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集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江苏省实业司编,1913年版。
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李煦奏折》,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6年版。
《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原载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司法行政部1930年5月印行。
《清代的旗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9年版。
《荣家企业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台湾私法物权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九辑,孔昭明,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刑科题本)《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乾隆刑科题本租佃关系史料之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华书局1982年版。
《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金陵大学经济系印行,1936年。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第三册),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经济年鉴》,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中国经济年鉴》(1935年续编),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中文论文著作
卞利:《清代前期江西赣南地区的押租制研究》,《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滨岛敦俊:《试论明末东南诸省的抗、欠租与铺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3期。
蔡继明、方草:《对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清、民国时期(第六卷)》,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第五卷)》,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曹树基:《两种“田面田”与浙江的“二五减租”》,《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陈恒力:《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版。
陈秋坤:《十九世纪初期土著地权外流问题——以岸里社的土地经营为例》,陈秋坤、许雪姬:《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论文集》。
陈秋坤:《清代台湾土著地权——官僚、汉佃与岸里社人的土地变迁1700—1895》,“中央”研究院2008年版。
陈秋坤:《清代台湾土地占垦与地权分配》,《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2008年。
陈太先:《成都平原租佃制度之研究》,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版。
陈争平:《近代中国手纺业的三次大抗争》,《中国经济史探索:陈争平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李文海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慈鸿飞:《民国江南永佃制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日]村松祐次、邢丙彦:《清末民初江南地主制度文书研究》,《史林》2005年第3期。
丁萌萌:《演化博弈论视角下的永佃制变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董蔡时:《永佃制研究》,《董蔡时学术论文选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樊树志:《农佃押租惯例的历史考察》,《学术月刊》1984年第4期。
樊树志:《十一至十七世纪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范金农:《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范如国:《制度演化及其复杂性》,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方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方行:《清代前期的预租》,《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
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另载于方行《中国封建经济史论稿》,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方行:《清代佃农的中农化》,《中国学术》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方行:《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方行:《清代租佃制度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方行:《清代前期的土地产权交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方行、魏金玉、经君健:《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英文版:Hsiao Tung Fei.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 Chinese,Routledge Kegan & Paul,1981.
冯尔康:《清代押租制与租佃关系的局部变化》,《顾真斋文丛》,中华书局2003年版。原载《南开学报》1980年第1期。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中华书局2007年版。
高王凌:《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
高王凌:《地租征收率的再探讨》,《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第一卷)》,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耿元骊:《宋代“田制不立”新探》,《求是学刊》2009年第36(4)期。
龚六堂:《动态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何炳棣:《明清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何国卿:《传统农地押租制多重功能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2年。
何梦蕾:《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之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
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中华书局2005年版。
侯璐:《凝结在地权中的农民多重权益》,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9年。
黄冕堂:《论清代的货币地租》,《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贾丽英:《汉代“名田宅制”与“田宅逾制”论说》,《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
江太新:《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
江太新:《论预租制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江太新:《论福建押租制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江太新:《对清代土地关系变化的新认识》,《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瞿明宙:《中国农田押租底进展》,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版。原载《中国农村》1935年第14期。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三》,《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李伯重:《唐初至清中叶江南人口的变化——答陈意新 〈节育减缓了江南人口的增长?〉》,《中国学术》第7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李伯重:《“江南地区”之界定》,李伯重,《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王湘云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李伯重:《19世纪初期华亭—娄县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李德英:《从成都平原租佃纠纷个案论押租制的双重意义》,《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德英:《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李德英:《成都平原的佃农经济》,蔡继明、邝梅主编,《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恒全:《汉代限田制说》,《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
李金铮、邹晓昇:《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李三谋、李震:《清代永佃权性质重探》,《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李文治:《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刘承涛:《民国民法·永佃权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刘克祥:《近代四川的押租制与地租剥削》,《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刘淼:《土地关系与农村社会》,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永成:《清代前期佃农抗租斗争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刘永成:《清代前期的农业租佃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刘永成:《中国租佃制度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刘泽民:《大甲东西社古文书》,“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3年版。
龙岱、林顿:《清代四川押租制的起源及其背景》,《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2期。
龙登高:《11—19世纪中国地权市场分析》,《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
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到十九世纪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龙登高:《地权交易:融通需求与维系产权的取向》,《中国工商业、金融史的传统与变迁——十至二十世纪中国工商业、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龙登高:《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的历史转变:中国经济史视角的理解》,“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题演讲,2007年。
龙登高:《地权市场与资源配置:基于清代地权交易案例的解释》,《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政治大学与“中央”研究院2008年版。
龙登高:《清代地权交易的多样化发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龙登高:《地权交易与生产要素组合:1650—1950》,《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龙登高:《朴素的经济自由主义取向——中国民间经济与基层社会的管理传统流变》,《上海论坛》2011年第5期。
龙登高:《地权市场与资源配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龙登高:《中国传统地权制度论纲》,《中国农史》2020年第2期。
龙登高、彭波:《近世佃农经营的性质与收益比较》,《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龙登高、任志强、赵亮:《近世中国农地产权的多重权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龙登高、温方方:《传统土地制度演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5日第9版。
吕国桢:《荒地闯出百万年薪——15个年轻人的希望故事》,《商业周刊(台湾)》第1043期,2007年11月25日。
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茆荣华、王佳:《论押租》,《法学》2003年第6期。
闵宗殿:《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中国农史》1984年第3期。
闵宗殿:《江苏稻史》,《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欧学芳:《四川郫县实习调查日记》,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
彭文和:《湖南湖田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
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李文通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乔启明、蒋杰:《抗战以来各省地权变动概况》,李文海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秦和平:《凉山彝区近代土地租佃及押租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全汉昇、王业键:《清代的人口变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册,1961年。
宋秀元:《从乾隆刑科题本看清代押租制》,《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4期。
田炯权:《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的米谷市场和商品流动》,《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王昉:《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制度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昉:《传统中国社会中租佃制度对产出的作用分析——基于德怀特·希·帕金斯视角的研究》,《财经研究》2006年第3期。
王昉:《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演变——以租佃制度为中心的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王加华:《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考》,《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
王建革:《人口、生态与地租制度》,《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魏金玉:《清代押租制度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温方方:《传统中国土地契约多样性分析——基于合约理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1期。
闻鸣:《地权市场的“金融性”解释——基于清代地权市场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6年。
闻鸣、侯璐:《清代地权交易安排与现代金融工具的相似性》,《中国工商业、金融史的传统与变迁——十至二十世纪中国工商业、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乌廷玉:《中国租佃关系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谢冬水:《永佃制的结构、演化及对现实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谢美娥、江长青、何淑宜:《评李伯重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00—1850)〉》,《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30期,2002年。
徐畅:《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居地主述析》,《文史哲》2002年第4期。
徐美银:《永佃制的起源:演化博弈理论的解释》,《中大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徐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押租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杨国桢:《论中国永佃权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杨际平:《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杨际平:《〈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 再商榷——兼答薛政超同志》,《中国农史》2010年第2期。
杨勇:《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
应廉耕:《四川省租佃制度》,李文海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于振波:《张家山汉简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汉代的实施情况》,《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弛:《永佃制的法律经济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张湖东:《权利自由切分与交换——中国传统土地交易再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3期。
张金光:《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张家山汉简与秦简比较研究之一》,《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张少筠、慈鸿飞:《清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永佃权政策的演变——以国家和福建地方互动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11年第1期。
张研:《对中国历史上人口问题的思考》,中央政策研究室,2001年。
张研:《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黄山书社2008年版。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章有义:《康熙初年江苏长洲三册鱼鳞簿所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赵冈:《人口、垦殖与生态环境》,《中国农史》1996年第15期。
赵冈:《从制度学派的角度看租佃制》,《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地权分散过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赵冈:《地权分配之太湖模式再检讨》,《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赵冈:《永佃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赵冈:《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赵冈:《论“一田两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
赵俪生:《均田制的破坏》,《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赵亮、龙登高:《土地租佃与经济效率》,《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第2期。
赵亮、龙登高:《地权交易、资源配置与社会流动——以19世纪台湾范家土地交易与家族兴衰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赵晓力:《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2期。
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周远廉:《清代租佃制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子良:《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朱绍侯:《论汉代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中文译著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复杂地权的代价:以中国的两个制度为例》,《清华法学》2012年第1期。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英]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苏联]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易宪容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外文论文著作
Alchian A.,Demsets H.,“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1972.
Braudel.F.,“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ies”.Vol. 1: The Structure of Everyday Life(English version).Fontana Press,1985.
Cass D.,“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5,32(32).
Cheung S.N.S.,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文版: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Cheung S.N.S.,“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26,No.1(Apr.,1983).中文版: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New Series,Nov.1937,4(16).
Coase 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III.
Fama E.,Jensen M.,“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2).
Fama E.,Jensen M.,“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2).
Fisher I.,“The Theory of Interest: as determined by impatience to spend income and opportunity to invest it”,New York:The Macmillan Co.中文版:[美]菲歇尔:《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Grossman S.,Hart O.,“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Hart O.,Moore J.,“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
Jensen M.,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1976.
Kahneman D.,Knetsch J.L.,Thaler R.H.,“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Coase Theore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6).
Montet C.,Serra D.,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中文版:[法]克里斯汀·蒙特、丹尼尔·塞拉:《博弈论与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North D.C.,Thomas R.P.,“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Pitt Build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文版:[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1967.
Pomerantz K.,“Land Markets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Continuity and Change,2008,Vol.23,Special Issue 1.
Smith J.M.,“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Thaler R.H.,“Toward a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1980,1(1).
Tversky A.,Kahneman D.,“Loss 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 A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4).
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Free Press.中文版:[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Young H.P.,Individual Strategy and Social Structure: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Institutions,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中文版:[美]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Zelin M.,Ocko J.,Gardella R.,Contract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中文版:[美]曾小萍、欧中坦、加德拉编:《早期近代中国的契约与产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浜島敦俊:《北京図書館蔵 「莆阳谳牍」 簡紹——租佃関係を中心に》,《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1983年第32卷第1號。
松田吉郎:《台湾の水利事業と一田両主制——埔価銀·碛地銀の意義》,陈秋坤、许雪姬:《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论文集》。
电子文献
刘英团:《农民土地财产权需要立法保障》,http://haiwai.people.com.cn/n/2012/0110/c232604-16664767.html,2012-01-10/2020-11-12。
新华网:《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资本下乡”》,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215/c70846-20488950.html,2013-02-15/2020-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全国年度统计报告(1978—2019)》,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20-11-12。
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12-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332767.htm,2013-01-31/2020-11-12。
古籍
(明)黄卬:《锡金识小录》,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明)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
(明)杨循吉:嘉靖《吴邑志》,少陵出版社2000年版。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清)佚名:《沈氏农书》,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中华书局2001年版。
(清)方浚颐:《梦园丛说内篇》,光绪刻本。
(清)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顾震涛编著:《吴门表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郭琇修,屈运隆编:康熙《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0册。
(清)何石安、魏源辑:《重刊蚕桑图说合编》序,道光重刊本。
(清)姜皋:《浦泖咨农》,道光十四年刻本。
(清)姜顺蛟、叶长扬修著:乾隆《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1编,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清)李调元:《卖田说》,《童山文集补遗(一)》,《丛书集成初编》。
(清)齐学裘:《见闻随笔》,上海古藉出版社1996年版。
(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