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ISBN:7-5004-0035-7

出版日期:1988-02

页数:382

字数:299.0千字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点击量:1599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5.4 [6折] 原价:¥9.0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前编 文献疏证

(1)今本《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中只有道、德、命、精、神等概念,没有道德、性命、精神这样的复合概念,而在外篇与杂篇中,这三个复合概念已出现三十多次,这说明《庄子》内篇早于外篇和杂篇。(第一章第一节)

(2)从思想的继承关系来看、从文章的编排体例来看、从“游”与“逍遥”等词汇的使用情况来看也可说明《庄子》内篇比外杂篇更能代表庄子的思想。(第一章第二节)

(3)《庄子》内七篇同中有异,但大体是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内七篇与外杂篇可能有某些错杂,但并不严重。(第一章第三、四节)

(4)《吕氏春秋》与《韩非子》引用《庄子》之文多达二十九段,涉及《庄子》中十四篇文章,其中内篇三、外篇六、杂篇五,与今本《庄子》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大体相符,这说明《庄子》在战国后期已基本成书并有所流传。(第二章第一节)

(5)贾谊引用《庄子》的情况、《庄子》本文的情况也说明《庄子》成书于战国末年,认为《庄子》书中《天道》或《天下》等篇是汉初作品的理由并不充分。(第二章第二、三、四节)

(6)为了研究庄子哲学的演变有必要对庄子后学的作品进行大致的分类。按照文章的思想异同及其与内篇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庄子》外杂篇中的文章分为三大类,并分别命名为述庄派、黄老派、无君派。用“穷举对比法”对上述分类进行验证,说明上述分类是大体合理的。(第三章)

(7)研究庄子本人的思想应依据三类资料:一,内篇,这是基本依据;二,外杂篇中关于庄子言行的记载,这也是大体可信的资料;三,外杂篇中述庄派的文章,这是主要的参考资料。(第一章,第三章)

中编 庄子哲学

(8)庄子的“道”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世界的本根,是关于世界之起源和本质的观念,第二重意义是最高的认识,是至人的认识境界。“道”的这两重意义即自然观意义和认识论意义,这两重意义的混淆是造成对庄子哲学误解的重要原因。(第四章第一、二节)

(9)“道”作为世界之本根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无差别性、无目的性等特点,“道”的性质特点说明道与西方哲学中的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有所不同。(第四章第一节)

(10)庄子的天有大自然的意义,天的这一意义与人相对。天又有自然而然的意义,天的这一意义与人为相对。庄子在现实生活中强调天人的对立,反对以人助天,在精神生活中又强调天人的和谐,主张人与天一。庄子的天人关系论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既有相通之处又有重要区别。(第四章第三节)

(11)庄子颇多讲“命”,庄子之命并非神授之命,而是一种不得不然的趋势,是一种抽象的必然性,所以庄子之命较少宗教色彩。(第四章第三节)

(12)庄子之德的第一个意义是淳朴的自然本性,第二个意义是最高的修养境界。庄子认为修养淳朴的自然本性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他对许多德性甚高的残疾人的极力赞美表达了他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第四章第四节)

(13)庄子也很重视气的概念。用气的聚散来解释人的生死世界及的变化是庄子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气的观念与庄子的整个哲学体系是融为一体的。(第四章第四节)

(14)除本根论以外,庄子哲学大致还有四个主要理论侧面,即安命论、逍遥论、齐物论和真知论。安命论与逍遥论即庄子的人生论,齐物论和真知论即庄子的方法论。(第五章)

(15)庄子看到了隐蔽在人的愿望之后的某种必然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把这种必然性归之于命,并坚持安命无为的生活原则,则是消极的。庄子的安命论在理论形态上是儒家的命定论与道家的无为论相结合的产物。(第五章第一节)

(16)逍遥而游是庄子的生活理想。逍遥游的主体是心灵,所游之处是幻想中的无何有之乡,所以逍遥游实际上就是思想在心灵的无穷环宇中遨游。逍遥游与精神的虚静是一致的,与得道的体验也是相合的,这都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境界。(第五章第二节)

(17)就精神与现实的关系来说,庄子的精神自由又表现为无心无情,这是庄子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根本态度,也是庄子哲学从安命论向逍遥论转化过渡的契机。(同上)

(18)庄子的精神自由有逃避现实的一面,但庄子是在深刻认识现实的基础上追求超现实的人格独立的,这与麻木愚昧、毫无气节的阿Q精神是绝不相同的。(同上)

(19)庄子的认识论首先表现为怀疑主义,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充分论证了认识标准的主观性问题,这是庄子认识论中的深刻之处。庄子的认识论有似于西方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者,而不同于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者。(第五章第三节)

(20)庄子的认识论还表现为直觉主义,追求与道为一的神秘体验,这种最高的认识境界与他最高的修养境界是完全一致的,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与人生论相一致的传统。庄子的直觉主义在中外哲学史上都是比较独特的。(同上)

(21)庄子的齐物论中既有辩证法,又有诡辩论,辩证法与诡辩论之间既有原则区别,又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第五章第四节)

(22)庄子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提出了“彼”“是”相对而相依互存的观点,揭示了“是”“非”之间相反而相通的关系,看到了概念自身中的矛盾性和相对性。(同上)

(23)庄子又利用矛盾的同一性抹煞矛盾,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抹煞事物之间的差别,强调事物终极结果的相同而抹煞事物现实状况的具体差别,这些都是为他的齐万物而为一的观点作论证的。(同上)

(24)道和安命论是庄子哲学的起点和基础,逍遥论或体道是庄子哲学的归宿与完成,真知论和齐物论则是庄子哲学从起点到归宿的桥梁,这是庄子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大体结构。(第五章结语)

(25)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能够包含和融合许多不同的侧面是理论思维水平高、哲学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庄子哲学中既有随俗和众的一面,又有孤傲独立的一面;既有消极安命的一面,又有积极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既有悲观绝望的一面,又有怡然自乐的一面。庄子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是现实中的客观必然性与理想中的绝对自由的矛盾。(第六章第一节)

(26)庄子哲学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合理因素。首先庄子是在肯定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追求精神自由的,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力图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他是第一个提出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探索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的哲学家。(第六章第二节)

(27)其次,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庄子是在我国最早提出时空无限问题、肯定了世界无限性的思想家。庄子的无穷宁宙观念孕育了我国古代三大宇宙理论中的宣夜说。(同上)

(28)此外,庄子是先秦论述生死问题最为详尽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之生死是气之聚散的结果,认为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而然的,主张超脱对生死问题的恐惧和忧虑,这对于批判宗教神学是有积极意义的。(同上)

(29)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个人感觉之外的自在客体,庄子不否认“道”的实在性,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判断哲学体系的基本属性应主要依据自然观和认识论问题,不能因为庄子要抹煞矛盾、追求无差别的思想境界而断定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第六章第三节)

(30)研究一个哲学体系不仅要判断它的基本属性,更要注意研究它的主要特色,哲学体系的属性问题是一般性问题,每个哲学体系自身的特色则是特殊性问题。在学术研究中不区别属性问题和特色问题就会走向简单化和公式化。(同上)

(31)追求超现实的精神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如何全面理解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的特色是解剖庄子哲学体系的一个关键。(同上)。

(32)每一个哲学体系都有自己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庄子哲学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全生保身,他对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回答便是追求超脱于现实的精神自由。(第六章第四节)

(33)从庄子的生活经历和经济地位来看,从庄子对统治者和劳动者的不同态度来看,庄子基本上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庄子哲学代表了城乡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同上)

(34)庄子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批判的哲学,解放的哲学,富于启发性的哲学,庄子是中华民族的幽默大师和浪漫大师,对庄子及其哲学不应全盘否定。(同上)

(35)对庄子哲学中的消极方面也应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庄子比一般人更敏锐地感受到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容易被发现、更不可能正确解决的矛盾,这就形成了思想深刻的人似乎比一般人更容易犯错误的悲剧结局。(同上)

(36)屈原有忧国忧民、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大大高于庄子的。但屈原至死未能认清楚怀王的昏聩本质,把强盛楚国的愿望寄托在并不开明的君主身上,在对统治阶级的态度方面,屈原又远不如庄子头脑清醒,也缺乏庄子那样的批判精神。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可能比屈原更为重要。(同上)

后编 庄学演变

(37)《庄子》外杂篇(除《说剑》以外)基本上是庄子后学三派的作品。庄子后学三派之间、庄子后学三派与庄子哲学之间都既有程度不同的区别又有程度不同的联系,庄子及庄子后学三派构成了相互间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大体统一的庄子学派。(第七章——第九章)

(38)庄子后学中的述庄派是庄子后学中的嫡派。述庄派阐发了庄子的本根论,论述了道产生万物而又不同于万物的特点,渲染了道的神秘性。述庄派对庄子的怀疑论、齐物论也有明晰的论证和阐述。(第七章第一节)

(39)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是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述庄派一方面继承了庄子的思想,从全生免患和世界无穷的角度论证了无心无情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把无心无情改造成了处理现实问题(如技巧或艺术)的超常的精神境界。(第七章第二节)

(40)庄子后学中的述庄派提出了道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他们的理论很可能是道家性超善恶论的嚆矢。(第七章第三节)

(41)庄子后学中的无君派主要不是超脱或逃避现实,而是充分发展了庄子哲学中的批判性因素,变为激烈地抨击现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第八章第一节)

(42)庄子强调顺从天之自然,无君派则强调顺从人性之自然,这种以人的自然之性为中心观念和理论要义的思想学说带有个性解放的色彩,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比较罕见的。(第八章第二节)

(43)庄子追求无何有之乡的精神自由,无君派则设计了尘世中的理想王国。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由贤人来治理的,无君派的至德之世则把普通人的个性自由放在第一位,不要任何形式的统治。(第八章第三节)

(44)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以道家为主,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是道家黄老之学中颇有代表性的一支。(第九章)

(45)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取消了道的独立性,把庄子哲学引向了唯心主义,他们提出的顺应时势的思想是永远不会陈腐的。(第九章第二节)

(46)庄子讲绝对无为,黄老派则以有为补充无为,把庄子哲学引向了治世之术。从现有文献来看,是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最明确地提出了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论题。(第九章第三节)

(47)从庄子到庄子后学中的述庄派、无君派、黄老派,庄子哲学既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又发生了演化和改变。一种思想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汇入了流动着的浪潮之中。人类思想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散同为异、合异为同、同异交融、新旧相续的过程。(第七章——第九章)

(48)从中外比较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庄子的自由观与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的自由观似有相同之处:都主张纯个人的自由、绝对化的自由。但庄子与萨特又有不同:庄子从命定论出发,而萨特则排斥命定论。(附录)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刘笑敢(1988).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