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为跨方言比较的对象。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尽可能全面收集当前汉语方言语法调查一手资料,以语义范畴为主体视角,灵活运用“两个三角”语法理论的核心思想,重视从方言自身的系统性表现来审视完成体标记成分的性质。通过综观概貌和微观透视,全面考察了汉语各地方言完成体标记成分的总体类型、形义匹配特征、共时地理分布和历时语音演变情况,力求在深度比较的基础上能够解释汉语方言完成体相关的语法问题。
王桂亮,男,山东昌乐人,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已在《汉语学习》《光明日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部,已主持国家语委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社科指导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重点项目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语委项目5项、武汉市重点教研项目1项。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江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修辞学会学术年会优秀青年学者论文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
期刊论文
艾红娟:《汉语方言的语法化音变存在屈折词缀阶段》,《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
蔡瑱:《上海高校学生“有+VP”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曹广顺:《〈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著”》,《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曹广顺:《语气词“了”源流浅说》,《语文研究》1987年第2期。
曹爽:《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异研究》,《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前言》,《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陈刚:《关于“没V了1”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
陈刚:《谈“没(动)了(宾/补)”式》,《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陈国亭、陈莉颖:《汉语动词时、体问题思辩》,《语言科学》2005年第4期。
陈翰文:《动态助词“过”的次结构与教学语法排序》,《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陈鹏飞:《组合功能变化与“了”语法化的语音表现》,《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陈平:《论现代汉语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
陈前瑞、胡亚:《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4期。
陈前瑞、王继红:《从完成体到最近将来时——类型学的罕见现象与汉语的常见现象》,《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2期。
陈前瑞、王继红:《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
陈前瑞、王继红:《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陈前瑞、吴继章:《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汉语学报》2019年第2期。
陈前瑞、张华:《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祖堂集〉〈三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陈前瑞:《“来着”补论》,《汉语学习》2006年第1期。
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参考文献 陈前瑞:《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
陈前瑞:《完成体与经历体的类型学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
陈淑环:《惠州方言的完成体助词“抛”和“□[ei55]”》,《惠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陈淑静:《简论时态助词“了”的音读》,《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陈淑静:《平谷方言的语法特点》,《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陈振宇、李于虎:《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3期。
陈忠:《“V完了”和“V好了”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兼谈“终结图式”的调控和补偿机制》,《中国语文》2008年第2期。
陈忠:《“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汉语学习》2002年第1期。
陈忠:《图式结构制约下的“过”和“了”功能异同考察》,《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
储泽祥:《语法比较中的“表—里—值”三个角度》,《汉语学习》1997年第3期。
崔娜:《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有+VP”句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第4期。
崔山佳:《近代汉语中的“VO过”、“V得O过”和“V得O着”》,《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戴庆厦:《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是深化我国语言研究的必由之路》,《中国语文》2012年第5期。
戴昭铭:《弱化、促化、虚化和语法化——吴方言中一种重要的演变现象》,《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单韵鸣:《广州话动词完成体的变异》,《语言科学》2013年第6期。
邓隽:《语境制约 顺势而用——从语用学视角管窥“了2”意义》,《外语学刊》2010年第4期。
邓守信:《“了”的习得(英文)》,《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1期。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邓思颖:《方言语法研究问题的思考》,《汉语学报》2013年第2期。
丁萍:《从情貌特征看动结式“V好”的句法表现》,《汉语学习》2012年第6期。
房玉清:《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3期。
房玉清:《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汉语学习》1992年第1期。
费建华:《汉日语经历体标记的对比分析——以“过”和“~たことがある”与时间词的共现为中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冯英:《古代汉语动词“体”的表现形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甘于恩、吴芳:《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甘于恩、许洁红:《一种新发现的完成体标记——广东粤方言的“逋”》,《学术研究》2013年第3期。
甘于恩、赵越:《粤方言完成体标记“休”及其相关形式》,《中国语文》2013年第6期。
甘于恩:《粤方言变调完成体问题的探讨》,《暨南学报》2012年第7期。
干红梅:《再谈“来着”》,《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高顺全:《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点的安排——以“了”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高霞、曹晓宏:《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高晓虹:《助词“了”在山东方言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10年第2期。
关玲:《普通话“V完”式初探》,《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郭必之:《邵武话动态助词“度”的来源——兼论邵武话和闽语的关系》,《中国语文》2008年第2期。
郭红:《论天津方言“了”的语法特点》,《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
郭利霞:《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
郭锐、陈颖、刘云:《从早期北京话材料看虚词“了”的读音变化》,《中国语文》2017年第4期。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
郭锐:《语义结构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
郭小武:《“了、呢、的”变韵说——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郭志良:《可能补语“了”的使用范围》,《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1期。
何伟棠:《广东省增城方言的变调》,《方言》1987年第1期。
何文彬:《论语气助词“了”的主观性》,《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
贺巍:《获嘉方言的一种变韵》,《中国语言学报》1983年第1期。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洪波:《从方言看普通话“了”的功能和意义》,《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胡明扬:《B.Comrie〈动态〉简介》,《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3期。
胡明扬:《汉语和英语的完成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句法语义范畴的若干理论问题》,《语言研究》1991年第2期。
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汉语学习》1994年第1期。
胡树鲜:《“了”与附加成分同现现象探求》,《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黄立鹤:《汉、英完成体标记“有”与HAVE之语法化对比考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吉英:《口语结构“NP+时量短语+了”语义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贾笑寒:《从日语动词存续体的汉译看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9期。
焦浩:《河北辛集方言中的“哩”——兼论“了1”及汉语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关系》,《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金昌吉、张小荫:《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
金昌吉:《现代汉语句尾“了”的再认识》,日本《メディア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009年7月31日,第123—133页,http://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bitstream/2115/39033/1/56—004.pdf。
金奉民:《助词“着”的基本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1年第4期。
金立鑫、邵菁:《Charles N.Li等“论汉语完成体标记词‘了’的语用驱动因素”中某些观点商榷》,《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4期。
金立鑫、于秀金:《“就/才”句法结构与“了”的兼容性问题》,《汉语学习》2013年第1期。
金立鑫:《“S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
金立鑫:《试论“了”的时体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金立鑫:《现代汉语“了”研究中“语义年第一动力”的局限》,《汉语学习》1999年第5期。
金廷恩:《“体”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竟成:《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语文研究》1993年第1期。
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1996年第1期。
竟成:《谈谈“了”和“过”》,《汉语学习》1985年第4期。
浚三:《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的性质和用法》,《语文学习》1957年第6期。
柯理思、太田斋:《从汉语方言变音现象谈汉语的形态类型》,《中国方言学报》2017年第7期。
乐耀:《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李崇兴:《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李冬香:《从湖南、江西、粤北等方言中的“咖”看湘语、赣语的关系》,《语文研究》2003年第4期。
李计伟:《“两个三角”理论与海外华语语法特点的发掘》,《汉语学报》2012年第3期。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方言》2003年第3期。
李凌燕:《新闻叙事中“着、了、过”的使用情况——兼谈新闻话语的主观性》,《修辞学习》2009年第5期。
李敏:《谈谈动态助词“的”的用法》,《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李茉莉:《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汉语学习》1990年第3期。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李泉:《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李人鉴:《泰兴方言中动词的后附成分》,《中国语文》1957年第5期。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上)——世纪之交谈汉语方言学》,《语文研究》2000年第2期。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暨南学报》1996年第2期。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李仕春、艾红娟:《山东方言里的一种语法变调》,《方言》2009年第4期。
李仕春、艾红娟:《山东莒县方言动词的合音变调》,《语言科学》2008年第4期。
李铁根:《“了1”“了2”的区别方法的商榷》,《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李铁根:《关于“V了的N”偏正短语中的“了”》,《汉语学习》1990年第4期。
李铁根:《连动式中“了、着、过”的单用和连用》,《汉语学习》1998年第2期。
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方言》2004年第1期。
李小凡:《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方言》1998年第3期。
李小军:《虚词衍生过程中的语音弱化——以汉语语气词为例》,《语言科学》2011年第4期。
李小军:《助词“了”语法化过程中的音义互动关系》,《语言研究集刊》2014年第2期。
李晓琪:《汉语“了”字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李心释、吕军伟:《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研究》,《广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李兴亚:《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
李莹、徐杰:《形式句法框架下的现代汉语体标记研究》,《现代外语》2010年第4期。
李宇明(署名:眸子):《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
李宗江:《“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方言》1981年第2期。
梁银峰:《时间方位词“来”对事态助词“来”形成的影响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林新年:《试析唐宋时期的“过”语法化进程迟缓的原因》,《语言科学》2004年第6期。
林裕文:《谈时态助词“了”》,《语文知识》1959年第11期。
林璋:《汉语“了”和日语「タ」的情态用法对比——“发生”与“发现”》,《外语研究》2010年第4期。
刘春卉:《“了”的分类问题再探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刘翠香、施其生:《山东栖霞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了”的虚成分》,《语文研究》2004年第2期。
刘丹青:《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刘丹青:《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方言》2009年第2期。
刘公望:《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的”》,《汉语学习》1988年第4期。
刘汉武:《汉语经历体标记“过”及其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第1期。
刘街生:《动量与体貌:VP前的“一”探讨》,《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刘利新:《耒阳方言的体貌标记词“过1”“过2”“哒”——兼与普通话的“了”“过”比较研究》,《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刘林:《“来着”的语义性质和句法环境探讨——兼与“了2”“过”的对比分析》,《语言研究》2013年第2期。
刘祥柏:《汉语方言体貌助词研究与定量分析》,《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刘晓梅、李如龙:《东南方言语法对普通话的影响四种》,《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
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985年第2期。
刘焱:《“V掉”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中国语文》2007年第2期。
刘英明:《汉语经历体标记“过2”与朝鲜语对应表现的对比分析》,《东疆学刊》2017年第1期。
刘元满:《“太+形/动”与“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刘月华:《动态助词“过2、过1、了1”用法比较》,《语文研究》1988年第1期。
刘正光、崔刚:《非范畴化与V一V结构中V2的完成体意义》,《外语学刊》2005年第6期。
卢福波:《“了”与“的”的语用差异及其教学策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卢小群:《江永桃川土话的体系统初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卢英顺:《从凸显看“了”的语法意义问题》,《汉语学习》2012年第2期。
卢英顺:《关于“了1”使用情况的考察》,《安徽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卢英顺:《试论“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4期。
卢英顺:《谈谈“了1”和“了2”的区别方法》,《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鲁克伟:《论新兴语法标记“有”——语言接触促使的语法化》,《理论语言学研究》2010年第4卷。
鲁曼:《完成体语义与“事件完成”——长沙话完成体语义的跨语言研究》,《现代外语》2010年第3期。
鲁曼:《长沙方言中的“咖”和“哒”》,《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
陆俭明:《关于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之管见》,《语言科学》2004年第2期。
陆晓华:《〈型世言〉“VO过”“V得O过”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罗荣华:《湖南方言中的“在N”》,《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吕文华:《“了”的教学三题》,《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4期。
吕文华:《“了”与句子语气的完整及其它》,《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3期。
吕晓玲:《闽南南安方言的助词“着”、“了”、“去”》,《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马庆株:《语义功能语法与语法范畴研究——兼评〈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麦宇红:《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探微》,《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毛敬修:《关于“V(C)了”中的“了”》,《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茅维:《从“有V(过)”现象看云南方言语法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大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梅祖麟:《明代宁波话的“来”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方言》1981年第1期。
梅祖麟:《吴语情貌词“仔”的语源》,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3期。
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年创刊号。
木村英树:《关于补语性词尾“着/zhe/”和“了/le/”》,《语文研究》1983年第2期。
欧洁琼:《郴州话的完成体标记“地”及相关问题》,《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潘泰:《现代汉语“没”与句中“了”的时体属性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潘文国:《从“了”的英译看汉语的时体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彭逢澍:《湖南方言“咖、嘎”等本字即“过”考》,《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彭利贞:《论一种对情态敏感的“了2”》,《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
彭睿:《共时关系和历时轨迹的对应——以动态助词“过”的演变为例》,《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彭小川、林奕高:《论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效度”问题》,《语文研究》2006年第2期。
彭小川、周芍:《也谈“了2”的语法意义》,《学术交流》2005年第1期。
蒲立本:《古汉语体态的各方面》,《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2期。
朴奎容:《谈“V掉”中“掉”的意义》,《汉语学习》2000年第5期。
戚晓杰:《谈汉语的完成体及其表现形式》,《东方论坛》1995年第3期。
钱乃荣:《SOV完成体句和SVO完成体句在吴语中的接触结果》,《中国语文》2011年第1期。
钱乃荣:《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邱学斗:《英语与汉语完成体比较》,《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89年第1期。
饶宏泉:《从时间推进的三个层面看体标记“了”的篇章功能》,《语言科学》2012年第4期。
饶宏泉:《汉语方言三种体标记的共享分布与特征互动》,《语言研究》2011年第3期。
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1期。
三宅 登之:《“的”字结构里头的述补结构与“了”》,《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
邵洪亮:《“已经”的体标记功能羡余研究》,《汉语学习》2013年第6期。
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邵敬敏、周芍:《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暨南学报》2005年第1期。
沈开木:《“了2”的探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
沈阳、玄玥:《“完结短语”及汉语结果补语的语法化和完成体标记的演变过程》,《汉语学习》2012年第1期。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了”及其语源关系》,《语文研究》1996年第3期。
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史冠新:《普方古视角下的“了1”“了2”“了3”研究》,《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史秀菊:《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来了”“来来”“来嘅”》,《语言研究》2011年第3期。
史有为:《常州话的达成貌及其价值》,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2年第4期,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shiyouwei/shiyw05.htm。
史有为:《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史有为:《也说“来着”》,《汉语学习》1994年第1期。
帅志嵩:《八十年代以来汉语时制研究的新进展》,《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
帅志嵩:《中古汉语“完成”语义范畴的表达体系》,《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第1期。
税昌锡:《“过”的时体义与经历事态标示功能》,《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
税昌锡:《VP界性特征对时量短语的语义约束限制——兼论“V+了+时量短语+了”歧义格式》,《语言科学》2006年第6期。
税昌锡:《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
宋金兰:《汉语助词“了”、“着”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
宋文辉:《也论“来着”的表达功能——与熊仲儒同志商榷》,《语言科学》2004年第4期。
孙立新:《关中方言“了”字初探》,《唐都学刊》2011年第4期。
谭春健:《如何体现“变化”——关于句尾“了”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了”与普通话的“了”》,《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唐广厚、车竞:《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初探》,《锦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仝国斌:《动结式粘合式结构与结果事件表达》,《殷都学刊》2011年第2期。
万波:《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述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汪国胜:《从语法研究角度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方言》2003年第4期。
汪国胜:《大冶方言的有定成分“a”》,《语言研究》2012年第2期。
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札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两种特殊的问句》,《方言》2011年第1期。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
汪国胜:《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汪国胜:《谈谈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汪国胜:《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汪维辉、胡波:《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2013年第4期。
汪有序:《怎么教“不、没、了、过、着”》,《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
王艾录:《祁县方言动词结果体的内部屈折》,《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
王灿龙:《关于“没(有)”跟“了”共现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王光全、柳英绿:《同命题“了”字句》,《汉语学习》2006年第3期。
王光全:《过去完成体标记“的”在对话语体中的使用条件》,《语言研究》2003年第4期。
王国栓、马庆株:《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2期。
王还:《关于怎么教“不、没、了、过”》,《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4期。
王还:《再谈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汉语学习》1993年第4期。
王惠丽:《汉语“时态”的表达形式》,《语文学习》1957年第9期。
王健:《江苏常熟练塘话的准体标记“开”——附论“得、过、脱、好”》,《方言》2008年第4期。
王健:《苏皖方言中“掉”类词的共时表现与语法化等级》,《语言科学》2010年第2期。
王景荣:《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完成”体貌助词“哩/咧”》,《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第2期。
王君瑞:《时态的系统性研究》,《外语学刊》2011年第6期。
王丽:《福建仙游方言的“了”嘞”“”》,《方言》2012年第3期。
王丽欣:《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与俄语动词体的比较研究》,《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
王琳:《安阳方言中表达实现体貌的虚词——“咾”、“啦”及其与“了”的对应关系》,《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
王玲:《“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
王玲:《句法结构的定量分析——以“有+VP”格式为例》,《汉语学习》2011年第4期。
王森:《郑州荥阳(广武)方言的变韵》,《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王世群:《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历程》,《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王松茂:《汉语时体范畴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王巍:《语气助词“了”的一种语义变体及其语法形式》,《汉语学习》2004年第4期。
王文格:《试论现代汉语体标记的显著度和主观性》,《语文建设》2012年第14期。
王旭东:《关于“来着”词性的思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王永娜:《从“已经”、“了1”的隐现看“已经”》,《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媛:《“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王自万:《开封方言变韵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2011年第2期。
望月圭子:《汉语里的“完成体”》,《汉语学习》2000年第1期。
温昌衍:《江西石城话属客家方言无疑》,《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温端政:《忻州方言“了1”“了2”和“了3”》,《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温锁林:《汉语的内部屈折及相关的语言理论问题》,《语文研究》1999年第2期。
吴春相、杜丹:《领有动词与完成体表达的类型学研究》,《语言研究集刊》2018年第3期。
吴福祥:《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3期。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方言》2001年第4期。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方言》2002年第1期。
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
吴继章:《河北魏县方言的“了”——与汉语普通话及其他相关方言、近代汉语等的比较研究》,《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
吴云霞:《万荣方言动词体貌考察》,《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
吴泽顺:《论华容方言的归属》,《云梦学刊》2006年第3期。
伍和忠:《汉语表“体”助词研究述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伍和忠:《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经验体”的标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伍文英、夏俐萍:《现代汉语的“有+VP”格式》,《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武果、吕文华:《“了2”句句型场试析》,《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2期。
肖萍:《鄱阳湖八县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和已然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肖治野、沈家煊:《“了2”的行、知、言三域》,《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
辛永芬:《河南浚县方言的动词变韵》,《中国语文》2006年第1期。
辛永芬:《留学生在使用“已然”类时间副词和“了”共现与否时的偏误分析》,《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方言》2002年第2期。
邢福义:《“起去”的语法化与相关问题》,《方言》2003年第3期。
邢福义:《从研究成果看方言学者笔下双宾语的描写》,《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
邢福义:《汉语方言现象与华人文化风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邢福义:《说“NP了”句式》,《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
邢福义:《说“句管控”》,《方言》2001年第2期。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充分”》,《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方言》2000年第4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续证》,《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邢福义:《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方言》2005年第2期。
邢福义:《研究观测点的一种选择——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汉语学报》2004年第1期。
邢公畹:《现代汉语和台语里的助词“了”和“着”(上)》,《民族语文》1979年第2期。
熊仲儒:《“来着”的词汇特征》,《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
徐家祯:《谈结果助词“了3”》,《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徐建宏:《汉语助词“了”与韩国语词尾的对比》,《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徐烈炯:《非对比性的方言语法研究》,《方言》1998年第3期。
徐时仪:《“掉”的词义衍变递嬗探微》,《语言研究》2007年第4期。
徐阳春:《南昌方言的体》,《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玄玥:《经历体“过”语法化过程的生成语法解释》,《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
严宝刚:《说“过”》,《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严丽明:《广州话表示修正的助词“过”》,《方言》2009年第2期。
颜敬佩:《试论衡山方言中“咕”、“哒”与普通话“了”》,《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杨德峰:《“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中国语文》2001年第4期。
杨惠芬:《动态助词“了”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期。
杨敬宇:《广州方言动态助词“住”的历史渊源》,《学术研究》1999年第4期。
杨凯荣:《从表达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汉语学习》2013年第5期。
杨素英、黄月圆:《〈汉语语气词“了”:汉语的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介绍》,《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
杨素英、黄月圆:《体标记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考察》,《当代语言学》2013年第3期。
杨永龙:《明代以前的“VO过”例》,《语文研究》2001年第4期。
杨育彬、齐春红:《论云南方言体标记“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叶经韬:《“掉”字释义管见》,《辞书研究》1983年第3期。
叶南:《“了”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其分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于立昌:《“一”表体功能的形成与发展》,《语言研究》2008年第2期。
俞敏:《“了”跟“着”的用法》,《语文学习》1952年第5期。
俞敏:《汉语动词的形态》,《语文学习》1954年第4期。
袁野:《汉语中的时体压制》,《外国语文》2011年第2期。
岳立静、黄永红:《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东岳论丛》2008年第5期。
岳中奇:《“才”、“就”句中“了”的对立分布与体意义的表述》,《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
岳中奇:《时量补语句中“了2”的语法功能考释》,《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詹伯慧、黄家教:《谈汉语方言语法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中国语文》1965年第3期。
詹伯慧:《普通话“南下”与粤方言“北上”》,《学术研究》1993年第4期。
詹伯慧:《浠水话动词“体”的表现方式》,《中国语文》1962年8、9月号,第409—410页。
张宝胜:《也说“了2”的行、知、言三域》,《中国语文》2011年第5期。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
张成材:《商县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内部屈折》,《中国语文》1958年第6期。
张国宪、卢建:《助词“了”再语法化的路径和后果》,《语言科学》2011年第4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
张国宪:《性质、状态和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张惠强、黄冬丽:《天水方言“着”的语法化等级浅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张慧丽、潘海华:《动词变韵与事件结构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19年第1期。
张济卿:《对汉语时间系统三元结构的一点看法》,《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
张济卿:《汉语并非没有时制语法范畴——谈时、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1996年第4期。
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1)》,《语文研究》1998年第3期。
张济卿:《论现代汉语的时制与体结构(2)》,《语文研究》1998年第3期。
张家骅:《通过汉俄对比看“了1”的常体意义》,《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4期。
张健:《关于带“了”的动趋结构》,《汉语学习》1991年第2期。
张金奎:《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古代文明》2011年第4期。
张黎:《“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汉语学习》2003年第1期。
张黎:《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汉语学习》2010年第6期。
张其昀:《扬州方言“消极”性完成体标记“得”》,《中国语文》2005年第5期。
张庆冰:《论中古汉语的完成体结构》,《求索》2010年第9期。
张邱林:《现代汉语里的语气助词“哦”》,《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6期。
张树铮:《山东寿光方言的助词》,《方言》1995年第1期。
张维耿:《汉语普通话与广州话、梅县话动词“体”的比较》,《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3期。
张文光:《唐山方言单音节动词儿化与动态变化》,《唐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张晓铃:《试论“过”与“了”的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期。
张占山、李如龙:《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赵斌:《动态助词“的”刍议》,《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赵金铭:《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
赵立江:《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赵清治:《长葛方言的动词变韵》,《方言》1998年第1期。
赵日新:《官话方言研究的意义》,《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15日第15版。
赵世开、沈家煊:《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赵淑华:《连动式中动态助词“了”的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第2期。
甄珍:《〈聊斋俚曲〉与淄博方言中的“着”、“过”考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郑定欧:《说“貌”——以广州话为例》,《方言》2001年第1期。
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了”》,《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郑伟:《现代和早期吴语中“上”的完成体用法》,《方言》2010年第1期。
郑远汉:《“不在”和“不在了”》,《语文建设》2001年第1期。
周安、王桂亮:《昌乐话几个特色程度副词的比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周磊磊:《“V掉”的语法意义及其他》,《六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朱庆祥:《论否定副词“没(有)”与“了2”共现问题》,《语言科学》2012年第1期。
朱晓农:《说流音》,《语言研究》2008年第4期。
朱彦:《现代汉语“了”研究述评》,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年第3期。
邹海清:《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量化体与体貌系统》,《汉语学报》2010年第3期。
邹海清:《句尾“了”的语法意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4期。
左思民:《动词的动相分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左思民:《汉语时体标记系统的古今类型变化》,《汉语学报》2007年第2期。
左思民:《试论“体”的本质属性》,《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
左思民:《现代汉语的“体”概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左思民:《现代汉语中“体”的研究——兼及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语文研究》1999年第1期。
论文集论文
陈前瑞、孙朝奋:《时体语法化研究的历史脉络》,《汉语史学报(年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6—114页。
陈前瑞、韦娜:《语序接触与北京话双“了”句的历时波动》,《汉藏语学报(年刊)》,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陈前瑞、张曼:《汉语经历体标记“过”的演变路径》,《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十辑),巴蜀书社2015年版,第70—88页。
储泽祥:《赣语岳西话“V着(O)了”里“了”的性质及其参照作用——兼论唐五代“VO了”中的“了”》,中央民族大学“汉语方言时体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
董秀芳:《信息分布原则、韵律与语序变动、体标记“了”的产生》,《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95—109页。
范彦:《湖南华容话完成体标记“哦”》,任海波、吴为善主编《对外汉语研究与探索1》,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冯力:《中古汉语动态助词“却(去)”在现代方言中的表现》,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冯力、杨永龙、赵长才主编《汉语时体的历时研究》,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228页。
郭春贵:《关于“了3”的问题》,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编《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90—94页。
胡松柏、程熙荣:《赣东北方言中动词完成体标记的形式、功能及其类型》,邵敬敏主编《21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111页。
黄敏:《“了、着、过”的语篇功能》,邢福义主编,《汉语学报》编委会编《汉语学报》第6期,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8—72页。
金立鑫:《“没”和“了”共现的句法条件》,《汉语学习》2005年第1期。
金立鑫:《“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编《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2年,第384—395页。
金立鑫:《汉语时体表现的特点及其研究思路》,竟成主编《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6页。
黎纬杰:《粤方言的变调表完成体》,詹伯慧主编,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研究室编《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蓝:《方言语法研究中的本字考》,丁邦新、张洪年、邓思颖、钱志安主编《汉语研究的新貌:方言、语法与文献——献给余霭芹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CUHK Press)2016年版,第61—71页,http://www.cuhk.edu.hk/ics/clrc/yue/6_li_lan.pdf。
李明晶:《“了”产生的历史时代“了”的初期语法化》,《语言学论丛(第42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41—366页。
李思旭:《完成体助词量化功能差异的跨方言考察》,甘于恩主编《南方语言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206页。
李小凡:《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九十年》,李小凡、项梦冰主编《承泽堂方言论丛——王福堂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9—276页。
李小凡:《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再探讨》,《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第10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3—209页。
李小凡:《现代汉语体貌系统新探》,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4—160页。
李小凡:《语义地图:破解方言虚词比较中偏侧关系的利器》,刘丹青、李蓝、郑剑平编《方言语法论丛(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9—108页;《语义地图和虚词比较的“偏侧关系”》,李小凡、张敏、郭锐《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83—101页。
林柏松:《顺德话中的“变音”》,詹伯慧主编,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研究室编《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刘承峰、陈振宇:《现代汉语“体”标记适用受限的数量动因》,潘文国主编《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121页。
刘坚:《时态助词的研究与“VO过”》,《东亚语言学报》(法国),1989年;冯力等主编《汉语时体的历时研究》,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
刘若云:《惠州话动词体貌初探——兼与普通话比较》,陈恩泉主编《双语双方言书系(乙种)(第九届双语双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汉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72页。
卢福波:《重新解读汉语助词“了”》,《南开语言学刊(年刊)》,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9—118,158页。
卢英顺:《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胡裕树、范晓主编《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第64—73页。
吕文华:《“了2”语用功能初探》,《语法研究和探索(第6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248页。
马庆株:《略谈汉语动词时体研究的思路——兼论语法分类研究中的对立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第9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17页。
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4页。
饶长溶:《长汀方言的助词“嚟”和“咧”》,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杉村博文:《句尾助词“了”的语义扩张及其使用条件》,李晓琪主编《汉语教学学刊》编委会编《汉语教学学刊(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98页。
杉村博文:《事件脚本和“了2”的用法表述》,《对外汉语研究(年刊)》,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邵洪亮:《“了1”、“了2”的“实现体”标记功能羡余研究》,《对外汉语研究(年刊)》,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石锓:《浅谈助词“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2000年版。
谭傲霜:《助词“了”的语义、功能和隐现问题》,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会务工作委员会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517页。
陶寰:《绍兴方言的时间标记》,绍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绍兴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汪国胜:《汉语方言的语法变调》,汪国胜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332页。
汪国胜:《新世纪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之走势》,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0—196页。
王洪君、李榕、乐耀:《“了2”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语言学论丛(第40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2—333页。
王维贤:《“了”字补议》,《语法研究和探索(第5辑)》,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214页。
翁姗姗、李小凡:《从语义地图看现代汉语“掉”类词的语义关联和虚化轨迹》,《语言学论丛(第42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1—80页。
吴继章:《魏县方言中具有两种语音形式的“了”》,邵敬敏主编《21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20页。
武果:《语气词“了”的“主观性”用法》,《语言学论丛(第36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41—362页。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34—158页。
萧国政:《现代汉语句尾“了”意义的析离》,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8—576页。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时制系统的比较研究》,《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5—300页。
徐晶凝:《过去已然事件句对“了1”“了2”的选择》,《语言学论丛(第45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04—427页。
杨成凯:《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要》,江蓝生、侯精一主编《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109页。
杨素英:《当代动貌理论与汉语》,《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第9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105页。
杨锡彭:《汉语有屈折形态吗?》,《语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编委会编《语法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53—260页。
杨永龙:《〈朱子语类〉中“了”的语法化等级及相关参项》,潘晨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游汝杰:《第一次吴语学术会议纪要》,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吴语研究室编《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于立昌:《“V过”结构的原因解释功能》,张旺熹主编《汉语语法的认知功能探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余蔼芹:《台山淡村方言的变音》,《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张宝胜:《河南汝南话的“了1”和“了2”》,邵敬敏主编《21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128页。
张家骅:《透过汉俄对比看汉语动词体范畴的若干特征》,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3月,第1—7页。
张秀:《汉语动词的“体”和“时制”系统》,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论集(第一集)》,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54—163页。
张振兴:《整体汉语的概念和举例》,陈恩泉主编《双语双方言(六)》,汉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日新:《中原地区官话方言弱化变韵现象探析》,《语言学论丛(第36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0—228页。
左思民:《简论实施性体》,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383页。
学位论文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陈晨:《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习得的实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陈凤霞:《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范彦:《湖南华容话完成体标记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高蕊:《欧美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黄锦君:《二程语录语法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吉英:《对语境中“完成体”标记形式和表达细则的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蕾:《现代汉语方言完成体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妍:《汉语完成体“过”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于虎:《现代汉语经历体标记“过2”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虚成分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孟淑娟:《淄博方言体貌系统及相关虚词研究》,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英汉语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帅志嵩:《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谭春健:《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规律与认知解释》,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唐娟华:《山东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5—96页。
王丽红:《“过2”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视点模式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王巍:《语气词“了”的隐现规律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王自万:《汉语方言可能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武斐:《近代汉语晚期到现代汉语中北京话词尾“了”与完结体、结果体组合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闫妍:《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兼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助词比较》,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张志军:《俄汉体貌范畴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中文著作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延杰编著:《德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曾毓美:《湘潭方言语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修:《梅县客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195页。
陈章太、李行健主编:《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词汇卷)(下)》,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陈忠:《汉语时间结构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储泽祥:《汉语空间短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戴庆厦:《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2(语言专集)》,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董绍克:《阳谷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
方平权:《岳阳方言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冯力、杨永龙、赵长才主编:《汉语时体的历时研究》,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
高华年:《广州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0年版。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5(1948)年版。
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明时期(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郭校珍:《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昌黎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960)年版。
贺巍:《获嘉方言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胡明扬:《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黄雪贞:《江永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7—167页。
蒋绍愚、曹广顺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兰玉英等:《泰兴客家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1924)年版。
李冬香:《岳阳柏祥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李明晶:《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二元分析——动貌和视点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讷、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144页。
李荣:《音韵存稿》,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李如龙:《汉语方言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李思旭:《汉语完成体的认知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李小凡、项梦冰主编:《汉语方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练春招、侯小英、刘立恒:《客家古邑方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刘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6—477页。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129页。
刘坚等编:《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纶鑫主编:《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3—691,734—738页。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版。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61—407页。
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华书局1958(1952)年版,第115—130页。
卢烈红:《〈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卢小群、李蓝主编:《汉语方言时体问题新探索(汉语方言时体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卢小群:《湘语语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陆丙甫、金立鑫主编:《语言类型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陆志韦等:《汉语的构词法(修订本)》,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7页。
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2001(1979)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1942)年版。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980)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10(1898)年版。
孟庆泰、罗福腾:《淄川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木村英树:《动词后缀“了”的语义和篇章功能》(第七章),《汉语语法的语义和形式》,雷桂林、张佩茹、陈玥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40—163页。
彭小川:《广州话助词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彭泽润:《衡山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钱曾怡:《博山方言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钱曾怡:《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文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钱曾怡主编:《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版。
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版。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0—55页。
任学良编著:《汉英比较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2—93页。
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明:《太原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史有为:《汉语如是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192页。
帅志嵩:《中古汉语“完成”语义范畴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孙立新:《西安方言研究》,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孙英杰:《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修订译本2003[1987])。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王健:《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修订本)》,中华书局1980(1958)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1943)年版。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944)年版。
王世凯:《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淑霞:《荣成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卫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卫辉市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版。
温昌衍编著:《客家方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修订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伍云姬著:《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伍云姬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英文版1999年版)。
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下)》,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谢留文:《于都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谢永昌:《梅县客家方言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辛永芬:《浚县方言语法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邢福义、汪国胜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语言学(1978—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220页。
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02)年版。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9—154页。
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雅洪托夫:《汉语的动词范畴》,中华书局1957年版。
颜森:《黎川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萌:《汉语经历体“过”的时间量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92)年版。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于克仁:《平度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182页。
袁宾等:《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重排本)》,语文出版社(原文字改革出版社)2001(1960)年版。
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第二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鸿魁:《临清方言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
张静:《汉语语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树铮:《寿光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
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晓勤:《永州方言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振兴:《简简单单说方言》,2013届方言调查高级研修班讲稿,2013年8月13日;张振兴《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名著讲解》,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序言。
张振兴编著:《台湾闽南方言记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1968)年版。
郑剑平:《〈金瓶梅〉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24页。
周刚:《现代汉语多方位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57—74页。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6年。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72页。
英文文献(含译著)
Abraham,W.& L. Kulikov (eds.). Tense,aspect,transitivity and causativ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德]Bernd Heine& Tania Kuteva.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的世界词库),龙海平、谷峰、肖小平译,洪波、谷峰注释,洪波、吴福祥校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Bhat,D. N. Shankara. The prominence of Tense,Aspect and Mood,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Binnick,Robert I. Time and the verbs:A guide to tense and aspec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Bybee,John,William Perkins&Revere Pagliuca.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Comrie,B . Ten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Comrie,B .Aspec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Hopper,P. (ed.).Tense and aspect: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2.
Hsiao—Ching Wu.A Case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GUO in Mandarin Chinese-Polysemy of the Motion Verb with Respect to Semantic Changes (“过”之语法化研究——运动动词的多义性与语意改变),Language And Linguistics(台湾“中研院”语言所《语言暨语言学》)2003年第4期,第857—885页。
Östen Dahl.Tense and Aspect Systems.Bath,England:The Bath Press,1985.
Verkuyl,Henk J.On the compositional nature of aspect,Dordrecht:Reidel,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