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一 著作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陈奎德:《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但昭明:《从实体到机体——怀特海本体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丁立群、李小娟、王治河:《中国过程研究(第三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
高齐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集》第1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德顺:《立言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文阁:《复兴生活哲学》,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牟宗三:《心体育性体》,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版。
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王锟:《怀特海与中国哲学的第一次握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树人:《思辨哲学新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治河、霍桂恒、任平:《中国过程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治河、霍桂桓、谢文郁:《中国过程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治河:《全球化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肖前:《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谢幼伟:《现代哲学名著述评》,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闫顺利:《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俞懿娴:《怀特海自然哲学——机体哲学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林东:《人化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解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德]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利科:《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美]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 大卫·雷·格里芬等:《超越结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鲍世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美] 大卫·雷·格里芬:《怀特海的另类后现代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美] 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美]罗伯特·梅斯勒:《过程——关系哲学》,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梅斯勒:《过程—关系哲学:怀特海浅析》,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唐力权:《脉络与实在》,宋继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日]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包国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英]怀特海:《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英]怀特海:《科学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英]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英]怀特海:《自然的概念》,张桂权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英]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英]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紫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 期刊类
曹永利:《我国能源经济效率及国际比较》,《时代金融》2018年第1期。
陈先达:《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把握》,《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费劳德:《马克思与怀特海: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王治河、杨富斌译,《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高云球:《过程哲学——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韩震:《冒险的价值——我读怀特海》,《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
贺来:《辩证法与过程哲学的对话——科布教授访谈录》,《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
侯才:《“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黄铭:《论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黄楠森:《论实践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霍桂桓:《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点之一的怀特海过程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李德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价值问题》,《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李德顺:《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5期。
李东青:《浅析科布的过程神学生态观》,《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李世雁、张建鑫:《关系性—过程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0期。
刘放桐:《超越近代哲学的视野》,《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刘放桐:《从西方古典风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折》,《河北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刘放桐:《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刘放桐:《杜威在西方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与康德和马克思的比较》,《河北学刊》2014年第5期。
刘放桐:《对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历史与理论分析——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学海》2000年第5期。
刘放桐:《对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认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刘放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新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刘红琳、陆杰荣:《怀特海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比较研究》,《世界哲学》2012年第6期。
刘益宇:《涌现的本体论建构——当代怀特海主义者的研究径路及其贡献》,《系统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曲跃厚:《过程哲学: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生长点——科布教授访谈录》,《哲学动态》2002年第8期。
曲跃厚:《过程哲学的硬核学说及其神学旨趣》,《求是学刊》2007年第7期。
孙美堂:《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陶清:《自然观:庄子和怀特海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汪信砚:《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5年第6页。
王成兵、刘同辉:《略论怀特海的实体观》,《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
王浩:《国民福祉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2期。
王立志:《怀特海自然机体论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4期。
王立志:《回到过程哲学的原点》,《光明日报》(理论·学术版)2012年4月10日。
王治河、吴兰丽:《华山并非自古一条路——过程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给我们的启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王治河:《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取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2期。
王治河:《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
徐奉臻:《“回到马克思”的内涵路径及其功能限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3期。
闫顺利、郭鹏:《存在过程论与过程哲学的对话——海德格尔和怀特海的过程观比较》,《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闫顺利、郭鹏:《马克思与怀特海过程思想比较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闫顺利、赵雅薇:《本体论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思想》,《南昌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基本特征探析》,《求是学刊》2012年第5期。
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杨富斌:《论过程哲学的方法论》,《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
杨丽、温恒福:《怀特海对17世纪实体哲学的批判》,《北方论丛》2011年第5期。
杨丽、温恒福:《我国怀特海有机哲学研究85年》,《求是学刊》2011年第4期。
杨学功:《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哲学原理》1999年第7期。
杨学功:《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哲学原理》2000年第4期。
杨志华:《何为有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
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维历程》,《学术月刊》1991年第11期。
俞吾金:《再论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哲学战线》1995年第1期。
元永浩:《怀特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修正和超越》,《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张妮妮:《思辨的后现代主义——怀特海哲学》,《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0期。
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齐鲁学刊》2012年第4期。
张文喜:《从过程哲学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谈派莫莱〈马克思和怀特海:过程、辩证法和资本主义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2008年5月。
张晓洁、常志良:《怀特海的摄入理论与教育哲学》,《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张秀华:《过程哲学的生态文明意蕴》,《光明日报》(理论·学术版)2011年1月4日。
张秀华:《生态文明的形上奠基: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聚合》,《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2期。
张一兵:《从“回到马克思”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赵家祥:《实践观的地位、作用之我见》,《哲学动态》1996年第10期。
赵玲、郑敏希:《过程哲学对传统实体概念的批判》,《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美]杰伊·麦克丹尼尔:《为什么选择过程哲学》,李斌玉译,《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
[美]小约翰B.科布:《马克思与怀特海》,曲跃厚译,《求实学刊》2004年第6期。
[美]小约翰·柯布:《论有机马克思主义》,陈伟功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
外文文献
一 著作类
A.H.Johnson,Whitehead and the Modern World:Science,Metaphysics,and Civilization,Victor Lowe,et al.eds.,(Boston:The Beacon Press,1950).
A.H.Johnson,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62.
Alfred North Whitehead,Adventures of Idea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1.
Alfred North Whitehead,Modes of Thought,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8.
Alfred North 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8.
Alfred North Whitehead,Science and the Morden World,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7.
Alfred North Whitehead,The Function of Reas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29.
Anne Fairchild Pomeroy,Marx and Whitehead:Process,Dialectics,and the Critique of Capitalis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4.
David R.Griffin,Founders of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Philosophy:Peirce,James,Bergson,Whitehead,and Hartshorne(with John B.Cobb,Jr.,Marcus P.Ford,Pete A.Y.Gunter,and Peter Och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David R.Griffin,Whitehead's Radically Different Postmodern Philosophy:An Argument for Its Contemporary Relevance,Albany:SUNY Press,2007.
Dorothy Emmet,Philosophy of Organism,New York:Martin's Press,1988.
Elisabeth Kraus,The Metaphysics of Experience:A Companion to Whitehead's Process and Reality,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79.
F.Rapp and R.Wiehl eds,Whitehead's Metciphysics of Crearivity,Albany:Suny Press,1990.
Janusz A.Polanowski,Donald W.Sherburne,Whitehead's Philosophy,Points of Connec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Lewis S.Ford,The Emergence of Whitehead's Metaphysics:1925-1929,Whitehead and His Philosophy, 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
Philip Clayton,In Quest of Freedom:The Emergence of Spirit in the Natural World,Göttingen:Vandenhoeck and Ruprecht Oct,2009.
Philip Clayton,Justin Heinzekehr,Organic Marxism,Process Century Press,2014.
Philip Clayton,Organic Marxism,An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m and Ecological Catastrophe,with Justin Heinzekehr,2015.
Robert Palter,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Ruth Nanda Anshen,Alfred North Whitehead:His Reflections on Man and Nature,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961.
Stephen C.Peppe,Whitehead's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a Critical History of the Background of Process and Reality,Greenwood Press,publishers New York,1968.
Victor Lowe,Alfred North Whitehead:The Man and His Work,Vol.II,ed.J.B.Schneewind,Baltimore:Johns Hopkins,1990.
Wenyu Xie,Zhihe Wang,Whitehead and China,Frankfurt:Ontosverlag,2005.
William A.Christian,An Interpretation of Whitehead's Metaphysic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9.
二 期刊类
Darrel E.Christensen,“Whitehead's ‘Prehension’ and Hegel's ‘Mediation’:Parallel Dynamical Concepts at the Service of Different Methodologies”,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Vol.38,No.2(Dec,1984).
Eric Alliez,“A Constructivist Flight from A Constructivist Reading of Process and Reality”,Theory,Culture & Society,2008(SAGE,Los Angeles,London,New Delhi,and Singapore).
Johnson/Greg,“Process Philosophy as Postmodern?A Reading of David Griffin”,American Journal of Theology & Philosophy,Vo1.19,No.3(September,1998).
Johnson/Greg,“Process Philosophy as Postmodern?A Reading of David Griffin”,American Journal of Theology & Philosophy,Vo1.19,No.3(September,1998).
Leemon B.McHenry,“He Axiomatic Matrix of Whitehead's Process and Reality”,Process Studies,1986,15,(3).
J.Wilsmore,“Against Ceconstructing Rationality in Education”,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5,No.4(Winter 1991).
Santiago Sia,“Process Thought as Conceptual Framework”,Process Studies,1990,19,(4).
Tom Roberts,“From Things to Events:Whitehead and the Materiality of Proces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D:Society and Space,2014,volume 32.
Wang Shik Jang,“A Philosophical Evaluati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ivilization from a Whiteheadian Perspective”,Process Studies 33,No.1(Spring-Summer,2004).
Zhang Xiuhua,“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ought of Organism Between Marx and Whitehead”,10th International Whitehead Conference 9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augural Pando Populus Conference(June 2015).
Zhang Xiuhua,“Ecological Civilezation Implication of Philosophy of Process”,10th International Whitehead Conference 9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augural Pando Populus Conference(June 2015).
Zhang Xiuhua,“The Mind in Process:Mean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Mind on Mind Ecology Studies”,10th International Whitehead Conference 9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augural Pando Populus Conference (Jun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