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著作类
1.[美]托马斯·斯坎伦:《价值、欲望和生活质量》,载[印]阿玛蒂亚·森、[美]玛莎·努斯鲍姆《生活质量》,龚群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美]朱莉亚·安娜斯:《妇女与生活质量:两种规范还是一种》,载[印]阿玛蒂亚·森、[美]玛莎·努斯鲍姆《生活质量》,龚群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
4.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美]丹尼尔·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2.[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赵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周长城:《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构建及其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韩湘景:《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7(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6.[美]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李安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何锡章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1.刘明翰、张志宏:《美洲印第安人史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22.[英]莫里斯·布洛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冯利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3.李达:《李达文集(第一卷):家族与氏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4.[美]琼·W.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载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美]邓尼丝·拉德纳·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徐钧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何开松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27.[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R.E.安德森、I.卡特:《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王吉胜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29.[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1.[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陈建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李金林、赵中秋:《管理统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4.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英]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载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6.[日]井上清:《日本妇女史》,周锡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37.《日本人的生活》,林康民译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38.韩湘景:《2008—2009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9.谭琳:《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0.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1.[美]洛伊斯·班纳:《现代美国妇女》,侯文蕙译,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42.[美]凯瑟琳·A.麦金农:《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曲广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陆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郭夏娟:《为正义而辩——女性主义与罗尔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与报纸类
45.赵彦云、李静萍:《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46.潘祖光:《“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和趋势》,《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47.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第1期。
48.朱玲怡、孙进:《高级知识女性人口工作生活质量调查》,《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3期。
49.王哲蔚、高晓玲等:《更年期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3年第5期。
50.王寅:《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河北学刊》1999年第3期。
51.[美]林南、卢汉龙:《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探讨——关于上海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52.吴姚东:《生活质量:当代发展观的新内涵——当代国外生活质量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53.朱国宏:《中国人口质量研究的定向历程》,《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54.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小康生活质量目标的进程与省际比较》,《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6期。
55.[美]林南、王玲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6期。
56.周长城、饶权:《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57.赵彦云、王作成:《我国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第4期。
58.汪洁、郝麦收:《当代城市女性生活观探析——天津市女性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5期。
59.楼丽华、沃兴德等:《现代妇女生活状况调查》,《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桂林,2009年10月。
60.吴绍琪、陈千:《高级知识女性群体主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初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1.徐安琪:《中国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生活质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3期。
62.黄立清:《城市女性主观生活质量初步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第8期。
63.谭琳:《中国妇女的生活质量与计划生育》,《人口研究》1994年第3期。
64.徐安琪:《夫妻权力和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65.罗萍、李虹:《武汉大学女性教职工婚姻生活调查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6.陈向一、江捍平:《深圳特区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第3期。
67.颜江瑛、刘筱娴等:《武汉市30—50岁在岗女性生命质量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第7期。
68.刘晓霞、邢占军:《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9.陈琛、甘诺:《城市中年女性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兴化市某社区34—49岁女性为例》,《社会工作》2007年第12期。
70.肖发荣:《再论“母系制”、“母权制”与女性社会地位》,《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
71.罗萍、崔应令:《人类社会两种生产价值新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2.叶文振、徐安琪:《婚姻质量: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启示》,《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73.李傲:《美国有关性别歧视的判例研究》,《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74.包蕾萍、徐安琪:《当代城市女性家庭压力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3期。
75.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6.[美]林南、卢汉龙:《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6期。
77.潘安娥、杨青:《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78.范若兰:《伊斯兰教与穆斯林妇女》,《西亚非洲》1989年第6期。
79.《刘福国:“补贴男女平等,复婚大幅增加”》,《中国妇女报》2014 年11月29日第2版。
80.陈志俊:《不完全契约理论前沿述评》,《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2期。
81.黄虚峰:《工业化与美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4期。
82.王伟宜:《美国学生选择大学的五十年》,《教育学报》2010年第2期。
83.张晓霞:《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就业引起的家庭变化》,《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66页。
84.钱乘旦:《20世纪英国的妇女与家庭问题》,《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第3页。
85.[日]深尾时子:《日本妇女的法定地位与社会地位》,樊小京等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4年第1期。
86.[日]山下泰子:《日本妇女的法律地位和今后的课题》,《中国妇运》2000年第11期。
87.刘梦:《法国妇女权利部及其成就》,《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网络新闻类
88.“拉脱维亚前女总统谴责欧盟总统竞选歧视女性”,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11/636312.htm),2009-11-18。
89.“美国沃尔玛性别歧视案开庭,沃尔玛或赔偿上百亿”,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3-30/2939108.shtml),2011-03-30。
90.“走进德黑兰:实际上伊朗女性更开放”,网易(http://discovery.163.com/09/1116/10/5O801BPV000125LI.html),2009-11-16。
91.“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已列立法规划,有望尽快出台”,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4/c70731-26084710.html),2014-11-24。
92.“傅莹:中国首部反家暴法或下半年提交审议”,人民网(http://npc.people.com.cn/n/2015/0304/c14576-26635913.html),2015-03-04。
93.“农村适龄妇女免费‘两癌’检查成为2011年武汉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湖北妇女网(http://www.hbwomen.org.cn/2011-02/22/cms954407article.shtml),2011-02-22。
94.“武汉巾帼创业者联盟‘孵化’女性创业”,人民网(http://acwf.people.com.cn/n/2015/0212/c99057-26555175.html),2015-02-12。
95.“湖南反家暴工作情况”,人民网(http://hn.people.com.cn/n/2014/1209/c367950-23161406.html),2014-12-09。
96.“江苏南通:出台《反对家庭暴力报警投诉工作规范》”,厦门妇女网(http://www.xmwomen.org.cn/E_ReadNews.asp?NewsID=3133),2006-12-15。
97.“首开先河将经济伤害纳入家庭暴力”,人民网(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0819/c188502-25490847.html),2014-08-19。
98.“关于进一步推进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的意见”,上海市总工会网 (http://www.shzgh.org/renda/node5902/node6520/node6526/node6527/node6531/u1a1571017.html),2008-12-25。
99.“山西专项合同庇护62万女职工特殊权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75/6614498.html),2007-12-05。
100.“英国母亲找工作倍受歧视,单身妈妈境遇更差”,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world/txt/2007-02/26/content_7868836.htm),2007-02-26。
101.“‘绅士国度’也存在性别歧视”,人民网(http://acwf.people.com.cn/n/2014/0103/c99013-24014905.html),2014-01-03。
102.“英1/4妇女被虐,英警方推‘摄像头计划’搜集铁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world/txt/2007-03/23/content_8004061.htm),2007-03-23。
103.“国外反家庭暴力立法一览”,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3/id/1232508.shtml),2014-03-18。
104.“日本女性国会议员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最低”,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305/c1002-24535553.html),2014-03-05。
105.“法国知名企业中女性领导者占多数比例高于美国”,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06/10/content_32621648.htm),2014-06-10。
外文部分
1.Norman M.Bradburn,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Inc.,1969.
2.Raymond A.Bauer,Social Indicators,Massachusetts:The M.I.T.Press,1967.
3.Angus Campbell,Philip E.Converse,Willard L.Rodgers,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Perceptions,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
4.Gurin G.,Veroff L.,Feld S.,Americans View Their Mental Health,New York:Basic Books,1960.
5.Richard Anker,Gender and Jobs:Sex Segregation of Occupation in the World,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1998.
6.Lewis,R.A.,Spanier,G.B.,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in Wesley R.Burr,et al.(eds.),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Family,New York:Free Press,1979.
7.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8.Alice S.Rossi,The Feminist Papers:From Adams to de Beauvoi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3.
9.Pamela Horn,Victorian Country Women,New Jersey:Wiley-Blackwell,1991.
10.Paul Langford,A Polite and Commercial People:England 1727-1783,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1.Lilian L.Shiman,Women and Leadership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1992.
12.A.H.Halsey,British Social Trends Since 1900:A Guide to the Changing Social Structure of Britain,London:Sheridan House Inc.,1988.
13.Edith Hoshino Altbach,ed.,From Feminism to Liberation,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0.
14.Susan D.Becker:The Origins of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American Feminism between the Wars,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1.
15.Elizabeth Wolgast,Equality and the Rights of Women,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16.Alison Jaggar,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New Jersey:Rowman and Allanheld,1980.
17.Rosemary Crompton,Women and Work in Modern Britai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8.Andrew Davies,Leisure,Gender and Poverty:Working-class Culture in Salford and Manchester,1900-1939,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
19.David Butler,Gareth Butler,British Political Facts Since 1979,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5.
20.Lance Davis,Douglass North: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A First Step Towards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0,No.1,1970.
21.Peter McDonald,Gender Equity,So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Future of Fertility,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Vol.17(1),2000.
22.Robert A.Cummins,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An Interactive Model,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Vol.5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