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专著
曹建国编:《金石声》,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陈权、张龙编:《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
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陈学圣:《1911—1949 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台北富凯艺术有限公司2015年版。
丁彬萱:《摄影大师郎静山》,上海画报出版社1990年版。
范文霈、周振华、郑丽君编著:《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顾铮、林路主编:《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顾铮:《世界摄影史》(修订版),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
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版。
黄亚纪:《写真物语I:日本摄影1889—1968》,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蒋齐生:《新闻摄影一百四十年》,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金华主编:《陈迹:金石声与中国现代摄影》,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金石声:《金石声摄影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郎静山:《静山乐锦》,上艺文书局1948年版。
郎静山:《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郎静山:《摄影大师郎静山作品集》,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年版。
郎静山:《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郎静山》,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李方文:《世界摄影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林茨、王瑞:《摄影艺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林家治:《民国商业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林路主编:《上海·影像·都市》,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
林路:《摄影思想史》(修订版),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
龙憙祖:《摄影艺术赏析》,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龙憙祖编著:《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版。
吕澎:《观看与思想:视觉研究与艺术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吕澎主编:《20世纪中国艺术史》(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马国良:《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马运增、陈申、胡志川、钱章表、彭永祥编著:《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那日松编:《中国摄影批评选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彭丽君:《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张春田、黄芷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顾铮摄影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金石声》,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海上摄影名家大系·郎静山》,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编:《林路摄影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上海摄影家协会、上海大学文学院编:《上海摄影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编著,王天平、丁彬萱主编:《上海摄影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摄影美学初探》编委会编:《摄影美学初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石守慊:《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宿志刚、林黎、刘宁、周静编著:《中国摄影史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孙逊、杨剑龙主编:《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唐东平:《摄影画面语言》,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
仝冰雪:《中国照相馆史:1859—1956》,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年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金经昌纪念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王天平、蔡继福、贾一禾编著:《民国上海摄影——海派摄影文化前世之研究》,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6年版。
巫鸿:《聚焦:摄影在中国》,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8年版。
吴群:《中国摄影发展历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吴为山主编:《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吴印咸》,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年版。
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谢汉俊:《摄影与流派》,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谢宏声:《图像与观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许纪霖、刘擎主编:《中国启蒙的自觉与焦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许志浩、王金海编:《人体美学大观》,青岛出版社1989年版。
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张英进:《理论、历史、都市: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赵俊毅:《中国摄影史拾珠》,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编:《西学东渐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周宪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周振华、罗智子编著:《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版。
朱家实主编:《摄影艺术论文集》,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年版。
祝帅、杨简茹编著:《民国摄影文论》,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
邹伯奇:《邹征君存稿》(影印版),1873年。
(二)中文译著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法]安娜·埃诺、[法]安娜·贝雅埃:《视觉艺术符号学》,怀宇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罗兰·巴尔特:《明室:摄影札记》赵克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1年版。
[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赵念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美]Bruce Barnbaum:《摄影的艺术》,樊智毅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1842—1860》,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
[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年版。
[英]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瓦尔特·本雅明、[美]苏珊·桑塔格等:《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吴琼、杜予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西]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常宁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费维恺、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安德烈·冈特尔、[法]米歇尔·普瓦韦尔:《世界摄影艺术史》,赵欣、王帅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年版。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英]乔纳森·哈里斯:《新艺术史批评导论》,徐建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思想家的眼睛:布列松论摄影》,赵欣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彬爱、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包甦、田彩霞、吴晓凌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年版。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玛蒂娜·乔丽:《图像分析》,怀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译文双语),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英]约翰·汤普森:《镜头前的旧中国:约翰·汤普森游记》,杨博仁、陈宪平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
(三)历史资料
矮克发洋行:《矮克发影刊》1937—1939年第1—12期。
毕倚红、周瘦鹃、钱芥尘:《上海画报》1925—1932年第1—791期(不全)。
晨风摄影研究社:《晨风》1933—1935年第1—12期。
复旦摄影学会:《复旦摄影年鉴》,1931年。
黑白影社:《黑白影集》1934—1936年第2—4期。
黑白影社:《黑白影刊》1936年第1期。
郎静山:《郎静山摄影专刊》,1939年。
良友图书出版公司:《世界摄影年鉴》1935—1936年。
良友图书出版公司:《战事画报》1937—1938年第2—7期(不全)。
梁得所:《大众》1933—1935年第1—19期。
梁得所、马国亮、张沅恒:《良友》1926—1937年第1—132期。
林泽苍:《中国摄影学会画报》1925—1932年第5—340期(不全)。
美育杂志社:《美育》1920—1922年第1—7期。
上海三一印刷公司:《美术生活》1934—1937年第1—41期。
沈昌培:《柯达杂志》1930—1937年第1卷第1期至第8卷第8期。
时代画报杂志社:《时代画报》1929年第1—3期。
天鹏艺术会:《天鹏》1928—1929年第1—9期。
天鹏艺术会:《天鹏画报》1927—1928年第1—18期。
王凡青:《摄影学月报》1925、1927年第3、4、8、9期。
伍联德:《中华景象:全国摄影总集》,1934年。
薛志英:《特写》1936—1937年第1—16期。
益昌照相材料行:《长虹》,1935—1937年第1卷第1期至第3卷第3期。
鹰社编:《飞鹰》1936—1937年第1—19期。
张光宇:《时代》1930—1937年第1—118期。
中华艺学社:《中华摄影杂志》1931—1936年第1—11期。
(四)论文
[法]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何珊译,《新美术》2013年第10期。
陈学圣:《从金石声看三十年代的中国画意摄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2011年第2期。
陈学圣:《摄影在传播时代——从民国期刊看摄影的发展》,《美术馆》2009年第1期。
崇秀全:《“画意摄影”在中国》,《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冯令刚:《从他者观看到自我观看——早期中国摄影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顾铮:《金石声:中国摄影与上海摩登》,《新民周刊》2012年第12期。
顾铮:《“亚努斯”金石声》,《书城》2012年第3期。
顾铮:《中国摄影:特殊的历史与特别的呈现》,《书城》2008年第6期。
郭秋孜:《民国摄影与中国视觉现代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4年。
郭笑:《摄影艺术的非绘画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6年。
胡玥:《“华社”论影——中华摄影学社小史》,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4年。
金华:《金石声中国早期工业题材摄影探微》,《中国摄影》2013年第9期。
金晶:《民族的表征:庄学本摄影与三十年代西部民族形象》,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郎静山、汪亚尘、黄宾虹、徐仲年:《美术生活》1934—1937年第1—41期。
李华强:《〈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
李艳绒:《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摄影艺术社团的历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刘慧勇:《民国纪实摄影之推手——〈良友〉画报与民国纪实摄影的发展》,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刘永昶:《作为时代图像志的〈良友画报〉——一个现代性视域中的媒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马梦雅:《郎静山集锦摄影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
[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走向更新的拉奥孔》,易英译,《世界美术》1991年第4期。
能向群:《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画报的兴盛及其原因》,《中国编辑》2006年第1期。
孙慨:《画意摄影在中国的缘起与早期发展》上,《中国摄影报》2016年11月4日。
孙慨:《画意摄影在中国的缘起与早期发展》下,《中国摄影报》2016年11月11日。
孙慨:《五四运动与中国摄影的风格流变》,《中国摄影家》2009年第7期。
仝冰雪:《中国早期照相馆》,《中国摄影》2015年第10期。
巫鸿:《关于摄影的摄影:金石声和他的内部空间》,《中国摄影》2016年第10期。
吴丹榕:《民国照相馆考》,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吴果中、刘睿:《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民国〈良友〉画报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像与建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吴果中:《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求索》2007年第5期。
吴果中:《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考略——以上海为中心》,《出版广角》2007年第3期。
吴琼:《摄影话语的视觉意志——兼论本雅明〈摄影小史〉的问题意识》,《文艺研究》2015年第2期。
徐希景:《画家的另一支笔——民国时期“美术摄影”的画意诗情》,《中国摄影》2015年第12期。
徐希景:《现代都市文化与中国早期人体摄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徐希景:《“消遣”和“自我精神存在”——〈论半农谈影〉及其影响》,《艺术教育》2008年第10期。
徐希景:《“消遣”与“自我精神存在”(上)——民国时期“美术摄影”民族风格的探索》,《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第1期。
徐希景:《“消遣”与“自我精神存在”(下)——民国时期“美术摄影”民族风格的探索》,《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第2期。
徐希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摄影”》,《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11期。
薛征:《艺术之后的摄影:从本雅明到波德里亚》,《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严琳:《意境论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2年。
杨晓刚:《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赵昊:《〈良友〉画报对民国时期摄影展览的传播》,《东南传播》2016年第8期。
赵昊:《〈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二 外文文献
(一)专著
Jeffrey W.Cody,Frances Terpak,Brush and Shutter: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Los Angeles:Getty Publication Press,2011.
Leo Ou-fan Lee,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Nicholas Mirzoeff,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London:Routledge Press,1999.
W.J.T.Mitchell,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Paul G.Pickowicz,Kuiyi Shen,Yingjin Zhang,Liangyou,Kaleidoscopic Modernity and the Shanghai Global Metropolis 1926-1945,SlovaKia:Published by BRILL Plantijnstraat 22321 JC Leiden The Netherland brill.com/maav,2013.
Claire Robert,Photography and China,London:Reaktion Books,2013.
Susan Sontag,On photography,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77.
Johan Swinnen and Luc Deneulin,Weight of Photography,Brussel:ASP—VUB Press,2010.
(二)论文
K.E.Lai,The Life and Art Photography of Lang Jingshan(1892-1995),thesis,University of Hong Kong,Pokfulam,Hong Kong SAR,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5353/th_b3023021,2000.
Richard K.Kent,“Early Twentiet-Century Art Photography in China:Adopting,Domesticating,and Embracing the Foreign”,in Local Culture/Global Photography,Vol.3,No.2,2013.
Richard K.Kent,“Fine Art Photography in Republican Period Shanghai From Pictorialism to Modernism”,in Bridges to Heaven:Essays on East Asian Ar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en C.Fong,Dora C.Ching and Jerome Silbergeld ed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Mia Yinxing Liu,“The ‘Emulative’ Portraits:Lang Jingshan’s Photography of Zhang Daqian”,in Composite Realities:The Art of Photographic Manipulation in Asia,Vol.6,No.1,Claire Roberts and Yi Gu ed.,Fall 2015.
Timothy J.Shea,“Re-framing the Ordinary:The Place and Time of ‘Art Photography’ in Liangyou 1926-1930”,in Liangyou,Kaleidoscopic Mod-ernity and the Shanghai Global Metropolis 1926-1945,Series:Modern Asian Art and Visual Culture,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