302页。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研究框架的建构与限度》,载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8—645页。
董维真主编:《公共健康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方慧荣:《“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事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北京大学生活口述史资料研究中心1997年版。
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卷—第4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郭于华、沈原、陈鹏:《居住的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葛延风、贡森等:《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顾昕、高梦滔、姚洋:《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韩俊、罗丹等:《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胡成:《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跨国和跨文化视野之下的历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胡宜:《送医下乡:现代中国的疾病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版。
黄树则、林士笑:《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a年版。
黄树则、林士笑:《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b年版。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邓正来、J.亚历山大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1—443页。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a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b年版。
黄宗智:《过去的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蒋竹山:《晚明江南祁佳彪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载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都市文化研究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金仕起:《古代医者的角色》,载李建民主编《生命与医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金耀基:《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金耀基:《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雷红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原理与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李汉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汉林:《关于中国单位社会的一些议论》,载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区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版。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梁治平:《法律问题解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梁治平:《波斯人信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a年版。
刘少杰:《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陆杰华、周明明:《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北京居家养老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龙伟:《民国医事纠纷研究(1927—1949)》,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
马金生:《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钱信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与决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钱信忠、张怡民:《中国卫生50年历程》,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合作医疗遍地开花》,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部:《2002中国卫生年鉴》,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宋)沈括、苏轼:《苏沈良方》,成莉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版。
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施云卿:《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涂丰恩:《择医与择病——明清医病间的权力、责任与信任》,载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涂丰恩:《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三民书局2012年版。
王康久主编:《北京卫生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卫生部:《200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明)肖京:《轩岐救正论》(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清刊本影印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1976—200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谢松岭:《阴阳五行与中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清]徐大椿:《徐灵胎医学全书》,赵蕴坤校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
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
杨念群:《“地方感”与西方医疗空间在中国的确立》,载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13年版。
杨念群:《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载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姚洋、高梦滔:《健康、村庄民主和农村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姚泽麟:《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当代中国城市医生职业自主性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a年版。
尹倩:《民国时期的医师群体研究(1912—1937)——以上海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应星:《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余敏玲:《形塑“新人”:中共宣传与苏联经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年版。
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中国书店2004年版。
余新忠、杜丽红主编:《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三民书局1992年版。
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静:《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张开宁:《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卫平:《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张志坚:《当代中国的人事管理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张越:《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操作指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赵晓力:《关系/事件、行动策略和法律的叙事》,载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公正、秩序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郑也夫:《吾国教育之病理》,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周其仁:《病有所医当问谁:医改系列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雪光:《国家与生活机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周学荣:《中国医疗价格的政府管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佩慧、李卫平:《闻喜县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沿革》,载李卫平编著《中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朱晓阳:《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a年版。
2.译著
[美]阿莫斯·特沃斯基:《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原理比较》,詹正茂译,载理查德·J.济科毫瑟、拉尔夫·L.基尼、詹姆斯·K.萨本缪斯编《决策、博弈与谈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英]菲利普·萨顿:《社会学》(上)(第七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2015年版。
[美]安格尔·梅丽:《诉讼的话语——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人的法律意识》,郭星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1989/2001年版。
[美]陈佩华、赵文词、安戈:《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费正清:《费正清文集——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沈中明校,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资产阶级社会的类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倞等译,邱应觉校,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美]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陆益龙、徐新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6/1987年版。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周纪荣、周琪校,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郭金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匈]科尔奈、[美]瓮笙和:《转轨中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卫生部门改革》,罗淑锦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美]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评述》,李霞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法]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理伯卡·卡拉奇:《分裂的一代》,覃文珍、蒋凯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001年版。
[美]理查德·A.克鲁杰:《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林小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张天虹、张洪云、张胜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版。
[美]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伯物·S.林德、H.林德:《米德尔顿: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盛文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28/1999年版。
[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向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洛伊斯·N.玛格纳:《医学史》,刘学礼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宗教与世界:韦伯选集》,康乐、简惠美译,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
[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的简化机制》,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陆益龙译,郭星华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乔治·福斯特、安德森:《医学人类学》,陈华、黄新美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美]乔治·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郭一聪译,张长东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塞勒尼、贝克特、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载[美]塞勒尼等:《新古典社会学的现象力》,吕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美]唐·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威廉·考克汉姆:《医学社会学(第11版)》,高永平、杨渤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威廉·F.拜纳姆:《19世纪医学科学史》,曹珍芬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亚当、赫尔兹里奇:《疾病与医学社会学》,王吉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匈]亚诺什·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下卷)》,高鸿业校,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匈]亚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美]杨美慧:《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赵旭东、孙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约翰·伯纳姆:《什么是医学史》,颜宜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日]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载[日]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等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二 期刊文献
艾尔肯:《论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西部法学评论》2015年第1期。
艾尔肯、林立新:《论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模式之选择》,《医学与法学》2014年第6期。
艾佳慧:《科斯定理还是波斯纳定理:法律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混乱与澄清》,《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1期。
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4期。
曹继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问题和对策》,《西部财会》2008年第5期。
陈虹、高云微:《医患关系中的话语权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1期。
程国斌:《中国“病人自主权”的历史演变》,首届医疗健康社会学青年论坛论文,南京,2018年5月。
程国斌:《医在天官:中国古代医学的知识论地位及其与道德的关系》,《中外医学哲学》(第11卷)2013年第2期。
程国斌:《“儒医”概念的文化与政治意蕴》,2014年,未刊稿。
程国斌:《“仁术”与“方技”:中国传统医患关系的伦理现实》,《中外医学哲学》(第8卷)2010年第1期。
程国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医患信任模式》,《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程金华、吴晓刚:《社会阶层分化与民事纠纷的解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陈颀、吴毅:《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 DH 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社会》2014年第1期。
池上新、陈诚:《社会资本有利于城乡居民对医生的信任吗?——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人文杂志》2018年第1期。
储卉娟:《暴力的弱者:对传统纠纷解决研究的补充》,《学术研究》2010年第2期。
储卉娟:《从暴力犯罪看乡村秩序及其“豪强化”危险:国家法/民间法视角反思》,《社会》2012年第3期。
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代志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瓦解原因的再思考——基于“退出—呼吁”理论的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年第4期。
杜创、朱恒鹏:《中国城市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杜丽红:《近代北京公共卫生制度变迁过程探析(1905—1937)》,《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6期。
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医学与哲学》2002年第11期。
段忠玉、李东红:《多元医疗模式共存的医学人类学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为例》,《学术探索》2014年第9期。
房莉杰:《乡村社会转型时期的医患信任——以我国中西部地区两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2期。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2011a年第1期。
冯仕政:《法治、政治与中国现代化》,《学海》2011b年第4期。
范斌、赵欣:《结构、组织与话语:社区动员的三维整合与社会建设》,《学术界》2012年第8期。
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学海》2003年第1期。
方黎明、乔东平:《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对城镇贫困居民就医经济负担的影响》,《财经研究》2012年第11期。
贺欣、苏阳、叶艳:《法院能否在强弱当事人之间保持中立——以上海法院2274份裁判文书为样本》,《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2016年第2辑。
甘满堂:《暴力下乡:社区资源动员与当前农民有组织就地暴力抗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重庆,2015年。
格里曼:《权力、信任和风险:关于权力缺失问题的一些反思》,王巧贞译,《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顾昕:《行政型市场化与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3期。
顾昕:《中国公共卫生治理变革:国家—市场—社会的再平衡》,《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管兵:《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4期。
郭星华、王平:《中国农村的纠纷与解决途径——关于中国法律意识与法律行动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郭星华、黄家亮:《社会学视野下法律的现代性与地方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郭星华、曲麒翰:《纠纷金字塔的漏斗化——暴力犯罪问题的一个法社会学分析框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韩波:《人民调解:后诉讼时代的回归》,《法学》2002年第12期。
韩优莉:《健康概念的演变及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年第1期。
韩俊红:《21世纪与医学化社会的来临——解读彼得·康拉德〈社会的医学化〉》,《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胡善联:《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蓝图的构想》,《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8期。
黄晓星、杨杰:《社会服务组织的边界生产——基于Z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6期。
黄振辉:《表演性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
黄志辉:《“嵌入”的多重面向——发展主义的危机与回应》,《思想战线》2016年第1期。
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读书》2005年第2期。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程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对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纪莺莺:《文化、制度与结构:中国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纪莺莺:《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5期。
姜奇平:《论感性选择》,《互联网周刊》2005年第22期。
金春林、王贤吉、何达、谢春艳、王瑾:《社会资本办医政策障碍与未来出路》,《东方早报》2014年4月22日第6版。
金今花、胡凌娟、张金、周芹:《医药卫生政策失灵:新医改难以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原因》,《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年第1期。
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
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战略与惯例》1999年第4期。
《抗议侵朝美军散布细菌》,《人民日报》1952年2月23日。
雷祥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新史学》(14卷)2003年第1期。
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社会》2008年第3期。
李黎明、杨梦瑶:《医院信任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李玲、陈秋霖、江宇:《中国医改:社会发展的转折》,《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社会》2009a年第4期。
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b年第6期。
李路路、李汉林:《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 4 期。
李路路、李汉林:《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李路路、朱斌:《家族涉入、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的绩效》,《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
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6期。
李尚仁:《医学、帝国主义与现代性:专题导言》,《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4年第54期。
梁开银:《现代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民事纠纷解决路径选择》,《社会主义研究》 2005年第6期。
林群英:《抵制不正之风,拒收病人“红包”:福建廉洁行医见成效》,《人民日报》1998年9月12日第1版。
刘安:《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及其学理反思——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分析》,《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5期。
刘传江、赵颖智、董延芳:《不一致的意愿与行动: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参与探悉》,《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2期。
刘洪清:《公费劳保医疗:渐行渐远的记忆》,《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9期。
刘建军:《中国单位体制的建构与“革命后社会”的整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b年第5期。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刘瑞明、王娜、王双苗:《合作与参与:患者成熟度与医生的领导方式》,《中国医院管理》2015年第10期。
刘鹏:《合作医疗与政治合法性——一项卫生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刘平、王汉生、张笑会:《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 期。
刘思达:《法律移植与合法性冲突——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基层司法》,《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刘修明:《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刘正强:《缘“分”的时代:异变中的初级关系与民间纠纷》,《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2期。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 1期。
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5期。
卢成仁、徐慧娟:《文化背景与医疗行为:一个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学与哲学》2008年第1期。
卢乃桂、董辉:《审视择校现象:全球脉络与本土境遇下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0期。
卢晖临:《社区研究:源起、问题与新生》,《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卢景国、张艳清:《社会医学化与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情感基点》,《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年第3期。
陆益龙:《影响农民守法行为的因素分析——对两种范式的实证检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陆益龙:《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陆益龙:《权威认同、纠纷及解决机制的选择——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陆益龙、杨敏:《关系网络对乡村纠纷过程的影响——基于CGSS的法社会学研究》,《学海》2010年第3期。
罗家德、叶勇助:《信任在外包交易治理中的作用》,《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罗小年:《网络成瘾是精神障碍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年第3期。
吕方、梅琳:《“后单位时代”的“社会基础秩序”重建》,《学海》2016年第4期。
吕文江:《医疗如何与政治相关——杨念群〈再造“病人”〉评述》,《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麻国庆:《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马金生、付延功:《明清时期医德问题的社会史考察——以16至18世纪为中心》,《史林》2008年第3期。
马金生:《中国医患关系史研究刍议》,《史学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
[美]麦宜生:《纠纷与法律需求——以北京的调查为例》,王平译,《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美侵略者竟把细菌战扩展到青岛,并继续在我东北地区疯狂撒布细菌毒虫》,《人民日报》1952年3月15日。
孟庆跃、卞鹰、孙强、葛人炜、郑振玉、贾莉英:《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问题、成因和调整方案(上)》,《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第 5 期。
穆光宗:《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农圣、李卫平、农乐根:《基于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社会资本办医条件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4年第12期。
孟慧英:《人类学视阈下的医疗——基于萨满文化医疗的思考》,《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美]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为模式》,《学术中国》2001年第4期。
皮国立:《所谓“国医”的内涵——略论中国医学之近代转型与再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侵朝美军疯狂散布细菌》,《人民日报》1952年2月22日。
秦琮:《农民维权活动的理法抗争及其理论解释》,《社会》2013年第1期。
曲比阿果、陈雄飞:《当下凉山医疗体系的人类学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学海》2005年第3期。
石任昊:《当代中国纠纷解决的三种话语及实践探析》,《中州学刊》2016年第7期。
孙立平、王汉生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田毅鹏:《单位制与“工业主义”》,《学海》2016年第4期。
田毅鹏、李珮瑶:《计划时期国企“父爱主义”的再认识——以单位子女就业政策为中心》,《江海学刊》2014年第3期。
田毅鹏、刘凤文竹:《单位制形成早期国企“典型动员”的类型及评价》,《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
田毅鹏、刘杰:《“单位社会”起源之社会思想寻踪》,《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
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童童、赵万里:《医疗行业的行为失范及其社会成因分析》,《探求》2014年第6期。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汪和建:《生产网络的建构——基于关系交易的解释》,《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2期。
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2010年第2期。
王沪宁:《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复旦学报》1990年第4期。
王沪宁:《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5年第1期。
王禄生、张里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史及其经验教训》,《中国卫生经济》1996年第8期。
王晶:《乡村医疗实践的社会基础》,《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4期。
王经纬:《尊重和扭曲——从自主权、医疗父权及其关系的角度谈和谐医患关系》,《医学与哲学》2012年第12期。
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中国社会科学》2005a年第6期。
王绍光:《巨人的瘸腿:从城镇医疗不平等谈起》,《读书》2005b年第11期。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汪新建、王丛:《医患信任关系的特征、现状与研究展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温桂珍:《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均等化的障碍及其对策》,《政治与公共管理》2007年第8期。
温益群:《“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危凤卿、俞晔、曹剑涛、袁素维、张哲、马进:《积极政策信号下社会办医之路的再探寻》,《中国卫生经济》2014年第5期。
吴长青:《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判性讨论》,《社会》2010年第2期。
吴晓刚:《“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与社会分层(1978—1996)》,《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吴毅:《缺失治理资源的乡村权威与税费征收中的干群博弈——兼论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总第5期。
夏建中:《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文史哲》2003年第3期。
夏智赟、李双奎:《交换过程中医患双方的权力策略》,《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项飚:《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
萧易忻:《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对“医疗化”的形构》,《社会》2014年第6期。
萧易忻:《中国医疗体制转型中的“双向运动”》,《文化纵横》2016a年第5期。
萧易忻:《“抑郁症如何产生”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视角》,《社会》2016b年第2期。
谢岳:《从“司法动员”到“街头抗议”——农民工集体行动失败的政治因素及其后果》,《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
新华社:《钱信忠副部长向记者发表谈话,卫生工作的重点转上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1979年1月13日第4版。
邢朝国、李飞:《中国农村地区的医疗纠纷及其解决方式》,《中州学刊》2013年第3期。
邢朝国:《情境、情感与力:暴力产生的一个框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熊学曾、章绍南、陈成镒:《出落在农村施行急救手术》,《中级医刊》1965年第1期。
许放明:《社会建构主义:渊源、理论与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徐昕、卢蓉蓉:《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0—2006》,《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徐义强:《哈尼族多元医疗体系与行为健康的医学人类学讨论》,《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徐勇:《“法律下乡”:乡土社会的双重法律制度整合》,《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徐月宾、张秀兰:《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郇建立、田阳:《剖腹产滥用的发生机制:从市场化改革到生育医学化——基于河北省S县P医院的调查与分析》,《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严文强:《从案例到疑难案例,再到扩展案例——论法人类学的案例分析方法》,《江海论坛》2009年第5期。
杨桂伏、寻知元:《网络成瘾与社会问题医学化》,《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年第1期。
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一般条款的理解与适用》,《法商研究》2012年第5期。
杨念群:《“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杨念群:《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读书》2003年第7期。
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杨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社会》2015年第1期。
杨士保:《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卫生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杨蕾、任焰:《孕产行为的医学化:一个社会建构过程的反思》,《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
杨宜音:《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姚泽麟:《“工具性”色彩的淡化:一种新健康观的生成与实践——以绍兴醴村为例》,《社会》2010年第1期。
姚泽麟:《近代以来中国医生职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一种职业社会学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15a年第3期。
姚泽麟:《医改困局:政府撤退后的无序就医自由》,《文化纵横》2015b年第5期。
姚泽麟:《责任转移、畸形信任与边缘生存——“莆田系”背后的制度根源》,《文化纵横》,《文化纵横》2016a年第4期。
姚泽麟:《政府职能与分级诊疗——“制度嵌入性”视角的历史总结》,《公共管理学报》2016b年第3期。
姚泽麟:《行政、市场与职业:城市分级诊疗的三种治理模式及其实践》,《社会科学》2016c年第6期。
姚泽麟:《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的责任私人化与医患关系的恶化》,《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b年第1期。
姚泽麟:《国家控制与医生临床自主性的滥用——对公立医院医生职业行为的分析》,《社会》2017c年第2期。
姚泽麟:《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医生媒介形象变迁——以1949—2014年〈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基础》,《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于赓哲:《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沉浮》,《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 H 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学海》2006年第2期。
于淑芬:《红在农村、专在农村》,《辽宁医学杂志》1966年第1期。
余新忠:《“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兼论宋至清医生的社会地位》,《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张静:《被单位吸纳的阶级》,《文化纵横》2012年第6期。
张静:《私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张静:《通道的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
张晶:《正式纠纷解决制度失效、牟利激励与情感触发——多重面向中的“医闹”事件及其治理》,《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期。
张晶:《扭曲的赋权: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的医患权力关系——以纠纷解决与处理为例》,首届医疗健康社会学青年论坛论文,南京,2018年5月。
张茂松:《试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中州学刊》2007年第9期。
张伟:《剖腹产之痛》,《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8期。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赵璞珊:《西洋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
赵晔琴:《从毕业分配到自主就业——就业关系中的个人与国家》,《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
钟晓慧:《“再家庭化”:中国城市家庭购房中的代际合作与冲突》,《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1期。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倩慧、袁受美、王锦帆:《我国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的发展与趋势》,《中国医学伦理》2014年第6期。
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学术月刊》2014年第10期。
朱博文、罗教讲:《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公众对医生的信任吗?——基于数据CGSS2013的实证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朱恒鹏:《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朱恒鹏:《管制的内生性及其后果:以医药价格管制为例》,《世界经济》2011年第7期。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学科学》2000年第4期。
朱建刚:《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社会》2011年第1期。
朱景文:《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和“儒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三分),2006年9月,第401—449页。
祝平一:《药医不死人,佛度有缘人:明、清的医疗市场、医学知识与医病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0年第68期。
朱席儒、赖斗岩:《吾国新医人才之概观》,《中华医学杂志》(第21卷)1935年第2期。
朱晓阳:《“延伸个案”与一个农民社区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二卷。
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辩——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庄文嘉:《“调解优先”能缓解集体性劳动争议吗?——基于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5期。
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社会科学)2004b年第5期。
三 其他
北京商报:《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享同等税收优惠》,http://money.163.com/10/1210/01/6NGNAVL000253B0H.html,2010年12月10日。
柴会群、刘宽:《失控的输液——“中国人人均输液 8 瓶”背后》,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54784,2011年1月21日。
陈柏峰:《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两湖平原,1980—2008》,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韩俊红:《医学化与网络成瘾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0年。
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8月12日,http://www.safehoo.com/Laws/Notice/200810/2410.shtml,2008年10月5日。
劳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1953年1月26日,http://www.mohrss.gov.cn/gkml/zcfg/gfxwj/201308/t20130808_109736.html,2013年8月8日。
李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李飞:《海村命价》,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
李红梅:《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持续,探究过度医疗根源》,人民日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4/14/c_121303244.htm,2011年4月14日。
梁杉:《世卫组织称中国成“剖腹产王国”,引人担忧》,中国日报图片,http://discover.news.163.com/10/0115/12/5T2OGQDO000125LI.html,2010年1月15日。
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4-01/08/content_5476494.htm,2004年1月8日。
沈彤:《医疗机构税收制度亟待完善,医改需要税收政策支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5363753.html,2007年2月5日。
石建军:《城镇医疗制度改革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年。
谭同学:《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迈向“核心家庭本位”的桥村》,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卫生部:《关于严禁向患者收取“红包”的通知》(1993年版),http://www.syshospital.com/Item/3240.aspx,2008年5月16日。
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1980年,https://www.baidu.com/link?url=1v_TVZOW2TgPIIIMh_FUIZ1wCt9cJ_6dBRVCyB5NsnhmYALrNaeiJrUysAWGidSynohZdkQdEGoSoVUHLazVyCW_gwUVBWXzT6SqQbQiisjX911dxFXV32rjrNTH4wxS&wd=&eqid=97739de 6000082e7000000045f326fb0,2019年6月11日。
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纠正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实施方案》,2004b年4月28日,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8/09/1420/597155373443.html,2018年9月14日。
卫生部:《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2007年版),http://www.gov.cn/zwgk/2007-03/13/content_549488.htm,2007年3月13日。
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1989年11月29日,https://www.baidu.com/link?url=3irpfTQp647C44EiAB5BxOfPEpIK7gcpaukWzcHo0 egIQxJPzf63i-0EbGPFypNI&wd=&eqid=9e20ec760000061d000000045f3270b8,2018年6月18日。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2004a年4月22日,https://www.med66.com/new/26a363a2010/2010413qiansh20535.shtml,2010年4月13日。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禁止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补充规定》(1995年版),http://www.syshospital.com/Item/3239.aspx,2008年5月16日。
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gzdt/2010-04/09/content_1576944.htm,2010年4月9日。
吴鹏:《民营医院进医保享平等地位》,《新京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2/04/content_177534.htm?div=-1,2010年12月4日。
肖舒楠、雷李洪:《医学专家胡大一:过度治疗现象加剧看病贵》,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11-03/03/nw.D110000zgqnb_20110303_2-05.htm,2011年3月3日。
邢朝国:《纠纷过程与暴力生产——对皖中江庵镇村落暴力纠纷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张晓红:《纠纷与抗争——对农村女性犯罪的田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朱恒鹏:《医患冲突恶化的根源及其对策》,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jjx/jjx_gd/201403/t20140313_1028217.shtml,2014-03-13,2014年3月13日。
四 英文文献
A.D'Houtaud and Mark G.Field,“The Image of Health:Variationsin Perception by Social Class in a French Population”,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Vol.6,No.1,1984.
Adele E.Clarke,Laura Mamo,Jennifer R.Fosket,Jennifer R.Fishman,“Biomedicalization:Techno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s of Health,Illness,and U.S.Biomedicin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8,No.2,April 2003.
Adil Najam.“Four Cases of Government Third Sector Government Relations”,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Vol.10,No.4,2000.
Albert O.Hirschman,Exit,Voice,and Loyalty: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Organizations,and Stat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Alena Heitlinger,“Hierarchy of Status and Prestige”,in Anthony Jones,eds.,Professions and the State:Expertise and Autonomy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1.
Alena Heitlinger,“The Physician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The Difficult Passage from Bureaucrat to Professional”,in Frederick W.Hafferty and John B.Mckinlay,eds.,The Chang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Alena Heitlinger,“Post-communist Reform and Health Professions:Medicine and Nursing in the Czech Republic”,in Terence Johnson,Gerry Larkin and Mike Saks,eds.,Health Professions and the State in Europe,London:Routledge,1995.
Andrew B.Kipnis,Producing Guanxi:Sentiment,Self,and Subcultur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Andrew J.Nathan,“Is Chinese Culture Distinctive?——A Review Articl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2,No.4,November 1993.
Anita Chan,Richard Madsen and Jonathan Unger,Chen Village:Revolution to Globaliz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9.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Arthur Kleinman,“Concepts and a Model for the Comparison of Medical Systems as Cultural System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al,Vol.12,No.2-B,December 1978.
Barry Naughton,“Danwei: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a Unique Institution.” in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eds.,Danwei: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1997.
Barry Schwartz,“Social Change and Collective Memory:The Democratiz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6,No.2,April 1991.
Benjamin Gidron,et al.,Government and Third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2.
Bronislaw Malinowski,Crime and Customs in Savage Society,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 & Co.Ltd,1940.
Bryan S.Turner and Colin Samson,Medical Power and Social Knowledg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5.
C.K.Yang,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Chalmers A.Johnson,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1937-1945,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Charlotte Ikels,“Settling Accounts:The Intergenerational Contract in an Age of Reform”,in Deborah S.Davis and Steven Harrell,eds.,Chinese Families in the Post-Mao Er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Che-chia Chang,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The Imperial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1874-1908),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8.
Cheris Shun-ching Chan and Zelin Yao,“A Market of Distrust and Obligation:The Micropolitics of Unofficial Payments for Hospital Care in China”,paper delivered to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sponsored by American Sociology Association,Denver,Colorado,August 18,2012.
Chris Shilling,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
Christopher Cullen,“Patients and Heal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Evidence from the Jinpingmei”,History of Science,Vol.31,No.2,June 1993.
Christopher Lawrence,“The meaning of Histories”,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Vol.66,No.3,Fall 1992.
Claude Levi-Strauss,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in Sociological Theory,Edited by L.A.Coser and B.Rosenberg,New York:Macmillan,1965.
Clayton A.Hartien,Possible Trouble-An Analysis of Social Problem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7.
Clifford Geertz,Local Knowledge,New York:Basic Books,1983.
David Blumenthal and William Hsiao,“Privat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The Evolving Chinese Health Care System”,The New England Jourrnal Medicine,Vol.353,No.11,September 2005.
David Bray,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David M.Lampton,The Politics of Medicine in China:the policy process,1949-1977,London:Dawson Publishing,1977.
David M.Lampton,The Politics of Public Health in China:1949-1969,Santa Clara:Stanford University,1973.
Debra Roter,“The Enduring and Evolving Nature of the Patient-Physician Relationship”,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Vol.39,No.1,2000.
DebraRoter and Susan Larson,“The Roter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RIAS):utility and flexibility for analysis of medical interactions”,Patient Education & Counseling,Vol.46,No.4,2002.
Deborah Davis,“Self-employment in Shanghai:A Research Note”,China Quarterly,No.157,March 1999.
Deborah Davis,“Social Class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China:Training,Hiring,and Promotion Urban Professionals and Managers after 1949”,Modern China,Vol.26,No.3,July 2000.
Diana B.Dutton,“Explaining the Low Use of Health Services by the Poor:Costs,Attitudes,or Delivery System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3,No.3,June 1978.
Donald J.Black,“The Mobilization of Law”,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Vol.2,No.1,January 1973.
Donald J.Black,The Social Structure of Right and Wrong,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3.
Donald R.De Glopper,“Doing business in Lukang”,in W.E.Willmott,eds.,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Donald W.Light,“Countervailing Power: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in Frederick W.Hafferty and John B.Mckinlay,eds.,The Chang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Donald W.Light,“Countervailing Powers:A Framework for Professions in Transition”,in Terence Johnson,Gerry Larkin and Mike Saks,eds.,Health Professions and the State in Europe,London:Routledge,1995.
Edward Gu,“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in Urban China”,Policy Studies,Vol.22,No.3-4,2001.
Edward H.Hume,Doctors Courageous,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50.
Edward Shorter,Doctors and their patients:A Social History,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1.
Eliot Freidson,“Client control and medical practic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65,1960.
Eliot Freidson,Profession of Medicine:A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Applied Knowledge,New York:Dodd Mead,1970a.
Eliot Freidson,“The Changing Nature of Professional Control”,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10,1984.
Eliot Freidson,Professional Powers:A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Formal Knowled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Eliot Freidson,Professionalism Reborn:Theory,Prophecy,and Polic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Eliot Freidson,Professionalism:The Third Logi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Elizabeth Lira,“Remembering:Passing back through the Heart”,in J.W.Pennebaker,D.Paez and B.Rime,eds.,Collective Memory of Political Event,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7.
Elliott A.Krause,“Doctors,Partitocrazia,and the Italian State”,The Milbank Quarterly,Vol.66,Suppl 2,1988.
Eric J.Cassell,“The Changing Concept of the ideal Physician”,Daedalus,Vol.115,1986.
Eric R.Wolf,“Closed Corporate Peasant Communities in Meso-America and Java,South Western”,Journal of Anthropology,Vol.13,No.1,April 1957.
Ethan Michelson,“Dear Lawyer Bao:Everyday Problems,Legal Advice,and State Power in China”,Social Problems,Vol.55,No.1,August 2006a.
Ethan Michelson,“Justice from Above or Below?Popular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Grievances in Rural China”,China Quarterly,No.193,August 2006b.
Ethan Michelson,“Climbing the Dispute Pagoda:Grievance and Appeal to the Official Justice System in Rural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72,No.3,2007.
Ezekiel Emaneual,“Four Model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Vol.267,No.16,2002.
Ezra F.Vogel,“From Friendship to Comradeship:The Change in Personal Relations in Communist China”,China Quarterly,No.21,1965.
Fayong Shi and Yongshun Cai,“Disaggregating the State:Networks and Collective Resistance in Shanghai”,China Quarterly,No.186,June 2006.
Feng Chen,“Trade Unions and the Quadripartite Process of Strike Settlement in China”,China Quarterly,No.201,2010.
Fernando De Maio,Health and Social Theor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0.
Frederic W.Hafferty and Donald W.Light,“Professional Dynamics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Medical Work”,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Vol.35,February 1995.
Gail E.Henderson,“Physicians in China: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in Frederick W.Hafferty and John B.Mckinlay,eds.,The Chang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Gail E.Henderson and Myron S.Cohen,The Chinese Hospital:A Socialist Work Uni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Gerald Bloom,Leiya Han and Xiang Li,“How Health Workers Earn a Living in China”,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Development Journal,Vol.5,No.1-3,January-December 2001.
GerryV.Larkin,“Medical Dominance in Britain:Im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The Milbank Quarterly,Vol.15,Supplement 2,February 1988.
Geoffrey Poitras and Lindsay Meredith,“Ethical Transparency and Economic Medicaliz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Vol.86,No.3,2009.
George Steinmetzand Erik O.Wright,“The Fall and Rise of the Petty Bourgeoisie:Changing Patterns of Self-employment in the Postwar United States”,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Vol.94,No.5,March 1989.
Gregory A.Ruf,Cadres and Kin:Making a Socialist Village in West China,1921-199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H.C.Hu,“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American Anthropology,Vol.46,No.1,January to March 1944.
Haroll Balme,China and Modern Medicine—A Study in Medicine Missionay Development,London:United Council for Missionary Education,1921.
Helen F.Siu,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IrvingK.Zola,“Medicine as an Institution of Social Control”,Sociological Review,Vol.20,No.4,1972.
Isabelle Thireau and Linshan Hua,“One Law,Two Interpretation:Mobilizing the Labor Law in Arbitration Committees and in Letters and Visits Offices”,inNeil J.Diamant,Stanley B.Lubman and Kevin J.O'Brien,eds.,Engaging the Law in China:State,Society,and Possibilities for Just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Ivan Szelenyi,“Social Inequalities in Stat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Econom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Vol.19,No.1-2,March 1978.
IvanSzelenyi,Urban Inequalities Under State Socialism,Hong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James Buchan and Mario R.Dal Poz,“Skill mix in the health care workforce:reviewing the evidence”,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Vol.80,No.7,January 2002.
James C.Scott,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James J.Chrisman,Franz W.Kellermanns and Kam C.Chan,“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in Family Business:An Identification and Review of 25 Influential Articles”,Family Business Review,Vol.23,No.1,March 2010.
James S.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Janos Kornai,The Soci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Jane Lewis,“The Medical Profession and the State:GPs and the GP Contract in the 1960s and the 1990s”,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Vol.32,No.2,June 1998.
Jane Ritchie and Jane Lewis,eds.,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3.
Jean C.Oi,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Jeff Goodwin and James M.Jasper,The Social Movements Reader:Cases and Concepts,NJ:Wiley-Balckwel,2009.
Jeffery Mullies,“Medical Malpractice,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Control”,Sociological Forum,Vol.1,1995.
Jeffrey N.Wasserstrom and Elizabeth J.Perry,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Revisited:an introduction in Pop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Boulder:Westview Press,1992.
Jennifer S.Haas,E.Francis Cook,Ann Louise Puopolo,Helen R.Burstin,Paul D.Cleary and Troyen A.Brennan,“Is the Professional Satisfaction of General Internist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Vol.15,No.2,2000.
Jieren Hu,“Grand mediation: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Asian Survey,Vol.51,No.6,November/December 2011.
Jingqing Yang,The Pow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ctors,Patients and the Party-state under the Impact of Red Packets in the Chinese Health-care System,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08.
Joan Lane,A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Health Healing and Disease in England,London:Routledge,2001.
John Braithwaite,Crime,Shame and Reintegr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John V.Pickstone,A New 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John Z.Bowers,Western Medicine in a Chinese Palace: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917-1951,New York:The Josiah Macy,1972.
Jonathan Gabe,Michael Bury and Mary Elston,Key Concepts in Medical Sociolog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4.
Jonathan Unger and Anita Chan,“The Internal Politics of an Urban Chinese work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Employee Influence on Decision-Making at a State-Owned Factory”,The China Journal,No.52,July 2004.
Joseph W.Schneider,“Deviant Drinking as Disease:Alcoholism as a Social Accomplishment”,Social Problems,Vol.25,1978.
Julio Frenk and Luis Duran-Arenas,“The Medical Profession and the State”,in Frederick W.Hafferty and John B.Mckinlay,eds.,The Chang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Jun Jing,The Temple of Memori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K.Eggleston,et al.,“Health Service Delivery in China:A Literature Review”,Health Economics,Vol.17,No.2,February 2008.
K.K.Barker,“A Ship upon a Stormy Sea:The Medicalization of Pregnancy”,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47,No.8,November 1998.
KarlMannheim,“The Problem o f Generations”,in Karl Mannheim,eds.,Essays on the Sociology Knowledg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5.
Kathryn Weathersby,“Deceiving the Deceivers:Moscow,Beijing,Pyongyang,and the Allegation of bacteriological Weapons Use in Korea”,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No.11,January 1998.
Kenneth G.Lieberthal and David M.Lampton,Bureaucracy,Politic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2.
Kevin J.O'Brien and Lianjiang Li,“Suing the Local State: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Journal,No.51,January 2004.
Kevin J.O'Brien and 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Contentious Politics in Rural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Kjeld E.Brodsgaard,“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the Bianzhi System in China”,China Quarterly,No.170,June 2002.
Lane Kenworth,Stewart Macaulay and Joel Roger,“‘The More Things Change...’:Business Litig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y”,Law and Social Inquiry,Vol.21,No.3,1996.
Laura Nader,“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Law”,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67,No.6,1965.
Laura Nader and Harry F.Todd,eds.,The Disputing Process:Law in Ten Socie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Lily M.Hoffman,“Professional Autonomy Reconsidered:The Case of Czech Medicine under State Socialism”,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39,No.2,April 1997.
Lucian W.Pye,A Psychocultural Study of the Authority Crisi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M.Millman,“Masking doctors’ errors”,Human Behavior,No.6,1977.
Marc Galanter,“Why the‘Haves’ Come Out Ahead:Speculation on the Limits of Legal Changes”,Law & Society Review,Vol.9,No.1,1974.
Magali S.Larson,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A Sociological Analysi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MarcelVerweij,“Medicalization as a Moral Problem for Preventive Medicine”,Bioethics,Vol.13,No.2,1999.
Mark G.Field,“The Position of the Soviet Physician:The Bureaucratic Professional”,The Milbank Quarterly,Vol.66,Supplement 2,February 1988.
Mark G.Field,“The Hybrid Profession:Soviet Medicine”,in Anthony Jones,eds.,Professions and the State:Expertise and Autonomy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1.
Mark G.Field,“The Physician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The Difficult Passage from Bureaucrat to Professional”,in Frederick W.Hafferty and John B.Mckinlay,eds.,The Chang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Mark W.Frazier,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Industrial Workplace:State,Revolution,and Labor Manage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Mary E.Gallagher,“Use the Law as Your Weap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Legal Mobilization in China”,inNeil J.Diamant,Stanley B.Lubman and Kevin J.O'Brien,eds.,Engaging the Law in China:State,Society,and Possibilities for Just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Marshall B.Clinard,Cities with Little Crime:The Case of Switzerlan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Marshall Sahlins,Stone Age Economics,London:Routledge,1972.
Martin King Whyte and William L.Parish,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Mary E.Gallagher,“Mobilizing the Law in China:‘Informed Disenchan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Law & Society View,Vol.40,No.4,2006.
Melitta Jakab and Chitra Krshnan,“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Health Care Financing: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Strengths,and Weaknesses”,World Bank Washington Dc,July 2001.
Michael Burawoy and Katherine Verdery,eds.,Uncertain Transition:Ethnographies of Change in the Postsocialist World,Washington DC: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9.
Michael Moran and Bruce Wood,States,Regulation,and the Medical Profession,Buckingg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3.
Michel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New York:Vintage Books,1977.
Ming-Kwan Lee,Chinese Occupational Welfare in Market Transition,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 Ltd,2000.
Myron L.Cohen,House United,House Divided: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Nan Lin,“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5,1999.
Nan Lin,Social Capita: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Neil J.Diamant,Stanley B.Lubman and Kevin J.O'Brien,Engaging the Law in China:State,Society,and Possibilities for Justic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P.Lumbiganon,et 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2008”,The Lancet,Vol.375,No.9713,2010.
P.M.Strong,“Sociological Imperialism and the Profession of Medicine: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hesis of Medical Imperialism”,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13,No.A,1979.
Pascoe Pleasence,Hazel Genn,Nigel J.Balmer,Alexy Buck and Aoife O'Grady,“Causes of Action:First Findings of the LSRC Periodic Survey”,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30,No.1,March 2003.
Pascoe Pleasence,Nigel J.Balmer and Alexy Buck,Causes of Action:Civil Law and Social Justice(2nd edition),London:TSO,2006.
Paul Chodoff,“The Medicaliz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Psychiatric Services,Vol.53,No.5,2002.
Paul J.DiMaggio and Helmut K.Anheier,“The Sociolog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Sector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16,1990.
Paul Starr,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The Rise of a Sovereign Profession and the Making of a Vast Industry,New York:Basic Books Press,1984.
Paul U.Unschuld,Medical Ethics in Imperial China:A Study i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Peter A.Hall,Governing the Economy: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Peter B.Evans,Rueschemeyer Dietrich and Theda Skocpol,eds.,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Peter Conrad,“The Discovery of Hyper-kinesis:Notes on the Medicalization of Deviant Behavior”,Social Problems,Vol.23,1975.
Peter Conrad,“Medicalization and Social Control”,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18,1992.
Peter Conrad,“The Shifting Engines of Medicalization”,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Vol.46,No.1,2005.
Peter Conrad,The 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Human Conditions into Treatable Disorder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7.
Peter Conrad and Joseph W.Schneider,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From Badness to Sickness(Expanded Edition),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Peter Conrad,T.Mackie and A.Mehrotra,“Estimating the Costs of Medicalization”,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70,No.12,2010.
Peter R.Moody,Chinese Politics After Mao,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Inc,1983.
Philip C.Huang,“Divorce Law Practices and the Origins,Myths,and Realities of Judicial ‘Mediation’ in China”,Modern China,Vol.31,No.2,2009.
Philippe C.Schmitter,“Still A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Vol.70,No.3,March 1974.
Qiang Sun,Michael A.Santoro,Qingyue Meng,Caitlin Liu and Karen Eggleston,“Pharmaceutical Policy in China”,Health Affairs,Vol.27,No.4,July 2008.
Rebecca L.Sandefur,“Access to Civil Justice and Race,Class,and Gender Inequal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34,No.1,August 2008.
Richard Curt Kraus,The Party and the Arty in China:The New Politics of Culture,Washington D.C.: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4.
Richard Madsen,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Richard O.Lempert,“Mobilizing Private Law:An Introductory Essay”,Law & Society Review,Vol.11,No.2,1976.
Robert Mnookin and Lewis Kornhauser,“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Law:The Case of Divorce”,Yale Law Journal,Vol.88,No.5,1979.
Robert N.Wilson,et al.,eds.,Patient-Practitioner Relationship,in Handbook of Medical Sociology,NJ:Prentice-Hall,1963.
Roberts Simon,“The Study of Disput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inJohn Bossy,eds.,Disputes and Settlements:Law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We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Rudolf Virchow,Collected Essays in Public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Vol.1,Edited by L.J.Rather,Canton,MA: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1985.
Rudolf Klein,“The State and the Profession:the Politics of Double Bed”,British Medical Journal,Vol.301,No.6754,October 1990.
Ruth Rogaski,“Nature,Annihilation,and Modernity:China's Korean War Germ-Warfare Experience 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1,No.2,May 2002.
S.M.Hillier and J.A.Jewell,Health Car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1800-1982,London:Routledge,1983.
Sam Schulman and Anne M.Smith,“The Concept of ‘Health’ among Spanish-Speaking Villagers of New Mexcio and Colorado”,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Behavior,Vol.4,No.4,1963.
Samuel Popkin,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Sarah Nettleton,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Sascha Kraus,Rainer Harms and Matthias Fink,“Family Firm Research:Sketching a Research Fiel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13,2011.
Sharyn J.Potter and John B.Mckinley,“From a Relationship to Encounter:An Examination of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Dimensions in the Doctor-Physician Relationship”,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61,No.2,2005.
Sida Liu,The Logic of Fragmentation: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egal Services Market,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Simon J.Williams,Michael Calnan and Jonathan Gabe,eds.,Health,Medicine and Society:Key Theories,Future Agendas,London:Routledge,2000.
Stanley Lubman,“Mao and Mediation:Politics and Dispute.Resolution in Communist China”,California Law Review,Vol.55,No.5,November 1967.
Sue Fisher,“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A Social and Micro-Political Performance”,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Vol.6,No.1,March 1984.
Susan P.Shapiro,“The Social Control of Impersonal Trust”,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3,No.3,November 1987.
Susan Shirk,Competitive Comrades:Career Incentives and Students Strategies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Sylvia Walby,June Greenwell,Lesley Mackay and Keith Soothill,Medicine and Nursing:Profession in a Changing Health Servi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4.
Tang Tsou,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Talcott Parsons,“Social Structure and Dynamic Process:The Case of Modern Medical Practice”,in Talcott Parsons,eds.,The Social System,Glencoe,IL:Free,1951.
Talcott Parsons,“The Sick Role and Role of the Physician Reconsidered”,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Health & Society,Vol.53,No.3,Summer 1975.
Taochiu Lam,The Local State Under Roform:A Study of a County in Hainan Province,China .Ph.D.Dissertation,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1999.
Terence Johnson,Professions and Power,London:MacMillan,1972.
Terence Johnson,The State and the Professions:Peculiarities of the British”,in Anthony Giddens and Gavin McKenzie,eds.,Social Clas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u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Terence Johnson,“Governmentality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xpertise”,in Terence Johnson,Gerry Larkin and Mike Saks,eds.,Health Professions and the State in Europe,London:Routledge,1995.
The Lancet,“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The Lancet,Vol.376,No.9742,August 2010.
Thomas Szasz and Marc Hollender,“Medicine:The basic model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Journal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Vol.97,No.5,June 1956.
Victor Nee,“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st Review,Vol.54,No.5,October 1989.
Victor Nee,David Stark andSelden Mark,eds.,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China and Eastern Europ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Victor W.Sidel and Ruth Sidel,Serve the People:Observations on Medicin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oston:Beacon Press,1973.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W.Richard Scott,Martin Ruef,Peter J.Mendel and Carol A.Caronna,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From Professional Dominance to Managed Ca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Tony Saich,China:politics and government,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1.
William C.Hsiao,“Unmet Health Needs of Two Billion:Is Community Financing a Solution?”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September 2001.
William J.Chambliss,“On Lawmaking”,British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6,No.2,1979.
William J.Goode,“Community within a Community:The Profess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2,No.2,April 1957.
William L.F.Felstiner,Richard L.Abel and Austin Sarat,“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Naming,Blaming,Claiming”,Law and Society Review,Vol.15,No.3/4,1980-81.
William Hinton,Fanshen:A Documentary of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New York:Vintage,1966.
World Bank,Financing Health Care:Issues and Options for China,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7.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Investing in healt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Danwei: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 York:M.E.Sharpe,1997.
Xin He and Kwai-Hang Ng,“Intern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Judicial Mediation”,Law & Social Inquiry,Vol.39,No.2,2014.
Xueshan Feng,et al.,“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s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41,No.8,October 1995.
Yanjie Bian,Work and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Yanjie Bian and John 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st Review,Vol.61,No.5,1996.
Yinghong Cheng,Creating the “New Man”:From Enlightenment Ideals to Socialist Realiti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8.
Yongshun Cai,“China's Moderate Middle Class:The Case of Homeowners’Resistance”,Asian Survey,Vol.45,No.5,October 2005.
Yuan-Ling Chao,“The Ideal Physici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 Medicine,No.17,August 2000.
Yuanli Liu,Shanlian Hu,Wei Fu and William C.Hsiao,“Is CommunityFinancing Necessary and Feasible for Rural China”,Health Policy,Vol.38,No.3,December 1996.
Yuan-Ling Chao,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1600-1850,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09.
Zelin Yao,Practicing clinical medicine in a post-socialist state:an empirical study on professional autonomy of Chinese urban doctors,Ph.D.Dissertation,HongKong University,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