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著作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怀,马钟元译,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德]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的终结?》,常宁生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瓦尔塔·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伯恩斯、皮卡德:《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张佳羽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美]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法]蒂埃里·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波兰]埃娃·多曼斯卡编:《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丁万江、曾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英]罗杰·弗莱:《视觉与设计》,易英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像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
[美]尼尔森·古德曼:《艺术语言》,褚朔维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美]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德]尤尼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张志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英]埃德加·卡里特:《走向表现主义美学》,苏晓离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海登·怀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苏]瓦·托·吉辛娜:《分析美学评析》,李昭时译,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美]彼得·基维:《美学指南》,彭锋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合订本),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黑格尔的变奏》,王逢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诺埃尔·卡罗尔:《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英]马克·柯里编:《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版。
[法]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孔敏:《历史哲学引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陈世怀、常宁生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李国山:《言说与沉默——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学说》,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黎阳:《波普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绵延的美学之思》,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陆扬:《大众文化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德]尼采:《哲学与真理》,田立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彭锋:《艺术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萨特:《萨特论艺术》,欧阳友权、冯黎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理查德·斯皮尔伯利:《波普艺术》,刘丽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波兰]塔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英]理查德·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刘悦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卢慈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民安主编:《新尼采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逻辑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蔡远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美]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阎嘉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其主编:《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美国前卫艺术与禅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殷曼婷:《艺术理论基本书献——西方古代—近现代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赵宪章编:《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朱光潜:《西万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版。
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中文期刊
陈岸瑛:《丹托艺术终结论中被遗忘的风格矩阵》,《装饰》2014年第3期。
阿瑟·丹托、刘悦笛:《从分析哲学、历史叙事到分析美学——关于哲学、美学前沿对话》,《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
黄应全:《阿瑟·丹托的通行版艺术定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黄应全:《杰罗尔德·列文森的历史主义艺术定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美]托尼·弗洛雷斯·弗拉托:《未定义的艺术:审美人类学中不切断的范畴》,《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
[美]柯蒂斯·卡特:《黑格尔和丹托论艺术的终结》,杨彬彬译,《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李娟:《“后”时代的艺术哲学重建——丹托艺术终结论述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刘鹏:《批评家的姿态——阿瑟·丹托的艺术史叙事方式评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终结》,《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刘悦笛:《从“艺术界”理论到“艺术终结”观念——阿瑟·丹托前期分析美学概观》,《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陆扬:《再论丹托艺术终结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罗俏鹃、秦明利:《阿本甘对丹托艺术本体论问题的“回应”与探索》,《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6期。
彭锋:《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文艺研究》2016年第5期。
沈语冰:《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世界美术》2003年第1期。
沈语冰:《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下),《世界美术》2003年第4期。
孙艳秋:《艺术定义的新可能——丹托的“艺术界”之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王春辰:《丹托的后历史艺术批评——多元主义的综合批评原则》,《美术观察》2009年第9期。
杨向荣:《从艺术定义转型反思中国当下审美经验》,《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4期。
殷曼楟:《论戴维斯“第一批艺术”追问下的艺术定义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余开亮:《当代分析美学艺术定义方式的转向》,《哲学动态》2010年第8期。
张冰:《丹托艺术观的哲学立场》,《兰州学刊》2008年第4期。
张冰:《丹托艺术终结论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学术研究》2017年第12期。
张巧:《诺埃尔·卡罗尔:历史叙事与艺术辨别——艺术分析哲学的第三种选择》,《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
章辉:《乔治·迪基的艺术体制论:缘起、历程、效应及难点》,《人文杂志》2018年第2期。
赵毅衡:《从符号学定义艺术:重返功能主义》,《当代文坛》2018年第1期。
周计武:《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的诊断》,《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三)丹托研究主要著作
张冰:《丹托的艺术终结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周静:《再现:阿瑟·丹托的艺术哲学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周键:《如何定义艺术:丹托艺术哲学再认识》,文汇出版社2018年版。
二 英文文献
(一)其他英文著作
Davies,Stephen,Definitions of Art,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
Debeljak,Alex,Reluctant Modernity: The Institution of Art and Its Historical Form,Lanham: Rowman & Littelefield Publisher Inc.,1998.
Dickie,George,Aesthetics: An Introduction,USA: Pegasus,a division of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1971.
Dickie,George,The Art Circle,USA: Chicago Spectrum Press,1984.
Fried,Michael,Arts and Objecthood.Essays and reviews,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Greenberg,Clement,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Halliwell,Stephen,The Aesthetics of Mimesi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Habermas,J.,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Jon R.Snyder,trans,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8.
Kellner,D.,Critical Theory: Marxism and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89.
Kelly,Michael,Iconoclasm in Aesthetics,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Kristeller,Paul Oskar,Renaissance Thought and Art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Lyas,Colin,Aesthetics,London: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Press,1997.
Vattimo,Gianni,The End of Modernity——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Polity Press,1988.
Wyss,Beat,Hegel's Art History and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二)丹托英文研究编著
Auxier,Randalle,and Lewis Hahn,eds.,The Philosophy of Arthur Danto,Chicago: Open Court,2013.
Carrier,David,ed.,“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4,1998.
Herwitz,Daniel,and Michael Kelly,eds.,Action,Art,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Danto,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Robbins,Mark,ed.,Danto and His Critics,Oxford &Cambridge,Mass.: Blackwell,1993.
(三)丹托英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Lemkow,Gabriel,Institutional Definition of Art,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2011.
Snyder,Stephen D.,Hegel,Nietzsche and Danto on the End of Art: A Critique of the End of Art,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aint Louis University,2006.
(四)丹托英文研究期刊论文
Carrier,David,“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4,No.3,1996.
Carroll,Noël,“Eessence,Expression,and History: Arthur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in Mark Robbins,ed.,Danto and His Critics,Oxford&Cambridge,Mass.: Blackwell,1993.
Carroll,Noël,“Danto,Style,and Intention”,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3,No.3,1994.
Carroll,Noël,“Dant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37,No.4,October 1997.
Dickie,George,“Defining Art”,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6,No.3,1969.
Dickie,George,“Wollheim's Dilemma”,British Jouranal of Aesthetics,Vol.38,No.2,1998.
Forsey,Jean,“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The End of Art'”,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9,No.4,2001.
Goehr,Lydia,“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History and Theory,46,February 2007.
Kelly,Michael,“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History and Theory,Vol.37,No.4,1998.
Maes,Hans,“The End of Art: A Real Problem or Not Really a Problem?”,Postgraduate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1,No.2,August 2004.
Puolakka,Kalle,“Playing The Game After The End of Art: Comments For Hans Maes”,Postgraduate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2,No.1,April 2005.
Schusterman,Richard,“The End of Aesthetics Experienc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5,No.1,1997.
Sclafani,Richard,“Artworks,Art Theory,and the Artworld”,Theoria,Vol.39,1973.
Snyder,Stephen,“Language in Art: Gombrich's 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Breakdown of Visual Communication”,paper delivered to XXV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Aesthetics,Ankara,July 2,2007.
Snyder,Stephen,“Arthur Danto's Andy Warhol: the Embodiment of Theory in Art and the Pragmatic Turn”,leitmotiv,2010,pp.135-151,http://in www.ledonline.it/leitmotiv.
(五)丹托英文研究文集或著作中析出文献
Cohen,Thomas,“A Critique of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 ThePossibility of Art”,Aesthetics: A Critical Anthology,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77.
Diekie,George,“Definition of‘Art'”,David Cooper,ed.A Companion to Aesthetic,Oxford: Blackwell,1997.
Horowitz,Gregg,& Tomas Huhn,“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Philosophy,and the Ends of Taste”,i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Philosophy,and the Ends of Taste,Amsterdam: G+B Arts International,1998.
Heidegger,Martin,“On the Essence of Truth”,Willian McNeill,ed.,Pathmarks,New York: Cambridge UP,1998.
Laffery,Michael,“The End of Art: Intentionality and Intensionality”,Art in the Age of Visual Culture and the Image,2005-2006,Led-Edizioni Universitarie di Letteree Economian Diritto.
Margolis,Joseph,“The Endless Future of Art”,in Arto Haapala,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eds.,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1997.
Solomon,Robert and Kathleen Higgins,“On the Use and Disadvantage of Hegel for Art”,in Randalle Auxier and Lewis Hahn,eds.,The Philosophy of Arthur Danto,Chicago: Open Court,2013.
三 丹托重要作品
(一)丹托著作
1965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5.Revised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London: Macmillan,1965; New York: Macmillan,1965.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What Philosophy Is: A Guide to the Elements,New York: Harper &Row,1968.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NewYork: Basic Books,1972.
1973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1975
Jean-Paul Sartre,New York: Viking,1975.
Handlungstheorie,by Danto and others,Gottingen: Vandenhoeck &Ruprecht,1975.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986
The Philosophy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1987
The State of the Art,New York: Prentice-Hall,1987.
1988
The Politics of Imagination,Lawrenc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of Kansas,1988.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Harper& Row,1989.
1990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New York:Farrar,Straus & Giroux,1990.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New York: Farrar,Farrar,Straus &Giroux,1992.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s and Aesthetic Meditations,New York: Farrar,Straus & Giroux,1994.
1996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ilosophy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Art on the Edge and Over: Searching for Art's Mean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1970s-1990s.by Danto,Weintraub,Linda.and Mcevilley,Thomas.Litchfield,Conn: Art Insights,1996.
1997
After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1998
Anything Goes: The Work of Art and the Historical Figure.by Danto,Charles Altieri,Anthony J.Berkeley.Cal.: Doreen B.Townsend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199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Philosophy,and the Ends of Taste,(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1998.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Beauty for Ashes”in Regarding Beauty,Neal Benezra,Olga M.Viso,Washington,D.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99.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Philosophy Art: Selected Essay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2001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s of Art,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2003.
2005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Ciroux,2005.
2009
Andy Warhol,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2013
What Art I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3.
(二)丹托重要论文
“The Artworld”,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61,No.19,1964.
“Art,Essence,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A response to Higgns”,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4,No.3,Summer,1996.
“Outisider Art”,Nation,March 10,1997.
“Art into Life: Rodchendo”,Nation,September 21,1998.
“A Woman of Art & Letters”,Nation,October 2,2000.
“Seeing and showing”,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9,No.1,Winter 2001.
“The Feminine Mystique”,Nation.November 25,2002.
“American Self-Consciousness in Politics and Art”,Artforum.Sep.2004,Vol.43.
“Embodiment,Art History,Theodicy,and the Abuse of Beauty: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Inquiry,Vol.48,No.2,April 2005.
“The Optical Unconscious”,Nation,June 6,2005.
“Embodied Meanings,Isotypes,and Aesthetical Ideas”,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65,No.1,Special Issue: Global Theories of the Arts and Aesthetics,Winter,2007.
(三)丹托著作的中文译本
[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阿瑟·丹托:《美的滥用》,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阿瑟·丹图:《叙述与认识》,周建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美]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陈岸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阿瑟·丹托:《阿瑟·丹托论肖恩·斯库利:〈赋绘画以条状〉及其他》,刘晓萌、杜可柯、王谭、赵毅平等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版。
[美]阿瑟·丹托:《何谓艺术》,夏开丰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