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译著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德]顾彬:《关于“异”的研究》,曹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德]齐奥尔格、齐美尔:《时尚的哲学》,罗钢、王中忱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法]马可·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本真性的伦理》,程炼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杰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鲁道夫·P.霍美尔:《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戴吾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麦克耐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张晓萍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康敬贻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托斯丹·凡勃仑:《炫耀性消费》,任海音译,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版。
[日]柳宗悦:《工艺之道》,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郭菀琪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英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深化的终结者》,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中文著作
柏贵喜:《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曹小鸥:《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山东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陈正慧等:《乡民们的庆典——湖南桑植县土家族民间宗教“还傩愿”仪式实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段超、沈道权:《2012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发展报告》,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樊华:《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以沧源佤族艺术为中心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岳麓书社2005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谷泉:《重提手工劳动》,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顾彩:《容美游记》,吴伯森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黄海涛:《土家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版。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黄毅:《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以〈阿诗玛〉为个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版。
黄永林:《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炎:《再现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潘鲁生:《匠心独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唐洪祥:《酉水河边》,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田明:《土家织锦》,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王昌忠:《美学审视下的中国当今消费文化》,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王珂平:《阿多诺美学思想管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
杨继瑞、郝康理等:《文化经济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庭硕、吕永锋:《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叶舒宪:《文化与符号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赵毅衡:《符号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赵毅衡:《趣味符号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郑凡:《全球化视角的中国云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钟茂兰:《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乙陶:《文化变迁中的苗绣》,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期刊论文
艾哈迈德·斯昆惕:《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遗产化反思》,马千里译,《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7期。
艾秀梅:《日常生活的沉沦与拯救——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安云凤:《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传统家庭消费伦理观的嬗变》,《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柏贵喜:《“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陈丽辉:《“直播惹巴拉”活动给市县级电视台创新带来的思考》,《新闻知识》2016年第7期。
陈青:《全球化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再阐释》,《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高丙中、赵萱:《文化自觉的技术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高婕:《民族关键符号在旅游场域中功能的异化——以民族服饰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2016年第5期。
龚坚:《从“遗产化”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为例》,《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顾浩:《本真与嬗变——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技术意义的再反思》,《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顾浩:《工艺致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工艺”相关问题的反思》,《新美术》2014年第4期。
郭宝亮:《大众传媒时代的“无根”写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艺术中的“猎奇化”现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杭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装饰》2009年第12期。
杭间:《“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黄柏权:《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黄柏权、吴茜:《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蒋诗萍:《论“泛品牌化”的内涵及后果》,《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7期。
焦彦、徐虹、徐明:《游客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住宿体验:从建构主义真实性到存在主义真实性——以台湾民宿住客的优质体验为例》,《人文地理》2017年第12期。
金元浦:《大众文化兴起后的再思考》,《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
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李春霞、彭兆荣:《从滇越铁路看遗产的遗产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李金蓉:《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当代思潮》2003年第2期。
李明章、李朝晖:《湘西土家族服饰地域性与艺术性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兼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的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忠斌:《民族精神与土家族传统文化》,《民族论坛》1995年第1期。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学报》1954年第1期。
刘畅:《恩施州竹编工艺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美与时代》2009年第4期。
刘华年:《应是无言诗——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价值》,《文艺研究》2015年第2期。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刘晓春:《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刘晓真:《专家谈原生态民歌》,《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
吕品田:《手工劳动在当代的述求》,《美术观察》2004年第4期。
罗瑛:《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民族艺术际遇》,《思想战线》2016年第1期。
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旅游学刊》2009年第3期。
梅映雪:《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述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美术观察》2002年第12期。
皮平凡:《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探索》,《学术交流》2005年第2期。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邱春林:《守住“核心技艺”——以大理白族扎染为例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美术观察》2009年第7期。
[日]樱井龙彦:《应如何思考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陈爱国译,《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
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统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宋俊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与衍生态》,《民俗研究》2018年第12期。
宋生贵:《民族艺术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1期。
孙发成:《当地语境下民间手工艺人的身份转向与群体特征》,《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孙正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研究》,《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谭宏:《冲突与协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人类学反思》,《文化遗产》2016年第4期。
田芯等:《从抽象的异化到异化的抽象:符号消费背后的异化逻辑及本质》,《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屠曙光:《设计的叙事——论后现代设计中的非物质设计》,《新美术》2008年第5期。
王埃亮:《消费文化向度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转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5期。
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王林生:《文化消费逻辑中的拟像》,《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
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王宁:《“国家让渡论”:有关中国消费主义成因的新命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王一川:《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身份的认同》,《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王一川:《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王中德、杨玲:《看起来很美——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景观泛视觉化的理性批判》,《新建筑》2010年第2期。
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旅游学刊》2013年第11期。
吴晓:《民族艺术的消费社会境遇》,《民族艺术》2007年第12期。
吴晓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吴兴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吴兴帜:《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边界体系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第4期。
向思全:《从“本真”文本到“拟真”符号——西兰卡普的当代重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向思全:《从符号标出性视角看消费语境中的民间工艺》,《四川戏剧》2017年第8期。
向思全:《艺术衍生品开发——传统民间工艺的当代路径》,《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徐国源:《大众文化对“民间文化”的继承与改造》,《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闫玉、彭兆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颜景、高贺巍:《论符号化消费的社会逻辑》,《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7期。
曾国军等:《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则性视角》,《地理研究》2013年第12期。
张朝枝、马凌等:《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旅游科学》2008年第10期。
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张群、高丹:《柳宗悦基于工艺美学的资本逻辑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张声雨:《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新闻传播》2016年第1期。
张宗登、鲁经文:《基于地域文化主题的产品叙事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6年第12期。
赵刘:《旅游景观的嬗变与视觉范式的转向》,《旅游学刊》2011年第8期。
赵旭东:《原生态、现代世界与文化自觉之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8期。
赵屹:《“手工艺”概念辨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赵毅衡:《单轴人:后期现代的符号危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赵毅衡:《异化符号消费:当代文化的符号泛滥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0期。
赵毅衡:《展示:意义的文化范畴》,《四川戏剧》2015年第4期。
郑茜:《“原生态”批判——对话人类学家翁乃群教授》,《中国民族》2011年第1期。
支宇:《“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8期。
种海峰:《全球化境遇中的文化乡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周志强:《景观化的中国——都市想象与都市异居者》,《文艺研究》2011年第4期。
周中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及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朱世学:《论土家族吊脚楼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祝合良:《如何认识体验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祝昇慧:《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博弈》,《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
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学位论文
金晖:《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荆雷:《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核心价值》,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王亚南:《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祝昇慧:《重归在野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与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