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材料对《楚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甲骨文、金文、简帛.等考古发现材料为主,同时结合传世文献材料,对《楚辞》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做了新证研究。通过对出土实物及文字材料的分析,将墓主定为屈原,无任何根据;仅依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材料,我们无法将墓主与历史上的某个具体人物联系在一起。上博简为研究楚辞体提供了新材料,但《凡物流形》还不是“天问”体,但对“天问”体的产生应该起到过一种积极促进作用;《李颂》等四篇简文与《橘颂》在形式上有同有异,前者对后者产生过较大影响。考古发现材料对异文考辨意义重大,根据文字出现时代可大致推断《楚辞》古本面貌。考古发现材料为《楚辞》疑难词语训解提供了新材料,《楚辞》研究少一些疑难问题可因此得到解决。考古发现材料可反映语音变化及楚方音特点,可依此解释说明楚辞押韵的一些问题。
徐广才,197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1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古籍所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6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获2010年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现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厅级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两项。
张秀华,女,1973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2002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古籍所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6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现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两项、厅级项目一项。
一 传统文献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陈彭年:《钜宋广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戴震:《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
丁度:《集韵》,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胡文英:《屈骚指掌》,北京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黄伯思:《新校楚辞序》,《宋文鉴》卷二十九,《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本。
黄以周:《礼书通故》,中华书局2007年版。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孙诒让:《札迻》卷十二,孙诒让著,梁运华点校:《学术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9年版。
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国书店1985年版。
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筠:《说文句读》,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年版。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版。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二 近人论著
(一)著作
[美]艾兰、[英]魏克彬原编,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编,黄德宽、徐在国主编:《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9年版。
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蔡伟:《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校勘的几个专题研究》,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年版。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剑:《战国竹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陈仁仁:《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斯鹏:《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斯鹏:《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松长编著,郑曙斌、喻燕娇协编:《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陈伟:《新出楚简研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伟:《燕说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陈伟武:《愈愚斋磨牙二集——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丛稿》,中西书局2018年版。
陈英杰:《文字与文献研究丛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议》,齐鲁书社1998年版。
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崔富章主编:《楚辞集校集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戴志均:《论骚三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戴志均:《读骚十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丁冰:《屈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董运庭:《〈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范常喜:《简帛探微》,中西书局2016年版。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方勇:《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武威汉简》,中华书局2005年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版。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
高亨:《楚辞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耿相新:《中国简帛书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管锡华:《汉语古籍校勘学》,巴蜀书社2003年版。
郭沫若:《屈原研究》,新文艺出版社1941年版。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2年版。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郭永秉:《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郭永秉:《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何剑熏:《楚辞拾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何剑熏:《楚辞新诂》,巴蜀书社1994年版。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版。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1998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胡念贻:《楚辞选注与考证》,岳麓书社1984年版。
胡平生:《胡平生简牍文物论稿》,中西书局2012年版。
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黄灵庚:《楚辞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黄人二:《战国楚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黄文杰:《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黄中模:《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黄中模:《现代楚辞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黄中模:《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季旭升:《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姜亮夫:《楚辞通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雷庆翼:《楚辞正解》,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李春桃:《古文异体关系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2016年版。
李家浩:《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李明晓:《战国楚简语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锐:《新出简帛的学术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若晖:《郭店竹书老子论考》,齐鲁书社2004年版。
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守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李守奎:《古文字与古史考——清华简整理研究》,中西书局2015年版。
李守奎、肖攀:《清华简〈系年〉文字考释与构形研究》,中西书局2015年版。
李天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学勤:《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巴蜀书社2005年版。
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廖序东:《楚辞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林庚:《天问论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综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艺文印书馆2003年版。
刘永济:《屈赋通笺 笺屈余义》,中华书局2007年版。
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 屈赋释词》,中华书局2010年版。
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刘玉环:《秦汉简帛讹字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
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社2005年版。
刘钊:《书馨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陆侃如、龚克昌:《楚辞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罗运环:《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聂石樵:《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聂石樵:《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潘啸龙注评:《楚辞》,黄山书社1997年版。
潘啸龙:《屈原与楚辞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骈宇骞编著:《银雀山汉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中西书局2013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西书局2015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西书局2016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中西书局2017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2018年版。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黃德寬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西书局2019年版。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裘锡圭:《中国出土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裘锡圭主编,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华书局2014年版。
饶宗颐:《楚辞地理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饶宗颐:《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单育辰:《楚地战国简帛与传世文献对读之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版。
单育辰:《郭店〈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三篇整理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版。
沈兼士:《广韵声系》,中华书局1985年版。
沈建华编:《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沈祖緜:《屈原赋证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华强:《新蔡葛陵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苏雪林:《屈原与〈九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苏雪林:《天问正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苏雪林:《楚骚新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苏雪林:《屈赋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孙常叙:《楚辞〈九歌〉整体系解》,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作云:《孙作云文集·〈楚辞〉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兰:《唐兰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
汤炳正:《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年版。
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汤余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汤漳平:《出土文献与〈楚辞·九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汤漳平译注:《楚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縢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61年版。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版。
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中华书局2003年版。
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王泗原:《楚辞校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王锡荣注释:《楚辞》,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魏炯若:《离骚发微》,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文怀沙:《屈原离骚今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文怀沙:《屈原九歌今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文怀沙:《屈原九章今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文怀沙:《屈原招魂今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闻一多:《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闻一多:《天问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闻一多:《九歌解诂·九章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闻一多:《楚辞校补》,巴蜀书社2002年版。
闻一多:《古典新义》,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吴孟复:《屈原九章新笺》,黄山书社1986年版。
吴建伟:《战国楚音系及楚文字构件系统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吴广平注译:《楚辞》,岳麓书社2001年版。
吴平、回强达主编:《楚辞文献集成》,广陵书社2008年版。
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秦简牍合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萧兵:《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萧兵译注:《楚辞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萧毅:《楚简文字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熊任望译注:《屈原辞译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在国:《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徐在国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
晏昌贵:《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晏昌贵:《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杨建忠:《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宽:《杨宽古史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增订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杨胤宗:《屈赋新笺——离骚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杨胤宗:《屈赋新笺——九章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游国恩主编:《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游国恩著,游宝谅编:《游国恩楚辞论著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虞万里:《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9年版。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 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年版。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
曾宪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詹安泰:《离骚笺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张家英:《屈原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年版。
张汝舟:《二勿室古代天文历法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张守中:《郭店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张双棣:《淮南子用韵考》,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
张新俊、张胜波:《新蔡葛陵楚简文字编》,巴蜀书社2008年版。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版。
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纵逸:《屈原与楚辞》,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章必功:《〈天问〉讲稿》,中华书局2013年版。
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赵逵夫:《屈骚探幽》(修订本),巴蜀书社2004年版。
赵逵夫主编:《楚辞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赵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版。
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线装书局2012年版。
周谷城:《古史零证》,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周建忠:《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周守晋:《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勋初:《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朱承平:《异文类语料的鉴别与应用》,岳麓书社2005年版。
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贰),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朱季海:《楚辞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二)论文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安志敏:《长沙新发现的西汉帛画试探》,《考古》1973年第1期。
白于蓝:《郭店楚墓竹简考释(四篇)》,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〇〇一》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蔡靖泉:《上博楚简〈桐颂〉与屈原〈橘颂〉》,《晋阳学刊》2014年第4期。
曹大中:《〈怀沙〉新解》,《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曹峰:《从〈逸周书·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结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0年2月16日。
曹海东:《屈原赋“不豫”新解》,《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曹海东:《〈楚辞〉解诂四则》,《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楚辞〉》,《文物》2010年第2期。
曹胜高:《屈原研究中对于考古资料的利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常健:《屈原生年的再探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晁福林:《试释甲骨文“堂”字并论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陈初生:《上古见系声母发展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线索》,《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
陈剑:《据楚简文字说“离骚”》,载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剑:《甲骨金文旧释“尤”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载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中心编《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剑:《楚辞〈惜诵〉解题》,《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5期。
陈建梁:《宋代〈离骚〉名义说考索》,《文献》1997年第2期。
陈久金:《屈原生年考》,《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陈民镇:《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与楚辞学的新认识——兼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关系》,《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陈民镇:《上博简〈兰赋〉与〈楚辞〉所见“未沫(沬)”合证》,《职大学报》2013年第2期。
陈汝法:《〈国殇〉“左骖殪兮右刃伤”质疑》,《文学评论》1983年第4期。
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一),《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思苓:《“朕皇考曰伯庸”考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屈原研究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陈斯鹏:《郭店楚简解读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陈斯鹏:《略论楚简中的字形与词的对应关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松长:《湖南常德新出土铜距末铭文小考》,《文物》2002年第10期。
陈松青:《从“终古”论及〈天问〉的写作背景》,《云梦学刊》2000年第4期。
陈桐生:《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文献》1998年第1期。
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伟:《郭店简书〈尊德义〉校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简帛网,2005年11月13日。
陈伟:《〈苦成家父〉通释》,简帛网,2006年2月26日。
陈伟:《楚人祷祠记录中的人鬼系统以及相关问题》,简帛网,2008年2月7日。
陈蔚松:《鄂君启舟节与屈原〈哀郢〉研究》,《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S1期。
陈蔚松:《寄怀故土的爱国诗篇——〈怀沙〉解题》,《屈原研究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陈学文:《屈原生年辨惑》,《云梦学刊》2009年第4期。
成善楷:《〈招魂〉笺记》,《文史》第二十九辑。
程继林:《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文物》1989年第1期。
程嘉哲:《屈原生年之“谜”》,《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程元敏:《天命禹平治水土》,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陈子展:《楚辞直解凡例十则》,《复旦学报》1981年第2期。
代生:《考古发现与楚辞研究——以古史、神话及传说为中心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代生:《清华简〈楚居〉与楚辞研究三题》,《济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戴伟华:《楚辞音乐性文体特征及其相关问题——从阜阳出土楚辞汉简说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董楚平:《〈离骚〉首八句考释》,《浙江学刊》1984年第5期。
董珊:《新蔡楚简所见“颛顼”和“雎漳”》,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7日。
董珊:《山东画像石榜题所见东汉齐鲁方音》,《方言》2010年第2期。
范三畏、伏俊连:《〈离骚〉释词二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3期。
范三畏:《释〈离骚〉“宿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4期。
范毓周:《荆门郭店楚墓墓主当为环渊说》,《人民政协报》1998年12月26日。
方铭:《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以楚辞研究史为视点看周秉高先生〈楚辞解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方铭:《〈鄂君启节〉是一把钥匙》,《光明日报》2015年1月29日第007版。
冯胜君:《有关战国竹简国别问题的一些前提性讨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刘钊主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楚辞〉》,《中国韵文学刊》1987年总第一期。
高亨、池曦朝:《试论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
高华平:《环渊新考——兼论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及该墓墓主的身份》,《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高正:《屈原与郭店墓主的关系》,《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
高正:《郭店竹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定位——兼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
高正:《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四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高至喜:《楚人入湘的年代和湖南越楚墓葬的分辨》,《江汉考古》1987年第1期。
顾颉刚:《鲧禹的传说》,《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顾颉刚:《息壤考》,《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顾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简序及韵读小补》,简帛网,2009年2月3日。
顾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上半篇试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8月23日。
顾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下半篇试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8月24日。
广濑薰雄:《释卜鼎——〈释卜缶〉补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版。
郭常斐:《出土文献与〈楚辞·九歌〉研究》,《云梦学刊》2010年第2期。
郭德维:《曾侯乙墓中漆上日、月和伏羲、女娲图像试释》,《江汉考古》1981年第1期。
郭德维:《〈楚辞·国殇〉新释》,《江汉论坛》1995年第8期。
郭纪金:《“诵”字的音义辨析与楚辞的歌乐特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郭晋稀:《读骚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2期。
郭世谦:《〈天问〉错简试探》,《文史》第十八辑。
郭永秉:《从战国文字所见的类“仓”形“寒”字论古文献中表“寒”义的“沧/凔”是转写误释的产物》,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郭元兴:《屈原生年新考》,《活页文史丛刊》1983年第三辑。
郭在贻:《楚辞解诂》,《文史》第六辑。
郭在贻:《楚辞解诂(续)》,《文史》第十四辑。
海老根量介:《放马滩秦简钞写年代蠡测》,《简帛》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韩高年:《先秦卜居习俗对〈离骚〉构思的影响》,《齐鲁学刊》2011年第6期。
韩高年:《〈诗〉〈骚〉“求女”意象探源———从清华简〈楚居〉说开来》,《学术论坛》2017年第1期。
韩自强:《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与屈原〈招魂〉》,《江淮论坛》1979年第1期。
何凤桐:《楚鼎铭文考释与屈原词赋记实辨析》,《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
何金松:《〈远游〉〈大招〉非屈原所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何琳仪:《楚都丹阳地望新证》,《文史》2004年第二辑。
何琳仪、房振三:《释巴》,《东南文化》2008年第1期。
何幼琦:《屈原的生年和诞辰》,《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
胡敕瑞:《试论“兮”与“可”及其相关问题》,《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5年第1期。
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文史》第五辑。
胡朝勋:《〈楚辞〉语间“其”字考释》,《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
黄崇浩:《屈原与慎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0月30日第0 0 7版。
黄德宽:《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黄凤显:《屈辞〈大招〉释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黄杰:《〈忠信之道〉“此”与〈招魂〉“些”》,《光明日报》2014年5月27日第016版。
黄怀信:《利簋铭文再认识》,《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黄灵庚:《楚辞简帛释证》,《文史》2002年第二辑。
黄灵庚:《〈九歌〉源流丛论》,《文史》2004年第二辑。
黄灵庚:《简帛文献与〈楚辞〉研究》,《文史》2006年第二辑。
黄灵庚:《〈离骚〉:生与死的交响曲》,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诗歌研究》2004年第2辑。
黄灵庚、张晓蔚:《楚辞简帛义证札记》,《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春之卷。
黄露生、黄海:《〈离骚〉中的“高阳”考辨》,《怀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黄人二:《〈楚辞·离骚〉结构通释——兼从战国楚系卜筮祭祷简论其错简问题》,《中国楚辞学》第二十辑,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
黄绮:《论古韵分部及支、脂、之是否应分为三》,《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黄仕忠:《和、乱、艳、趋、送与戏曲帮腔合考》,《文献》1992年第2期。
黄翔鹏:《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文物》1979年第7期。
黄耀堃:《音韵学与简帛文献研究》,《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2期。
吉城:《楚辞甄微——〈天问〉十五则》,《文史》第十三辑。
纪健生:《郭店一号楚墓是屈原墓吗——〈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献疑》,《光明日报》1999年11月26日。
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9期。
冀凡:《湖南楚墓巫黔之役与〈九章〉〈九歌〉》,《江汉考古》1994年第2期。
冀凡:《〈怀沙〉之“沙”与沙市之“沙”——〈 九章〉单篇研究之五》,《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姜广辉:《荆门郭店1号墓墓主是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姜国钧:《从郭店楚简内容看“东宫之师”》,《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江林昌:《〈楚辞〉异文考例》,《文献》1991年第3期。
江林昌:《楚辞中所见殷族先公考》,《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江林昌:《楚辞巫风习俗考》,《民族艺术》1996年第4期。
蒋南华:《屈原生年考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柯伦:《〈离骚〉鸩、鸠新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
兰甲云、陈戍国:《〈九歌〉祭祀性质辨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雷庆翼:《再论“摄提贞”——就屈原生年及其他问题答潘啸龙先生》,《长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李炳海:《从偏蹇之难到偏蹇之美——〈离骚〉篇名与楚辞审美取向》,《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
李大明:《敦煌写本〈楚辞音〉释读商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李家浩:《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李家浩:《论〈太一避兵图〉》,《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家浩:《包山楚简所见楚先祖名及其相关问题》,《文史》第四十二辑。
李家浩:《钟铭文考释》,《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家浩:《包山楚简“”字及其相关之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附记》,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李家浩:《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51号简文的释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武汉大学:《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6年。
李家浩:《距末铭文研究》,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二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2009年。
李家浩:《楚简所记楚人祖先“(鬻)熊”与“穴熊”为一人说——兼说上古音幽部与微、文二部音转》,《文史》2010年第3期。
李家浩:《谈清华战国竹简〈楚居〉的“夷”及其他——兼谈包山楚简的“
人”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
李嘉言:《离骚丛说》,《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
李金锡:《试从天问看屈原思想的时代精神》,辽宁省文学学会屈原研究会、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中文系编印:《楚辞研究》1984年。
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零:《古文字杂识(五则)》,《国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锐:《〈楚辞·天问〉上甲微事迹新释》,《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3期。
李守奎:《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
李新魁:《屈原〈离骚〉“玉軑”解》,《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李学勤:《伞》,《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
李学勤:《利簋铭与岁星》,《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学勤、裘锡圭:《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李延陵:《屈原的生辰与离骚的著作时期》,《学术月刊》1957年第12期。
李裕民:《郭店楚墓的年代与墓主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初探》,《文物》1999年第10期。
廖名春:《宋玉散体赋韵读时代考》,《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2期。
廖群:《出土文物与屈原创作的认定》,《中国楚辞学》第八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林素清:《郭店、上博〈缁衣〉简之比较——兼论战国文字的国别问题》,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林沄:《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
刘彬徽:《楚辞与楚文物》,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屈原研究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刘彬徽:《从包山楚简纪时材料论及楚国纪年与楚历》,湖北省荆沙考古队编:《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刘彬徽:《楚系金文订补》(之一),《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刘国胜:《信阳长台关楚简〈遣策〉编联二题》,《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
刘娇:《是“循绪”还是“脩绪”》,中国古文字学会、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2012年版。
刘乐贤:《郭店楚简杂考(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刘黎明:《〈楚辞〉黔嬴考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刘盼遂:《〈天问〉校笺》,聂石樵辑校:《刘盼遂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盼遂:《由天问证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益事》,聂石樵辑校:《刘盼遂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晓南:《屈辞湘方言小笺》,《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
刘信芳:《秦简〈日书〉与〈楚辞〉类征》,《江汉考古》1990年第1期。
刘信芳:《包山楚简神名与〈九歌〉神祇》,《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刘信芳:《郭店简〈缁衣〉解诂》,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信芳:《曾侯乙简文字补释六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刘杨:《从出土文献看〈离骚〉篇题解》,《殷都学刊》2016年第2期。
刘钊:《利簋铭文新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刘宗汉:《〈郭店楚墓竹简〉学术研讨会述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鲁西奇:《六朝买地券丛考》,《文史》2006年第二辑。
路百占:《屈原〈怀沙〉题旨新解》,《许昌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
路百占:《为〈离骚〉“乱曰”进一解》,《许昌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罗福颐:《汉鲁诗镜考释》,《文物》1980年第6期。
罗运环:《论郭店一号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简的年代》,《考古》2000年第1期。
马超、胡长春:《薳子受铜器铭文“亡作”试解及其年代推断——楚历建丑说新证》,《四川文物》2017年第2期。
马世之:《试论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河南省考古学会、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楚文化觅踪》,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麻荣远:《屈原生卒年考证》,《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毛庆:《从考古发掘的楚文化资料看屈赋产生的艺术背景》,《北方论丛》1986年第6期。
毛庆:《略论楚辞研究中出土文物的功用与地位》,《文学前沿》2000年第1期。
毛庆:《〈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
梅琼林:《从文物—文本的互证性看楚辞的文化写实主义——一种关于楚辞浪漫主义的异议》,《江汉考古》1998年第2期。
梅琼林:《20世纪中日“屈原否定论”及其批判》,《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
孟蓬生:《“辸”读为“应”补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6日。
孟蓬生:《“辸”读为“应”续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10日。
牛淑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概况及文字编》,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潘啸龙:《〈招魂〉研究商榷》,《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潘啸龙:《略评屈原研究中的几种“新说”》,《云梦学刊》1994年第2期。
潘啸龙:《论“岁星纪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庞朴:《古墓新知》,《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彭春艳:《考古发现与屈原生年、仕履、流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彭浩:《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蒲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钱贵成:《屈原生年考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钱玉趾:《屈原生年探讨》,《文史杂志》2000年第3期。
钱玉趾:《屈原自投汨罗江之谜破解》,《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
浅野裕一:《凡物流形的结构》,简帛网,2009年2月2日。
浅野裕一:《上博楚简〈凡物流形〉之整体结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9月15日。
丘琼荪:《楚调钩沈》,《文史》第二十一辑。
裘锡圭:《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读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曹亦冰主编:《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裘锡圭:《释郭店〈缁衣〉“出言有丨,黎民所”——兼说“丨”为“针”之初文》,荆门郭店楚简研究(国际)中心编:《古墓新知》,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裘锡圭:《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曲德来:《屈原身分及生年的再探讨》,《文史》第四十二辑。
饶宗颐:《涓子〈琴心〉考——由郭店雅琴谈老子门人的琴学》,沈建华编:《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邵则遂:《〈楚辞〉楚语今证》,《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佘斯大:《郭店楚简与屈赋中理性观念之始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沈培:《上博简〈缁衣〉篇“”字解》,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沈培:《郭店楚简札记四则》,张显成主编:《简帛语言文字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
[日]石川三佐男:《从楚地出土帛画分析〈楚辞·九歌〉的世界》,《中国楚辞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史杰鹏:《从楚简“沙”的写法试解〈怀沙〉的意思》,中国文字学会、吉林大学古籍所:《中国文字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年。
史杰鹏:《从古文字字形谈〈楚辞·天问〉的“屏号”及相关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西书局2017年版。
寿勤泽:《〈楚辞·招魂〉新考》,《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斯维至:《论〈楚辞〉的形成及秦楚文化圈》,《陜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宋华强:《〈离骚〉“三后”即新蔡楚简“三楚先”说——兼论穴熊不属于“三楚先”》,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4日。
宋云彬:《谈屈原》,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苏建洲:《〈郭店·缁衣〉考释一则》,简帛研究网,2003年6月25日。
苏建洲:《出土文献对〈楚辞〉校诂之贡献》,《中国学术年刊》第27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5年。
孙作云:《马王堆一号汉墓漆画棺考释》,《考古》1973年第4期。
汤炳正:《曾侯乙墓的棺画与〈招魂〉中的“土伯”》,《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汤炳正:《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
汤炳正:《屈赋修辞举隅》,《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
汤炳正:《〈天问〉“顾菟在腹”与南北文化交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屈原研究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汤漳平:《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
汤漳平:《〈天问〉与上博简〈凡物流形〉之比较》,《福建论坛》2010年第12期。
唐兰:《西周时代最早的一件铜器利簋铭文解释》,《文物》1977年第8期。
唐钰明:《据出土文献评论两部辞书释义得失三则》,《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唐钰明:《“臭”字字义演变简析》,《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田春花:《〈招魂〉的作者和主题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万德良、陈民镇:《上博简《李颂》与《楚辞·橘颂》比较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汪耀楠:《外国学者对〈楚辞〉的研究》,《文献》1989年第1期。
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王长丰、郝本性:《河南新出“夫人鼎”铭文纪年考》,《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
王德华:《汉代记载屈原生平事迹考论》,李国章、赵昌平主编:《中华文史论丛》总第七十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恩田:《泰安大汶口画像石历史故事考》,《文物》1992年第12期。
王红星:《包山简牍所反映的楚国历法问题——兼论楚历沿革》,湖北省荆沙考古队编:《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王胜利:《〈云梦秦简〈日书〉初探〉商榷》,《江汉论坛》1987年第11期。
王伟:《楚辞校证(二十三则)》,《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
王伟:《〈楚辞〉所载汉人作品校证(二十五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
王伟:《〈楚辞〉所载汉人作品校证(三十九则)》,《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王伟:《〈楚辞〉校正十五则》,《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王伟:《〈九歌〉、〈九辩〉校正(二十九则)》,《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王显:《屈赋的篇目和屈赋中可疑的文句》,《古汉语研究》编辑部:《古汉语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
王显:《从史实和用词来确认〈离骚〉等篇的作者》,《古汉语研究》编辑部:《古汉语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
王显:《论〈离骚〉等篇的用韵和韵例,兼论其作者》,《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王延海:《楚辞新证》,《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王泽强:《战国秦汉竹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3年。
王志平:《“”字的读音及其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版。
王志友:《从先秦墓上建筑的台基到汉代帝陵的堂坛》,《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
闻彩兵:《〈楚辞校补〉之文字校勘论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物》1983年第2期。
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诗经〉》,《文物》1984年第8期。
武家璧:《屈原“哀民生之多艰”正解》,《中国语文》2012年第1期。
吴广平:《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考辨》,《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吴静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解——屈原先世考》,《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吴孙权:《“利簋”铭文新释》,《厦门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吴辛丑:《楚竹书〈周易〉训诂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吴心源、叶立东:《屈原生卒年新考》,《云梦学刊》2008年第3期。
吴永章:《楚辞与楚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屈原研究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吴振武师:《赵二十九年相邦赵豹戈补考》,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版。
萧兵:《引魂之舟——楚帛画新解》,《湖南考古辑刊》1984年第00期。
萧兵:《〈天问〉难题一则——“焉有虬龙,负熊以游”试解》,《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
谢元震:《从战国楚历推算屈原的生年》,《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邢文:《〈唐勒〉残简与战国散赋》,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熊焰:《“鸷鸟”不是“挚”和“鸟”》,《语文建设》2005年第2期。
熊良智:《〈楚辞·九章〉真伪疑案的一段文献清理》,《文献》1999年第2期。
熊良智:《〈楚辞〉“二湘”误读之解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熊贤品:《〈楚辞·天问〉“昏微遵迹”与商先公世系问题》,《殷都学刊》2016年第3期。
徐宝贵:《以“它”“也”为偏旁文字的分化》,《文史》2007年第三辑。
徐嘉瑞:《楚辞乱曰解》,《文学遗产》1955年增刊第1辑。
徐锡祺:《关于屈原的生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徐在国:《古陶文释丛》,《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徐正国:《湖北枣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4期。
徐正英:《赵逵夫的〈屈原和他的时代〉》,《文献》1999年第2期。
禤健聪:《〈怀沙〉题意新诠》,《文史》2013年第四辑。
颜世铉:《楚简“流”、“谗”字补释》,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晏昌贵:《楚卜筮简所见神灵杂考(五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晏昌贵:《简帛〈日书〉与古代社会生活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7月10日第011版。
杨泽生:《上博简〈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简〈缁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简帛网,2007年7月30日。
杨泽生:《〈上博七〉补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14日。
杨泽生:《〈上博七〉释读补说(四则)》,《中国文字学报》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杨泽生:《续说楚简用作“迎”的“辸”字》,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散发论文集》,??年。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姚小鸥:《简牍碑铭文献与〈九歌·湘夫人〉的若干解说》,《北方论丛》2003年第6期。
姚小鸥:《离别之痛:〈离骚〉的意旨与篇题》,《文史哲》2007年第4期。
易重廉:《楚辞“乱曰”义释》,《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易重廉:《〈九歌〉“九”义释》,《文史哲》1984年第6期。
殷光熹:《楚辞的歌节变化及“少歌”“倡”和“乱”的解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屈原研究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楚辞讲录》,《文史》第一辑。
游国恩:《居学偶记》,《文史》第五辑。
于茀:《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补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编:《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一界年会散发论文集》,??年。
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于省吾:《利簋铭文考释》,《文物》1977年第8期。
虞万里:《由简牍字形的隶定分析形声字通假的背景——以“常”、“尝”为中心》,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袁国华:《楚简与〈楚辞〉训读(初稿)》,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年。
蕴章、瑞吉:《山东莒南小窑发现“左徒戈”》,《文物》1985年第10期。
曾宪通:《楚月名初探——兼谈昭固墓竹简的年代问题》,《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翟镇业、姚敏勇:《试论〈国殇〉的写作年代及主题——兼与孙常叙同志商榷》,《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张彩华:《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草木意象初探——以〈李颂〉、〈兰赋〉为中心》,《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张富海:《上博简〈子羔〉篇“后稷之母”节考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张光裕、邓佩玲:《上博竹书“其”、“己”通假例辨析》,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张国荣:《汉墓帛画天神与〈九歌〉天神的比较》,《民间文艺季刊》1987年第1期。
张亨:《楚辞斠补》,《史语所集刊》第36本下。
张红:《郭店简〈穷达以时〉集释》,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张铭洽、王育龙:《西安杜陵汉牍〈日书〉“农事篇”考辨》,《陜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9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庆利:《楚族巫俗与“楚辞·招魂”》,《蒲峪学刊》1994年第3期。
张世超:《战国秦汉时期用字情况举隅》,《中国文字研究》第1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张世磊:《上博简类楚辞作品与屈骚比较探析》,《船山学刊》2014年第2期。
张世磊:《从先秦文献命名方式看〈离骚〉篇题及其内涵》,《唐都学刊》2016年第2期。
张树国:《扬雄〈畔牢愁〉与〈九章·悲回风〉的“附益”问题》,《文学遗产》2017年第1期。
张树国:《〈楚辞·大招〉:汉高祖丧礼中的招魂文本》,《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张树国:《〈鄂君启节〉与屈原研究相关问题》,《文学遗产》2018年第1期。
张树国:《出土文献与屈赋“彭咸”探研》,《杭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张闻玉:《〈屈原生年新考〉志疑》,《重庆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张闻玉:《云梦秦简〈日书〉初探》,《江汉论坛》1987年第4期。
张兴武:《〈楚辞·大招〉与楚巫文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张绪海:《〈怀沙〉别解》,《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张学城:《〈招魂〉“封狐千里”校诂》,《文献》2012年第2期。
张玉春、唐英:《论〈九歌〉的直接源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张政烺:《“利簋”释文》,《考古》1978年第1期。
郑曙斌:《楚墓帛画、镇墓兽的魂魄观念》,《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文史》第二十五辑。
赵逵夫:《从〈天问〉看共工、鲧、禹治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赵逵夫:《“左徒”新考》,《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赵平安:《释郭店简〈成之闻之〉中的“”字》,《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赵平安:《战国文字的“”与甲骨文“
”为一字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赵平安:《〈穷达以时〉第九号简考论——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衍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2期。
赵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岭所出镇墓兽铭文和秦汉简中的宛奇》,《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赵清慎:《读〈楚辞〉札记》,《文史》第十五辑。
赵彤:《“卉”是楚方言词吗?》,简帛网,2007年6月8日。
郑文:《〈大招〉是屈原作的吗?》,《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一集,??年。
钟之顺:《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与屈原赋词类比较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周秉钧:《〈离骚〉札记》,《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
周秉钧:《〈九章〉臆解》,《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周秉高:《也谈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职大学报》2016年第5期。
周波:《马王堆简帛〈养生方〉〈杂禁方〉校读》,《文史》2012年第二辑。
周建忠:《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周建忠:《宋代楚辞要籍题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
周建忠:《〈楚辞〉“兮”字的意义与作用》,《文史杂志》2002年第3期。
周建忠:《出土文献与屈原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11月24日。
周建忠:《屈原仕履考》,《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周建忠:《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史》,《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周禾:《屈原:〈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周朋升:《西汉初简帛文献用字习惯研究(文献用例篇)》,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
周苇风:《楚辞“乱曰”新证》,李国章、赵昌平主编:《中华文史论丛》总第七十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周苇风:《〈楚辞〉编纂体例探微》,《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
周文康:《“摄提”“孟陬”“庚寅”考辨》,《扬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周祖谟:《汉代竹书和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望山1、2号竹简释文与考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文集》第5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朱东润:《离骚底作者》,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朱凤瀚:《论周金文中“肇”字的字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诸焕灿:《屈原生年新探》,《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
祝恩发:《从楚辞天问看鲧的历史功绩》,辽宁省文学学会屈原研究会、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中文系编印:《楚辞研究》,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