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意在通过对英语世界伍尔夫研究的系统梳理、对关乎伍尔夫研究发展重大问题的详尽解读,重新审视国内伍尔夫研究中的缺失与不足,改变伍尔夫在国内读者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书中前三章以历时顺序展开,用中西对比的方式展现不同阶段英语世界伍尔夫研究状况及主要关注点。后两章集中讨论在国内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伍尔夫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梳理英语世界伍尔夫研究史、考察不同批评视角下的伍尔夫研究、对比中国与英语世界伍尔夫研究的异同,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文明体系内的研究者在考察同一位作家时的共性与差异。
吕雪瑞,女,出生于1990年,河南信阳人。201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先后在CSSCI来源期刊、CPCI-SSH来源期刊中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文学、传记文学、中外文学及文化比较。
英文著作
Baldwin,Dean R..Virginia Woolf: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9.
Beer,Gillian.Virginia Woolf:The Common Ground,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Beer,Gillian.Wave,Atom Dinosaur:Woolf’s Science(The first Annual Virginia Woolf Birthday Lecture),London:VirginiaWoolf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2000.
Beja,Morris (ed.).Virginia Woolf:To the Lighthouse,Hampshire and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0.
Bell,Quentin.Virginia Woolf:A Biography,London:Pimlico,1996.
Bennett,Joan.Virginia Woolf:Her Art as a Noveli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5.
Bernstein,Susan David.Women Writers in the British Museum from George Eliot to Virginia Woolf,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3.
Brewster,Dorothy.Virginia Woolf,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62.
Briggs,Julia.Reading Virginia Woolf,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Brosnan,Leila.Reading Virginia Woolf’s Essays and Journali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7.
Caws,Mary Ann and Nicola Luckhurst (eds.).The Reception of Virginia Woolf in Europe,London:Continuum,2002.
Chambers,R.L..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New York:Russell & Russell,1971.
Chan,Evelyn Tsz Yan.Virginia Woolf and the Professions,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Collings,Robert G.Virginia Woolf’s Black Arrows of Sensation:The Waves,Ilfracombe,England:Arthur H.Stockwell,1962.
Daiches,David.Virginia Woolf,Norfolk:New Direction,1942.
Daldry,Stephen.The Hours,Miramax/Paramount,2002.
DeSalvo,Lousie. Virginia Woolf:The Impact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on her Life and Work,London:The Women’s Press,1989.
DiBattista,Maria.Imagining Virginia Woolf,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Freedman,Ralph.The Lyrical Novel:Studies in Herman Hesse,Andre’Gide,and Virginia Woolf,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Freedman,Ralph (ed.). Virginia Woolf:Revaluation and Continuity,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Fuefi,John and Jo Francis (dirs.). The War Within:A Portrait of Virginia WoolfDVD,Flare Films,1995.
Gillespie,Diane Filby. The Sisters’ Arts.The Writing and Paint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Vanessa Bell,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8.
Gillespie,Diane F.and Elizabeth Steele (eds.).Julia Duckworth Stephen:Stories for Children,Essays for Adults,Syracuse,N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7.
Goldman,Jane.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Virginia Woolf,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Goldman,Jane (ed.).The Icon Critical Guide to Virginia Woolf,Cambridge:Icon Books,1997.
Gordon,Lyndall. Virginia Woolf:A Writer’s Lif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Gruber,Ruth.Virginia Woolf:The Will to Create as a Woman,New York:Carroll & Graf Publishers,2005.Reprint of Virginia Woolf:A Study,1935.
Gualtieri,Elena.Virginia Woolf’s Essays:Sketching the Past,Houndmills and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
Guiget,Jean.Vriginia Woof and Her Works,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65.
Hafley,James.The Glass Roof:Virginia Woolf as Novelist,New York:Russel and Russel,1954,1963.
Hancock,Nuala.Charleston and Monk’s House:The Intimate House Museums of Virginia Woolf and Vanessa Bell,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2.
Harrison,Suzan.Eudora Welty and Virfinia Woolf:Gender,Genre,and Influence,Louisian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Haule,James M.and J.H.Stape (eds.). Editing Virginia Woolf:Interpreting the Modernist Text,Basingstoke:Palgrave,2002.
Heilbrun,Carolyn.Toward a Recognition of Androgyny,New York:Harper & Row,1973.
Holtby,Winifred.Virginia Woolf:A Critical Memoir,London:Continuum UK,2007.First Published in 1932.
Hussey,Mark,etc.(ed.).Woolf StudiesAnnual,Volume 3,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1997.
Hussey,Mark,etc.(ed.).Woolf Studies Annual,Volume 2,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1996.
Johnstone,J.K..The Bloomsbury Group,New York,NY:Octagon Books,1978.
Koppen,Randi S..Virginia Woolf,Fashion and Literary Modernit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9.
Kostkowska,Justyna.Ecocritism and Women Writers:Environmentalist Poetics of Virginia Woolf,Jeanette Winterson,and Ali Smith,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13.
Latham,Monica.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 and Neomodernism:Rewriting Mrs Dallowa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5.
Latham,Jacgueline E.M.(ed.).Critics on Virginia Woolf,Coral Gables:University of Miam Press,1970.
Laurence,Patricia.Lily Briscoe’s Chinese Eyes:Bloomsbury,Modernism,and China,Columbia,Sou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3.
Laurence,Patricia.Julian Bell:The Violent Pacifist,London:Cecil Woolf,2006.
Lee,Hermione.Virginia Woolf,New York:Alfred A.Knopf,1997;New York:Random House and Vintage Books,1996.
Lehmann,John.Virginia Woolf and Her World,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
Leontis,Artemis.Topographies of Hellenism:Mapping the Homeland,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
Levy,Heather.The Servants of Desire in Virginia Woolf’s Short Fiction,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10.
Llewellyn Davies,Margaret.Life As We Have Known It,London:Hogarth Press,1931.
Majumdar,Robin and Allen Mclaurin (ed.).Virginia Woolf:The Critical Heritag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5.
Marsh,Nicholas.Virginia Woolf:The Novels,Houndmills and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8.
Mclaurin,Allen.Virginia Woolf:The Echoes Enslav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McNees,Eleanor (ed.).Virginia Woolf:Critical Assessments,Sussex:Helm Information Ltd.,1994.
McNeillie,Andrew (ed.).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Volume Ⅰ.1904-1912,San Diego,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6.
McNichol,Stella.Virginia Woolf and the Poetry of Fiction,London:Routledge,1990.
Meisel,Perry.The Absent Father:Virginia Woolf and Walter Pate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Mepham,John.Virginia Woolf:A Literary Life,Houndmills and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1.
Minow-Pinkney,Makiko.Virginia Woolf and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10.
Nicolson,Nigel and Trautmann,Joanne (ed.).The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Volume Ⅱ:1912-1922,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
Paulin,Tom.J’ Accuse:Virginia Woolf,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Jeff Morgan,Fulmar Productions for Channel Four,London,29 January 1991.
Pease,Allison.Modernism,Feminism,and the Culture of Boredom,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Phillips,Kathy J.Woolf Against Empire,Knoxville,TN: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94.
Pippett,Aileen.The Moth and the Star:A Biography of Virginia Woolf,New York:Viking,1957.
Pool,Roger.The Unknown Virginia Woolf,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Reid,Panthea.Art and Affection:A Life of Virginia Woolf,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Richter,Harvena.Virginia Woolf:The Inward Voyage,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n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Roe,Sue and Susan Sellers (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Virginia Woolf,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Saloman,Randi.Virginia Woolf’s Essayi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2.
Savage,D.S.The Withered Branch:Six Studies in the Modern Novel,London:Eyre and Spottiswoode,1950.
Showalter,Elaine.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 from Brontë to Less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Sim,Lorraine.Virginia Woolf:The Patterns of Ordinary Experience,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10.
Simpson,Kathryn. Gifts,Markets and Economies of Desire in Virginia Woolf,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9.
Snaith,Anna.Palgrave Advances in Virginia Woolf Studies,New York,NY:Plagrave Macmillan,2007.
Spivak,Gayatri Chakravorty.In Other Worlds,New York:Routledge Classics,2006.
Stansky,Peter.On or About December 1910:Early Bloomsbury and Its Intimate World,Cambridge,Mass.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Webb,Ruth.Virginia Woolf,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Wiel,Reina Van Der. Literary Aesthetics of Trauma:Virginia Woolf and Jeanette Winters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4.
Willis,Jr.,J.H.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s Publishers:The Hogarth Press1917-1941,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1992.
Wilson,Jean Moorcraft.Virginia Woolf,Life and London:A Biography of Plac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Inc.,1988.
Woolf,Leonard.Sowing:An Autobiography of the Years1880-1904,London:Hogarth Press,1960.
Woolf,Virginia.Congenial spirits:the selected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ed.Joanne Trautmann Banks,San Diego,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90.
Woolf,Virginia.The Common Reader,Shanghai:Shanghai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0.
Lee,Kwee-len.Virginia Woolf in China and Taiwan:Reception and Influence,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2010.
中文译作与专著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芙随笔集》,孔小炯、黄梅译,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维吉尼亚·吴尔夫文学书简》,王正文、王开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伍厚恺、王晓路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批评散文》,瞿世镜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远航》,黄宜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夜与日》,唐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岁月》,蒲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孙梁、苏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芙日记选》,戴红珍、宋炳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芙:《淡水》,杨子宜译,唐山出版社2000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阿弗小传》,周丽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曹元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幕间》,谷启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读书随笔》,刘文荣译,文汇出版社2014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任一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奥兰多》,林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雅各布之屋》,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刻刻》,玟靖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存在的瞬间》,刘春芳、倪爱霞译,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太阳和鱼》,孔小囧、黄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老子道德经注》,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版。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原典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程锡麟、方亚中:《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谷婷婷:《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空间政治与空间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哈里斯:《伍尔夫传》,高正哲、田慧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郝琳:《唯美与纪实 性别与叙事——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历史》,严蓓雯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昆汀·贝尔:《隐秘的火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季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昆汀·贝尔:《伍尔夫传》,萧易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维屏:《英国女性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林德尔·戈登:《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伍厚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凌叔华:《中国儿女——凌叔华佚作·年谱》,陈学勇编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王志斌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刘岩等:《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吕洪灵:《走进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创作空间》,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与绘画艺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
奈杰尔·尼科尔森:《伍尔夫》,王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帕特里卡·劳伦斯:《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万江波、韦晓保、陈荣枝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乔继堂等主编:《伍尔夫随笔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瞿世镜:《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瞿世镜:《音乐·美术·文学:意识流小说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杨莉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申富英:《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罗仲鼎、蔡乃中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谭新红、王兆鹏:《唐宋词名篇导读》,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陶丽·莫伊:《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汪介之:《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20世纪中国文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林:《句法文体视角下的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汉译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魏小梅:《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的综合艺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伍厚恺:《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莉馨:《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杨莉馨:《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韩敏中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易晓明:《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尹星:《女性城市书写: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现代性经验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约翰·雷门:《吴尔芙》,余光照译,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张错:《静静的萤河》,三民出版社2004年版。
朱海峰:《弗吉尼亚·伍尔夫历史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博士学位论文
崔海妍:《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四川大学,2010年。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浙江大学,2009年。
谷婷婷:《空间政治与空间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聚会场景的空间研究》,南京大学,2012年。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郭骅:《意识流小说中的直接引语 ——〈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学分析》,复旦大学,2012年。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苏州大学,2006年。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费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与绘画艺术》,河南大学,2002年。
牛宏宇:《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綦亮:《弗·伍尔夫小说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主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魏小梅:《绘画、诗歌、戏剧: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的综合艺术》,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南京大学,2002年。
俞晓霞:《精神契合与文化对话——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在中国》,复旦大学,2012年。
张昕:《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双性同体”的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朱海峰:《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历史真实与历史撰述》,山东大学,2015年。
英文期刊
Allan,Tuzyline.“Civilization,Its Pretexts,and Virginia Woolf’s Imaginiation”,in Virginia Woolf and Communities,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Annual Conference on Virginia Woolf,ed.Jeanette Mcvicker and Laura Davis,New York,NY:Pac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17-127.
Allan,Tuzyline Jita.“The Death of Sex and the Soul in Mrs.Dalloway and Nella Larsen’s Passing”,in Virginia Woolf:Lesbian Readings,eds.Eileen Barrett and Patricia Cramer,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pp.95-113.
Allen,Judith.“The Rhetoric of Performance in A Room of One’s Own”,in Virginia Woolf and Communities,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Annual Conference on Virginia Woolf,ed.Jeanette Mcvicker and Laura Davis,New York,NY:Pace University Press,1999,pp.289-296.
Barrett,Eileen.“Unmasking Lesbian Passion:The Inverted World of MrsDalloway”,in Virginia Woolf:Lesbian Readings,eds.Eileen Barrett and Patricia Cramer,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b,pp.146-164.
Beer,Gillian.“The Island and the Aeroplane:the Case of Virginia Woolf”,in Nation and Narration,ed.Homi K.Bhabh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pp.265-290.
Bishop,Edward L.“Metaphor and the Subversive Process of Virginia Woolf’s Essays”,Style,21(4) (Winter),1987,pp.573-588.
Bishop,E.“Pursuing ‘it’ Through ‘Kew Gardens’”,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3),1982,pp.269-275.
Bradshaw,David.“‘Vanished Like Leaves’:The Military,Elegy and Italy in Mrs Dalloway”,WSA8,2002,pp.107-125.
Bradshaw,David.“Hyams Place:The Years,the Jews and the 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in Women Writers of the1930s:Gender,Politics and History,ed.Maroula Joannou,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9,pp.179-191.
Bell,Quentin.“Reply to Jane Marcus”,Critical Inquiry,Vol.11,No.3,1985,pp.498-501.
Cohen,Scott.“The Empire from the Street:Virginia Woolf,Wembley,and Imperial Monuments”,Modern Fiction Studies,50.1,2004,pp.85-109.
Cook,Blanche Wiesen.“‘Women Alone Stir My Imagination’:Lesbianism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Signs,4.4 (1979),pp.718-739.
Corbett,Mary Jean.“Virginia Woolf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60.1,2014,pp.27-58.
Cramer,Patricia.“Notes from Underground:Lesbian Ritual in the Writings of Virginia Woolf”,inVirginia Woolf Miscellanie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Conference on Virginia Woolf,eds.Mark Hussey and Vara Neverow-Turk,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77-188.
Cramer,Patricia.“‘Loving in the War Years’:The War of Images in The Years”,in Virginia Woolf and War:Fiction,Reality and Myth,ed.Mark Hussey,Syracuse,N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1,pp.203-224.
Cuddy-Keane,Melba and Kay Ki.“Passage to China:East and West Woolf”,The South Carolina Review,29.1 (Fall 1996),pp.132-149.
DeSalvo,Louise A.“Lighting the Cav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 Sackville-West and Virginia Woolf”,Signs,8.2 (1982),pp.195-214.
Doyle,Laura.“Introduction:What’s Between Us?”,Modern Fiction Studies,50.1,2004,pp.1-7.
Dusinberre,Juliette.“Virginia Woolf and Montaigne”,Textual Practice,5(7),1991,pp.219-241.
Fisher,Jane.“The Seduction of the Father:Virginia Woolf and Leslie Stephen”,Women’s Studies,18,1990,pp.31-48.
Flint,Kate.“Reading Uncommonly:Virginia Woolf and the Practice of Reading”,The Yearbook of English Studies,26,1996,pp.187-198.
Fowler,Regina.“Virginia Woolf:Lexicographer”,English Language Notes,39,2002,pp.54-70.
Frattarola,A.“Developing an Ear for the Modernist Novel:Virginia Woolf,Dorothy Richardson and James Joyce”,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2009,136:pp.132-153.
Friedman,Susan Stanford.“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Women’s Narrative”,The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19.1,(Winter 1989),pp.141-156.
Gaipa Mark.“When All Roads Lead to Empire”.Review of Kathy J.Phillips’Virginia Woolf Against Empire,English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39.1,1996,pp.199-223.
Garrity,Jane.“Selling Culture to the ‘Civilized’:Bloomsbury,British Vogue,and the Marketing of National Identity”,Modernism/Modernity,6 (1999),pp.29-58.
Garvey,J.X.K.“Difference and Continuity:The Voices of Mrs.Dalloway”,College English,53(1),1991,pp.59-76.
Graham,John.“Time in the Novels of Virginia Woolf”,University of Toronto Quarterly,18 January 1949,pp.186-201.
Haller,Evelyn.“Virginia Woolf and the Katherine Mansfield:Or,the Case of the Déclassé Wild Child”,Virginia Woolf Miscellanies,ed.Mark Hussey and Vara Neverow-Turk,1992,pp.96-104.
Hardy,Barbara.“Feminism and Art.A Study of Virginia Woolf”,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Vol.21,No.83,1970,pp.377-379.
Hartman,Geoffrey.“Virginia’s Web”,Chicago Review,14 (Spring 1961):pp.20-32.
Hay,Louis.“Does ‘Text’ Exist?”,Studies in Bibliography,41,1988,pp.64-76.
Henke,Suzette.“Mrs Dalloway:The Communion of Saints”,inNew Feminist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ed Jane Marcus,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1,pp.125-147.
Kaplan,Caren.“The Politics of Location as Transnational Feminist Practice”,inScattered Hegemonies:Postmodernity and Transnational Feminist Practices,eds.Inderpal Grewel and Caren Kapla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pp.117-152.
Klaus,Carl H.“On Virginia Woolf and the Essay”,Iowa Review,20(2) (Spring/Summer),1990,pp.28-34.
Knopp,Sherron E.“‘If I Saw You Would You Kiss Me?’:Sapphism and the Subversiveness of Virginia Woolf’s Orlando”,PMLA,103 (1988),pp.24-34.
Lavin,J.A.“The First Edi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Proof,2,1972,pp.185-211.
Lilienfeld,Jane.“‘The Gift of a China Inkpot’:Violet Dickinson,Virginia Woolf,Elizabeth Gaskell,Charlotte Brontë,and the Love of Women in Writing”,inVirginia Woolf:Lesbian Readings,eds.Eileen Barrett and Patricia Cramer,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pp.37-56.
Marshik,Celia.“Publication and ‘Public Women’:Prostitution and Censorship in Three Novels by Virginia Woolf”,MFS,45(4) (Winter),1999,pp.853-886.
Marcus,Jane.“‘No More Horses’:Virginia Woolf on Art and Propaganda”,Women’s Studies,Vol.4,1977,pp.265-290.
Marcus,Jane.“Middlebrow Feminism”,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Vol.27,No.1,(Spring),2008,pp.159-165.
Marcus,Jane.“Art and Anger”,Feminist Studies,Vol.4,No.1 (Feb.,1978),pp.68-98.
Marcus,Jane.“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Decolonizing Tradition:New Views of 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Literary Canons,ed.Karen R.Lawrence,136-162,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
Marcus,Jane.“Sapphistry:Narration as Lesbian Seduction in A Room of One’s Own”,inVirginia Woolf and the Language of Patriarchy,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pp.163-187.
Marcus,Jane.“Wrapped in the Stars and Stripes:Virginia Woolf in the U.S.A.”,The South Carolina Review,29.1,1996,pp.17-23.
McGee,Patrick.“The Politics of Modernist Form:or,Who Rules The Waves?”,Modern Fiction Studies,38.3,1992,pp.631-650.
McNaron,Toni A.H.“‘The Albanians,or was it the Armenians?’:Virginia Woolf’s Lesbianism as Gloss on her Modernism”,inVirginia Woolf:Themes and Variations,eds.Vara Neverow-Turk and Mark Hussey,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1993,pp.134-141.
McNeillie,Andrew.“Virginia Woolf’s America”,Dublin Review,5(2000-01),pp.41-55.
Rigby,Nigel.“‘Not a Good Place for Deacons’:the South Seas,Sexuality and Modernism in Sylvia Townsend Warner’sMr.Fortune’s Maggot”,in Modernism and Empire,eds.Howard J.Booth and Nigel Rigby,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pp.224-248.
Rosenman,Ellen Bayuk.“Sexual Identity and A Room of One’s Own:‘Secret Economies’ i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Discourse”,Signs,14.3 (1989),pp.634-650.
Sarker,Sonita.“Locating a Native Englishness in Virginia Woolf’s The London Scene”,NWSA Journal,13.2,2001,pp.1-30.
Sears,Sallie.“Theater of War:Virginia Woolf’s Between the Acts”,in Virginia Woolf:A Feminist Slant,ed.Jane Marcus,Lincoln,NB:University of Nebraska,1983.
Seshagiri,Urmila.“Orienting Virginia Woolf:Race,Aesthetics,and Politics in To the Lighthouse”,Modern Fiction Studies,50.1,2004,pp.58-83.
Shield,E.F.“The American Edition of Mrs Dalloway”,Studies in Bibliography,27,1974,pp.157-175.
Silver,Brenda R.“Cultural Critique”,The Gender of Modernism,ed.Bonnie K.Scott,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pp.646-658.
Silver,Brenda R(ed.).“‘Anon’ and ‘The Reader’:Virginia Woolf’s Last Essays”,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25.3,1979,pp.356-441.
Silver,Brenda R.“What’s Woolf Got to Do with It?Or,The Perils of Popularity”,Modern Fiction Studies,38,1 (Spring),1992,pp.21-60.
Silver,Brenda R.“Outsiders Together:Virginia and Leonard Woolf by Natania Rosenfeld”,Criticism,Vol.43,No.2(Spring),2001,pp.217-221.
Silver,Brenda R.“Mothers,Daughters,Mrs Ramsay:Reflections”,Women’s Studies Quarterly,Vol.37,No.3 & 4,(Fall/Winter),2009,pp.259-274.
Snaith,Anna.“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Writing against empire”,The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Vol.50(1),2015,pp.19-32.
Southworth,Helen.“‘Mixed Virginia’:Reconciling the ‘Stigma of Nationality’ and the Sting of Nostalgia in Virginia Woolf’s Later Fiction”,Woolf Studies Annual,11,2005,pp.99-132.
Wicke,Jennifer.“Mrs.Dalloway Goes to Market:Woolf,Keynes,and Modern Markets”,Novel:A Forum on Fiction,28 (1994),pp.5-23.
Winston,Janet.“Reading Influences:Homoeroticism and Mentoring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Carnation’ and Virginia Woolf’s ‘Moments of Being:Slater’s Pins Have No Points’”,inVirginia Woolf:Lesbian Readings,eds.Eileen Barrett and Patricia Cramer,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pp.57-77.
Wilson,Edmund.“Virginia Woolf and the American Language”,inThe Shores of Light,London:W.H.Allen & Co.,1952,pp.421-428.
Wollaeger,Mark.“Woolf,Postcards,and the Elision of Race:Colonizing Women in The Voyage Out”,Modernism/Modernity,8.1,2001,pp.43-75.
Woolf,Virginia.“Letters to Humphrey Milford”,Virginia Woolf Bulletin,10 (May 2002),pp.4-9.
Woolf,Virginia.“Letters to Leigh Ashton”,Virginia Woolf Bulletin,11 (September 2002),pp.4-7.
Woolf,Virginia.“Letters to Helen MacAfee”,Virginia Woolf Bulletin,9 (January 2002),pp.4-9.
中文期刊
曹顺庆、郭明浩:《话语权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曹顺庆、王庆:《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文史哲》2008年第5期。
曹顺庆:《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陈为艳:《当文学逢遇视觉艺术——评杨莉馨〈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中国比较文学》2017年第1期。
段艳丽:《在文学理想与现实利益之间——伍尔夫夫妇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科学》2015年第4期。
段艳丽:《蠡壳中的沧海——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段艳丽:《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给岁月一个坚实的基石》,《世界文化》2016年第1期。
高奋、鲁彦:《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短篇小说研究综述》,《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第2期。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论美国文学》,《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古希腊文学》,《外国文学》2013年第5期。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近百年研究述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高奋:《霍加斯出版社与英国现代主义形成和发展》,《中国出版》2012年第13期。
高奋:《小说:记录生命的艺术形式——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高奋:《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高奋:《记忆:生命的根基——论伍尔夫〈海浪〉中的生命写作》,《外国文学》2008年第5期。
高奋:《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英国文学疆界的有机建构》,《外国文学》2015年第5期。
高奋:《中西诗学观照下的伍尔夫“现实观”》,《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
高奋:《批评,从观到悟的审美体验——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批评思想》,《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葛桂录:《边缘对中心的解构——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另一种阐释视角》,《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第2期。
韩世轶:《弗·伍尔夫小说叙事角度与话语模式初探》,《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胡波莲:《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女同性恋思想》,《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胡波莲:《伍尔夫女同性恋书写的解构策略》,《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胡艺珊:《普通读者与大批评家——论伍尔夫文学批评随笔的印象性特征》,《东方论坛》2015年第6期。
胡艺珊:《她提醒了我们感觉的重要性——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批评随笔的阅读经验》,《名作欣赏》2016年第16期。
姜云飞:《“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贾明:《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李芳:《从政治性到身体性:陶丽·莫伊的女性主义思想》,《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李森:《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李乃坤:《沃尔芙的〈到灯塔去〉》,《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李儒寿:《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剑桥学术传统》,《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李红梅:《“形式”的智慧言说:〈海浪〉的叙事艺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林树明:《战争阴影下挣扎的弗·伍尔夫》,《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刘思谦:《关于中国女性文学》,《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刘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北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刘文婷:《从〈到灯塔去〉看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观》,《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柳鸣九:《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期。
陆扬:《利维斯主义与文化批判》,《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吕洪灵:《〈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其双性同体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吕洪灵:《走出“愤怒”的困扰——从情感的角度看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吕洪灵:《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马睿:《从伍尔夫到西苏的女性主义批评》,《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倪婷婷:《凌叔华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文化遇合——以〈古韵〉为考察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聂珍钊:《剑桥学术传统与研究方法:从利维斯谈起》,《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宁静:《彰显复杂性的诠释——评谷婷婷〈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空间政治与空间诗学〉》,《文艺研究》2017年第3期。
牛宏宇:《伍尔夫与列斐弗尔的“1910年左右”》,《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
潘建:《对强制异性恋文化的反叛——论伍尔夫的女同性恋文学叙事》,《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潘建:《国外近五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第1期。
潘建:《女同性恋——主流文化夹缝中的呻吟者》,《国外文学》2010年第1期。
綦亮:《民族身份的建构与解构——论伍尔夫的文化帝国主义》,《国外文学》2012年第2期。
邱高、罗婷:《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阐释伍尔夫的“天使”复归之路》,《湘潭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瞿世镜:《〈达罗威夫人〉的人物、主题、结构》,《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再版后记》,《当代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
瞿世镜:《伍尔夫·意识流·综合艺术》,《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5期。
瞿世镜:《音乐与意识流》,《音乐爱好者》1990年第5期。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束永珍:《区别于整合:〈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童燕萍:《路在何方——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一个自己的房间〉》,《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王家湘:《二十世纪的吴尔夫评论》,《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
王家湘:《维吉尼亚·吴尔夫独特的现实观与小说技巧之创新》,《外国文学》1986年第7期。
王晓航:《强迫的异性恋和压抑的女同性恋——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王丽丽:《时间的追问:重读〈到灯塔去〉》,《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王丽莉:《解读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王建香:《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立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王素英:《伍尔夫的“疯狂”:本真、阈限、恐惑、卑贱》,《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9期。
王喆、马新:《国内外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双性同体”观念的研究述评》,《妇女研究论丛》2017年第3期。
武术、刘静:《伍尔夫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一间自己的屋子〉为例》,《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吴庆宏:《霍加斯出版社对英国传记文学传播的贡献》,《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吴庆宏:《论伍尔夫的自传叙事艺术》,《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萧莎:《布卢姆斯伯里最后的秘密》,《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谢江南:《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大英帝国形象》,《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杨莉馨:《“讲出所有的真理,但以倾斜的方式”》,《中国妇女报》2015年7月21日。
杨莉馨:《〈远航〉:向无限可能开放的旅程》,《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杨莉馨:《20世纪以来伍尔夫汉译与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杨莉馨:《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试论西方文学中的“家庭天使”》,《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杨莉馨:《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存在的瞬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杨莉馨:《伍尔夫小说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杨莉馨、王苇:《“布鲁姆斯伯里”元素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妇女研究论丛》2016年第5期。
尹星:《作为城市漫步者的伍尔夫——街道、商品与现代性》,《外国文学》2012年第6期。
殷企平:《伍尔夫小说观补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乐黛云:《生态文明与后现代主义》,《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
张烽:《吴尔夫〈黛洛维夫人〉的艺术整体感与意识流小说结构》,《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
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与对抗式批评》,《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1期。
张友燕:《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国外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张昕:《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赵景深:《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8号。
赵景深:《英美小说之现在及其未来》,《现代文学评论》1931年第1卷第3期。
赵玫:《在他们中穿行》,《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钟吉娅:《并非远离尘嚣——我看弗吉尼亚·伍尔夫》,《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周乐诗:《“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及其现代意义》,《文艺研究》1996年第5期。
朱海峰:《优生学与帝国政治——伍尔夫作品中的优生叙事》,《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
朱海峰、申富英:《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反暴力思想》,《外语教学》2014年第2期。
相关推荐
-
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地语文学)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印度现代文学研究(印地语文学)
-
2
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作者:蘶莉
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
3
作为“普通读者”的伍尔夫
作者:胡艺珊
作为“普通读者”的伍尔夫
-
4
弗吉尼亚·伍尔夫历史观研究:英...
作者:朱海峰
弗吉尼亚·伍尔夫历史观研究:英文
-
5
新加坡英语文学研究
作者:刘延超
新加坡英语文学研究
-
6
英语世界的莎士比亚研究:新材料...
作者:杨清
英语世界的莎士比亚研究:新材料与...
-
7
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
作者:侯传文
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
-
8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
作者:李伟民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