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
[法]A.贝罗贝:《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1989年第1期。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志耘:《金华汤溪方言的体》,载《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张双庆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版。
曹志耘:《南部吴语的小称》,《语言研究》2001年第3期。
陈法今:《闽南话的“将”字句》,载《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陈洪昕:《烟台市方言被动句说略》,《语言学通讯》1988年第11期。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
陈前瑞:《时相关性与复合趋向补语中的“来”》,载《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吴福祥、洪波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陈淑梅:《英山方言语法》,载《英山方言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
陈一:《试谈“白3VP”结构的歧义性》,《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
陈有恒:《鄂南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咸宁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泽平:《福州方言动词的体和貌》,载《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张双庆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版。
陈振宇、邱明波:《反预期语境中的修辞性推测意义——“难道、不会、怕、别”》,《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丁全、田小枫:《南阳方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丁全:《南阳方言中的特殊否定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郭攀:《丹江口方言“狠的”的复叠形式》,《方言》2002年第3期。
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方言》2005年第2期。
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洪波:《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载《古汉语语法论集》,郭锡良主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湖北省丹江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江口市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湖北省方言调查指导组:《湖北方言概况(油印本)》1960年版。
胡光斌:《遵义方言名词的构词重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4期。
江蓝生:《禁止词“别”考源》,《语文研究》1991年第1期。
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4期。
江蓝生:《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载《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载《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觉居易:《均州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康素娟:《陕西户县方言的否定式》,《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柯理思:《[形容词+不了]格式的认识情态意义》,载《汉语语法化研究》,吴福祥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柯西钢:《白河方言声调略说》,《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
李宝伦、潘海华:《基于事件的语义学理论》,载《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崇兴、刘晓玲:《安陆方言中的“X得X”》,《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李崇兴、石毓智:《被动标记“叫”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
李蓝:《西南官话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三)——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方言》1987年第3期。
李蓝:《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方言》1997年第4期。
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9年第1期。
李纳&Thompson:《汉语语法》,黄宜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1期。
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 AA式名词的构词特点》,《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
李小平:《山西临县方言名词重叠式的构词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李宇明:《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殷都学刊》1990年第3期。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a)。
李宇明:《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b)。
李宇明:《主观量的成因》,《汉语学习》1997年第5期。
李宇明:《数量词语与主观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李运明:《巢县方言语法拾零》,《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李作南、李仁孝:《呼和浩特方言中名词的重叠形式》,《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李作南、辛尚奎:《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的一些句法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林伦伦:《汕头方言语法特点》,载《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黄伯荣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林涛:《中亚东干语研究》,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刘松江:《反问句的交际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第2期。
刘娅琼:《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修辞学习》2004年第3期。
刘娅琼、陶红印:《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中国语文》1980年第4期。
卢甲文:《郑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罗昕如、李斌:《湘语的小称研究——兼与相关方言比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VP+(O)+在里/在/哩”格式的比较研究》,《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罗自群:《从“坐着吃比站着吃好”谈起——汉语方言中持续意义的几种表达形式》,《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的“在”、“著”二助词》,载《吕叔湘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
莫超:《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文娱、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潘悟云:《温州方言的体与貌》,载《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张双庆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版。
齐沪扬:《有关介词“给”的支配成分的省略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钱曾怡、太田斋、陈洪昕、杨秋泽:《莱州方言志》,齐鲁书社2005年版。
[日]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乔全生:《洪洞方言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曲阜师大编写组:《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邵敬敏:《“不要白3不要,要了白3要”是悖论吗?》,《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3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沈家煊:《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载《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沈家煊、吴福祥、马贝加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沈明:《太原话的“给”字句》,《方言》2002年第2期。
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方言》2003年第4期。
沈阳:《复指代词和照应代词的价语形式》,载《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体》,载《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张双庆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版。
石泉、鲁西奇:《东晋南朝长江中下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a)。
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b)。
石毓智:《兼表处置与被动的“给”的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
石毓智:《表现物体大小的语法形式的不对称性——“小称”的来源、形式和功能》,《语言科学》2005年第3期(a)。
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b)。
宋玉柱:《关于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a)。
宋玉柱:《关于时间助词“的”和“来着”》,《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b)。
苏俊波:《说“给它”》,《语文学刊》2003年第7期。
苏俊波:《丹江话中的“X得Y得Y”重叠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苏俊波:《丹江方言的多重重叠》,《三峡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苏俊波:《丹江方言的性质和归属》,《长江学术》2011年第1期。
苏俊波:《丹江方言的语气副词“白”》,《语言研究》2014年第2期。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4期。
孙立新:《陕南方言略说》,《方言》1998年第2期。
孙玉卿:《山西方言形容词表示级差的主要类型》,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武汉,2004年12月。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玉环:《石门方言中的“把”、“给”、“让”》,《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王宝红:《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王丹荣:《从“给”字看襄樊话的方言类型》,《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汪国胜:《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汪国胜:《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1999年第2期。
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王健:《“给”字句表处置的来源》,《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载《王力文集》(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王力:《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载《语言学论丛》(第1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王临惠:《山西方言的“圪”字研究》,《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
王临惠、张维佳:《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方言》2005年第4期。
王群生:《汉语“腔调”探析——兼谈湖北西北部方言归属的几个问题》,《荆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王晓红:《南阳方言中的助词“哩”》,《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志丛书》,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年版。
温端政、侯精一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载《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吴葆仪:《郧阳志》,清同治本。
吴福祥:《尝试态“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吴福祥:《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载《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伍巍:《黟县方言介词》,载《介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襄阳郡志》,陕西省图书馆藏明天顺刻本,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版。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项梦冰:《连城(新泉)方言的体》,载《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张双庆主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版。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载《语言研究论丛》(第4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方言》2000年第4期(a)。
邢福义:《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的验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b)。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续证》,《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a)。
邢福义:《说“句管控”》,《方言》2001年第2期(b)。
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邢向东:《神木方言的虚词“得”》,《语文学刊》2000年第2期。
许宝华、汤珍珠:《上海方言语法上海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徐丹:《汉语里的“在”与“着(著)”》,《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和疑问句式》,《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颜逸明:《吴语概说》,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杨晓安:《白河方言的成因》,《人文地理》1995年第2期。
杨月蓉:《四川方言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姚勤智:《平遥方言名词重叠式》,《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俞光中:《〈水浒全传〉句末的“在这(那)里”考》,《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第2版。
岳俊发:《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语言研究》1984年第2期。
詹伯慧:《潮州话的一些语法特点》,《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成材:《商州方言的“圪”类字、合音词和分音词》,载《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邢向东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国雄:《江西“填”湖广》,《地理知识》1994年第2期。
张虹:《洛阳方言合口呼辨正》,《洛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张美兰:《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
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1期。
张双庆:《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版。
张雪平:《河南叶县话的“叫”字句》,《方言》2005年第4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白3”、“白3白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a)。
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b)。
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赵雷:《谈反问句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赵元任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1987年版。
周磊:《乌鲁木齐话“给”字研究》,《方言》2002年第1期。
周政:《关于安康方言分区的再调查》,《方言》2006年第2期。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祝敏彻:《近代汉语句法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祝敏彻:《论初期处置式》,载《语言学论丛》(第1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Li,Thompson& Thompson:《已然体的话语理据:汉语助词“了”》,载《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徐赳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Searle,J.R.:《表述与意义:言语行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Bybee,Perkins&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Givón,Talmy.On Understanding Grammar.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