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Adele E.Goldbe、吴海波:《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安双城:《汉满大辞典》,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黄伯荣:《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治亭:《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鲁晓琨:《现代汉语基本助动词语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002年版。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屈承熹、潘文国:《汉语篇章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邵敬敏:《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版。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辛永芬:《浚县方言语法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尹世超:《哈尔滨市志·方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亚军:《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张志公:《张志公文集(1)·汉语语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周有斌:《现代汉语助动词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Blakemore,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Bybee,J.et al: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 .V.eds .Peter Cole and Jerry L .Morgan,Academic Press,1975.
Lyons,J:Seman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almer,F.R: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2nd ed),Longman,1990.
Palmer,F.R: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论文集
陈一:《从引证、引借到“托势”功能——东北官话中的话语标记“讲话儿(了)”》,载《中国语言学报》(第16期),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陈泽平:《福州方言的介词》,载《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崔希亮:《事件的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载《语法研究和探索》(12),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崔振华:《益阳方言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邓永红:《桂阳土话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永耕:《试论名词性定语的指称特点和分类》,载《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载《语法研究和探索》(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毛秉生:《衡山方言(前山话)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彭兰玉:《衡阳方言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钱乃荣:《上海方言中的介词》,载《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众兴:《平江城关方言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启主:《常宁方言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项梦冰:《连城方言的介词“着”》,载《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尹世超:《说“AB的”式状态形容词》,载《语法研究和探索》(八),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尹世超:《哈尔滨话是和北京话最为接近的一种特大城市方言》,载《汉语语法修辞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双庆:《香港粤语的介词》,载《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晓勤:《宁远方言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郑庆君:《常德方言的介词》,载《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曾毅平、石城:《(龙岗)方言的介词》,载《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载《语法研究与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Langacker.R.W:Syntactic reanalysis,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7.
会议论文
吴福祥:《南方民族语言里若干接触引发的语法化过程》,第6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2007年。
学位论文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汉语作为语用敏感型语言的一个实例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兼与其他民族语言比较》,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邹德文:《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常宝儒:《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陈海忠:《潮汕方言介词例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增刊》2003年第19期。
陈瑶:《祁门方言中“着”字的特殊用法》,《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程书秋:《东北方言口语中一种特殊的形容词异变格式》,《汉语学报》2014第2期。
程时用:《湖北阳新方言中“到”字的用法》,《现代语文》2008年第10期。
迟永长:《辽西话表可能的语尾助词“了”(liǎo)》,《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褚晶:《山东枣庄方言中的介词“搁”》,《现代语文》2006年第7期。
崔蕾:《小议东北方言泛义动词“整”》,《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邓凌云:《双峰甘棠方言介词研究》,《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
邓少君:《广州话形容词表示程度差异的方式》,《语文研究》1994年第3期。
雕珺:《安徽芜湖方言“得”字的几种用法》,《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第1期。
董正存:《情态副词“反正”的用法及相关问题研究》,《语文研究》2008年第2期。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高晶一:《从沈阳话单字双音节白读看其塞尾音的遗存》,《语言研究》2013年第4期。
顾静瑶:《东北方言中“整”的语法功能分析》,《新余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谷向伟:《河南林州方言中表可能的情态助词“咾”》,《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
郭继懋、沈红丹:《“外人”模式与“人家”的语义特点》,《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郭锐:《“吗”问句的确信度和回答方式》,《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
何文彬:《论语气助词“了”的主观性》,《语言研究》2013年第1期。
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方言》1994年第1期。
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3期。
华玉明、马庆株:《重音式和轻声式动词重叠的功能差异及其理据》,《语文研究》2007年第4期。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
侯精一:《平遥方言的动补式》,《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4期。
康瑞琮:《东北方言中的反复问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柯理思:《北方官话里表示可能的动词词尾“了”》,《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李改样:《芮城方言常用介词浅析》,《语文研究》1999年第1期。
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李讷、石毓智:《汉语比较句擅变的动因》,《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3期。
李先银:《容器隐喻与“有+抽象名词”的量性特征——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
李小军:《语法化演变中音变对义变的影响》,《汉语学报》2014年第2期。
李小梅:《单音节形容词叠音后缀55调辨》,《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李作南、李仁孝:《论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和蒙语对它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梁玉琳:《从论元的角度看东北方言中“整”字的应用》,《大学英语》(学术版)2009年第1期。
林连通:《永春话单音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
林焘:《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中表示处所/时间的介词》,《方言》2004年第2期。
刘丹青:《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刘珊珊:《浅析东北方言中的词缀“巴”》,《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5期。
卢英顺:《谈谈“了1”和“了2”的区别方法》,《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
罗自群:《“著(着)+处所词”在共时平面中的两种句法位置》,《汉语学习》2007年第5期。
彭永昭:《重庆方言中的几个语气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邱广君:《谈东北方言中的后缀“巴(儿)”》,《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
邵敬敏:《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年第1期。
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沈家煊:《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盛丽春、韩梅、俞咏梅:《东北方言的语义分类——以东北方言中带后缀“巴”的词语为例》,《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1期。
石毓智:《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差别》,《汉语学报》2007年第4期。
史佩信:《比字句溯源》,《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孙利萍:《北方方言中表可能的“了”的历时演变》,《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孙也平、冯文洁:《黑龙江方言多音后附式形容词探源》,《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期。
陶玲:《程度副词“贼”的语法化分析》,《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田希诚:《临汾方言语法的几个特点》,《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汪如东:《江淮泰如片方言的“V+啊+处所词”结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王凤兰:《谈东北方言中的万能动词“整”》,《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王光全:《东北方言的几个语法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王光全:《也论“一X就Y”结构》,《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
王华、李桢:《副词“贼”之语法特征及其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王红梅:《吉林洮南方言中的后缀“的”》,《北方论丛》2003年第6期。
王红梅:《东北方言中表持续的动词重叠》,《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王立和:《带“巴”尾动词初探》,《汉语学习》1983年第1期。
王双成:《西宁方言的介词类型》,《中国语文》2012年第5期。
王素改:《说程度副词“可”》,《兰州学刊》2011年第8期。
王衍军:《〈醒世姻缘传〉中的[VC了]式能性述补结构》,《方言》2011年第3期。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吴福祥:《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3期。
吴福祥:《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
吴晓红:《安徽颍上方言中“搁”字的语法特色》,《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温锁林:《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夏历、李霞:《沈阳市民“我”和“咱”使用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解读》,《文化学刊》2013年第6期。
邢娜:《东北方言之“整”字探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5期。
徐丹:《关于汉语里“动词+X+地点词”的句型》,《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徐晶凝:《关于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南开学报》1998年第5期。
徐复岭:《济宁方言语法特点撮要》,《济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杨春宇:《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整”和“造”》,《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殷树林:《说话语标记“不是”》,《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
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方言》1999年第2期。
尹世超:《东北官话的介词》,《方言》2004年第2期。
尹世超:《东北官话的“咋”及相关词语与格式》,《语文研究》2008年第1期。
尹世超:《“那”字应答句》,《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1期。
于欢:《对东北方言“整”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乐耀:《国内传信范畴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
郑天刚:《“太P”短语和程度常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周小兵:《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方言》1993年第2期。
朱冠明:《情态动词“必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科学》2005年第3期。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翟建慧:《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张国宪:《状态形容词的界定和语法特征描述》,《语言科学》2007年第1期。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语用动能差异探索》,《汉语学习》1989年第6期。
张家骅:《“标尺两极”规律与词汇语义偏移》,《中国俄语教学》2001年第4期。
张虹:《商河方言的几个介词》,《现代语文》2006年第3期。
张清源:《论成都话“在”的趋向、位移用法——兼论普通话动词后“在”与“到”的性质》,《中国语文》1997年第6期。
张万有:《方言动词“整”简说》,《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张先亮:《“可不是”的语篇功能及词汇化》,《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
张小克:《长沙方言的介词》,《方言》2002年第4期。
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5年第2期。
周红:《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看东北方言“整”的语义阐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庄初升:《闽语平和方言的介词》,《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邹韶华:《名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
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与成因》,《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
Boucher&Osgood:The polllyanna Hypothesi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9(8).
Givón.T: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