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艾周昌编注:《中非关系史文选(1500—191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安维华、钱雪梅:《海湾石油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安维华主编:《中东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毕健康:《埃及政治现代化和政治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车效梅:《全球化与中东城市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车效梅:《中东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德成:《全球化与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德成主编:《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陈嘉厚:《现代伊斯兰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陈鲁直、李铁城主编:《联合国与世界秩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陈启能主编:《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陈万里编著:《阿拉伯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陈晓律:《欧洲政治经济之历史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芝芸:《拉丁美洲对外经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陈志敏等:《中国、美国与欧洲:新三边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陈宗德、吴兆契主编:《撒哈里以南非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程卫东:《欧洲市场一体化:市场自由与法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程永明、石其宝:《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1945—2005)》,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戴晓琦:《阿拉伯社会分层研究:以埃及为例》,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丁俊:《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丁明仁编著:《对中东地区贸易指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东方晓:《伊斯兰与冷战后的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房乐宪:《欧洲政治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冯基华:《犹太文化与以色列社会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冯璐璐:《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全球化的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冯绍雷主编:《构建中的俄美欧关系:兼及新帝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冯舜华、杨哲英、徐坡岭等:《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洪:《日本当代佛教与政治》,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高祖贵:《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葛公尚、于红主编:《世界民族·非洲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葛佶、何丽儿、杨立华、孙耀楣:《南部非洲动乱的根源》,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宫占奎、孟夏、刘晨阳等:《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谷源洋、周圣葵、谈世中:《亚洲四小龙起飞始末》,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顾俊礼主编、田德文副主编:《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顾俊礼主编:《西欧政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达等编著:《第二次大战后的拉丁美洲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郭存海主编:《我们和你们:中国与阿根廷的故事》,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年版。
哈全安:《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哈全安:《中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以埃及、伊朗和土耳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韩琦主编:《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韩铁英等编著:《列国志·日本》(新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韩镇涉、高连福等:《亚太地区的崛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贺双荣主编:《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贺文萍:《非洲国家民主化进程研究》,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洪国起、王晓德:《冲突与合作——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历史考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
洪育沂主编:《拉美国际关系史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胡国成主编:《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胡令远、雷玉虹:《中国的日本外交研究》,《南开日本研究201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黄民兴:《沙特阿拉伯——一个产油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冀开运、蔺焕萍:《二十世纪伊朗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江淳、郭应德:《中阿关系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江时学等:《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江时学主编:《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姜桂石主编:《战后中东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姜英梅:《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金泓汎:《亚洲“四小”崛起的奥秘——其战略和体制的比较》,中国政法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金计初、陆国俊、李祥、钱明德:《拉丁美洲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金宜久:《伊斯兰教与当代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金忠杰主编:《“一带一路”沿线中东地区金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孔田平:《东欧经济改革之路——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拉丁美洲研究所:《当代中国拉丁美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李秉忠:《土耳其民族国家建设和库尔德问题的演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李东燕:《联合国》(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李福泉:《从边缘到中心:黎巴嫩什叶派政治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李静杰、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李明德主编:《拉丁美洲和中拉关系——现在与未来》,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李若谷:《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李少军:《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绍先:《一脉相传阿拉伯人》,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李薇主编:《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维建:《西部非洲伊斯兰教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李伟建:《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国家对外关系》,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李艳枝:《中东政党政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李永全主编,庞大鹏副主编:《“俄罗斯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李卓:《近十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社会文化研究(1997—2008)》,载莽景石主编《南开日本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栗硕:《日本军事转型评介》,时事出版社2016年版。
梁根成:《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林春辉、苏振兴、徐世澄主编:《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林丰民等:《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
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刘冬:《石油卡特尔的行为逻辑:欧佩克石油政策及其对国际油价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刘鸿武、罗建波:《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纪新:《拉美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刘竞、安维华主编:《现代海湾国家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刘竞主编:《苏联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刘竞主编:《中东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刘靖华、张晓东:《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文龙、朱鸿博:《全球化、民族主义与拉丁美洲思想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月琴:《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刘月琴:《伊斯兰文化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刘中民:《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刘中民:《民族与宗教的互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刘中民:《中东政治专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
刘作奎:《国家构建的“欧洲方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柳丰华:《俄罗斯与中亚:独联体次地区一体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陆建人主编:《东盟的今天与明天——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陆南泉等主编:《苏东剧变之后——对119个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一九一四—一九三九),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陆庭恩、刘静:《非洲民族主义政党与政治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罗红波主编:《欧洲经济社会模式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骆为龙、徐一平主编:《中国的日本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马丽蓉:《中东国家的清真寺社会功能研究》,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马胜利、邝杨主编:《欧洲认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马秀卿主编:《石油·发展·挑战——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经济》,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毛相麟:《古巴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纳忠:《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光等编:《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彭迪先:《世界经济史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版。
彭树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彭树智主编:《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钱俊瑞:《世界经济概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钱学文:《中东恐怖主义研究》,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
潜旭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与中东的能源合作》,时事出版社2016年版。
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裘元伦、沈雁南:《欧洲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曲洪:《当代中东政治伊斯兰: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任晓:《共生:上海学派的兴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沙丁、杨典求、焦震衡、孙桂荣:《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石源华主编:《中国周边学研究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条约文献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舒运国:《泛非主义史1900—2002》,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舒运国:《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结构调整评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苏振兴、徐文渊主编:《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苏振兴、袁东振:《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社会问题透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苏振兴主编:《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孙德刚:《准联盟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大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实证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孙若彦:《独立以来拉美外交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孙哲:《美国学——中国对美国政治外交研究(1979—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孙壮志:《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索萨:《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谈世中主编:《反思与发展:非洲经济调整与可持续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宝才:《冷战后大国与海湾》,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唐大盾、张士智、庄慧君、汤平山、赵慧杰:《非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唐志超:《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滕维藻、陈荫枋:《跨国公司概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汪熙等主编:《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承就:《古巴共产党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德迅、熊爱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王鹤:《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王鹤:《欧洲一体化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金岩:《利比亚部落问题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王京烈:《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王京烈主编:《当代中东政治思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王京烈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王军、但兴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4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林聪:《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萍:《走向开放的地区主义:拉丁美洲一体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三义:《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泰、陈小迁:《追寻政治可持续发展之路:中东现代威权政治与民主化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王铁铮:《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
王铁铮主编:《全球化与当代中东社会思潮》,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王铁铮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彤主编:《当代中东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逸舟:《仁智大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王逸舟、袁正清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逸舟主编:《中国外交60年(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宇洁:《宗教与国家:当代伊斯兰教什叶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王正伟:《伊斯兰经济制度论纲》,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王志坚:《战后日本军事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年版。
吴白乙主编:《拉美国家的能力建设与社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吴冰冰编:《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吴国平主编:《21世纪拉美经济发展大趋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吴国庆:《当代法国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吴洪英:《巴西现代化进程透视——历史与现实》,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吴弦:《欧洲经济圈——形成、发展与前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吴云贵、周燮藩:《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伍庆玲:《现代中东妇女问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伍贻康、戴炳然主编:《理想、现实与前景:欧洲经济共同体三十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伍贻康等:《多元一体:欧洲区域共治模式探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伍贻康、周建平、戴炳然、蒋三铭:《欧洲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肖凌:《阿拉伯固有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肖楠等:《当代拉丁美洲政治思潮》,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肖宪:《传统的回归——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肖宪:《当代中国—中东关系(1949—2014)》,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版。
肖宪主编:《世纪之交看中东》,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徐济明、谈世中主编:《当代非洲政治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世澄等:《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徐世澄:《拉丁美洲现代思潮》,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徐世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徐万胜:《当代日本安全保障》,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徐向群、宫少明主编:《中东和谈史:1913—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新、凌既要等编译:《犹太百科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阎学通:《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宝荣:《债务与发展——国际关系中的非洲债务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杨伯江主编:《日本研究报告2016:日本“安全蜕变”与中日战略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杨光、温伯友主编:《当代西亚非洲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杨光主编:《西亚非洲经济问题研究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杨光主编:《中东市场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灏城、江淳:《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杨灏城、朱克柔主编:《民族冲突和宗教争端: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杨灏城、朱克柔主编:《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杨建民:《拉美国家的法治与政治——司法改革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杨洁勉:《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杨玉圣、胡玉坤编:《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1979—1989)》,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杨兆钧:《土耳其现代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杨祖功、顾俊礼等:《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余国庆:《大国中东战略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余建华主编:《中东变局研究》(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袁东振等:《拉美国家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袁东振、徐世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制度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袁东振主编:《拉美国家的可治理性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昝涛:《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曾令良:《欧洲共同体与现代国际法:欧洲共同体对外关系法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曾令良:《欧洲联盟法总论——以〈欧洲宪法条约〉为新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曾昭耀:《拉丁美洲发展问题论纲》,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曾昭耀:《现代化与政治稳定:墨西哥政治模式的历史考察》,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曾昭耀主编:《现代化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拉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张伯玉:《日本政党制度政治生态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张凡:《当代拉丁美洲政治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40年(1978—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张海洋:《欧盟利益集团与欧盟决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张弘:《转型国家的政治稳定研究:对乌克兰危机的理论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张宏明主编:《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张季风主编:《中日友好交流30年(经济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张建立:《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金平:《中东恐怖主义的历史演进》,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俊彦主编:《变化中的中东经济:现状与前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俊彦主编:《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磊:《欧洲议会中的党团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倩红、艾仁贵:《犹太文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张倩红:《以色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倩红:《犹太人 犹太精神》,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张士智、赵慧杰编:《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张宇燕:《全球化与中国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宇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张宇燕主编:《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张蕴岭、高程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张蕴岭:《世界市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蕴岭:《中国与世界:新变化、新认识与新定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蕴岭主编:《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张蕴岭主编:《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蕴岭主编:《亚洲现代化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赵晨、赵纪周、黄萌萌:《叙利亚内战与欧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赵国忠主编:《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赵国忠主编:《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评析和展望》,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
赵怀普:《当代美欧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郑秉文主编:《社会凝聚:拉丁美洲的启示》,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
郑励志主编:《日本公务员制度与政治过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郑羽:《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中国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十年》,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编:《中国的中东非洲研究(194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中俄(苏)关系学术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周方银:《国际问题数量化分析——理论·方法·模型》,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周海金:《非洲宗教的传统形态与现代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周弘主编:《欧盟是怎样的力量:兼论欧洲一体化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弘主编:《中欧关系研究报告:盘点战略伙伴关系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周小川、谢平、肖梦、杨之刚:《走向人民币可兑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朱和海:《中东,为水而战:插图本2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朱立群主编:《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朱威烈:《中东反恐主义研究》,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朱晓琦:《日本政治文化与选举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朱晓中主编:《中东欧转型2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祝文驰、毛相麟、李克明:《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资中筠、陶文钊:《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左文华、肖宪主编:《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北石:《战后6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3、4期。
陈峰君:《亚太概念辨析》,《当代亚太》1999年第7期。
陈鲁直:《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经济研究学报》1993年第3期。
陈雨露、陆猛:《引入欧元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
成红、赵苹编:《非洲问题研究中文文献目录(1997—2005)》,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史学会、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2006年。
仇启华:《论世界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世界经济文汇》1984年第4期。
褚葆一、陈彪如、储玉坤:《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世界经济研究》1983年第4期。
崔世广:《30年来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日本学刊》2011年第3期。
冯绍雷:《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与三个“十年”的俄国问题研究:基于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的一项观察》,《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4期。
冯玉军:《中国当代俄罗斯问题研究的客体与路径评析》,《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
冯昭奎:《日本外交:从战后到冷战后》,《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
高飞:《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综述》,《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4期。
高海红:《最优货币区:对东亚国家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7年第6期。
高洪:《30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概况——中华日本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科综述研讨会发言摘要》,《日本学刊》2011年第3期。
郭才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7期。
郭佳:《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督教的历史与现实》,《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3期。
郭树勇:《创建中国学派的呼吁》,《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2期。
韩东、王述芬:《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研究文献综述》,《对外经贸》2018年第1期。
洪银兴:《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7期。
胡令远:《日本政局的困局》,《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5期。
胡澎:《日本社会研究的轨迹、特点及问题——中国的日本社会研究综述》,《东北亚学刊》2014年第1期。
胡宗山:《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析论》,《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宦乡:《亚太地区发展前景与环太平洋合作》,《国际问题资料》1985年第1期。
黄定天:《二十世纪的中俄关系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江瑞平:《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蒋立峰:《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国家对发展经济的作用》,《日本研究》1987年第4期。
金中夏:《论中国实际汇率管理改革》,《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
冷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内涵》,《党的文献》2011年第6期。
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世界经济》2010年第7期。
李琮:《关于世界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些意见》,《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李琮、刘国平、谭秀英:《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50年》,《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2期。
李建民:《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评析》,《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
李铁城、魏能涛:《论联合国建立阶段的几个问题——纪念联合国成立四十周年》,《世界历史》1985年第12期。
李薇:《中国的日本研究及中日关系研究的焦点》,《日本学刊》2011年第6期。
李文刚:《非洲伊斯兰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西亚非洲》2009年第5期。
李向阳:《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李智彪:《非洲经济增长动力探析》,《西亚非洲》2013年第5期。
梁守德:《试论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研究》1994年第1期。
梁守德:《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的探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
林昶:《“杂志”视点:中国日本研究的深化及其与世界的链接——学术讨论会综述》,《日本学刊》2011年第2期。
林晓光:《日本防卫政策、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近年来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年第9期。
刘克明:《建国以来的苏联东欧研究》,《苏联东欧问题》1984年第6期。
刘显忠:《当代俄罗斯史学界研究苏联民族关系史的特点》,《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3期。
刘显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苏联史问题的争论》,《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6期。
卢锋、刘鎏:《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2期。
吕耀东:《中国30年来的日本外交研究》,《日本学刊》2015年增刊。
马惠平编:《非洲问题研究中文文献目录(1949—1981)》,中国非洲史学会、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文献研究室印制,1982年。
莽景石:《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1997—2007)》,载中华日本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编《中国的日本研究(1997—2009)》,2010年。
门洪华:《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庞珣:《定量预测的风险来源与处理方法》,《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3期。
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朴英姬:《全球金融危机后非洲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国际论坛》2018年第6期。
钱俊瑞:《发刊词——亚太的崛起与世界经济》,《亚太经济》1985年第1期。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与必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任晓:《讲究方法,不惟方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任晓:《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一些思考》,《欧洲》2000年第4期。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编:《中国的日本研究》,1987年。
盛斌、马涛:《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基于工业部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施建淮:《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吗?》,《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时殷弘:《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评判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宋国友:《基于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问题领域、理论突破和学科弥合》,《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期。
宋泓:《未来10年中国贸易的发展空间》,《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苏长和:《中国与国际制度——一项研究议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
孙吉胜:《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塑造与提升路径——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实践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3期。
孙琦:《俄罗斯东欧中亚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构建》,《学术交流》2017年第3期。
孙壮志、王海媚:《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中亚研究:进展与不足》,《国际政治研究》2019年第2期。
陶大镛:《论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经济》1980年第5期。
田春生:《“华盛顿共识”及其政策评析》,《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田巍、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田野:《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1期。
汪熙、王邦宪:《我国35年来的中美关系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
王存刚:《论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
王怀宁:《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问题》,《经济研究》1983年第3期。
王逸舟:《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欧洲》1993年第5期。
乌家培:《要用世界经济模型来预测世界经济》,《世界经济》1984年第5期。
吴大焜:《美国经济危机的新发展》,《世界经济》1982年第2期。
吴恩远:《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9年第1期。
吴怀中:《当代日本安全政策:激进修正还是渐进转变》,《日本学刊》2018年第5期。
吴怀中:《日本政治变动及其对华影响》,《日本学刊》2013年第1期。
吴心伯:《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研究范式变化及其含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期。
吴心伯:《日本与东北亚战区导弹防御》,《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
吴兆契:《非洲经济的宏观调整和改革》,《世界经济》1991年第7期。
伍贻康:《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转型与中国的应对》,《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冼国明、杨锐:《技术积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谢多:《国际资本流入下的汇率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第6期。
徐梅:《日本经济研究30年》,《日本学刊》2015年增刊。
徐奇渊、何帆:《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人民币跨境结算渠道的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许涛:《中国中亚问题研究概览:回顾、问题与前景》,《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4期。
薛荣久:《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与“复关”》,《国际贸易问题》1995年第12期。
阎学通:《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杨伯江:《民主党新政与日本之“变”》,《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杨伯江:《战后70年日本国家战略的发展演变》,《日本学刊》2015年第5期。
杨伯江:《中国中日关系研究综述》,《日本学刊》2015年增刊。
杨成:《中国俄苏研究的范畴重构与智识革命:基于学术史回顾和比较研究的展望》,《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1期。
杨洁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构建方向》,《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3期。
杨洁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理论建设》,《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5期。
杨玉圣:《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学》,《美国研究》1990年第4期。
姚文礼:《中国学者眼中的日本外交——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日本学刊》1996年第4期。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易纲、汤弦:《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余永定、何帆、李婧:《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和中国经济》,《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5期。
张斌、何帆:《货币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的理论框架》,《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张宁、张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张飘扬:《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一个国内文献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36期。
张幼文、梁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年第2期。
张毓熙编:《非洲问题研究中文文献目录(1990—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中国非洲史学会印制,1997年。
张蕴岭:《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回归与新秩序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期。
张志超:《人民币汇价制度改革的新探讨》,《国际金融研究》1985年第1期。
赵传君:《关于创建中国俄罗斯学的探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0年第6期。
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赵会荣:《当前乌克兰政治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俄罗斯学刊》2016年第2期。
赵可金:《探索外交理论的中国路径》,《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赵汀阳:《天下秩序的未来性》,《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政治室:《夯实理论基础建立学科规范:“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学科建设笔谈》,《俄罗斯学刊》2015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史》编写组:《西亚非洲研究所40年(1961—2001)》(征求意见稿),2001年6月。
钟飞腾:《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框架、指标体系与评估》,《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4期。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
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周弘主编:《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锋:《中美战略竞争与东亚安全秩序的未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3期。
资中筠:《架起理解的新桥梁——改革开放十五年中美关系史研究成果评析》,《美国研究》1996年第3期。
资中筠:《中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1987年第1期。
外文文献
Shiping Tang,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Yaqin Qin,A Relation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8.
中華日本学会、北京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監修『中国における日本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