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译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美]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欧阳景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理查德·伊利、爱德华·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腾维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米切尔·卡特:《土地制度与农业绩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萨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二 中文著作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理论探讨选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85年版。
吕萍、周滔:《土地城镇化与价格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宪忠:《物权法的实施》(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王祖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杨继瑞:《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问题探讨》,载南京地政研究所编《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周其仁:《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朱福惠、邵自红:《世界各国宪法文本汇编》(欧洲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三 期刊论文
安希伋:《论土地国有永佃制》,《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1期。
白佳飞、杨继瑞:《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市场化路径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财政学会联合课题组、贾康、赵福昌、唐在富、程瑜、陈龙、龙小燕:《首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21期。
蔡继明:《论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柴涛修、刘向南、范黎:《新中国征地制度变迁评述与展望》,《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2期。
陈华彬:《城乡一体化路径探寻——兼论“两分两换”嘉兴模式》,《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陈江龙、曲福田:《土地征用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陈廷煊:《农业合作化历史回顾》,《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程洁:《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迟福林、王景新、唐涛:《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3期。
崔娟、陶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可行性之法理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8期。
党国英:《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国土资源》2003年第6期。
邓大才:《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几个重大判断》,《学术研究》2009年第10期。
邓大才:《农地流转市场何以形成——以红旗村、梨园屯村、湖村、小岗村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3期。
邓正阳:《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思考——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主要分析依据》,《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
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法律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3期。
丁文、冯义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窦祥铭:《基于产权视角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理论探讨》2013年第1期。
段进军、殷悦:《多维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范连生:《土地改革的前奏——评建国初期黔东南民族地区的清匪反霸运动》,《兰台世界》2012年第25期。
范树平、刘友兆、程从坤、严静、吕军:《从“三农”问题探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于新型城镇化视域》,《农业科学研究》2016年第3期。
高圣平、刘守英:《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现实与法律困境》,《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郭瑞雪、付梅臣:《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问题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S2期。
韩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三题》,《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何军:《20世纪50年代初关中农村的土地改革》,《中国农史》2006年第2期。
胡萧力:《模糊的清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概念的再建构》,《法学杂志》2015年第2期。
黄季焜、冀县卿:《农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管理世界》2012年第9期。
黄忠怀、邱佳敏:《政府干预土地集中流转:条件、策略与风险》,《中国农村观察》2016年第2期。
黄祖辉、王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史——基于农地供求关系视角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季学明、吴志冲:《上海农村部分土地非农化立法问题浅议》,《上海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
冀县卿、钱忠好:《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产权制度重构》,《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2期。
姜爱林:《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1978)》,《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姜爱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2002)》,《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蒋省三、刘守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势在必行》,《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第10期。
蒋省三、刘守英:《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解读南海模式》,《政策》2003年第7期。
蒋巍巍:《集体土地使用权及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问题分析》,《中国土地科学》1996年第S1期。
晋洪涛、史清华、俞宁:《谈判权、程序公平与征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2期。
孔祥智、伍振军、张云华:《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模式及经验——浙、皖、川三省调研报告》,《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
赖丽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纠纷法律解决机制的困境与出路探析》,《农业考古》2013年第4期。
兰措卓玛:《法治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李红波:《现行征地程序缺陷及其改进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5期。
李建建:《我国征地过程中集体产权残缺与制度改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李平:《土地国有 租赁经营》,《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2期。
李平、徐孝白:《征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与改革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李伟伟、钟震:《维护承包者权益还是经营者权益?——保护耕作权以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日本经验与启示》,《管理世界》2016年第2期。
李延荣:《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李宴:《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与改革取向制度比较》,《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3期。
李再扬:《土地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5期。
梁慧星:《谈宪法修正案对征收和征用的规定》,《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梁亚荣、付坚强:《论参与型土地征收程序的构建》,《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梁芷铭:《政府规范与市场交易:土地流转的国际实践与经验》,《农业考古》2014年第6期。
刘庆暎:《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刘书楷:《国外与台湾地区土地使用管制和农地保护的经验》,《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6期。
刘双良、孙钰、马安胜:《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刘卫东、彭俊:《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的合理确定》,《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1期。
刘宗劲:《中国征地制度中的公共利益:异化、反思及超越》,《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卢吉勇、陈利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与收益分配》,《中国土地》2002年第5期。
吕图:《建立新型征地补偿原则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第7期。
罗必良:《产权强度与农民的土地权益:一个引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马晓河、涂圣伟:《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的战略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期。
毛哲山:《“人的城镇化”理论的建构与创新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孟祥远:《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效及问题——以嘉兴模式和无锡模式为例》,《城市问题》2012年第12期。
牛若峰:《将土地产权还给农民》,《调研世界》2004年第7期。
彭立峰:《农地征收程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5期。
彭小霞:《被征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特征、成因与制度化转向》,《求实》2014年第3期。
齐睿、李珍贵、王斯亮、谢锦:《中国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变迁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10期。
钱忠好:《复合所有制:我国农地市场建设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25期。
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5期。
钱忠好、牟燕:《征地制度、土地财政与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8期。
钱忠好、曲福田:《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 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钱忠好、曲福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5期。
佘君、丁桂平:《必然还是偶然?——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原因再探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申建林:《对行政征用中的公共利益的认定》,《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盛广耀:《新型城镇化理论初探》,《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2期。
史志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宋才发:《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与评析》,《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宋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然性》,《教学与研究》1956年第6期。
谭术魁、齐睿:《三步走治理征地冲突》,《团结》2013年第3期。
汤鹏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政府角色界定》,《改革》2009年第11期。
唐建平、梅祖寿、刘明君:《健全组织:扩大村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版)2013年第3期。
唐烈英、唐立文:《中美两国土地征收补偿比较与借鉴》,《中州学刊》2014年第9期。
唐明勇:《试论建国初期的农民协会》,《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陶艳梅:《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述论》,《中国农史》2011年第1期。
汪晖:《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用:征用权与征地补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汪晖、黄祖辉:《公共利益、征地范围与公平补偿——从两个土地投机案例谈起》,《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
王成栋、江利红:《行政征用权与公民财产权的界限——公共利益》,《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王利明、周友军:《论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12年第1期。
王书娟:《功能主义视角下我国土地征收程序之完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
王文、洪亚敏、彭文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形成及其分配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7期。
王小映:《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权物权化》,《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期。
文迪波:《还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本来面目——国家土地所有制》,《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8期。
文贯中:《用途管制要过滤的是市场失灵还是非国有土地的入市权——与陈锡文先生商榷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毋晓蕾:《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农民集体成员权权能、限制与救济》,《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2期。
吴国喆、梁琪:《不确定法律概念的界定、特征及其缺陷》,《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3期。
吴郁玲、曲福田:《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吴月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的可行性探析》,《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
吴云、方海明:《法律监督视野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制度完善》,《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
谢天成、施祖麟:《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概念、目标与速度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6期。
徐琴、张亚蕾:《论征地权过度使用的防止与中国征地制度改革——国际经验对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2期。
杨春禧:《论征地程序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杨峰:《政府角色定位视野下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模式选择》,《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2期。
杨继瑞、帅晓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的支撑体系:权益分配抑或外部环境》,《改革》2009年第12期。
杨小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究之皖鉴》,《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
杨勋:《国有私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兼论农村改革的成就与趋势》,《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5期。
杨一帆:《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社会保障——兼论构建复合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财经科学》2008年第4期。
叶剑平、丰雷、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
叶艳妹、彭群、吴旭生:《农村城镇化、工业化驱动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探讨——以浙江省湖州市、建德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喻文莉、陈利根:《困境与出路:城市化背景下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当代法学》2008年第2期。
约翰·弗里德曼、李路珂:《城市营销与“准城市国家”:城市发展的两种模式》,《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5期。
张安毅:《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角色扭曲与社会变革背景下的立法重构》,《理论与改革》2017年第3期。
张德元:《新型土地租佃制度刍议》,《经济前沿》2003年第4期。
张丁、万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区)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2期。
张红:《民法典之外的民法法源》,《法商研究》2015年第4期。
张红宇:《论当前农地制度创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张亮:《程序正义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S1期。
张平:《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互动:机制、问题与调控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
张千帆:《“公共利益”的困境与出路——美国公用征收条款的宪法解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张瑞兰:《农民权益与人民公社制度变迁》,《理论界》2009年第9期。
张忠野:《农民地权制度的反思与构建》,《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5期。
章友德:《我国失地农民问题十年研究回顾》,《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赵峰:《完善农地委托代理关系提高农地制度运行效率》,《经济师》2003年第2期。
赵光元、张文兵、张德元:《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历史与逻辑——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变迁轨迹与转换关联》,《学术界》2011年第4期。
赵海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法律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赵阳:《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郑广永:《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整体性保障》,《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周联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论析》,《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周莹:《保障农民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经济导刊》2008年第1期。
朱力、汪小红:《现阶段中国征地矛盾的特征、趋势与对策》,《河北学刊》2014年第6期。
祝天智:《边界模糊的灰色博弈与征地冲突的治理困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
左小兵、冯长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障》,《中国土地》2010年第5期。
四 英文文献
Alchian A.and Demsetz,“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3.
Blume L.,D.Shapiro P.,“The Taking of Land:When should Compensation be Paid?”,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99,1984.
Bwrry,A.,“When do Agricultural Export-help the Rural Poor?Apolitical-economy Approach”,Oxford Developenmt,Studies,No.2,2001.
Ed Nosal,“The Taking of Land:Market Valu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Paid”,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
Edens.D.,“Eminent Domain,Equity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Land Economics,Agust,1970.
Fischel W.,Shapiro P.,“A Constitutional Choice Model of Compensation for Taking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No.9,1989.
Giammarino R.,Nosal E.,“Loggers Versus Campers:Compensation for the Taking of Property Rights”,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Vol.21,No.1,2005.
Holt,Ed.Pisareva,“Martina Expropriation:Who Pull The Strings?”,Slovak Spectator,2000.
H.G.Jaeoby,Guo Li & Scotte Rezelle,“Hazards of Expropriation:Tenure Insecurity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Working Paper No.02-007,2002.
Ian Ayres,Optional Law:The Strueture of Legal Entitlemen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2005.
Kironde,L.,“Cimments on Management of Peri-urban Land and Land Taxation”,Paper Delivered to the World Bank Regional Land Workshop,Kanpala,2002.
Larbi,W.O.,Antwi,A.and Olomolaiye,P.,“Compulsory Land Acquisition in Ghana-Policy and Praxis”,Land Use Policy,Vol.21,No.2,2004.
Larry D.Butler,Dennis Thompson,Rangeland Professionals and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Rangelands,2002.
Liu,Shouying,Mieheal R.Cater and Yang Yao,“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World Development,Vol.26,No.10,1998.
Loren Brandt,Scotte Rezelle & M.A.Turner,“Government Behavior and Property Rights Formation in Rural China”,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Working Paper,February,2002.
Miceli T.,Segerson K.,“Regulatory Takings:When should Compensation be Paid?”,Journal of Legal Studies,No.23,1994.
Miceli,T.,“Do Governments Provide Efficient Compensation for Takings?” Illinois Real Estate Letter,1993(Winter/Spring).
Munch,P.,“An Economic Analysis of Eminent Domain”,The Journal of Politieal Economy,Vol.84,No.3,1976.
Northam,R.M.,Urban Geography,2nd,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9.
Raleigh Barlowe,Land Resource Economics,Prentice Hall,Inc,1978.
五 其他资料
陈锡文:《抓住重点学习贯彻一号文件》,《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2月第09T00版。
冯耀云:《冲突的持续性:S村农民与政府征地纠纷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
刘永湘:《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论》,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年。
匿名:《所谓“卖粮难”的问题》,《广西政报》1985年第12期。
宋炳华:《土地征收应制定专项法律》,《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11月23日第12版。
文贯中:《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地私有化》,《中国与世界观察》2007年总第8、9期。
文贯中:《农地私有化势在必行》,《财经时报》2005年10月10日第A07版。
Posterman:《我国征地制度背景、政策目标及改革原则——“中国征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简报之四》,2004,3。
RDI(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征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土地权利》,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