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曹树基、潘星辉、关龙兴:《石仓契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秋坤辑:《万丹李家古文书》,“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11年版。
东北局宣传部:《东北农村调查》,1946年版。
范朝灯:《范氏大族谱》,创译出版社1972年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版。
冯紫岗:《嘉兴县农村调查》,《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郭汉鸣、洪瑞坚:《安徽省之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国民政府主计处:《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37年版。
洪丽完:《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古文书研究与导读:道卡斯族崩山八社与柏瀑拉族四社》,台中县立文化中心2002年版。
洪瑞坚:《自耕农与佃农之比较——江苏淮阴等十二县之调查研究》(1937年),《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年版。
金一清:《中国土地契约文书集》,明代史研究室1975年版。
刘泽民:《大甲东西社古文书》,“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3年版。
刘泽民:《大甲西社古文书》,“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1年版。
刘泽民:《关西坪林范家古文书集》,“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3b年版。
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1931年),《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秦翊:《农村信用与地权异动关系的研究——江宁县第一区农村调查报告》(1934年),《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苏汝江:《昆阳农村经济之研究》,《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上)(1932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私法物权编》,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版。
谭棣华、冼剑民:《广东土地契约文书(含海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6年版。
王万盈:《清代宁波契约文书辑校》,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汉林:《丹阳农村经济调查》,《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上)(193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郑焕明:《古今土地证集藏》,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刑科题本租佃关系史料之一: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上)(193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辑部:《闽南契约文书综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编辑部1990年版。
中华民国主计部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848年版。
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黄山书社1993年版。
中文文献
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卜松竹:《广东人最早发明生物防治技术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广州日报》2010年9月16日。
蔡继明:《“三权分置”:农村改革重大制度创新》,《农家顾问》2016年第12期。
蔡银寅:《农地规模与经济效率:地权和交易成本约束下的农业生产及农民的选择》,《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第16期。
曹树基、李楠、龚启圣:《“残缺产权”之转让:石仓“退契”研究(1728—1949)》,《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曹秀华:《试论十六世纪以来江南农村租佃制兴盛成因》,《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
钞晓鸿:《本世纪前期陕西农业雇佣,租佃关系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陈朝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功能作用,权能划分与制度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
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央研究院1933年版。
陈秋坤:《清代台湾土著地权——官僚、汉佃与岸里社人的土地变迁1700—18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年版。
陈卫星:《清代民田地权流转的形态及法律规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陈艳红:《对东北地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运栋:《台湾的客家人》,台原艺术文化基金会1989年版。
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陈志红:《清代典权制度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戴天放:《“鱼鳞册”制度对农村土地产权的完善及促进土地流转的借鉴》,《农业考古》2008年第3期。
丁骞:《近代中国的地权分配》,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8年。段文斌:《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对贫困地区土地撂荒问题的调查》,《调查与决策》2008年第7期。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江太新:《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方行:《清代前期的土地产权交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方行:《清代租佃制度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方行:《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方中友:《农地流转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高元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中华书局2017年版。
侯建新:《富裕佃农:英国现代化的最早领头羊》,《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侯璐:《凝结在地权中的农民多重权益》,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9年。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正波:《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农村地权分散原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黄和亮:《林地市场与林地市场化配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黄少安、孙圣民、宫明波:《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黄贤金、哈瑞柯尼克、卢本鲁尔特、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理分析》,《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纪丽娟:《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贾贵浩:《论1912—1937年河南租佃制度的特点》,《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贾生华、田传浩:《农地租赁市场与农业规模经营——基于江,浙,鲁地区农业经营大户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姜茂坤:《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中国农史》1986年第3期。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三》,《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佃农经营:以温江为例》,《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李俊喜:《我国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中国国情国力》1993年第2期。
李力:《清代民间土地契约对于典的表达及其意义》,《金陵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
李明月:《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李文治:《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经济史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林刚:《中国他物权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刘高勇:《论清代田宅“活卖”契约的性质——与“典”契的比较》,《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
刘和惠、汪庆元:《徽州土地关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刘恒中:《论中国大发展:八亿农民变市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龙登高:《地权交易与生产要素组合:1650—1950》,《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龙登高:《地权市场与资源配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龙登高、林展、彭波:《典与清代地权交易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龙登高、彭波:《近世佃农的经营性质与收益比较》,《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龙登高:《清代地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龙登高、任志强、赵亮:《近世中国农地产权的多重权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龙登高、温方方:《传统地权交易形式辨析——以典为中心》,《浙江学刊》2018年第4期。
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论纲》,《中国农史》2020年第2期。
罗必良、万燕兰、洪炜杰、钟文晶:《土地细碎化,服务外包与农地撂荒——基于9省区2704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19年第7期。
罗洪洋:《清代黔东南锦屏苗族林业契约之卖契研究》,《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罗仑、景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5年版。
罗明哲:《日据以来土地所有权结构之变迁》,《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92年版。
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史建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燕云:《吐鲁番出土租佃与买卖葡萄园券契考析》,《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闵桂林:《农村土地产权回归农民的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聂辉华、李文彬:《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彭波:《论耕者有其田之变迁》,未刊稿,2009年。
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彭美玉:《中国农地制度多样性一般均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
秦晖、彭波:《中国近世佃农的独立性研究》,《文史哲》2011年第2期。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曲福田、陈海秋:《土地产权安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9期。
任志强:《明清时期土地四至的确定及界址的纷争》,《求索》2009年第10期。
邵玉君:《从金融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农地产权及地权交易》,《中国储运》2014年第9期。
施添福:《清代台湾竹堑地区的聚落发展和形态》,《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92年版。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佃农的土地经营及地租负担》,《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自耕农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谭淑豪、曲福田:《土地细碎化对中国东南部水稻小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第12期。
田开春、郁峥嵘:《明晰土地产权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童广俊、张玉:《试论清代,民国时期冀中农村土地买卖中的契约精神——以束鹿县张氏家族土地买卖契约为例》,《河北法学》2006年第8期。
《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机化的必备条件》,《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年12月12日。
王能应:《中国经济史上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王青:《土地市场运行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魏明孔:《中国地主制经济研究的新动向》,《光明日报》2000年5月19日。
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文贯中:《土地制度必须允许农民有退出自由》,《社会观察》2008年第11期。
闻鸣:《清代地权上的交易安排与现代金融工具的相似性》,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6年。
乌廷玉:《中国租佃关系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吴玉琴:《解放前江苏省的租佃关系探讨》,《中国农史》1997年第1期。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冼剑民:《从契约文书看明清广东的土地问题》,《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
肖飞、张光宏:《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效率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肖卫东、梁春梅:《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内涵,基本要义及权利关系》,《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1期。
谢冬水:《基于比较历史和制度分析的土地集中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徐颖君:《“民工荒”与劳动力就业难——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9期。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杨立新、尹艳:《我国他物权制度的重新构造》,《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杨小凯、黄有光、张玉纲:《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姚洋:《小农与效率——评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姚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叶春辉、许庆、徐志刚:《农地细碎化的缘由与效应——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学解释》,《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9期。
俞海、黄季焜、张林秀:《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俞江:《“契约”与“合同”之辨——以清代契约文书为出发点》,《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袁铖:《人地矛盾化解: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关键》,《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张纯宁:《明代徽州散件卖契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功大学,2003年。
张光宏:《产权制度效率分析》,《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5期。
张海洋:《人口密度与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生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张红宇:《准确把握农地“三权分置”办法的深刻内涵》,《农村经济》2017年第8期。
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清俐:《以适度规模经营治理土地抛荒—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17日。
张五常:《佃农理论》,易宪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张研:《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
张永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乡村租佃制度及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4年。
张振国:《中国传统契约意识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赵德起:《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8年。
赵冈、陈钟毅:《中国农业经济史》,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版。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赵冈:《从制度学派的角度看租佃制》,《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赵冈:《简论鱼鳞图册》,《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赵冈:《论“一田两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赵冈:《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赵冈:《永佃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赵红军:《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亮:《劳动力与土地的动态结合——中国历史上农村要素的动态配置机制及其启示》,《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赵亮:《土地租佃与经济效率》,《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第2期。
赵晓力:《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期。
赵赟:《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周翔鹤:《清代台湾的地权交易:以典契为中心的一个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周应堂、王思明:《中国土地零碎化问题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11期。
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季陶达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俄]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张履鸾等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成城出版社1941年版。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乔启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美]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段毅才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费方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科斯、[美]阿尔钦、[美]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美]科斯、[美]哈特、[美]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韦林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诺斯、[美]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美]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胡企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美]曾小萍、[美]欧中坦、[美]加德拉:《早期近代中国的契约与产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岸本美绪:《明清时代的“找价回赎”问题》,《中国法制史考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速水佑次郎、[美]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郭熙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日文文献
村松祐次:《近代江南の租栈——中国地主制度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
松田吉郎:《台灣の水利事業と一田両主制——埔價銀·磧地銀の意義》,《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1992年版。
英文文献
A.Digby and C.H.Feinstein,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London: Macmillan,1989.
A.G.Nelson and W.G.Murray,Agricultural finance,Wiley,1967.
A.Luporini and B.Parigi,“Multi-task sharecropping contracts: the Italian Mezzadria”,Economica,Vol.63,1996.
A.Rubinstein,“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Vol.50,No.1,1982.
B.Klein and K.B.Leffler,“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Politi cal Economy,Vol.89,No.4,1981.
B.R.Mitchell,British histori cal statis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C.Bell and P.Zusman,New approaches to the theory of rental contracts in agriculture,Washington,D.C.: World Bank,1979.
C.H.H.Rao,“Uncertainty,entrepreneurship,and sharecropping in India”,The Journal of Politi cal Economy,Vol.79,No.3,1971.
Chiu-Kun Chen,Sale of Land in Chinese Law,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Vol.5,2009.
Chris Briggs and Jaco Zuijderduijn,Land and Credit: Mortgages in th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an Countryside,Springer,2018.
Chris Briggs,Mortgages and the English Peasantry c.1250-c.1350,Land and Credit,Springer,2018.
C.J.Bliss and N.Stern,Palanpur: The economy of an Indian village,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C.Pant,Tenancy in semi-arid tropi cal villages of South India: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n cropping patterns and input use,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1981.
C.Shapiro,“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8,No.4,1983.
D.J.Chappell,An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Macdonald & Evans Ltd.,1980.
D.M.Kreps,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 cal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Douglas W.Allen and D Lueck,The nature of the farm: Contracts,risk,and organization in agriculture,Cambridge,Mass.: MIT Press,2002.
E.Boserup,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growth,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5.
G.D.Jaynes,Economic theory and land tenure,Rural labor markets in Asia: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Employment and Wag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Giovanni Federico,Feeding the world: an economic history of agriculture,1800-2000,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Giuseppe De Luca and Marcella Lorenzini,Not only land: mortgage credit in central-northern Italy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Land and Credit,Springer,2018.
G.Zhao,Man and land in Chinese history: an economic analysi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ans P.Binswanger-Mkhize,W.Graeme Donovan and World Bank.,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sues and options,Washington,D.C.:World Bank,1987.
H.Demsetz,“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The American Eco nomic Review,Vol.57,No.2,1967.
H.P.Binswanger and M.R.Rosenzweig,“Behavioural and material determinant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agriculture”,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22,No.3,1986.
Imogen Wedd,Mortgages and the Kentish Yeoma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Land and Credit,Springer,2018.
J.D.Reid,“Sharecropping as an understandable market response: The post-bellum south”,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3,No.1,1973.
J.E.Stiglitz,“Incentives and risk sharing in sharecropping”,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41,No.2,1974.
J.J.Laffont and M.S.Matoussi,“Moral hazard,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sharecropping in El Oulja”,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2,No.3,1995.
J.K.Horowitz,R.E.Just and S.Netanyahu,“Potential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of game theory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78,No.3,1996.
J.R.Hicks and S.J.R.Hicks,The theory of wages,London: Macmillan,1966.
J.Roumasset,“The na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Vol.26,No.2,1995.
J.R.Shepherd,“Rethinking tenancy: explain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30,No.3,1988.
JulietGayton,Mortgages Raised by Rural English Copyhold Tenants 1605-1735,Land and Credit,Springer,2018.
J.W.Esherick,“Number games: A note on land distribution in prerevolutionary China”,Modern China,Vol.7,No.4,1981.
K.Chao,“Tenure systems in traditional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31,No.2,1983.
K.Otsuka,S.Suyanto,T.Sonobe and T.P.Tomich,“Evolution of land tenure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agroforestry: Evidence from customary land areas of Sumatra”,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25,No.1,2000.
K.Pomeranz,“Land markets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Continuity and Change,Vol.23,No.1,2008.
L.G.Arrigo,“Land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China: The Buck Survey Revisited”,Modern China,Vol.12,No.3,1986.
Manabendu Chattopadhyay and Atanu Sengupta,“Farm size and productivity: A new look at the old debate”,Economic and Politi cal Weekly,1997.
Mats Olsson and Patrick Svensson,“Agricultural growth and institutions:Sweden,1700-1860”,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Vol.14,No.2,2010.
M.Eswaran and A.Kotwal,“A theory of contractual structure in agricultur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5,No.3,1985.
M.R.Carter and Y.Yao,Specialization without regret: Transfer rights,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and investment in an industrializing economy,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9.
O.E.Williamson,“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2,No.2,1979.
P.Dubois,“Moral hazard,land fertility and sharecropping in a rural area of the Philippin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8,No.1,2002.
P.F.Dale and J.D.McLaughlin,L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An introduc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dastral probl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larendon press,1988.
P.Laslett,The world we have lost: Further explored,Psychology Press,2000.
R.Eastwood,M.Lipton and A.Newell,Farm size,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Oxford,UK: Elsevier.2010.
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Wiley Online Library,1960.
R.H.Day,“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 cal change and the demise of the sharecroppe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7,No.3,1967.
Roger J Goebel,“Reconstructing the Roman law of real security”,Tul.L.Rev.,Vol.36,1961.
R.Radner,“Monitoring cooperative agreements in a repeated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Vol.49,No.5,1981.
T.Zhang,“Property Rights in Land,Agricultural Capitalism,and the Relative Decline of Pre-Industrial China”,San Diego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13,2011.
W.Hallagan,“Self-selection by contractual choice and the theory of sharecropping”,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No.2,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