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学思潮与理论建构,均绕不开莎士比亚这一世界文学巨擘。莎士比亚不仅成为理论建构的实践场所与检验理论的试金石,其作品更成为各国文化与文学创新的源泉。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语世界莎学学者借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风,对传统莎士比亚研究进行解构,并有所建构:或借跨学科等新视野,重新阐释莎士比亚研究中的旧问题;或结合新近出现的莎士比亚现象,挖掘莎士比亚研究新问题,拓展研究范式,成果颇丰。本书即是对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域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
杨清,四川乐山人,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比较诗学、东方文论、外国文学。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执行编辑、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在国际比较文学权威期刊Neohelicon、国际学术刊物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West以及《中山大学学报》《华夏文化论坛》《中外文化与文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一 中文文献
Abby Willis Howes:《大戏曲家莎士比亚小传》,杨介夫译,《美育》1920年第3期。
Abby Willis Howes:《莎士比亚之历史》,汤志谦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1998年第1卷第1期。
C.T.Winchester:《莎士比亚的人格》(Shakespeare theMan),谢颂羔译,《青年友》1924年第4卷第6期。
G.D.Benouville:《莎士比亚之谜:附图》,黄轶球译,《文坛》(广州)1947年第5卷第3期。
J.Lindsay:《威廉·莎士比亚》,何封译,《民族公论》1938年第1卷第2期。
[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安鲜红:《林译〈欧史遗闻〉:一部被封存的〈科里奥兰纳斯〉译本》,《中国翻译》2019年第1期。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汴豫:《莎士比亚之谜与档案》,《上海档案》1989年第4期。
曹树钧、孙福良:《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版。
曹树钧:《莎士比亚的春天在中国》,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曹顺庆:《南橘北枳:曹顺庆教授讲比较文学变异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曹顺庆:《比较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曹晓青:《莎士比亚与中国》,《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查明建:《论莎士比亚的经典性与世界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陈星:《谁的莎士比亚?——2010—2015年国外莎士比亚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第3期。
程朝翔:《莎士比亚的文本、电影与现代战争》,《国外文学》2005年第2期。
程朝翔:《中国新文化身份塑造中的莎士比亚》,《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年春(第24辑)。
程雪芳:《莎士比亚两部长诗的文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程雪猛、祝捷:《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从丛:《〈哈姆莱特〉中国接受史研究的路径整合及其当下价值——一个复调的接受史研究论纲》,《艺术百家》2014年第1期。
从丛:《相映生辉的悲剧性格塑造——〈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研究新探》,《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
从丛:《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戴丹妮:《莎士比亚戏剧与节日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3年。
丁小曾:《作家介绍:莎士比亚的故事》,《文莽》1946年第1期。
董琦琦:《柯尔律治的莎士比亚评论综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范德民:《沙翁名曲“哈姆雷特”的来源说》,《现代青年》(广州)1920年第37期。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2年。
冯伟:《评〈遗嘱分歧:谁创作了莎士比亚?〉》,《外国文学》2015年第4期。
冯伟:《夏洛克的困惑: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英国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傅光明:《莎士比亚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东方出版社2019年版。
甘文平、商程群:《“点”文化和“面”文化的互动——两本〈莎士比亚在中国(英文版)〉的对比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第4期。
高莲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与〈圣经〉的互文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826),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龚德培、黄瑞华译编:《如你所愿(译莎士比亚故事)》,《辟才杂志》1929年第6期。
龚丽可:《巨人斑驳的身影——“莎士比亚传记”的三个不同文本之比较》,《现代传记研究》2015年第2期。
辜正坤:《镜中哈姆雷特:中国传统戏剧审美视界下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8年。
顾绶昌:《莎士比亚的版本问题》、《莎士比亚的版本问题》(续),《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2期。
桂扬清:《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郭立华:《关于莎士比亚:他的诽谤和他和天才》,《中国文艺》(北京)1942年第4期。
和建伟:《马克思与西方经典作家关系研究——以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侯靖靖:《婆娑一世界,半掩两扇门——1949—1966年间英美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胡开宝:《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胡昕明:《试析莎士比亚之谜》,《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华泉坤、洪增流、田朝绪:《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新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华泉坤:《当代莎士比亚评论的流派》,《外国语》1993年第5期。
华治武:《启航: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交流合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华治武:《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高峰论坛暨汤显祖和晚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华治武:《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黄大宏:《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黄鸣奋:《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在英语世界之传播》,《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黄诗芸:《莎士比亚的中国旅行:从晚清到21世纪》,孙艳娜、张晔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季思:《美国“对华文明冲突论”的背后是冷战思维和种族主义》,《当代世界》2019年第6期。
贾志浩、朱海萍、郑永风:《西方莎士比亚批评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剑锷译:《莎士比亚传》,《中国文艺》(北京)1940年第2期。
蒋度平:《载记的传说的莎士比亚》,《现实》(南京)1935年第2/3期。
金惠敏:《差异即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金震:《莎士比亚叙传》(上),《珊瑚》1932年第8期。
金震:《莎士比亚叙传》(下),《珊瑚》1932年第9期。
濑户宏:《再论春柳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位置——兼谈中国话剧的开端是否为春柳社》,《戏剧艺术》2014年第3期。
濑户宏、陈凌虹:《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英]兰姆:《吟边燕语》,林纾、魏易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5期。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李春江:《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
李慕白:《开始写剧后的莎士比亚:英国文学漫谈之二》,《世纪评论》1947年第23期。
李慕白:《莎士比亚评传》,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1944年。
李庆涛:《本己的回归——海德格尔“本真”理论下的〈哈姆雷特〉解读》,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李伟昉:《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李伟昉:《梁实秋莎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李伟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伟民:《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哈姆莱特〉的一个特殊译本〈天仇记〉》,《国外文学》2008年第3期。
李伟民:《光荣与梦想——莎士比亚在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李伟民:《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李伟民:《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李伟民:《莎士比亚之谜》,《高校社科信息》1998年第7期。
李伟民:《在西方正典的旗帜下:哈罗德·布鲁姆对莎士比亚的阐释》,《戏剧艺术》2011年第5期。
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现状、展望与对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
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莎学知音思想探析与理论建设》,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
李伟民:《中西文化语境里的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李宪章:《名人小传:莎士比亚》(附图),《好朋友》1940年第29期。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李艳梅:《20世纪国外莎士比亚历史剧评论综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李艳梅:《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艳梅:《莎士比亚历史剧与元代历史剧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莹:《威廉·赫士列特之莎士比亚评论》,《文艺争鸣》2016年第6期。
梁工:《莎士比亚与圣经》,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梁实秋:《“哈姆雷特”问题》,《文艺月刊》1934年第1期。
梁实秋:《关于莎士比亚》(附表),《自由评论》(北平)1935年第4期。
梁实秋:《莎士比亚研究之现阶段》,《东方杂志》1936年第7期。
梁实秋:《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两种译本》,《图书评论》1932年第2期。
林国材:《世界文坛情报:(三)英美文坛:B.莎士比亚的新研究》,《华北月刊》1935年第1期。
林同济:《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凌冰:《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电大文科园地》1983年第1期。
舲客:《戏剧家轶事:莎士比亚》(未完),《晨报副刊·剧刊》1926年第2期。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刘继华:《莎士比亚欢乐喜剧主题深刻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刘丽霞:《世界十大文学家:艾汶河畔的天鹅》,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刘小枫、陈少明:《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陈少明:《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基于〈哈姆雷特〉对比语料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1年。
刘云雁、朱安博:《中国莎剧翻译群体性误译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
陆正兰:《流行音乐传播符号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法]罗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王美华、王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英]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版本批评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罗益民:《时间的镰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孟宪强:《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德]米克·巴尔:《绘画中的符号叙述:艺术研究与视觉分析》,段炼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宁平:《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彭磊、马涛红:《莎士比亚戏剧与政治哲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乔国强、李伟民:《纪念威廉·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当代西方文论与“莎学”二人谈》,《四川戏剧》2016年第8期。
邱永川:《试论马、恩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兼谈莎剧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全凤霞:《多情的莎士比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冉从敬、李新来、赵洋等:《数字人文视角下的莎士比亚研究热点计量分析》,《图书馆建设》2018年第5期。
冉从敬、赵洋、吕雅琦等:《数字人文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研究》,《图书馆杂志》2018年第3期。
[法]热奈特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阎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人堡:《莎士比亚之谜:历时三百余年,终不过疑局一场》,《三六九画报》1941年第7期。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莎士比亚:《安顿尼与葛兰白》,顾家铨译,《山音》1933年创刊号。
莎士比亚:《暴风雨》,高昌南译,《文艺月刊》1935年第6期。
莎士比亚:《朱理亚·恺撒》,高昌南译,《文艺月刊》1935年第2期。
莎士比亚:《哈孟雷德》,田汉译,《少年中国》1921年第12期。
莎士比亚:《哈孟雷特》,田汉译,中华书局1922年版。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王志恒译,《春花》(毕业纪念刊)1923年。
史建:《共生·多元·传统——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思考》,《文艺研究》1988年第5期。
宋海萍:《文化性与生物性的对抗:生物—文化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古希腊罗马剧》,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苏福忠:《瞄准莎士比亚》,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孙家琇:《马克思恩格斯和莎士比亚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孙家琇:《莎士比亚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孙家琇:《所谓“莎士比亚问题”纯系无事生非》,《群言》1986年第7期。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孙媛:《“重复建设”还是“多重建设”——文献计量学视野下的中国哈姆雷特研究40年》,《四川戏剧》2019年第1期。
汤平:《魔幻与现实: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田汉:《罗蜜欧与朱丽叶》,《少年中国》1923年第1期。
田汉:《罗蜜欧与朱丽叶》(续),《少年中国》1923年第2期。
汪乐:《莎士比亚之谜》,《青艺》1999年第4期。
王冰青:《从英语语言修辞视角研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物塑造》,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王改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姚金铭、王燕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王金波:《黄龙研究:著述、翻译思想与影响》,《上海翻译》2016年第3期。
王冷:《欧美文人轶事(四):莎士比亚(附图)》,《艺术与生活》1941年第20期。
王丽莉:《文学达尔文主义与莎士比亚研究》,《外国文学》2009年第1期。
王丽莉:《新历史主义的又一实践——评格林布拉特的新作〈尘世间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2006年第5期。
王宁:《“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
王宁:《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宁:《经典化、非经典化与经典的重构》,《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王晓凌:《莎士比亚圣经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岫庐:《莎士比亚戏剧是抄袭的吗?》,《光明日报》2019年6月5日16版。
王玉洁:《莎士比亚的“性别之战”:莎翁戏剧作品的女性解读》,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岳川:《后现代:科学、宗教与文化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吴辉:《As You Like It——莎士比亚:大众文化的回归》,《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吴辉:《影像莎士比亚: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吴勇:《莎士比亚戏剧中强调语的语用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
武进等译:《微臬司商人又名肉券:第一幕,第一场微臬司街景》,《上海泼克》1918年第2期。
武静:《元漫画:评绘本小说〈睡魔〉对莎士比亚的重构》,《外语教学》2016年第3期。
奚永吉:《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肖四新:《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巴蜀书社2007年版。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
熊辉:《莎剧的版本考证、故事溯源即文本新读——谈傅光明〈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对中国莎学的贡献》,《东吴学术》2018年第1期。
熊云甫:《20世纪西方莎士比亚传记研究》,《武陵学刊》1995年第4期。
修海涛:《“莎士比亚问题”——一个人为的历史之谜》,《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期。
虚生:《莎士比亚问题之一个解决》,《猛进》1925年第6期。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徐鹏:《莎士比亚的修辞手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新建:《我非我:戏剧本体论》,徐新建《从文化到文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许勤超:《阿克罗伊德的〈莎士比亚传〉中莎士比亚成就的空间解读》,《现代传记研究》2018年第1期。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家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严绍璗:《“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杨乃乔、伍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慧林:《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杨慧林:《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莎士比亚》,《文艺研究》1988年第6期。
杨金才:《当前英语莎士比亚研究新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6年第6期。
杨俊峰:《莎士比亚词汇研究110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杨燕迪:《莎士比亚的音乐辐射》,《文汇报》2016年4月21日第011版。
杨正润:《莎士比亚传记:传统话语的颠覆》,《现代传记研究》2018年第1期。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年。
叶庄新:《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莎士比亚与中国现代戏剧》,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德]于贝斯菲尔德:《戏剧符号学》,宫宝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70年版。
袁祺:《传记的创新还是解构——评〈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现代传记研究》2015年第1期。
张冲、张琼:《视觉时代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电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冲:《论当代莎评的“莎士比亚+”——兼评〈莎士比亚与生态批评理论〉及〈莎士比亚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外国文学》2019年第4期。
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张冲:《探究莎士比亚:文本·语境·互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丽:《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玲、付瑛瑛:《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版。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诗学视角下的汤莎人文思想比较》,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6年。
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泗洋:《莎士比亚的三重戏剧:研究·演出·教学》,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1988年。
张泗洋:《莎士比亚的舞台生涯》,《艺圃》1986年第1期。
张泗洋:《莎士比亚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张威:《莎士比亚戏剧汉译定量分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张薇:《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张薇:《世界莎士比亚演出与研究的新趋向》,《戏剧艺术》2018年第2期。
张炜:《书籍史研究:核心议题与关键概念》,《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9日第11版。
张卫平:《中国舞台莎翁剧之洋人观——读列维思的〈莎士比亚在中国〉》,《上海戏剧》2005年第2期。
张雯:《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文学经典形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张晔:A Study of the Clowns and Fools in Shakespeare's Plays,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张瑛:《中国莎学新动态——2014年全国莎士比亚研讨会暨中莎会年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
张中载:《约翰逊评莎士比亚——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中华读书报》2016年6月1日第17版。
赵澧:《莎士比亚传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赵秋棉:《概说后现代语境下的莎士比亚研究范畴及方法》,《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郑土生:《莎士比亚研究与考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郑土生:《关于莎士比亚的遗嘱和丧葬》,《读书》1986年第7期。
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赵一骥校勘,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
支宇:《再传统——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立场与记忆模式》,《文艺争鸣》2013年第9期。
志廉:《文学:英国戏剧与莎士比亚》,《学林》1921年第1期。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在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周俊章:《莎士比亚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周仁成:《数字媒体语境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阅读》,《出版科学》2012年第3期。
周越然:《莎士比亚》,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5年版。
周庄萍译:《哈梦雷特》,启明书局1938年版。
朱杰勤:《莎士比亚研究》,《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专刊》1935年第2期。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莉雅:《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父女关系的探索》,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朱雯、张君川:《莎士比亚词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朱熹:《朱子全书》(第14册),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 英文文献
Abend,Dror,‘Scorned my nation': A 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s of“The Merchant of Venice”into German,Hebrew and Yiddish. Diss.New York University,2001.
Abram,David,The Spell of the Sensuous: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in A More-than-Human World. Vintage Books,1996.
Accardo,Pasquale J.,“Deformity and Character Dr Little's Diagnosis of Richard Ⅲ”,JAMA, Vol.244,No.24,1980.
Adelson,Lester,“The Coroner of Elsinore — Some Medicolegal Reflections on Hamlet”,NEJM, No.262,1960.
Alscher,Peter Jack,Shakespeare's“The Merchant of Venice”: Toward a radi cal reconciliation and a“final solution”to Venice's Jewish problem.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1990.
Bacon,Delia,The Philosophy of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Unfolded, AMS Press,1970.
Baker,William,William Shakespeare. Continuum,2009.
Barad,Karen,Meeting the University Halfway: 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Matter and Meaning.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Bate,Jonathan,“‘The infirmity of his age': Shakespeare's 400th anniversary”,The Lancet, Vol.387,Issue 10029,2016.
Bate,Jonathan,Shakespeare and the English Romantic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Bate,Jonathan,Soul of the Age: A Biography of the Mind of William Shakespeare.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2010.
Baxter,John,Shakespeare's Poetic Styles: Verse into Drama. Routledge,2005.
Bean,William B.,“Shakespeare's Politics”,JAMA Internal Medicine,Vol.116,No.2,1965.
Bean,William B.,“Shakespeare's Son-in-Law: John Hall,Man and Physician”,JAMA Internal Medicine, Vol.114,No.5,1964.
Bell,Millicent,Shakespeare's Tragic Skepticism.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Berry,Edward,“Teaching Shakespeare in China.”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39,No.2,1988,pp.212-216.
Berry,Ralph,Changing Styles in Shakespeare. Routledge,2005.
Bevington,David,Murder Most Foul: Hamlet Through the A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Bevington,David,Shakespeare and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Bevington,David,Shakespeares Ideas: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John Wiley & Sons,Incorporated,2009.
Billing,Christian M.,“The Roman Tragedies”,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ume 61,Issue 3,2010.
Blocksidge,Martin,Shakespeare in Education. Bloomsbury,2005.
Bloom,Harold ed.,Bloom's Modern Criti cal Interpretations: William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New Edition. Bloom's Literary Criticism,2010.
Bloom,Harold,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Penguin,1999.
Bloom,Harold,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94.
Bourus,Terri,Young Shakespeare's Young Hamlet: Print,Piracy,and Performance. PalgraveMacmillan,2014.
Brayne,Mark,“A Watershed Event: China's Shakespeare Festival.”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sue 2,1986,pp.45-46.
Brennan,Anthony,Shakespeare's Dramatic Structures. Routledge,2005.
Bristol,Michael D.,“Reviewed Work: The Real Shakespeare:Retrieving the Early Years,1564-1594.by Eric Sam”,Renaissance Quarterly, Vol.50,No.2,1997.
Brockbank,J.Philip,“Shakespare Renaissance in China.”Shakespeare Quarterly,V ol. 39,No.2,1988,pp.195-204.
Brooks,Douglas A.,From Playhouse to Printing House: Drama and Authorship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Brown,John Russell,Shakespeare and His Comedies. Routledge,2005.Brown,John Russell,Shakespeare Dancing: A Theatri cal Study of the Plays. PalgraveMacmillan,2005.
Bruster,Douglas and Palfrey,Simon,To Be or Not to Be. Bloomsbury,2007.
Campbell,Lily Bess,Shakespeare's Tragic Heroes: Slaves of Pa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Cao,Shunqing,Han,Zhoukun,“The Theoreti cal Basis and Framework of Variation Theory”,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19,Issue 5,2017.
Cao,Shunqing,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eidelberg: Springer,2014.
Charlton,Debra,Holistic Shakespeare: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Approach. Intellect Books Ltd,2012.
Charlton,H.B.,Shakespearian Comedy. Routledge,2005.Charney,Maurice,Hamlet's Fictions. Routledge,1988.
Charney,Maurice,Shakespeare's Style.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2014.
Charney,Maurice,Style in Hamle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5.
Chopoidalo,Cindy,The possible worlds of“Hamlet”: Shakespeare as adaptor,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 University of Alberta(Canada),2009.
Church,Joseph,To Be and Not to Be: Negation and Metadrama in“Hamlet”by James L.Calderwood,book review,Theatre Journal, Vol.36,1984.
Clemen,Wolfgang,The Development of Shakespeare's Imagery. Routledge,2005.Comilang,Susan,“Review: Caroline Bricks.Midwiving Subjects in Shakespeare's England”,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55,Issue 3,2004,pp.350-352.
Conte,Carolina Siqueira,Bonds: A theory of appropriation for Shakespeare's“The Merchant of Venice”realized in film. Diss.Ohio University,2005.
Cox,John D.,Seeming Knowledge: Shakespeare and Skepti cal Faith. Baylor University Press,2007.
Craig,W.J.,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5.
Crane,Mary Thomas and Crane,Mary Thomas Thomas,Shakespeare's Brain: Reading with Cognitive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Cutrofello,Andrew,All for Nothing: Hamlet's Negativity. MIT Press,2014.
Dalrymple,Theodore,“Baconians versus Stratfordians”,B MJ, No.339,2009.
Dalrymple,Theodore,“Much ado about nothing”,B MJ, No.340,2010.
Damrosch,David,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Depledge,E.,Kirwan,P.eds.,Canonising Shakespeare: Stationers and the Book Trade, 1640-174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Derrida,Jacques,Signéponge/Signsponge.translated by Richard Ran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Donaldson,Peter S.,“The Shakespeare Electronic Archive: Collections and multimedia tool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2-2008”,Shakespeare, Vol.4,No.3,2018.
Eagleton,Terry,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tion. 2nd ed.Fore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lackwell,2004.
Eden,Avrim R.; Opland,Jeff,“Bartolommeo Eustachio's De Auditus Organis and the Unique Murder Plot in Shakespeare's Hamlet”,NEJM, No.307,1982.
Edwards,Philip,Shakespeare and the Confines of Art. Routledge,2005.Ehrlich,Jeremy,“Back to basics: Electronic pedagogy from the(virtual)ground up”,Shakespeare, Vol.4,No.3,2018.
Erickson,Peter,Rewriting Shakespeare,rewriting ourselv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Faldetta,Kimberly F.; Norton,Scott A.,“The Toxic Touch—Cutaneous Poisoning in Classics and Shakespeare”,JAMA Dermatol, Vol.152,No.7,2016.
Featherstone,Mike,eds.,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Globalism and Modernity. Sage,1990.
Gadmaer,Hans-Georg,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Marshall.Bloomsbury,2013.
Galey,Alan,“Networks of Deep Impression: Shakespeare and the History of Information”,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61,Issue 3,2010.
Gatens,Moira,Imaginary Bodies: Ethics,Power and Corporeality. Routledge,1996.
Ginzburg,Carlo,“Latitude,Slaves,and the Bible: An Experiment in Microhistory”,Criti cal Inquiry, Vol.31,No.3,2005.
Gooch,Bryan N.S.,and Thatcher,David S.,Charles Haywood,A Shakespeare Music Catalogue. 5 vols.Clarendon Press,1991.
Goodman,Neville W.,“From Shakespeare to Star Trek and beyond: a Medline search for literary and other allusions in biomedi cal titles”,B MJ, No.331,2005.
Gray,Arthur,A Chapter in the Early Life of Shakespeare: Polesworth in Ard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Greenblatt,Stephen,Hamlet in Purga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
Greer,Germaine,Shakespeare's Wife. HarperCollins e-books,2008.
Hallett,Charles A.and Hallett,Elaine S.,Artistic Links Between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Sir Thomas More: Radi cally Different Richards. PalgraveMacmillan,2011.
Hansen,Adam,Shakespeare and Popular Music. Continuum,2010.
Hatchuel,Sarah,Shakespeare and the Cleopatra/Caesar Intertext: Sequel,Conflation,Remake.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2011.
Hawkes,Terence,Shakespeare in the Present. Routledge,2002.
He,Qi-xi,Shakespeare through Chinese Eyes. Kent State University,1986.
Hodge,Nancy Elizabeth,Shakespeare's Merchant and His Venice: Setting Antonio to S cale in His Proper World. Diss,Vanderbilt Univerity,1984.
Holland,Peter,Onorato,Mary,“Article Scholars and theMarketplace:Creating Online Shakespeare Collections”,Shakespeare, Vol.4,No.3,2018.
Honan,Park,Shakespeare: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orporated,1998.
Hope,Jonathan,Witmore,Michael,“The Hundredth Psalm to the Tune of‘Green Sleeves': Digital Approaches to Shakespeare's Language of Genre”,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61,Issue 3,2010.
Huang,Alexander C.Y.,Chinese Shakespeares: 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9.
Hughes,Jacob Alden,Shakespeare's Chaucerian entertainers. Diss.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2014.
Hulbert,Jennifer,Wetmore Kevin J.Jr.,and York Robert L.,Shakespeare and Youth Culture. PalgraveMacmillan,2009.
Iovino,Serenella; Oppermann,Serpil ed.,Material Ecocriticis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4.
Jardine,Lisa,Reading Shakespeare Histori cally. Routledge,1996.
Johnson,Laurie,The Tain of Hamlet.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3.
Jr.,Harry Berger,Harrying: Skills of Offense in Shakespeare's Henriad.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15.
Keith,Arthur,“An Anthropologi cal Study of Some Portraits of Shakespeare and of Burns”,Br Med J., No.1,1914.
Kennedy,Dennis,Yong,Li Lan eds.,Shakespeare in Asia: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Khadawardi,Hesham,Shylock and the economics of subversion in“The Merchant of Venice”. Diss.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2005.
Kinney,Arthur F.,“Review: From Playhouse to Printing House: Drama and Authorship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by Douglas A.Brooks”,South Central Review, Vol.21,No.1,2004.
Lancashire,Ian,“Cognitive Stylistic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Susan Schreibman,Ray Siemens,John Unsworth ed.,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 ties.Blackwell,2004.
Lancashire,Ian,“The State of Computing in Shakespeare”,W R.Elton and John M.Mucciolo,ed.,The Shakespearean International Yearbook.Vol. 2,Where Are We Now in Shakespearean Studies?. Ashgate,2002.
Lander,Jesse M.,“Review ofThe Lodger: Shakespeare on Silver Street”,Common Knowledge, Vol.16,No.1,2010.
Leahy,William,Shakespeare and His Authors: Criti 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thorship Question. Continuum,2010.
Lee,John,Shakespeare's Hamlet and the Controversies of Sel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Leech,Clifford,“Shakespeare's Life,Times and Stage”,in Allardyce Nicoll ed.,Shakespeare Surv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3,pp.154-163.
Lefevere,André eds.,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 London: Routledge,1992.
Lemay,Vicky Blue,Shakespeare's posthumus God: Postmodern theory,theater,and theology, Indiana University,2007.
Lethbridge,J.B.,Shakespeare and Spenser: Attractive Opposites.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3.
Levith,Murry J.,Shakespeare in China. Continuum,2004.
Lewin,Ross Daniel,Shylock in Germany. Diss.Stanford University,2000.
Liggett,Leticia C.,The animal trials of Shakespeare's“Merchant of Venice”and“King Lear”: Law and ethics. Diss.Indiana University,2014.
Lindley,David,Shakespeare and Music. Bloomsbury,2006.
Liu,Hao,“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world drama”,Neohelicon, Vol.46,Issue 1,2019.
Loughnane,Rory; Power,Andrew J.,Early Shakespeare, 1588-159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0.
Lucking,David,Making Sense in Shakespeare. Editions Rodopi,2012.
Maguire,Laurie E.and Smith,Emma,30 Great Myths about Shakespeare. John Wiley & Sons,Incorporated,2012.
Mahood,M.M.,Shakespeare's Wordplay. Routledge,2003.
Mallin,Eric S.,Simon Palfrey,and Ewan Fernie,Godless Shakespeare. Bloomsbury.,2007.
Marino,James J.,Owning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King's Men and Their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1.
McAlindon,T.,Shakespeare's Tragic Cosm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Milne,Drew,“What Becomes of the Broken-hearted: King Lear and the Dissociation of Sensibility”,in Peter Holland ed.,Shakespeare Surv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p.53-66.
Moffatt,Laurel,Shakespeare's use of“nothing”. Diss.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2006.
Moran,Joe,Interdisciplinary. Routledge,2002.
Mousley,Andrew,Re-Humanising Shakespeare: Literary Humanism,Wisdom and Modern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7.
Muir,Kenneth,Shakespeare's Sources: Comedies and Tragedies, Routledge,2005.Muir,Kenneth,Shakespeare's Tragic Sequence. Routledge,2005.Murray,Vicki Elizabeth Joan,Shakespeare's“Rape of Lucrece”: A new myth of the founding of the Roman Republic. The University of Dallas,2003.
Newman,Karen,Essaying Shakespear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9.
Newman,Karen,Shakespeare's Rhetoric of Comic Character. Routledge,2005.
Nicholas Orme,“The Lodger: Shakespeare on Silver Street”,History Today, Vol.58,No.1,2008.
Nicholl,Charles,The Lodger Shakespeare: His Life on Silver Street. Allen Lane,2007.
Palfrey,Simon and Stern,Tiffany,Shakespeare in Par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arker,Patricia; Hartman,Geoffrey eds.,Shakespeare and the Question of Theory. Methuen,2005.
Parry,Catherine,Other Animal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Fiction. PalgraveMacmillan,2017.
Paster,Gail Kern,Humoring the Body: Emotions and the Shakespearean St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Pogue,Kate Emery,Shakespeare's Family. Westport,Coon.& Oxford:Praeger,2008; Review: Shakespeare's Family.Comparative Drama. Vol.43,Issue 1,Spring 2009.
Polka,Brayton,Shakespeare and Interpretation,or What You Will.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2011.
Porterfield,Melissa Rynn,The festive remembrance of Shakespea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ission,identity,and rhetoric of three American Shakespeare festivals. Diss.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13.
Potter,Lois,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 A Criti cal Biography. WileyBlackwell,2012.
Price,John Alden,Signs of Shakespeare: Alternative theory and postmodern practice. Diss.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2001.
Priest,Graham,Doubt Truth to Be a Li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yles,Timothy,Shakespeare's supernatural skepticism: A study of Shakespeare's skepti cal and transversal engagement with the supernatural. Diss.Indiana University,2016.
Reynolds,Lou Agnes; Sawyer,Paul,“Folk Medicine and the Four Fairies of A Midsummer-Night's Dream”,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10,Issue 4,1959,pp.513-521.
Ribner,Irving,Patterns in Shakespearian Tragedy. Routledge,2005.
Ritchie,Fiona and Sabor,Peter,Shakespea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Rudman,J.,“Authorship Attribution: Statisti 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 2nd ed.,2006.
Rumbold,Kate,“From‘Access' to‘Creativity': Shakespeare Institutions,New Media,and the Language of Cultural Value”,Shakespeare Quarterly, Vol.61,Issue 3,2010.
Said,Edward W.,“Traveling Theory”in 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Said,Edward W.,“Orientalism Reconsidered”,Cultural Critique, No.1,1985.
Schalkwyk,David,Hamlet's Dreams: The Robben Island Shakespeare. Bloomsbury,2013.
Schanzer,Ernest,The Problem Plays of Shakespeare: A Study of Julius Caesar,Measure for Measure.Antony and Cleopatra. Routledge,2005.
Schoenbaum,Samuel,Shakespeare's Lives. Clarendon press,1991.
Schwartzberg,Mark Ira.,Moon calves and indigested lumps: The monster figure in Shakespeare. New York University,2001.
Sen,Suddhaseel,The afterlife of Shakespeare's plays: A study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s into opera and film. Diss.University of Toronto(Canada),2010.
Shapiro,James,A Year in 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 1599.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5.
Shirley,Frances A.,Swearing and Perjury in Shakespeare's Plays. Routledge,2005.
Shuger,Debora Kuller,Politi cal Theologies in Shakespeare's England: The Sacred and the State in Measure for Measure.PalgraveMacmillan,2001.
Smith,Shawn Bryan,Shakespeare and the theater of pity. Yale University,2001.
Stagman,Myron,Metaphoric Resonance in Shakespearean Tragedy.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0.
Stagman,Myron,Shakespeare's Double-Dealing Comedies: Deciphering the“Problem Play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0.
Stopes,Charlotte Carmichael,Shakespeare's Family. James Pott& Company,1901.
Stopes,Charlotte Carmichael,The Bacon-Shakespeare Question Answer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89.
Tassi,Marguerite A.,Women and Revenge in Shakespeare: Gender,Genre and Ethics. 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2011.
Vickers,Brian,The Artistry of Shakespeare's Prose. Routledge,2005.Vyvyan,John,Shakespeare and Platonic Beauty. Shepheard-Walwyn,2013.
Vyvyan,John,Shakespearean Ethic. Shepheard-Walwyn,2011.
Wagner,Matthew Drew,Towards a new Shakespearean historiography:Mapping the space of Shakespeare. Dis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1.
Wang Shu-hua,Politics into Play: Shakespear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Diss.The Pennsylvania Sate University,1993.
Wearing,J.P.,The Shakespeare Diaries: A Fictional Autobiography. Santa Monica Press,2007.
Weis,René,Shakespeare Revealed: a biography. John Murray,2007.
Wells,Stanley,Literature and Dram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hakespear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Routledge,1970.
Welsh,Alexander,Hamlet in His Modern Guises. Princeton University,2001.
Werstine,Paul,“Past is prologue: Electronic New Variorum Shakespeares”,Shakespeare, Vol.4,No.3,2008.
Williams,Raymond,Marxsi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Wilson,J.Dover,TheManuscript of Shakespeare's Hamlet and the Problem of its Transmi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4.
Wilson,Jeffrey Robert,Stigma in Shakespea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12.
Yang,Lingui,Materialist Shakespeare and modern China. Texas A&M University,2003.
Yang,Qing,“Mulan i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Premodern to Modern”,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Issue 1,2018.
三 网站
“莎士比亚研究”: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what-we-publish/collections/shakespeare-survey#
The Year of Lear: Shakespeare in 1606:
http://www.jamesshapiro.net/
Bryan Ferry's Sonnet 18:
https://music.163.com/#/song? id=16661158
“Music in Shakespeare”数据库:
http://www.shakespeare-music.hull.ac.uk/
Hamlet,Pow Pow Pow单曲与演出视频:
https://music.163.com/#/song?id=19553045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Q3NDExMTc0NA==.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3_3000_Qzu6ve_19042900
相关推荐
-
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地语文学)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地语文学)
-
2
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作者:蘶莉
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
3
中古英语亚瑟王文学研究
作者:肖明翰
中古英语亚瑟王文学研究
-
4
新加坡英语文学研究
作者:刘延超
新加坡英语文学研究
-
5
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的兴起:文...
作者:周小琴
科学的权威化与文学史的兴起:文学...
-
6
文学正典与文化间离:美国文学场...
作者:肖画
文学正典与文化间离:美国文学场域...
-
7
话语转型与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
作者:杨克敏
话语转型与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
-
8
《續高僧傳》之語文學考察
作者:王紹峯
《續高僧傳》之語文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