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安宝:《“不在地主”与城乡关系——以租佃关系为视角的个案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卞利:《论时清时期的民间规约与社会秩序》,《明清史研究》2019年第1期。
卞悟(秦晖):《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8期。
曹树基:《传统中国地权问题再讨论——对刘志相关批评的回应》,《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5期。
曹树基:《典地与典租:清代闽南地区的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清史研究》2019年第4期。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陈翰笙:《广东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
陈翰笙:《租佃制度》,转引自《中国经济年鉴(上)》,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陈秋坤:《清代台湾地权分配与客家产权——以屏东平原为例(1700—1900)》,《历史人类学学刊》2004年第2期。
陈瑞:《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陈胜强:《论清代土地绝卖契约中的中人现象》,《民间法》2011年第1期。
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邓正来:《自由主义社会理论——邓正来解读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丁骞:《民国时期中国地权分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8。
段荫寿:《平湖农村经济之研究》,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
樊树志:《传统农业与小农》,《学术月刊》1989年第3期。
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契约的思考》,《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
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方行:《清代佃农的中农化》,《中国学术》2000年第2辑。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方行:《清代前期的土地产权交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方行:《清代租佃制度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费孝通:《乡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小红:《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评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冯紫岗:《嘉兴县农村调查》,国立浙江大学、嘉兴县政府1936年版。
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岳麓书社1994年版。
顾倬:《江苏无锡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第四区)》,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
贵州省编辑组编:《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郭汉鸣、洪瑞坚:《安徽省之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中央政治学院地政学院研究报告之五》,正中书局1937年版。
郭松义:《清代的自耕农和自耕农经济》,《清史论丛》(2009年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社会科学杂志》1932年第2期。
韩德章:《浙西农村之租佃制度》,《社会科学杂志》1934年第1期。
郝秉键:《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何国蕊等:《国家儒家伦理思想对财产权利制度的影响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何莉萍:《从“二五减租”运动看民国时期土地政策之实施》,《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洪亮吉:《意言·生计篇》,《洪北江诗文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
江太新:《论福建押租制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
靳涛:《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经君健:《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历史地位——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柯荣柱:《制度与经济增长:阿西莫格鲁(Acemoglu)与新政治经济学思想简介》,天则经济所340次双周学术论坛,2007年。
李必樟:《清代(1644—1911)物价的长期趋势》,《上海经济研究》1983年第2期。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清华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土地转租问题探讨》,《史林》2006年第3期。
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
李力:《清代民间土地契约对典的表达及其意义》,《金陵法律评论》2006(春)。
李龙潜:《清代广东土地契约文书中的几个问题》,转引自《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李三谋、李震:《民国前中期土地租佃关系的变化》,《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李三谋:《民国前中期土地贸易之特征》,《中国农民》1998年第2期。
李文海,夏明方等:《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中、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文治:《把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变化作为考察某些历史问题的中心线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李文治:《论清代前期的土地占有关系》,《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
李文治《再论地主制经济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李学昌主编:《20世纪常熟农村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版。
刘军、王询:《中国南北方汉族居住区宗族聚居的地域差异》,《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地权集中趋势及其特点——30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刘克祥:《近代四川的押租制与地租剥削》,《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刘秋根:《清代典当业的法律调整》,《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
刘逖:《前近代中国总量经济研究(1600—1840):兼论安格斯·麦迪森对明清GDP的估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龙登高、龚宁、孟德望:《近代公共事业的制度创新:利益相关方合作的公益法人模式——基于海河工程局中外文档案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龙登高、何国卿:《土改前夕地权分配的检验与解释》,《东南学术》2018年第4期。
龙登高、林展、彭波:《典与清代地权交易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龙登高、彭波:《近世佃农的经营性质与收益比较》,《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龙登高、王明、黄玉玺:《公共品供给的微观主体及其比较——基于中国水运基建的长时段考察》,《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
龙登高、王正华、伊巍:《传统民间组织治理结构与法人产权制度——基于清代公共建设与管理的研究》,《经济研究》2018年第10期。
龙登高、温方方、邱永志:《典田的性质与权益——基于清代与宋代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龙登高、温方方:《传统地权交易形式辨析——以典为中心》,《浙江学刊》2018年第4期。
龙登高、温方方:《论中国传统典权交易的回赎机制——基于清华馆藏山西契约的研究》,《经济科学》2014年第5期。
龙登高:《从平均地权到鼓励流转》,《河北学刊》2018年第3期。
龙登高:《地权交易:融通需求与维系产权的取向》,中国工商业、金融史的传统与变迁——十至二十世纪中国工商业、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龙登高:《地权交易与生产要素组合:1650—1950》,《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龙登高:《地权市场与资源配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龙登高:《历史上中国民间经济的自由主义朴素传统》,《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
龙登高:《清代地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
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论纲》,《中国农史》2020年第2期。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罗海山:《传统中国的契约:法律与社会——以土地买卖、典当契约为对象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罗仑、景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5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莫宏伟:《近代中国农村的永佃权述析——以苏南为例》,《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倪静雯:《清末山东农村家族财产代际传递研究——以广饶杜氏家族地契、分家书和继单为例》,《中国农史》2013年第6期。
宁波:《清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特点之一——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农业推广部:《南昌全县农村调查报告》,江西省农业院专刊,1935年。
彭文宇:《清代福建田产典当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乔启明、蒋杰:《抗战以来各省地权变动概况》,农业促进委员会1942年版。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金陵大学:农林丛刊,1926年。
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秦晖:《传统中国的乡村基层控制》,转引自[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秦勇:《古代不动产亲邻先买权的经济分析》,《甘肃农业》2005年第2期。
邱建立:《民国时期租栈制度在苏南的运作——以苏州、松江的若干租栈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何鹏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清)阿桂等:《大清律例·刑律》,中华书局2015年版。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1989年版。
施由民:《清代江西的土地租佃与买卖初探》,《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7年。
史建云:《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三)》,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史建云:《彭慕兰著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舒仁德:《记一套清雍正至中华民国年间的系列地契》,《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10期。
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四川省档案馆编著:《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苏汝江:《昆阳农村经济之研究》,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专题研究之一(手稿)。
孙钦良:《地契大观园:补契、老契、换契》,《洛阳晚报》2010年5月20日。
唐文基:《关于明清时期福建土地典卖中的找价问题》,《史学月刊》1992年第3期。
陶希圣:《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食货月刊复刊》1971年第1期。
汪柏树:《坚持以徽读徽——解读民国徽州土地卖契中的当、卖及典卖之典》,《黄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王恩荣:《安徽的一部——潜山农民状况》,《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8月。
王家范,《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2期。
王建革:《人口、生态与地租制度》,《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小嘉:《从二五到三七五:近代浙江租佃制度与国民党浙江二五减租政策的嬗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韦森:《惯例的经济分析——演化博弈论制度分析的新进展》,天益网·天益思想库,2006年。
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韦森:《习俗的本质与生发机制探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魏金玉:《清代押租制度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吴欣:《明清时期的“中人”及其法律作用与意义——以明清徽州地方契约为例》,《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
伍若贤:《清代民国珠江三角洲的乡族田与二路地主》,《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向松祚:《张五常经济学》,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
萧振亚:《萧山县租佃制度》,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
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
谢肇华:《清代实物定额租制的特点及其影响》,《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邢丙彦:《民国时期松江地主收租组织的地租形态与货币折租》,《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修朋月、宁波:《清代社会乡绅势力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祖澜:《乡村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法学家》2010年第6期。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薛人:《河北临城县农村概况》,《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1936年。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杨国桢:《清代闽北土地文书选编(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杨立新:《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杨瑞龙、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杨士泰:《清末民国地权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小凯,John Wiley & Sons:《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民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小凯:《民国经济史》,《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仆佃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应廉耕:《四川省租佃制度》,中国农民银行四川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第7号,1941年。
尤建霞:《苏州的地主与农民》,《苏州文史资料》(1—5辑),1990年。
游海华:《清末至民国时期赣闽粤边区农业变迁与转型》,《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于建嵘:《乡村自治:皇权、族权和绅权的联结——清末乡村社会政治特征的诠释》,《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
俞如先:《民间典当的中人问题:以清至民国福建闽西为视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翟家骏:《身份与财产:比较法视野下的分家析产习惯》,《清华法治论衡》,2017年。
张介人:《清代浙东契约文书辑选(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历史文献整理系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介人:《清代浙东契约文书辑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佩国:《地权、家族、村落》,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张五常:《佃农理论》,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张五常:《经济解释》,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张研:《18世纪前后清代农家生活消费的研究》,《古今农业》2005年第4期。
张研:《关于清代族田分布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张研:《清代江南收租机构简论》,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张研:《清代族田和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一平:《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地权结构的变动》,《中国农史》2011年第3期。
张应强、王宗勋主编:《清水江文书(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占力:《明清时期绅士阶层在宗族保障中的作用探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地权分散过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赵冈:《地权分配之太湖模式再检讨》,《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赵冈:《论一田两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赵冈:《清代前期地权分配的南北比较》,《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赵冈:《清末兰溪的地权分配》,《浙江学刊》2008年第1期。
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赵冈:《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分配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赵晓力:《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期。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郑北林:《租栈浅析》,《史学集刑》1990年第3期。
郑振满:《明清时期闽北乡族地主经济》,《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郑振满:《清至民国闽北六件“分关”的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
中国农民银行:《四川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7号》,1941年。
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银行简介》,1987年印行。
衷海燕:《士绅、乡绅与地方精英——关于精英群体研究的回顾》,《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周荣:《永佃权与清代农民生活》,《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朱继胜:《瑶族习惯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中译本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岁有生、王奇生译,中华书局2013年版。
[美]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王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美]阿里斯:《技术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美国经济评论》1953年第5期。
[美]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中国通史》,王志超、武婵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卜凯:《中国农场经济》,张履鸾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41年版。
[美]步德茂:《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十八世纪中国财产权的暴力纠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年版。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美]弗鲁博顿、[德]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人民出版2006年版。
[美]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5年版。
[美]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2007年。
[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丁建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米契尔:《商业循环问题及其调整》,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美]塞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经济译文》1995年第4期。
[美]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易宪容译,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美]赵冈:《永佃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日]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日]村松祐次、邢丙彦:《清末民初江南地主制度文书研究》,《史林》2005年第3期。
[日]村松祐次:《近代江南的租栈——中国地主制度的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日]滋贺秀三、寺田浩明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日]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转引自王亚新等编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英文文献
Andreu Mas-colell,Michael D.Whinston and Jerry R.Green.Microeconomic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Angus Deaton,Guy Laroque.Housing,Land Prices,an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6(2): 87-105.
Buck.Chinese Farm Econom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0.
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 and James Robinson.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2005.
Duara,Prasenjit.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ford,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Francoise Forges.Equilibria with Communication in a Job Market Exampl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105(2): 375-398.
George C.S.Lin,Samuel P.S.Ho.The State,Land System,and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5,95(2): 411-436
Hardin,Russell.Collective Action.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
Hart and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 cal Economy,1990,Vol 98: 1119-1158.
Ho,ping-ti(何炳棣),Studies on Population of China,1365-1953.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James Kai-sing Kung.Choice of Land Tenure in China: The Case of a County with Quasi-Private Property Right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2,50(4): 793-817.
Justin Yifu Lin.Endowments,Technology,and Factor Markets: A Natural Experiment of Induce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rom China's Rural Reform.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2): 231-242.
Maddison,Augus.Dynamic Forces i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Long-run Comparative view.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Madeleine Zelin.The Rights of Tenants in Mid-Qing Sichuan: A Study of Land-Related Lawsuits in the Baxian Archives.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ay 1986,No.3.
Martin J.Osborne.An Introduction toGame Theory.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2005.
Mark Elrì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M.Aoki,Y.Hayami,Communities and Marke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Mussa,M.and S.Rosen.Monopoly and Product 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8(18): 1191-1220.
North,Douglass C.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W.W.Norton,1981.
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Institution change and performa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North,Douglass C.John Joseph Wallis,Barry R.Weingast,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Russell,Conrad.The Causes of the English Civil War.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Shen,Zhijia(沈志佳),Zouping,1911-1949: a Social and Politi cal History,Thesis(Ph.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7.
Skinner,G.William.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4-65,24(1): 3-44; 24(2):195-228; 24(3): 363-99.
Thomas M.Buoye.Manslaughter Markets,Moral Economy: Violent Dis putes over Property Right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Yang Yao.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Lease Market in Rural China.Land Economics,2000,76(2): 252-266.
Van Zanden,Jan L.The Rise and Decline of Holland's Economy.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