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教育学基本框架以及刑法学视角,力求通过批评性的反思,对罪错少年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基本原理与现实困境进行研究,结合其复杂特性及历史嬗变规律,探讨教育矫正价值取向的重构及实现。全书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罪错少年教育矫正进行观念与价值层面的反思,为教育矫正寻找教育学基本理论的根基和哲学前提,丰富及深化了理论研究。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所提对策切实可行,对教育界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矫正实践以及公检法相关实务工作,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杨岭,女,福建厦门人,教育学博士,集美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青少年犯罪、高等教育研究等。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当代青年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犯罪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江苏高教》《大学教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出版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一 著作
[1]常淑芳:《论教育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2]常宇刚:《城镇化视域下的犯罪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3]陈宝友:《监狱行刑理性论》,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陈理宣:《教育价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戴相英:《未成年人犯罪与矫正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董淑君:《刑罚的要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冯建军:《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9]冯建军等:《教育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高莹:《矫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高莹:《现代矫正组织管理概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郝英兵:《刑罚正当性根据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3]侯东亮:《少年司法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14]贾馥茗:《教育的本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15]贾洛川:《罪犯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6]贾洛川:《罪犯劳动改造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17]贾洛川:《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8]金生:《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李双元、李娟:《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1]刘若谷:《引领与成长——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2]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路琦:《工读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24]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吕耀怀:《越轨论——社会异常行为的文化学解析》,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马凤岐:《教育——在自由与限制之间》,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27]苗雪红:《儿童精神成长论》,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
[28]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9]渠敬东等:《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30]任海涛:《校园欺凌法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31]邵峰:《越轨与救赎: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3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王伟:《法治: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5]吴宗宪:《监狱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36]吴宗宪:《未成年犯矫正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7]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8]夏卫民:《罪犯改造学》,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39]谢望原:《刑罚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40]杨建朝:《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
[41]姚建龙:《青少年犯罪与司法论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2]姚建龙:《权力的细微关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3]姚建龙等:《娇正学导论——监狱学的发展与矫正制度的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4]于阳:《刑罚适应性及其实现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45]于志刚:《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袁诚编:《中国监狱矫正论坛——践行改造宗旨视野下教育改造创新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7]袁林:《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48]翟中东:《矫正的变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9]张远煌:《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0]章恩友、姜祖桢:《矫治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赵国玲:《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2]赵志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置措施研究》,群众出版社2011年版。
[53]周凌:《理论犯罪学:犯罪归因之心理学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54]周兴国:《教育与强制——教育自由的界限》,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5]朱久伟、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56][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7][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58][德]康德:《康德说道德与人性》,高适编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9][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美]富兰克林·齐姆林:《美国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制度概要》,高维俭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美]罗森海姆等:《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高维俭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2][美]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林聚任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63][美]斯蒂芬·E.巴坎:《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秦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4][美]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吴宗宪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65][美]亚历克斯·梯尔:《越轨社会学》,王海霞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6][英]F.A.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7][英]伯林:《两种自由的概念》,载陈晓林《公共论丛》(第1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68][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69][英]马丁·因尼斯:《解读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犯罪与社会秩序》,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英]穆勒:《论自由》,马文艳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1]Frederic P.Miller.Labeling TheorySaarbrücken:Alphascript Publishing,2009.
[72]Jacob Wilson,Self-Control,New York:Courier Publishing House,1898.
[73]Larry,J.S.& Brandon,C.W.,Juvenile Delinquency:Theory,Practice,and Law(12th Edition),Boston:Cengage Learning,2014.
[74]Larry,J.S.& Brandon,C.W.,Juvenile Delinquency:The Core(6th Edition),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2016.
[75]Robert,A.& Timothy,B.,Juvenile Delinquency:Causes and Control(5th E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76]Kristin,B.& Richelle S.S.,Juvenile Delinquency in a Diverse Society(2nd Edition),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Inc.,2016.
[77]Farringtom,D.P.,A.R.Piquero & W.G.Jennings,Offending from Childhood to Late Middle Age:Recent Results from the Cambridge Study in Delinquent Development,New York:Springer,2013.
[78]Greenwood,P.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Juvenile Justice:Progres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New York:Springer.2013.
[79]Arnold Binder,Gilbert Geis and Dickson Bruce,Juvenile Delinquency:Historical,Cultural,Legal Perspectives,Lond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8.
[80]Charles H.Shireman and Frederic G.Reamer,Rehabilitating Juvenile Justi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81]James O.Finckenauer,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Corrections: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Cambridge:Academic Press,1984.
[82]Challon,M.,Walton,T.,Juveniles in Custody .London: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Prisons,2004.
[83]Cara H.Drinan,The War on Kids:How American Juvenile Justice Lost Its Way(1st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84]Steven M.Cox,Jennifer M.Allen,Robert D.Hanser,Juvenile Justice:A Guide to Theory,Policy,and Practice,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2017.
二 学术期刊
[1]安继民:《论儒道互补的秩序自由最简关系》,《中州学刊》2013年第12期。
[2]安曦萌:《自由、法治与秩序重构——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理论界》2013年第7期。
[3]包利民、罗勇:《两种自由与道德的理由》,《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1期。
[4]蔡宝玺:《人“‘道’的自由”与客体化世界秩序》,《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5]陈碧红:《对矫正教育社会化的思考》,《职教论坛》2009年第23期。
[6]陈晨:《从工读学校名称变化透视工读教育的定位与价值》,《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
[7]陈晨:《空间与秩序:对工读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1期。
[8]陈成文、孙嘉悦:《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9]陈广春、熊和平:《书包的形制与教育规训》,《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12期。
[10]陈金花、卢世林:《“遭遇”的人学意蕴及其教育应对》,《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3期。
[11]陈仁、杨兆山:《为了“属人”的幸福:教育的人性伦理与启蒙性格》,《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12]陈仁等:《通向作为自由的幸福——教育的伦理规定及其启蒙诉求》,《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13]陈伟:《教育刑与刑罚的教育功能》,《法学研究》2011年第6期。
[14]陈希:《教育刑理念下我国少年司法体系的完善》,《中州学刊》2017年第6期。
[15]程晨、薛忠祥:《从相关到本身: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当代教育论坛》2016年第2期。
[16]邓江凌、张文彬:《法律价值上的博弈论问题研究——以自由和秩序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第3期。
[17]杜尚荣、施贵菊:《论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源自“淘宝大学”的教育反思》,《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5期。
[18]段炼炼、毕宪顺:《塑造与改造:教育与司法的共同命题》,《理论学刊》2014年第9期。
[19]段炼炼、毕宪顺:《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三重境界——兼论问题青少年矫正的困境》,《东岳论丛》2014年第7期。
[20]方蕾蕾:《道德教育的使命:对人之依附性生存的超越》,《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6期。
[21]冯海英、李江源:《教育秩序: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追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22]冯建军:《向着人的解放迈进——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23]高照明:《论洛克自由思想的基本要素》,《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24]贡太雷、苏春景:《服刑未成年人教育矫正与人权保障》,《中国特殊教育》2019年第10期。
[25]古瑞华:《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思路——兼论〈违法行为教育矫正法〉对刑法功能缺陷的弥补》,《人民论坛》2011年第17期。
[26]郭明:《改造:现代刑罚的迷误及其批判——兼及刑罚范式革命与制度变革的思考》,《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5期。
[27]郝彩虹:《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个体自由与社会控制——基于对部分社会学经典文献的分析》,《社科纵横》2016年第6期。
[28]何雪莲:《“这是为你好”——论教育规训的隐秘机制》,《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24期。
[29]何云峰、胡建:《论中国当下的道德自由层次》,《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30]侯艳芳:《刑罚轻缓化趋势及其价值基础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1]侯淯荏、许华孚:《监狱矫治教化人员之规训权力运作与惯习实践》,《犯罪与刑事司法研究》2009年第13期。
[32]胡君进:《论教育规训中的身体》,《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4期。
[33]胡友志、冯建军:《教育何以关涉人的尊严》,《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
[34]黄立:《刑罚的伦理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5]季海菊:《多元化背景下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36]贾洛川:《对青少年罪犯实施“人文化矫正”的断想》,《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第1期。
[37]贾洛川:《监狱行刑与青少年罪犯尊严保障》,《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1期。
[38]贾洛川:《试论监狱行刑的善恶选择》,《河北法学》2012年第5期。
[39]贾洛川:《罪犯改造的美学意义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40]姜涛:《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刑法父爱主义之提倡》,《江淮论坛》2015年第1期。
[41]蒋桂莲:《生产视域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42]靳玉乐、李叶峰:《论教育自由的尺度及实现》,《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43]雷云:《教育哲学三题:对象、主题与地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44]李茂生:《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制度的批判——一个系统论的考察》,《台大法学论丛》2000年第2期。
[45]李长吉、贾志国:《教育价值研究三十年》,《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6]李长伟:《血气教育的消逝与校园欺凌的发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47]连春亮:《罪犯改造:由同质主义到理性多元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8]梁栋:《我国社区矫正教育的几个问题——以社区矫正教育对象和内容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15年第4期。
[49]刘行五:《青少年街头抢夺犯罪之研究——以台南地区为例》,《犯罪学期刊》2009年第1期。
[50]刘宏达、许亨洪:《高校违纪大学生矫正教育的路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4期。
[51]刘建:《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反思与回归》,《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6期。
[52]刘军豪、岳伟:《论教育哲学的人学意蕴及其转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第5期。
[53]刘睿:《自由与强制的有机统一——康德论未成年人规则意识培养》,《教育学报》2019年第1期。
[54]刘涛:《未成年人犯罪惩罚与矫正的系统理论考察》,《当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
[55]刘铁芳:《走向整全的人:个体成长与教育的内在秩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56]刘通:《论教育作为人的正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1期。
[57]刘政:《惩罚性与恢复性并重的社区矫正制度重塑》,《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58]龙敏:《秩序与自由的碰撞——论风险社会刑法的价值冲突与协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9]龙文懋:《“自由与秩序的法律价值冲突”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0]马焕灵:《论高校学生管理中自由与秩序的限度》,《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1]乔元正、孙俊兰:《自由与秩序之间——走向共同治理的大学管理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
[62]邱兴隆:《报应刑的价值悖论——以社会秩序、正义与个人自由为视角》,《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
[63]苏春景、王陵宇:《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的新探索》,《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64]苏春景、杨虎民:《双预机制视角下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的原则与路径》,《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第10期。
[65]孙立红:《论报应主义刑罚的积极价值》,《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第5期。
[66]孙显蔚:《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洛克和罗尔斯自由观念评析》,《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0期。
[67]王鉴:《教育规训:批判与反思》,《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68]王利荣:《论行刑教育化》,《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69]王利荣:《罪犯改造的价值与冲突》,《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70]王满生:《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与完善》,《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71]王啸:《自由与自律: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2]王雅丽:《“规训真的是一种恶吗”——教育规训的伦理学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2期。
[73]王兆璟、刘莉:《论洛克自由至上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4]王者鹤:《夸美纽斯与赫尔巴特教育“秩序观”之比较分析》,《学术交流》2014年第9期。
[75]王志远、杜延玺:《我国违法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检讨——“教育”与“惩罚”之间的良性协调》,《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76]韦龙方:《国小教师正向管教对校园学童霸凌防治之影响因素》,《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7年第8期。
[77]吴海航、黄凤兰:《日本虞犯少年矫正教育制度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启示》,《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2期。
[78]吴海航:《街头辅导与少年商谈:日本不良少年矫正教育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79]吴启铮:《恢复性司法视域中的少年暂缓起诉》,《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
[80]吴元发:《教育自由的复归之路》,《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9期。
[81]吴芝仪等:《台湾戒治所实施矫正教育之现况与问题分析——以嘉义戒治所为例》,《犯罪学期刊》2006年第1期。
[82]吴宗宪:《论监狱法的修改与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3]吴宗宪:《论美国犯人的法律权利》,《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6期。
[84]吴宗宪:《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85]吴宗宪:《试论未成年犯矫正的基本原则》,《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86]武良军:《触法少年行为矫治的惩罚性及其实现路径》,《青年研究》2018年第1期。
[87]武掌华、夏新华:《论洛克自由思想的逻辑路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88]席小华:《国外社区预防和矫正少年犯罪的实践与启迪》,《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89]肖建国、王立仁:《“问题大学生”矫正教育方法研究》,《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
[90]肖姗姗:《少年司法之国家亲权理念——兼论对我国少年司法的启示》,《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91]肖绍明、扈中平:《教育人性化的个体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92]肖玉琴等:《认知行为团体矫正对未成年犯暴力风险水平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年第1期。
[93]谢青松:《论刑法对自由的追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S1期。
[94]谢望原:《作为刑罚价值的自由》,《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95]徐宗胜:《刑罚目的二律背反问题新解》,《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96]薛忠祥:《20年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述评》,《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97]颜正芳:《儿童青少年校园霸凌经验和心理健康之关连性》,《台湾精神医学》2010年第1期。
[98]杨飞云:《论人性视角下的教育自由及其启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99]杨浩英、冯文全:《教育:自由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3期。
[100]杨建朝、易连云:《论成“人”视域中的认识论教育自由》,《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
[101]杨宇冠:《论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自由与秩序》,《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02]姚建龙、李乾:《论虞犯行为之早期干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03]姚建龙:《美国少年司法严罚刑事政策的形成、实践与未来》,《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04]姚建龙:《青少年犯罪研究之学科化:回顾与反思》,《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第3期。
[105]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106]姚建龙:《转变与革新:论少年刑法的基本立场》,《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107]姚建龙:《转型社会的青少年犯罪控制——以“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为例的研究》,《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08]叶飞:《“权利优先”抑或“责任优先”——对当代公民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109]叶浩生:《身体的教育价值:现象学的视角》,《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110]余玉花:《徘徊在自由与伦理之间——走出教育自由悖论的阴影》,《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4期。
[111]翟进:《从失范到紧张:青少年越轨行为研究的衍变及本土化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12]张楚廷:《论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113]张良驯:《对工读学校“去工读化”现象的研讨》,《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4期。
[114]张旅平、赵立玮:《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15]张千帆:《实现自由与秩序的良性平衡——对流浪乞讨问题的宪法学分析》,《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116]张小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髓与我国刑罚体系的补正》,《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117]张学强、张军历:《重塑教育的人文价值:老子哲学思想的启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18]张学强:《德化与刑罚之间——理学社会教育中德主刑辅策略的基础探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9]张誉馨、王海涛:《中国少年司法制度价值理念的确定:一个社会学角度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期。
[120]张智辉:《刑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121]郑祥:《实施宽严相济政策与罪犯改造创新》,《东南学术》2007年第6期。
[122]周国斌、李颖辉:《“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人学意蕴与实践策略》,《教育科学》2017年第3期。
[123]周丽丽、于伟:《弗莱雷论儿童的有限境况和自由教育》,《教育学报》2019年第5期。
[124]周维功、周宁:《道德自由何以可能?》,《江淮论坛》2017年第4期。
[125]周晓露、徐晓军:《教育规训的内隐化和扩大化》,《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4期。
[126]自正法:《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体系的实证考察与路径重塑》,《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127]Bradley,K.,“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the Public Sphere:Exploring Local and National Discourse in England,c.1940-69”,Social History .2012,37.
[128]Burke,L.,“No Longer Social Workers:Developments in Probation Office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Social Work Review,2010,9(3).
[129]Carver,L.J.& H.M.Laura,“Democracy and the Challenges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 .2016,67(1).
[130]Cheng,J.S.,Ottati,V.C.,Price,D.E.,“The Arousal Model of Moral Condemn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3(49).
[131]Flash,K.,“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Juvenile Delinquency:Alternative Solutions”,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03,20(6).
[132]Friedmman,D.A.,“Public Health Regulation and the Limits of paternalism”,Connecticut Law Review,2014,46(5).
[133]Hodges,K.,etc.“Recidivism,Costs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for a Post-arrest Juvenile Diversion Program”,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2011(7).
[134]Jason,T.,“Carmichael,Punishing Juvenile Offenders as Adults: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of Juvenile Prison Admission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Sociological Focus,2011,44(2).
[135]Komen,M.,“Dangerous Children: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 in the Netherlands”,Crime,Law and Social Change.2002,37(4).
[136]Lacey Schaefer,“Correcting the Correctional Component of the Corrections Officer Role:How Offender Custodians Can Contribute to Rehabilitation and Reintegration,Corrections,2018(1).
[137]Lazarges,C.& J.P.Balduyck,“Response to Juvenile Delinquency:Report to the French Prime Minister European”,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 .1998,6(4).
[138]Leitch,D.B.,“A Legal Primer for Special Educator sin Juvenile Corrections:From Idea to Current Class Action Lawsuits”,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 .2013,64(2).
[139]Leone,P.E.& W.P.Cichon,“Education Services in Juvenile Corrections:40 Years of Litigation and Reform”,Education & Treatment of Children.2015,38(4).
[140]May,J.,Osmond,K.& Billick,S.,“Juvenile Delinquency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A Literature Review”,Psychiatric Quarterly.2014,85(3).
[141]McDaniel,S.“A Self-Determination Intervention for Youth Placed in a Short-Term Juvenile Detention Facility”,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2015,66(3).
[142]Peters,C.M.,“Social Work and Juvenile Probation:Historical Tensions and Contemporary Convergences”,Social work,2011,56(4).
[143]R.Ruddell & G.L.Mays,“Transferring Pre-Teens to Adult Criminal Courts:Searching for a Justification”,Juvenile and Family Court Journal,2012(4).
[144]Roger Smith,“Developing Restorative Practice:Contemporary Lessons from an English Juvenile Diversion Project of the 1980s”,Contemporary Justice Review,2011(4).
[145]Roxana Willis,“Three Approaches to Community in Restorative Justice,Explored Through a Young Person's Experiences of a Youth Offender Team in England”,Restorative Justice,2016,(4).
[146]Rush,P.,“The Government of a Generation:The Subjec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McLaughlin,E.,Muncie,J.& Hughes,G.ed.Youth Justice:Critical Readings .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2002.
[147]Sarnecki,J.& F.Estrada,“Keeping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ism and Penal Punitivism:Recent Trends in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Juvenile Justice in Sweden”,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Juvenile Justice,2006.
[148]Strohminger,N.,Lewis,R.L.,& Meyer,D.E.,“Diverg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Positive Emotions on Moral Judgment”,Cognition,2011(119).
三 学位论文
[1]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秩序自由主义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曹化:《秩序与自由的碰撞——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刑法基本价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3]褚惠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董大全:《罪犯思想教育社会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9年。
[5]贡太雷:《惩戒·法治·人权——关于社区矫正制度的法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6]韩军芳:《中国当代罪犯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5年。
[7]侯小丰:《自由的思想移居——自由的概念史与社会史》,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
[8]胡志军:《刑罚功能新论》,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9]黄延峰:《未成年偏差行为者社会化矫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
[10]李国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
[11]李季:《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体系——少年违法犯罪的政策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2]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3]李墨一:《回到教育本身——儿童哲学的后哲学视角省思》,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14]李述永:《家长关怀与少年成长》,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5]林琼玉:《少年矫正学校课程演变之研究——以明阳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中教育大学,2015年。
[16]刘丽君:《教育惩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7]刘若谷:《低龄触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鲁东大学,2017年。
[18]刘亚敏:《寻找教育学的力量——中国教育学规训权力的“呈现”与反思》,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9]吕绍弘:《中辍生对于中介教育措施认同度之研究——以香港群育学校为参照》,硕士学位论文,台北教育大学,2014年。
[20]梅文娟:《少年刑事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21]孟庆楠:《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D中学生命教育课程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2]皮永生:《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6年。
[23]齐姗:《自由之人如何养成?——教育思想史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4]桑志坚:《超越与规训——学校教育时间的社会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5]唐大宇:《刑事司法多元发展的示范与契机——以少年司法之研究为核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6]滕召军:《暴力电子游戏对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8年。
[27]王军魁:《自由价值论》,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8]王敏:《矫正基本原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9]王晴:《从“教化”到“培育”》,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0]王治高:《自由与秩序——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1]吴宗宪:《罪犯改造论——罪犯改造的犯因性差异理论初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2]谢晶:《正念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33]谢新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4]宿大伟:《基于康德“三大批判”的教育人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5]许其勇:《论现代刑法的自由精神》,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36]薛惠:《服刑人员思想矫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7]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8]杨岱蓉:《矫正教育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信念之研究——以戒治所教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正大学,2006年。
[39]杨帆:《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权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2年。
[40]杨建朝:《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1]杨明宏:《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教育管理人学论纲》,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42]杨新慧:《刑事新派理论与少年法》,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
[43]杨颖东:《失衡与反拨——我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反思和调整》,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4]杨再勇:《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4年。
[45]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美国少年司法的起源与变迁》,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6]叶春弟:《论监狱功能的边界》,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47]张爱军:《从行为规训到德性养成:学校德育范式变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48]张璇:《中国少年司法制度建构的相关问题探讨——以美国少年司法制度为借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9]张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50]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对教育人文价值基础的哲学反思》,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51]周兴国:《教育自由及其限度》,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四 网络文献
[1]GOV.UK.“Community sentence:treatment and programmes”,https://www.gov.uk/community-sentences/treatment-and-programmes,2015-10-05.
[2]Keith,H.,“Goodnews:FewerandFewerYoungPeopleareGetting Incarcerated”,TheWashingtonPostwebsite,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7/10/03/good-news-fewer-and-fewer-young-people-are-getting-incarcerated/?utm_term=.160892946b101,2017-10-03.
[3]Loeber,R.& David,P.F.,“From Juvenile Delinquencyto Adult Crime:Criminal Careers,Justice Policyand Prevention”,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http://www.oxfordscholarship.com/view/10.1093/acprof:oso/9780199828166.001.0001/acprof-9780199828166,2012-09.
[4]London CRC Probation,“Offending behaviour programmes”,http://www.londoncrc.org.uk/what-we-do/offending-behaviour-programmes/,2016-02-01.
[5]Ministry of Home Affairs,“Juvenile Delinquents:Juveniles Arrested”,SingaporeGovernmentwebsite,https://www.msf.gov.sg/research-and-data/Research-and-Statistics/Pages/Juvenile-Delinquents-Juveniles-Arrested.aspx,2017-04-04.
[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Institute of Medicine,“Juvenile Crime,Juvenile Justice”,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website,https://doi.org/10.17226/9747,2001.
[7]Skills Funding Agency,“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ngland:Offenders' Learning and Skills Service”,https://data.gov.uk/dataset/7fa27a31-3c84-464d-8c97-7c9c755c697e,201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