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著作
中文典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北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南宋)张九成:《孟子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
(南宋)余允文:《尊孟辨》,《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南宋)朱熹:《四书或问》,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南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南宋)张栻:《张栻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黄宗羲:《孟子师说》,《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中文著作
蔡家和:《王船山读孟子大全说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3年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版。
陈大齐:《孟子的名理思想及其辩说实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陈大齐:《孔孟荀学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陈大齐:《孟子待解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康有为:《孟子微》,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陈来:《仁学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东方朔:《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东方朔:《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杜维明:《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概要》,中华书局2012年版。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傅佩荣:《傅佩荣解读孟子》,线装书局2006年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胡毓寰:《孟子本义》,台北:正中书局1940年版。
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景林:《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时期的儒家心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峻岫:《汉唐孟子学述论》,齐鲁书社2010年版。
李凯:《孟子诠释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李明辉:《孟子重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李明辉:《儒家与康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李明辉:《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哲学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梁启超:《儒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林远泽:《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
刘鄂培:《孟子大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
罗根泽:《孟子评传》,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吕思勉:《先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牟宗三:《历史哲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
牟宗三:《圆善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四书释义》,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
钱穆:《晚学盲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康:《孟子思想研究论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
夏长朴:《李觏的非孟思想》,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谢祥浩:《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国荣:《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华书局2017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周淑萍:《两宋孟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朱伯菎:《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版。
二 译著
苗力田等编译:《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德]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陈咏明、翟德瑜译,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科尔斯戈德:《规范性的来源》,杨顺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美]李耶理:《孟子与阿奎那——美德理论与勇敢概念》,施忠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麦克道威尔:《心灵与世界》,韩林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内格尔:《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应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姜长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英]黑尔:《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英]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摩尔:《伦理学原理》,陈德中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三 学位论文、论文集与电子资源
戴兆国:《孟子德行伦理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董祥勇:《孟子中道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单平:《〈孟子〉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李世平:《孟子良心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苏森森:《成就美德——从德行伦理视角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孟子》,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李明辉编:《孟子思想的哲学探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年版。
杨儒宾、祝平次编著:《儒学的气论与功夫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四 中文期刊论文
蔡祥元:《孟子“不动心”的根源——“集义生气”之“生”义辨析》,《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2期。
崔宜明:《孟子义利学说辨证》,《道德与文明》2014年第1期。
陈卫平:《人道与理性: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陈卫平:《论儒家之“道”的哲学品格》,《哲学研究》2017年第7期。
邓习议:《论孟子义利观的困境和出路》,《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
丁文祥:《告子的生之谓性及其意义》,《文史哲》2009年第6期。
丁文祥:《孟子如何道“性善”》,《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东方朔:《“真知必能行”何以可能?——朱子论“真知”的理论特征及其动机效力》,《哲学研究》2017年第3期。
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范学德:《漫论“何必曰利”》,《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高化平:《农家源流与楚国的农家学者》,《船山学刊》2013年第3期。
郭美华:《境界的整体性及其展开——孟子“不动心”的意蕴重析》,《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3期。
黄朴民:《败家子梁惠王》,《光明日报》2002年7月30日。
李春青:《论“中”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梁涛:《杨海文.20世纪以来的孟学史研究》,《文史哲》2012年第6期。
李景林:《孟子的 “辟杨墨” 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
李景林:《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李明辉:《儒家、康德与德行伦理学》,《哲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李善明:《许行和孟轲关于价值问题的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林榕杰:《从孟子论伯夷、柳下惠等圣贤看其进退观》,《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刘旻娇:《论〈孟子〉德行修养过程中的道德失败》,《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
刘旻娇:《明智何以能行——对亚里士多德不自制问题的一个反向考察》,《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
刘旻娇:《孟子论“欲”与道德失败》,《思想与文化》2018年第1期。
刘旻娇:《孟子评“淫辞邪说”新解——以“辟杨墨”为中心》,《哲学动态》2018年第8期。
刘能杰:《孟子“劳力劳心”论新辩》,《齐鲁学刊》1990年第3期。
刘小红:《孟子“权”思想解析》,《孔子研究》2015年第5期。
陆建华:《告子辨析》,《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
宋洪兵:《孟子、韩非的伊尹之辩》,《光明日报》2005年11月8日。
王博:《论“仁内义外”》,《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
王磊:《孟子义利思想辨析》,《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王正:《重思先秦儒家的王霸之辩》,《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3期。
萧仕平:《孟子“不动心”思想探析》,《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许抗生:《〈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杨海文:《略论孟子的义利之辨与德福一致》,《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期。
杨海文:《有一种人生智慧叫权变——孟子经权之辨的生存哲学阐释》,《现代哲学》2008年第1期。
战化军:《田仲子与战国农家考论》,《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
张奇伟:《孟子“浩然正气”辩证》,《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
张汝伦:《义利之辩的若干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张宗舜:《孔子何以数称柳下惠》,《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
郑晨寅:《论程朱之“权中”观》,《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3期。
钟家栋:《远近之间辨义利——孟子与梁惠王之争新识》,《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2期。
朱承:《儒家的“如何是好”》,《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
五 英文文献
Bryan W.Van Norden,Mengzi: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Indianapolis:Hackett,2008.
Bryan W.Van Norden,Virtue Ethics and Consequentialism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Cambrige:Cambridge University Express,2007.
Chad Hansen,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D.C.Lau,Mencius,London:Penguin,1970.
David S.Nivison,The Ways of Confucianism:Investiga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Bryan W.Van Norden,Open Court Printing,1996.
James Legge,The Works of Mencius.2d,Oxford:Clarendon Press,1895.
Jiyuan Yu,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Abingdon:Routledge,2007.
Kong-Loi Shun,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Philip J.Ivanhoe,Bryan W.Van Norden,Read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Indianapolis:Hackett Pubulishing Company,2001.
Timothy Chappell,eds.,Values and Virtues:Aristotelianism in Contemporary Ethics,Oxford:Clarendon Pr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XiuSheng Liu and Philip J.Ivanhoe,eds.,Essays on the Moral Philosophy,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2002.
Amit Chaturved,“Mencius and Dewey on Moral Perception,Deliberation,and Imagination”,Dao,Vol.11,No.2,2012.
A.S.Cau,“Xin and Moral Failure:‘Reflections on Mencius’ Moral Psychology”,Dao,Vol.1,No.1,2001.
Benjamin I.Huff,“Eduaimonism in Mencius:Fulfilling the Heart”,Dao,Vol.14,No.3,2015.
Brian Bruya,SEOK,Bongrae,“Embodied Moral Psychology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Dao,Vol.13,No.4,2014.
Bryan W.Norden,“Mencius on Courage”,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Vol.21,No.1,1997.
David B.Wong,“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ssion”,Dao,Vol.14,No.2,2015.
David B.Wong,“Is there a Distinction between Reason and Emotion in Mencius”,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1,No.1,1991.
Eeward Slingerland,“Crafting Bowls,Cultivating Sprouts:Unavoidable Tensions in Early Chinese Confucianism”,Dao,Vol.14,No.2,2015.
Howard J.Cruzer,“An Aristotelian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the Mencius?”Dao,Vol.11,No.1,2012.
John Mcdowell,“Virtue and Reason”,The Monist,Vol.62,No.3,1979.
Kong-Loi Shun,“Moral Reason In Confucian Ethics”,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16,No.3-4,1989.
Kong-Loi Shun,“Studying Confucian Thought from the Inside Out”,Dao,Vol.15,Issue 4,December 2016.
Luo Shirong,“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Confucius’Notion of Ren”,Dao,Vol.11,No.1,2012.
Myong-Seok Kim,“Respect in Mengzi as a Concern-based Construal: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Desire and Behavioral Disposition”,Dao,Vol.13,No.2,2014.
Nicholaos Jones,“Correlative Reasoning About Water In Mengzi 6A2”,Dao,Vol.15,No.2,2016.
Ryan Nichols,“Early Confucianism Is a System for Social-Functional Influence and Probably Does Not Represent a Normative Ethical Theory”,Dao,Vol.14,No.4,2015.
Winnie Sung,“Xiang Yuan(Village Worthies):The Appearance-only Hypocrite”,Dao,Vol.15,No.2,2016.
Xinyan Jiang,“Mencius On Human Nature and Courage”,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24,No.3,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