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中文著作
蔡中兴:《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陈晓红:《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楚树龙、耿秦:《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丁诗传、吴康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符勇:《帝国危机》,朝华出版社2004年版。
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李剑鸣等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亚丽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刘岱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根源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版。
刘靖华:《霸权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室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明治维新的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寅城:《香港的回归》,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世鹏、段舒章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张曙光:《美国遏制战略与冷战起源再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中译著作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卷),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法]阿尔弗雷德·格鲁塞:《法国对外政策(1944—1984)》,陆伯源、穆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印]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与文学》,易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英]艾德礼:《工党的展望》,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戴子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安东尼·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仇启华等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刘德斌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英]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德:《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C.R.艾德礼:《工党的展望》,吴德芬、赵鸣岐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美]查尔斯·P.金德尔博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高祖贵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查默斯·约翰逊:《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和共和国的终结》,任晓、张耀、薛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杨品泉、孙开远、黄沫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哈里斯:《撒切尔首相传》,冯义华、郑芮译,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990年版。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姚乃强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德]卡尔·考茨基:《考茨基文选》,王学东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卡尔·考茨基:《考茨基言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6年版。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主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杜建平、松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罗纳得·H.奇尔科特主编:《批判得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施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迈克尔·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日]内田良平:《日本之三大急务》,黑龙会本部1912年版。
[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英]P.马歇尔:《插图本剑桥英帝国史》,樊新志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苏仲彦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入江昭、孔华润:《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1931—1949)》,汪熙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斯蒂芬·D.克莱斯勒:《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李小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挪]斯坦因·U.拉尔森:《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陶文钊编选:《费正清集》,林海、符致兴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挪]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何宗成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许宗士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中),董乐峙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
[德]希法亭:《金融资本》,李晓峰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编:《转型时代》,吴英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英国大百科全书》第1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版。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翰·伊肯伯里:《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韩召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约翰·文森特:《人权与国际关系》,凌地、黄列、朱晓青译,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邵文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加]詹姆斯·德·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朱迪斯·戈尔斯坦、罗伯特·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文论文
布成良:《自全球化与帝国主义:批判及辩护——重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6期。
柴宇平:《“世界国家观”考评》,《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第1期。
陈雪英、魏里亚:《邓小平首倡“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世界知识》2000年第9期。
陈仲丹:《英帝国解体原因探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董贺、袁正清:《中国国际秩序观:形成与内核》,《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
房乐宪:《国际体系结构与国际稳定:理论争论及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高岱:《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体制特点评析(1850—1945)》,《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宫力:《论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构想》,《理论视野》2000年第5期。
宫秀华:《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及统治政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郭家宏:《论美国革命后英国帝国政策的调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李长林、杜平:《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李怀国:《古罗马共和制帝国刍议》,《求是学刊》1999年第3期。
刘成:《英国衰落的标志:自由放任政策的终结》,《历史教学》2005年5期。
刘力:《董仲舒大一统帝国的社会控制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路宝英:《当代国际政治中的相互依赖理论》,《理论学习》2006年第1期。
马亚华:《全球化、国际资本运动与中国和平崛起》,《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1期。
门洪华:《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2期。
任晓:《“美利坚帝国”论与美国的大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2期。
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
沈坚:《色雷斯人与罗马帝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3年第2期。
时殷弘:《论相互依赖的有限性与国家政策对全球化影响的限制》,《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2期。
唐任伍、胡春木:《论全球化规则的“扶强抑弱性”》,《世界政治与经济》2004年第4期。
万霞:《论人权的国际保护》,《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王德胜:《经济全球化与弱势民族的文化困境》,《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王凯:《沃勒斯坦认为维持美国霸权的框架正在解体》,《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0期。
王义栀:《西方之质疑“一带一路”的三位分析:心理、利益、体系》,《东南学术》2018年第1期
王悦:《“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和直接投资发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7期。
徐国栋:《万民法诸含义的展开》,《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杨多贵、周志田:《霸权红利:美国不劳而获的源泉》,《红旗文稿》2015年第3期。
杨共乐:《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杨广:《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未来观评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杨文静:《后现代秩序的逻辑——〈国家的分裂:21世纪的秩序与混乱〉介评》,《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4期。
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党的文献》2011年第6期。
张本英:《保卫印度:19世纪英国东方外交的全部秘密》,《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张汉双:《浅析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帝国殖民主义理论》,《文化纵横》2010年第9期。
张少冬:《周恩来外交思想中的国际秩序观》,《社科纵横》2018年第1期。
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山东经济》2005年第1期。
赵可金:《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与全球治理的未来》,《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强制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
[美]奥利瓦·布兰恰特:《经济全球化:理解与克服》,《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美]J.B.福斯特:《重新发现帝国主义》,王淑梅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期。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相互依赖与全球主义》,门洪华译,《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
[美]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杜丁丁译,《国外社科学文摘》1999年第9期。
[德]O.惠菲:《全球化之想象:联邦制的世界共和国》,燕宏远、邓安庆译,《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美]斯蒂芬·R.沙龙:《美国帝国主义的连续性》,苑捷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古巴]西尔维奥·埃雷拉:《建立世界政府——国际上有关建立超国家“世界政府”的种种构想》,《国际新闻界》1994年第1期。
[美]约翰·考茨基:《卡尔·考茨基和欧洲共产主义》,刘墉安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6年第2期。
外文著作
Aijaz Ahmad,“Post colonial Theory and The ‘Post’ Condition”,The Socialist Register,1997.
Alan Collins,The Security Dilemma and the End of Cold War,Staffordshire:Keele University Press,1997.
Andrew Linklater,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y:Ethical Foundation of the Post-Westphalia Era,Columbia: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8.
A.W.Ward and G.P.Gooch,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3.
Barry M.G.oldwater,Why not Victory,New York:McGraw-Hill,1962.
Benjamin J.Cohen and Charles Lipson,eds.,Issues and Agent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MA:MIT Press,1999.
Burr J.M.,Collins R.O.,Africa's Thirty Years War:Libya,Chad,and the Sudan,1963-1993,Boulder:Westview Press,1999.
Charles W.Boyd ed.,Mr.Chamberlain's Speeches,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1914.
Crane,George T.,Amawi,Abla,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D.K.Fieldhouse,Colonialism 1870-1945:An Introducti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83.
Edward Hallett Carr,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2.
Edward L.Dreyer,Early Ming China:A Political History 1355-1435,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E.S.Bouchier,The Roman System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to the Accession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Roma,1968.
Franz.H.Michael,The Origin of Manchu Rule in China,Rrontier and Bureaucracy As Interacting Forces in the Chinese Empire,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43.
G.Clark,The Balance Sheets of Imperialism -Facts and Figures on Colon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6.
Hyaln Ronald,Britain's Decling Empire:The Road to Decolonisation,1918-196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J.D.B.Miller and R.J.Vincent eds.,Order and Violence:Hedley Bull and Interational Relations,Oxford:Clarendon,1990.
Jennefer Siegel,Endgame:Britain,Russia and the Final Struggle for Central Asia,London:I.B.Tauril,2002.
John Darwin,The End of the British Empire,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Joseph Oduho William Deng,The Problem of Southern Suda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Kenneth N.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Hill,1979.
Lord Elton,Imperial Commonwealth,Oxford:Fellow of Queen's College Press,1987.
Michael Sullivan,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ansition Vs. Persistence,New York:Palgrave,2001.
Neville Maxwell,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1970.
P.A.Brunt,Ancient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Hist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47.
Peter J.Katzenstein,A World of Regions: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
R.Hyam,Britain'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A Study of Empire and Expansion,Basingstoke: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93.
Robert D.Kaplan,Warrior Politics:Why Leadership Demands,Random House Press,2001.
Robert Jackson,The Global Covenant:Human Conduct in a World of Stat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Schumpeter Joseph,Imperialism and Social Classes,New York:World publishing Meridian Books,1955.
Spear Pereival,India:A Modern Hsitory,Michigan:The Universily of Michigan Press,1961.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D.Huss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1500-196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外文论文
Alexander.Wendt,“Why a World State IsInevitabl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pril 2003.
Archie Mapeie,“Economic Models and Practice In Arica”,Diogenes,No.184,1998.
David C.Hendrickson,“Imperialism Versus Internationalism”,Gaiko Forum,Vol.2,No.3,Fall 2002.
Dorthy O.Helly,“Informed 0pinion Troptcal Africain Great Britain:1860-1890”,African Affairs,Vol.68,1969.
James kurth,“Confronting the Unipolar Moment:the American Empire and Islamic Terrorism”,Current History,Dec.2002.
James Peck,“the Roots of Rhetoric:the Professional Ideology of America's China Watchers”,American's Asia,1971.
John Bellamy Foster,“Imperialism and Empire”,Monthly Review,Vol.53,No.7,Dec.2001.
John Bellamy Foster,“ The New Age of Imperialism”,Monthly Review,Vol.55,Iss.3,2003.
Kofi A.Annan,“Problems Without Passports”,Foreign Policy,Oct.2002.
Mallaby Sebastian,“The Reluctant Imperialist”,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Vol.81,No.2,2002.
Max Boot,“The Case of American Empire”,The Weekly Standard,Oct.15,2001.
Paul Pierson,“In-creasing Returns,Path Dependence,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4,No.2,June,2000.
Stein.A,“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Regimes in an Anarchic Worl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eb.1982.
UNCTAD,“Informational Encounter on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Trade In a Globalization World Economy”,Jakarta,Indo-nesia,June 1991.
网络文献
[日]安倍晋三:《安倍战后70年讲话全文》,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w/zg/wmqrp/2015-08-14/22231356.html,2015年8月14日。
《博鳌亚洲论坛举行开幕式 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267.shtml,2015年3月28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qwfb/86697.htm,2019年4月22日。
王毅:《“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3/c_127611758.htm,2015年3月23日。
《数说“一带一路”成绩单》,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tjzc/86722.htm,2019年4月22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119/c64094-29654801.html,2017年11月19日。
《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xgcdt/63963.htm,2018年8月27日。
张文木:《朝韩冲突背后:美“重返亚洲”意味着什么》,中国企业家网,http://www.iceo.com.cn/shangye/114/2010/1229/206245-3.shtml,2010年12月29日。
《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新华网,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0825-19539441.html,2012年11月11日。
Daniel Deudney and John G.Ikenberry,“Structural Liberalism: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Postwar Western Political Order”,Brown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s,May 1996,http://www.ciaonet.org/wps/ded01/ded01.html.
The Latin Library,http:// www.The latinlibrary.com.com/ isidore/5.shtml.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2002.9.20,http//ww.whitehouse.gov/nsc/nss.html.
Robert Copper,“Why We Still Need Empires”,2002,Observer Worldview,April 7,2002,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