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何新华、吴海英、曹永福、刘睿:《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hina_QE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万宝瑞:《中国农村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汪同三、沈利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模型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中国实用宏观经济模型199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张欣:《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原理与编程》,格致出版社2001年出版。
陈海波:《以智慧城市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智慧中国》2019年第5期。
陈钦源、马黎珺、伊志宏:《分析师跟踪与企业创新绩效——中国的逻辑》,《南开管理评论》2017年第3期。
陈秧分、孙炜、薛桂霞:《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献评述与理论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第5期。
陈雨露、马勇:《金融体系结构、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研究》2013年第5期。
陈禹:《复杂性研究的新动向——基于主体的建模方法及其启迪》,《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程虹:《管理提升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吗?——来自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18年第2期。
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9年第5期。
程开明:《城市化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及证据》,《科研管理》2010年第2期。
程开明:《城市体系中创新扩散的空间特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5期。
程令国、张晔、刘志彪:《农地确权促进了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吗?》,《管理世界》2016年第1期。
楚金华:《从“被动接受”到“合作共创”:基于演化视角的智慧城市理论发展框架》,《国际城市规划》2019年第4期。
崔连标、朱磊、宋马林、郑海涛:《中美贸易摩擦的国际经济影响评估》,《财经研究》2018年第12期。
董国礼、李里、任纪萍:《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付平、刘德学:《智慧城市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9年第9期。
傅荣校:《智慧城市的概念框架与推进路径》,《求索》,2019年第5期。
高铁梅、梁云芳、何光剑《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苟琴、黄益平、刘晓光:《银行信贷配置真的存在所有制歧视吗?》,《管理世界》2014年第1期。
苟琴、黄益平:《我国信贷配给决定因素分析——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吗》,《金融研究》2014年第8期。
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2期。
辜胜阻、曹誉波、庄芹芹:《推进企业创新亟需重构创业板制度安排》,《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4期。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人口研究》2010年第5期。
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
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
辜胜阻、庄芹芹:《资本市场功能视角下的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11期。
辜胜阻、庄芹芹、曹誉波:《构建服务实体经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管理世界》2016年第4期。
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关兴良、魏后凯、鲁莎莎、邓羽:《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机理及其科学问题》,《地理研究》2016年第2期。
郭克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郭守亭:《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2期。
何大安:《互联网应用扩张与微观经济学基础——基于未来“数据与数据对话”的理论解说》,《经济研究》2018年第8期。
何小钢、梁权熙、王善骝:《信息技术、劳动力结构与企业生产率——破解“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之谜》,《管理世界》2019年第9期。
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3期。
黄鹏、汪建新、孟雪:《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0期。
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8期。
黄守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地位》,《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黄泰岩、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黄晓凤、廖雄飞:《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分析》,《财贸经济》2011年第4期。
黄兴孪、邓路、曲悠:《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公司投资行为》,《会计研究》2016年第2期。
黄宗智:《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惠宁、周晓唯:《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年第10期。
贾俊生、伦晓波、林树:《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17年第1期。
姜爱林:《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研究》,《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乡村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金欣鹏、马林、张建杰、马文奇、张福锁:《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研究思路与定量方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0年第8期。
亢梅玲:《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孔东民、王亚男、代昀昊:《为何企业上市降低了生产效率?——基于制度激励视角的研究》,《金融研究》2015年第7期。
靳明、李爱喜、赵昶:《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与博弈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3期。
靳明、周亮亮:《绿色农产品原产地效应与品牌策略初探》,《财经论丛》2006年第4期。
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理论学刊》2013年第5期。
李瑾、马晨、赵春江、冯献:《“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战略路径与对策建议》,《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4期。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李建强、赵西亮、张畇彬:《教育扩招、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3期。
李昕:《中美贸易摩擦——基于GTAP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11期。
李心合、王亚星、叶玲:《债务异质性假说与资本结构选择理论的新解释》,《会计研究》2014年第12期。
李烨:《智慧城市建设能提高居民获得感吗——基于中国居民的异质性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6期。
梁文泉、陆铭:《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城市规模影响服务业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微观证据》,《经济研究》2016年第12期。
刘端、陈诗琪、陈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增发、外部融资依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管理学报》2019年第8期。
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12期。
刘建江、杨细珍:《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8期。
刘巧、石大千、刘建江:《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经济》2018年第5期。
刘守英、王佳宁:《长久不变、制度创新与农地“三权分置”》,《改革》2017年第10期。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刘兴凯、张诚:《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
刘元春:《中美贸易摩擦的现实影响与前景探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的经验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6期。
刘志彪:《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卢现祥、朱迪:《中国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及其区域差异比较》,《江汉论坛》2019年第10期。
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管理世界》2011年第4期。
罗必良:《疫情高发期的农业发展:新挑战与新思维》,《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吕明元、陈磊:《“互联网+”对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市2000—2013年数据》,《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马增林、余志刚:《不同社会经济目标下的黑龙江省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12年第9期。
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第9期。
倪国华、蔡昉:《农户究竟需要多大的农地经营规模?》,《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钱贵霞、李宁辉:《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统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钱克明、彭廷军:《我国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3期。
仝冰:《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新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石大千、丁海、卫平:《智慧城市建设能否降低环境污染》,《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6期。
孙浦阳、李飞跃、顾凌骏:《商业信用能否成为企业有效的融资渠道——基于投资视角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4期。
孙学涛:《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及补救措施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孙早、刘李华:《信息化提高了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中国1979—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的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5期。
谭林丽、孙新华:《当前农业规模经营的三种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万俊毅、曾丽军、周文良:《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3期。
王国敏、侯守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矛盾诊断及破解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王金杰、郭树龙、张龙鹏:《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解释》,《南开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王可、李连燕:《“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王恕立、汪思齐、滕泽伟:《环境约束下的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财经研究》2016年第5期。
王自锋、孙浦阳、张伯伟、曹知修:《基础设施规模与利用效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区域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温军、冯根福、刘志勇:《异质债务、企业规模与R&D投入》,《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温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7期。
文芳:《产权性质、债务来源与企业R&D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论丛》2010年第3期。
吴标兵、林承亮:《智慧城市的开放式治理创新模式:欧盟和韩国的实践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奚国泉、李岳云:《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9期。
夏益国、宫春生:《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5期。
肖静华、谢康、吴瑶、廖雪华:《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5年第4期。
肖志敏、冯晟昊:《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影响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国际经贸探索》2019年第1期。
邢春冰、贾淑艳、李实:《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徐伟呈、范爱军:《“互联网+”驱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财经科学》2018年第3期。
徐欣、唐清泉:《财务分析师跟踪与企业R&D活动——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金融研究》2010年第12期。
徐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经济研究》2018年第7期。
徐宗阳:《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5期。
许庆、尹荣梁:《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第4期。
宣慧玉、高宝俊、李群、冯平:《一个基于离散事件仿真的Multi-Agent经济仿真模型》,《信息与控制》2002年第1期。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严若森、姜潇:《关于制度环境、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多重关系模型与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9年第1期。
阎寿根:《标准化:品牌农业和品牌战略的基础》,《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9期。
杨忍、刘彦随、陈秧分:《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地理研究》2012年第9期。
杨维、姚程、苏梦颖:《城镇化水平影响创新产出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基于非空间面板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7期。
杨向阳、徐翔:《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06年第3期。
叶初升、任兆柯:《互联网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结构调整效应——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于景元:《钱学森综合集成体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于铁流、李秉祥:《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袁航、茶洪旺、郑婷婷:《创新数量、创新质量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互动关系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2期。
袁航、朱承亮:《创新属性、制度质量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袁航、朱承亮:《国家高新区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吗》,《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8期。
袁航、朱承亮:《西部大开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了吗?——基于PSM-DID方法的检验》,《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6期。
袁敏芳:《关于我国农产品创建名牌的若干思考》,《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岳希明、张曙光:《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核算问题》,《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张华新、刘海莺、程娜:《中美贸易冲突的动因研究与对策——基于美国贸易政策与税改内在逻辑视角》,《东北亚论坛》2019年第4期。
张家平、程名望、韦昕宇、龚小梅、潘烜:《人口信息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及其时空演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2期。
张杰、芦哲、郑文平:《融资约束、融资渠道与企业R&D投入》,《世界经济》2012年第10期。
张龙鹏、钟易霖、汤志伟:《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试验》,《软科学》2020年第1期。
张侠、赵德义、赵书海:《河北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商业时代》2010年第7期。
郑曼妮、黎文靖、柳建华:《利率市场化与过度负债企业降杠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视角》,《世界经济》2018年第8期。
郑湛、徐绪松、赵伟、马海超、陈达:《面向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研究》,《管理学报》2019年第1期。
周政宁、史新鹭:《贸易摩擦对中美两国的影响:基于动态GTAP模型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9年第2期。
朱信凯、夏薇:《论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真的过剩了吗?》,《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Afuah A.,“Redefining firm boundaries in the face of the internet:Are firms really shrinking?”,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8,No.1,2003.
Aghion P.,Howitt P.,Mayerfoulkes D.,“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Theory and Evidence”,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0,No.1,2005.
Aivazian V.,Ge Y.,Qiu J.,“Can corporatizatio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ven without privatization?”,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Vol.11,No.5,2005.
Allen F.,Qian J.,Qian M.,“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77,No.1,2005.
Almeida R.,Carneiro P.,“The return to firm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Labour economics,Vol.16,No.1,2009.
Arntz M.,Boeters S.,Gürtzgen N.,Schubert S.,“Analyzing welfare reform in a microsimulation-AGE model:The value of disaggregation”,Economic Modelling,Vol.122,No.25,2008.
Atkinson A.,Bourguignon F.and Chiappori P.,“What do We Learn about Tax Reform from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France and Britai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95,No.32,1988.
Backman M.,“Human capital in firms and regions:Impact on firm productivity”,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Vol.93,No.3,2014.
Ballot G.,eds.,“Firms’ human capital,R&D and performance:a study on French and Swedish firms”,Labour economics,Vol.8,No.4,2001.
Benfratello L.,Schiantarelli F.,Sembenelli A.,“Banks and innovation: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Italian firm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90,No.2,2008..
Berger A.N.,Udell G.F.,“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Economic Journal,Vol.112,No.477,2002.
Bhagat S.,Welch I.,“Corporate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vestment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Vol.19,No.23,1995.
Bharadwai Conti G.,“Training,productivity and wages in Italy”,Labour economics,Vol.12,No.4,2005.
Bhattacharya S.,Chiesa G.,“Proprietary Information,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d Research Incentives”,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Vol.4,No.4,1994.
Boot A.W.,Thakor A.V.,“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5,No.2,2002.
Borisova G.,Brown J.R.,“R&D sensitivity to asset sale proceeds:New evidence o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ntangible investment”,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Vol.37,No.1,2013.
Bourguignon F.,Spadaro A.,“Microsimulation as a tool for evaluating redistribution policies”,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Vol.4,No.1,2006.
Brandt L.,eds.,“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97,No.2,2012.
Brown J.R.,Fazzari S.M.,Petersen B.C.,“Financ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Cash Flow,External Equity,and the 1990s R&D Boom”,Journal of Finance,Vol.64,No.1,2009.
Brown J.R.,Martinsson G.,Petersen B.C.,“Do financing constraints matter for R&D?”,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56,No.8,2012.
Caragliu A.,Chiara D.B.,Nijkamp P.,“Smart cities in Europe”,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Vol.18,No.2,2011.
Caragliu A.,Chinra D.B.,“Smart innovative cities:The impact of smart city policies on urban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Vol.42,No.7,2019.
Cardona M.,Kretschmer T.,Strobel T.,ICT and productivity:conclusions from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Vol.25,No.3,2013.
Che Y.,Lu Y.,Tao Z.G.,Wang P.,“The impact of income on democracy revisited”,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Vol.41,No.1,2013.
Choi,C.,eds.,“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panel data”,Economics Letters,Vol.105,No.1,2009.
Colla P.,Ippolito F.,Li K.,“Debt Specializ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68,No.5,2013.
Conner K.R.,“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No.1,1991.
Cornaggia J.,Mao Y.,Tian X.,eds.,“Does banking competition affect innov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115,No.1,2015.
Creedy J.,Duncan A.,“Behavioral microsimulation with labor supply response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Vol.16,No.1,2002.
Czarnitzki D.,Kraft K.,“Capital control,debt financing and innovative activit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Vol.71,No.2,2009.
Czernich N.,O.Falck,T.Kretschmer and L.Woessmann,“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ic Journal,Vol.21,No.52,2011.
David P.,O’Brien J.P.,Yoshikawa T.,“The implications of debt heterogeneity for R&D invest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51.No.1,2008.
Engle,R.F.and Granger,C.W.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s,estimation and testing”,Econometrica,Vol.55,1987.
Fisman R.,Love I.,Trade Credit,“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and Industry Growth”,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8,No.1,2003.
Forman C.,Goldfarb A.,Greenstein S.,“How Did Location Affect Adoption of the Commercial Internet? Global Village versus Urban Leadership”,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58,No.3,2005.
Forman C.,Goldfarb A.,Greenstein S.,“The Internet and local wages:A puzzl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2,No.1,2012.
Giffinger R.,Gudrun H.,“Smart cities ranking:An effective instrument for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ities?”,Architecture,City and Environment,Vol.4,No.12,2010.
Glaeser E.L.,Kallal H.D.,Scheinkman J.A.,eds.,“Growth in c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0,No.6,1992.
Glaeser E.L.,“Are cities dying?”,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1998.
Gorton G.,Kahn J.,“The Design of Bank Loan Contract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13,No.2,2000
Hall B.H.,“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l.18,No.1,2002.
Henderson J.V.,“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53,No.1,2003
Hoshi T.,Kashyap A.,Scharfstein D.,“Corporate Structure,Liquidity,and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Japanese Industrial Group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6,No.1,1991.
Hsu P.H.,Tian X.,Xu Y.,“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Cross-country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112,No.1,2011.
Ivus O.,Boland M.,“The employment and wage impact of broadband deployment in Canada”,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48,No.5,2015.
Jimenez-RodriguezR.,“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Vol.21,No.2,2012.
Jorgenson,D.W.,eds.,“A Retrospective Look at the U.S.Productivity Growth Resurgenc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22,No.1,2008.
Justin Yifu Lin,Xin Wang,“Trump Economics and China-US trade imbalances”,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40,No.3,2018.
King R.G.,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8.No.3,1993.
Labeaga J.,Oliver X.,Spadaro A.,“Discrete choice models of labour supply,behavioural microsimulation and the Spanish tax reforms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Vol.6,No.9,2008.
Lewis T.,Sappington D.,“TechnologicalChange and theBoundaries of theFi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1,No.4,1991.
Mann W.,“Creditor rights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patent collateral”,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130,No.1,2018.
Miyazaki S.,Idota H.,Miyoshi H.,“Corporate productivity and the stages of ICT develop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Vol.13,No.1,2012.
Moore E.,“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Electronics,Vol.38,No.8,1965.
Moretti E.,“Workers’ education,spillovers,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plant-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4,No.3,2004.
Moser P.,Voena A.,“Compulsory licensing:Evidence from the 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2,No.1,2012.
Oliner,S.D.,D.E.Siechel,and K.J.Stiroh,“Explaining a Productive Decade”,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30,No.4,2008.
Opler T.C.,Titman S.,“Financial Distres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e,Vol.49,No.3,1994.
Rajan R.G.,Zingales 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No.3,1998.
Rauh J.D.,Sufi A.,“Capital structure and debt structure”,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23,No.12,2010.
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1990.
Romm J.,“The internet and the new energy economy”,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Vol.36,No.3,2002.
Rostow 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12,No.1,1959.
Saxenian A.,“Contrasting pattern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in Silicon Valle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Vol.10,No.4,1992.
Shapiro J.M.,“Smart cities:quality of life,productivity,and the growth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88,No.2,2006.
Sims,C.,“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Econometrica,Vol.48,No.1,1980.
Song Z.,Storesletten K.,Zilibotti F.,“Growing Like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1,No.1,2011.
Stein J.C.,“Takeover Threats and Managerial Myopi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6,No.1,1988.
Suedekum J.,“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and growth of high-and low-skilled jobs”,Jahrbücherfür Nationalökonomie und Statistik,Vol.230,No.1,2010.
Suk Hi Kim,Mario Martin-Hermosillo,Junhua Jia,“The U.S.-China Trade Friction:Causes and Proposed Solutions”,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and Economics,Vol.16,No.5,2014.
Varian,H.R.,“Computer Mediated Transac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0,No.2,2010.
Veselitskaya N.,Karasev O.,Beloshitskiy A.,“Drivers and barriers for smart cities developmen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in Urban Management,Vol.14,No.1,2019.
Vriend N.J.,“An illustration of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al learning,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computational analyse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Vol.24,No.1,2000.
Williamson O.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89,Vol.1,No.1,1989.
Winters J.V.,“Why are smart cities growing? Who moves and who stay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Vol.51.No.2,2011.
Yushkova E.,“Impact of ICT on Trade in Different Technology Groups: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Vol.11,No.1,2014.
Zhang J.,eds.,“The future is in the past:Projecting and plotting the potential rate of growth and trajectory of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for the next 20 years”,China & World Economy,Vol.23,No.1,2015.
Zhu S.,Li D.,Feng H.,“Is smart city resilient? Evidence from China”,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Vol.50,No.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