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莎剧修辞及其汉译,探究莎剧修辞语言的隐喻认知机制及其跨文化转换机制。全书分为两部分,一是莎剧的主要辞格及其汉译研究,二是意象与隐喻的研究,兼及莎剧和曹剧的“心”“风”“雨”的隐喻对比。本研究从隐喻认知的理论视角,系统阐释莎剧的修辞及其翻译,有助于更好把握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为莎剧翻译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构建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有所贡献。
谢世坚,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委员(2018—2022年),广西本科高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修辞比较研究”。出版专著2部、译著7部,审校译著4部,主编教材2部;发表独著、合著论文50余篇。
Adamson,S.,G.,“Alexander and K.Ettenhuber(eds.)”,Renaissance Figures of Spee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Alvarado,N & K.A.Jameson,“Confidence judgments on color category best exemplars”,Cross-Cultural Research,Vol.39,No.2,pp.133-158,2005.
Adamson,S.,L.Hunter,L.Magnusson,A,Thompson and K,Wales(eds.),Reading Shakespeare's Dramatic Language-A Guide.London:Berkshire House,2001.
Barber,C.,Early Modern English.London:Andre Deutsch,1976.
Berlin,B.and P.Kay,Basic Color Terms,Californi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Black,M.,Models and Metaphors,Cornell: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Blake,N.F.,A Grammar of Shakespeare's Language,New York:Palgrave,2002.
Blumenfeld,W.S.,Jumbo Shrimp and Other Almost Perfect Oxymoron,New York:Perigee Trade,1986.
Chamberlain,G.P.,“The metaphorical vision in the literary landscape of William Shakespeare”,The Canadian Geographer,Vol.39,No.4,pp.306-322,1995.
Charney,M,Shakespeare's Roman Plays—The Function of Imagery in the Dram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1.
Chesney,D.C.,“Shakespeare,Faulkner,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gic”,College Literature,Vol.36,No.3,pp.137-164,2009.
Chesterman,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Chrzanowski,J.,Verbal hendiadys revisited:Grammaticalization and auxiliation in biblical hebrew verbs,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2011.
Clemen,W.,The Development of Shakespeare's Imagery,London:Methuen,1977.
Corbett,E.P.J.and R.Connor,Classical Rhetoric for the Modern Student,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Day,S.,“Synaesthesia and synaesthetic metaphors”,Psyche,Vol.2,No.32,pp.58-69,1996.
Dodd,A.H.,Life in Elizabethan England,London:B.T.Batsford LTD,1961.
Emastman,A.,A Short History of Shakespearean Criticis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Inc,1974.
Engstrom,A.,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revisited,Metaphor and symbol,Vol.14,No.1,pp.53-61,1999.
Evans,R.O.,The Osier Cage:Rhetorical Devices in Romeo and Juliet,Lexingt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66.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5.
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Fauconnier,G.and M Turner,“Metonymy and conceptual intergration,In KU.Panther and 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
Fauconnier,G.and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Foakes,R.A.,(ed),King Lea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Foley,W.A.,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Blackwell Publishers,1997,pp.160-164.
Freeman,C.D.,“According to my bond”:King Lear and re-cognition,Language and Literature,Vol.2,No.1,pp.1-18,1993.
Gibbs,R.,Figurative Thought and Figurative Language,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4.
Gibbs,R.W.and L.R.Kearney(eds.),“When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f oxymoron”,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Vol.23,No.1,pp.75-89,1994.
Grady,J.,Foundations ofmeaning:Primary metaphors and primary scen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7.
Grady,J.,“Cognitive mechanism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Vol.11,No.3,pp.335-346,2002.
Harting,J.E.,The Birds of Shakespeare,Chicago:Argonaut Inc.Publishers,1965.
Heilman,R.B.,This Great Stage:Image and Structure in King Lear,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48.
Heilman,R.B.,Magic in the Web:Action & Language in Othello,Lexington: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1956.
Honigmann,E.A.J.(ed)Othello,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James,A.H.,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Joseph,M.,Shakespeare's Use of the Arts of Langua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7.
Joseph,S.M.,Rhetoric in Shakespeare's Time-Literary Theory of Renaissance Europe,New York and Burlingame:Harcourt,Brace &World,Inc,1962.
Kane,J.,“From the Baroque To Wabi:Translating animal imagery form Shakespeare's King Learto Kurosawa's Ran”,Literature Film Quarterly,Vol.25,No.2,pp.146-151,1997.
Kay,P.and L.Maffi,“Color appearance and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basic color lexicons”,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110,No.4,pp.743-760,1999.
Kay,P.and C.K.McDaniel,“The 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ing of basic color terms”,Language,Vol.54,No.3,pp.610-646,1978.
Kay,P.,“Color catergories are not arbitrary”,Cross-Cultural Research,Vol.39,No.1,pp.39-55,2005.
Keller,S.D.,The Development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Tubingen:Narr Francke Attempto Verlag GmbH & Co.KG,2009.
Koch,P.,Frame and contiguity:On the cognitive bases of metonymy and certain types of word formation,In K.U.Panther & 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pp.139-167.
Kö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Kövecses,Z.,Metaphor in Culture: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ality Press,2005.
Kövecses,Z.,Metaphor in Culture:University and Variatio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Kövecses,Z.,Language,Mind,and Culture:A Practical Introdu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 schem?”Cognitive Linguistics,Vol.1,No.1,pp.39-74,1990.
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p.202-251.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koff,G.and 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Vol.1,No.1,pp.5-38,1990.
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Cognitive Linguistics”,Vol.4,No.1,pp.1-38,1993.
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69.
Lyne,R.,Shakespeare,Rhetoric and Cogn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Maalej,Z.A.,“Translating Metaphor between Unrelated Cultures:A cognitivepragmatic perspective”,Sayyab Translation Journal,Vol.1,No.1,pp.60-82,2008.
Mahon,E.J.,“The Death of Hamnet:An Essay on Grief and Creativity”,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2,2009,pp.425-444.
Mandelblit,N.,Grammar blending:Creative and schematic 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1997.
Mccloskey J.C.,“The emotive use of animal imagery in King Lear”,Shakespeare Quarterly,Vol.13,No.3,pp.321-325,1962.
Murphy,G.L.,“On metaphoric representation”,Cognition,Vol.60,No.60,pp.173-204,1996.
Murphy,G.L.,“Reasons to doubt the present evidence for metaphoric representation”,Cognition,Vol.62,No.1,pp.99-108,1997.
Nash,W.,The Wit of Persuasion,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5.
Nesfield,J.C.and Wood,F.T.,Manual of English Grammar and Composition,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64.
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a.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 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b.
Niemeier,S.,“Straight from the heart-metonymic and metaphorical explorations,In A.Barcelona(ed.)”,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A Cognitive Perspective,Berlin/New York:Moulton de Gruyter,2000,pp.193-214.
Platt,P.G.,Shakespeare and the Culture of Paradox,Surrey: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9.
Poutsm,H.,“Hendiadys in English”,Neophilologus,Vol.3,pp.202-218,1917.
Poutsma,H.,“Hendiadys in Englishⅱ”,NeophilologusVol.1,pp.284-292,1917.
Radden,G.,and Kövecses,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In K.U.Panther,and 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pp.17-59.
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Salmon,V.and E.Burness(eds),A Reader in the Language of Shakespearean Drama:Collected Essays,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7.
Sean,D.,“Synaesthesia and Synaesthetic Metaphors”,Psyche,Vol.2,No.32,p.58-69,1996.
Shannon,L.,The eight animals in shakespeare,or,before the human,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Vol.124,No.2,pp.472-479,2009.
Shen,Y.,“On the structure and understanding of poetic oxymoron”,Poetics Today,Vol.8,No.1,p.105-122,1987.
Simpson,J.A.and E.S.C.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i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Spurgeon,C.,Shakespeare's Imagery and What it Tells U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5.
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Taylor,J.,Category extension by metonymy and metaphor,In R.Dirven,and R.Pörings(eds.),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2,pp.323-347.
Thomas,B.B.,Shakespeare among the Animals: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Drama of Early Modern England,Palgrave Macmillan,2002.
Thompson,A.andN.Taylor(eds.),Hamlet,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Tissari,H.,“‘Is love a tender thing?':metaphors of the word Love in Shakespeare's plays”,Studilinguistici e Filogloici Online,Vol.4,No.1,pp.131-174,2006.
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Vickers,B.,Shakespeare's use of rhetoric,In K.Muir and S.Schoenbaum(eds).A New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Stud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Wales,K.,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England:Longman Group UK Ltd.
Waston,G.E.,Classical Hebrew Poetry: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2nd ed.;JOSTSup 26)Sheffield Academic Press,1986.
Wentersdorf K.P.,“Animal symbolism in shakespeare's hamlet:the imagery of sex nausea”,Comparative Drama,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Vol.17,No.4,pp.348-382,1983.
Williams,J.M.,“Synaesthetic adjectives:a possible law of semantic change”,Language,Vol.52,No.2,pp.461-478,1976.
Wilson,F.C.,A Model for translating Metaphors in Proverb:A cognitive descriptive approach,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Okanagan),2009.
Wentersdorf K.P.,“Animal symbolism in shakespeare's hamlet:the imagery of sex nausea”,Comparative Drama,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Vol.17,No.4,pp.348-382,1983.
Williams,J.M.,“Synaesthetic adjectives:a possible law of semantic change”,Language,Vol.52,No.2,pp.461-478,1976.
Wilson,F.C.,A Model for translating Metaphors in Proverb:A cognitive descriptive approach,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Okanagan),2009.
Wilson,R.A.& F.C.Keil,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1.
Wright,G.T.,“Hendiadys and Hamlet”,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Vol.96,No.2,pp.168-193,1981.
Yoder,A.,Animal Analogy in Shakespeare's Character Portrayal,NY:King's Crown Press,1947.
Yu,Nin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Amsterdam/Philadelphia:Jonh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Yu,Ning,“Metaphor,Body,and Culture:The Chinese Understanding of Gallbladder and Courage”,Metaphor and Symbol,Vol.18,No.1,pp.14-29,2003.
Yu,Ning,The Chinese Heart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Culture,Body,and Language,Berlin and New York:Moutou de Gruyter,2009.
Yule,G,The Study of Languag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曹禺:《日出》,[英]巴恩斯译,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卜玉坤、杨忠:《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隐喻词语照意汉译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3期。
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曹树钧:《论朱生豪莎剧翻译在中国及世界的深远影响》,《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2年第3期。
曹禺:《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曹禺:《原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曹禺:《雷雨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曾艳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矛盾修饰法”》,《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1期。
陈光磊:《修辞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国华:《论莎剧重译(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陈国华:《论莎剧重译(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陈国华:《从语言学视角看莎剧汉译中的“亦步亦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
陈红:《英语修辞“重名法”考》,《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陈家旭:《英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陈洁、谢世坚:《莎剧对常规隐喻的超越与创新》,《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
陈骙、李涂:《文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庆汉:《行文如诗 笔笔如画——试论朱自清早期散文移觉辞格的运用》,《修辞学习》2001年第5期。
陈庆汉:《通感格研究述评》,《修辞学习》2002年第1期。
陈汝东:《认知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仇蓓玲:《美的变迁——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的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褚孝泉:《通感考》,《复旦学报》1997年第4期。
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崔显军:《语义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丹斯:《〈威尼斯商人〉的修辞特色》,《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党少兵:《矛盾修辞纵横谈》,《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董桂荣:《从概念整合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上海翻译》2005年第S1期。
董桂荣、冯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看翻译创造的合理性》,《上海翻译》2005年第S1期。
段会杰:《是心理现象,还是修辞方式——也谈移觉修辞格》,《当代修辞学》1987年第2期。
段素萍:《莎士比亚戏剧中语序变异的汉译:以 〈哈姆雷特〉 译本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方平:《莎士比亚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方平:《莎士比亚诗剧全集的召唤》,载孟宪强主编《中国莎学年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
费小平:《〈哈姆雷特〉 中色彩纷呈的辞格世界》,《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冯菁华:《〈红楼梦〉 中“心”字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分析》,载顾钢主编《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冯庆华:《红译艺坛—— 〈红楼梦〉 翻译艺术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戈宝权:《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顾明栋:《略述英语的“精警”》,《外国语》1984年第3期。
顾明栋:《Oxymoron的汉译探讨》,《福建外语》1985年第2期。
顾明栋:《Oxymoron的内在联系及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版第1期。
顾绶昌:《关于莎士比亚的语言问题》,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顾曰国:《西方古典修辞学与西方新修辞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版第2期。
郭焰坤:《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修辞学习》1998年第5期。
郭焰坤:《80年代以来通感研究综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卷十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何向妮:《英汉天气隐喻文化对比研究》,《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贺文照:《英译汉中“心”的隐喻重构——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考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
侯涛、俞东明:《戏剧话语:语用建构和文体认知——基于 〈雷雨〉 的研究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胡艳萍:《认知隐喻观浅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华泉坤、田朝绪:《莎剧 〈李尔王〉 中的意象评析》,《外语研究》2001年第3期。
华泉坤等:《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新莎士比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黄兵:《英语辞格Oxymoron及其语用功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黄兴运、谢世坚:《英汉语“风”概念隐喻的体验认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江广华:《英汉颜色词的文化信息比较与翻译》,《江西师大学报》2007年S1期。
蒋红艳、周启强:《概念整合理论对通感的阐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康梅林:《关于委婉语、隽语、矛盾修辞三种辞格翻译浅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康旭平:《英汉“矛盾修饰”手法对比》,《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孔光:《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蓝纯:《修辞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蓝仁哲:《莎剧汉译的形式追求——探讨莎剧素体诗的移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郎勇:《英语矛盾修辞法浅谈》,《外语学刊》1984年第4期。
雷淑娟:《通感意象言语呈现策略探微》,《当代修辞学》2002年第5期。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观探析》,《中国翻译》2009年第3期。
黎志敏:《庞德的“意象”概念辨析与评价》,《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李安山:《谈谈矛盾修饰法》,《外语学刊》1983年第3期。
李春江:《译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剧汉译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版社2010年版。
李春江、王宏印:《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莎剧翻译与复译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的概要考察》,《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6期。
李定坤:《矛盾修辞法的理解与翻译》,《中国翻译》1982年第3期。
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国南:《辞格与词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国南:《有关OXYMORON的几个问题》,《外国语》2001年第4期。
李季:《英汉矛盾修辞法的比较与翻译》,《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李菁菁:《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莎士比亚戏剧双关语的认知翻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李君文、杨晓军:《东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与翻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李诗平:《英语重言辞格探讨》,《天津外国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李士芹:《从 〈哈姆雷特〉 三个中译本看莎剧中修辞格的汉译》,《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李淑静:《矛盾修辞的心智视角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李耸、冯奇:《“风”和“wind”隐喻映射的文化透视对比》,《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李素平:《从李清照的风雨人生看其词的风雨意象》,《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李伟芳:《Paradox(似非而是的隽语)与Oxymoron(矛盾修辞)的比较与翻译》,《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中国翻译》2004年第5期。
李小敏:《英若诚戏剧 〈家〉 英译本中的文化流失》,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4年。
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学术:《谈谈矛盾修辞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年第4期。
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毅:《Oxymoron和汉语修辞》,《当代修辞学》1984年第1期。
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外语研究》2006年第3期。
李媛慧、任秀英:《朱生豪与梁实秋的莎剧翻译对比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6期。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外国语》2000年第5期。
凌如珊:《英语反义词的修辞功能及句法结构》,《外语与外语教学》1988年第5、6期。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刘浩明、张积家、刘丽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1期。
刘守兰:《中英诗文通感浅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刘旭:《〈雷雨〉 的戏剧意象及其象征性》,《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刘璇:《从 〈日出〉 英译本看戏剧翻译》,载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基于 〈哈姆雷特〉 平行语料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卢炳群:《汉英修辞格比较、鉴赏与翻译》,《南京高师学报》1997年第2期。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外语教学》2003年第24 卷第6期。
鲁晓娜、杨真洪:《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仿拟构建和仿拟解读》,《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陆谷孙:《英汉大字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陆长缨:《英汉动物名词联想意义的比较研究》,《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路艳玲、谢世坚:《朱生豪之译者生态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罗玲:《概念整合理论视野下的移就认知阐释》,《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罗益民:《从动物意象看 〈李尔王〉 中的虚无主义思想》1999年第S1期。
罗志野:《论莎士比亚的修辞应用》,《外国语》1991年第2期。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吕煦:《实用英语修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马慈祥:《矛盾修辞法的认知特点及其翻译策略》,《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第6期。
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倪宝元:《修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彭家玉:《论英语辞格Oxymoron》,《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第5期。
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扬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彭懿、白解红:《通感认知新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
齐静,徐红妍:《论元杂剧中的风雨意象》,《四川戏剧》2010年第5期。
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3年第3期。
齐振海、覃修桂:《“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齐振海、王义娜:《“心”词语的认知框架》,《外语学刊》2007年第1期。
钱爱娟:《从风雨意象谈杜甫的忧患心理》,《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年第3期。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钱谷融:《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社会科学战线》(文艺学)1979年第2期。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秦国林:《莎士比亚语言的语法特点》,《外语学刊》1988年第2期。
秦旭卿:《论通感——兼论修辞格的心理基础》,《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秦旭卿:《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瞿明刚:《英汉两种语言有关“天气”的隐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邵志洪:《新编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 〈演化而来的语法〉 评介》,《现 〈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3期。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束定芳:《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外语研究》2002年第2期。
束金星:《浅谈英语矛盾修饰法》,《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司建国:《“手”的转喻、隐喻投射和文体功效—— 〈日出〉 的认知文体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苏筱玲:《英汉动物词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投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孙丙堂:《春色斑斓朝朝似,意蕴纷繁处处非——对莎士比亚和纳什两首题目同为“Spring”诗歌的认知和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孙大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孙桂英:《隐喻认知观与英汉隐喻释译》,《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孙淑芳:《语言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其民族性》,载《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1996年。
孙亚:《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第4期。
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致礼:《亦步亦趋 刻意求似——谈卞之琳译 〈哈姆雷特〉》,《外语研究》1996年第2期。
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
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外国语》2008年第5期。
谭卫国:《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中国翻译》2007年第6期。
谭震华:《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第4期。
唐斌:《概念整合理论与双关修辞格》,《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唐韧:《莎士比亚悲剧 〈李尔王〉 中身体和自然概念的认知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滕荔:《广告中新兴色彩词的衍生法》,《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第1期。
田婧:《从目的论视角看王佐良英译 〈雷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9年第2期。
涂淦和,《莎士比亚的意象漫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4期。
万明华:《论通感性意象的语言呈现》,《修辞学习》1996年第3期。
汪立荣:《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的阐释》,《现代外语》2005年第3期。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2期。
汪少华、徐健:《通感与概念隐喻》,《外语学刊》2002年第3期。
汪义群:《试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非规范英语》,《外国语》1991年第6期。
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中国翻译》2001年第3期。
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彩丽:《通感——从修辞到认知的过程分析》,《外语研究》2007年第6期。
王成晶:《手机颜色词的类型特征及语用功能》,《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王晶芝、朱淑华:《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雪莱诗歌通感隐喻探析》,《外语学刊》2013年第3期。
王娟:《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基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探讨》,《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8期。
王明端:《谈通感及其分类》,《当代修辞学》1992年第1期。
王瑞:《莎剧中称谓的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王文斌:《矛盾修辞法的张力、成因及其认知消解》,《外语教学》2010年第3期。
王文斌、毛智慧:《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亚敏:《目的论视角下莎剧意象翻译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005年第5期。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宇弘:《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4期。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隐喻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王云路:《“云雨”漫笔》,《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卷。
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王志红:《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修辞学习》2005年第3期。
曹禺:《雷雨》,[英]巴恩斯译,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四川外国语学报》2007年第1期。
温凌云:《从英汉颜色词语义认知模式看文化心理图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S1期。
文军:《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文旭:《矛盾修饰法纵横谈》,《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文旭、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吾文泉:《莎士比亚:语言与艺术》,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吴德升:《现代语文学中的“消极修辞”》,《修辞学习》1999年第6期。
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永强:《悖论与矛盾修饰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6期。
伍敬芳、赵湘波:《英、日、汉语中的同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外语研究》2006年第1期。
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2期。
[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向心怡:《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的性语言及其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方向》,《外语学刊》2005年第5期。
肖四新:《论自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谢桂霞:《〈哈姆雷特〉 汉译的辞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香港理工大学,2010年。
谢世坚:《莎剧词汇研究与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谢世坚:《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新进展—— 〈莎士比亚语言的语法〉 评介》,《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2期。
谢世坚:《莎士比亚剧本中话语标记语的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谢世坚:《莎剧修辞的认知研究—— 〈莎士比亚、修辞与认知〉(2011)评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谢世坚、黄小应:《莎剧中的重言修辞及其汉译》,《长春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谢世坚、路艳玲:《莎剧中的Paradox修辞及其汉译》,《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谢世坚、路艳玲:《莎剧中Paradox与Oxymoron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2期。
谢世坚、罗丽丽:《莎剧中的通感修辞及其汉译研究——以 〈哈姆莱特〉和〈李尔王〉 为例》,《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谢世坚、孙立荣:《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谢世坚、唐小宁:《英汉对比视角下莎剧颜色词的汉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谢世坚、唐小宁:《英汉对比视角下莎剧中“红”的变体颜色词汉译》,《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谢世坚、唐小宁:《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中隐喻颜色词的汉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
谢世坚、唐小宁:《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中颜色词的修辞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谢世坚、严少车:《概念整合视角下莎剧heart和曹剧“心”的隐喻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谢之君、史婷婷:《汉语“心”和英语“heart”的语义范畴转移比较》,《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徐莲:《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徐鹏:《英语辞格》,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徐鹏:《莎士比亚的修辞手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许建平:《再现人物神韵的典范——王佐良译 〈雷雨〉 片段赏析》,《中国翻译》1997年第6期。
薛玉凤:《Oxymoron的构成方式和修辞作用》,《上海科技翻译》1994年第3期。
杨波:《〈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 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年版。
杨双菊:《从文化视角解读颜色词》,《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
杨永林:《中国学生汉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姚俊:《广告双关语的认知研究》,《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5期。
姚小平:《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外语教学》1988年第1期。
尹富林:《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翻译的主体间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期。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词》,地质出版社1997年版。
於宁:《“通感”与语义演变规律——国外研究成果介绍》,《当代修辞学》1989年第6期。
於宁:《矛盾修饰法的语言学研究——简介Marvin Ching的语义标记分析法》,《当代修辞学》1989年第3期。
於宁:《从汉语角度看“通感”中的语义演变普遍原则》,《当代修辞学》1992年第4期。
于胜民:《莎剧中人性的动物原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余立三:《英语修辞比较与翻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喻云根、张积模:《英汉动物词的比较与翻译》,《外语研究》1992年第3期。
袁晖:《对于“通感”辞格的再认识》,《扬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袁晓宁:《翻译与英语修辞》,《扬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苑晓鹤:《概念整合理论对通感隐喻建构过程的认知阐释》,《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9期。
岳东生:《漫谈通感》,《修辞学习》1994年第5期。
岳好平、廖世军:《英汉“天气”情感隐喻解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张斌,李莫南:《概念整合理论下的 〈黄帝内经〉 隐喻翻译实例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第1期。
张冲:《“犯规”的乐趣——论莎剧身份错位场景中的人称指示语“误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张丹:《论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张涤华、胡裕树、张斌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张慧智:《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探究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张家芳:《英汉两种语言有关“天气”的隐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修辞学习》2005年版第1期。
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张金生:《我国色彩语码认知研究的一次突破——评杨永林教授的两本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张克溪:《英汉语言中矛盾修辞的语法构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张权、李晨:《隐喻的微观对比研究:中英文“风”的映射层面分析》,《外语研究》2005年第2期。
张荣、张福荣:《“雨”和“rain”隐喻映射的文化透视对比》,《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张寿康、杨绍长:《关于“移觉”修辞格》,《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
张旺熹:《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3期。
张宗久:《2008 英汉颜色词修辞色彩比较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赵晓驰:《试从色彩义的来源谈制约颜色词搭配对象的因素——以隋前颜色词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第4期。
赵学德:《认知视角下人体词的语义转移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赵振春:《英语修辞格“重言”(hendiadys)解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0期。
周方和:《Synaesthesia——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年第3期。
周红民:《论隐喻翻译的认知运作机制》,《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周晔:《从 〈哈姆雷特〉 多个译本看文学翻译中双关的处理策略》,《中国翻译》2008年第6期。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朱音尔:《基于概念整合,追求地道译文》,《上海翻译》2013年第3期。
朱跃:《矛盾修辞法的语义结构及其修辞效果》,《外语教学》1991年第4期。
宗廷虎:《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推荐
-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
作者:张威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
-
2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
作者:李伟民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
-
3
莎士比亚与古典文学传统
作者:辛雅敏
莎士比亚与古典文学传统
-
4
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
作者:张薇
当代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莎士比亚评论
-
5
莎士比亚问题:代表剧目研究大纲
作者:(美)奥德尔·谢波德 ...
莎士比亚问题:代表剧目研究大纲
-
6
莎士比亚欢乐喜剧深刻性研究
作者:刘继华
莎士比亚欢乐喜剧深刻性研究
-
7
莎剧中称谓的翻译
作者:王瑞
莎剧中称谓的翻译
-
8
二十世纪莎评简史
作者:辛雅敏
二十世纪莎评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