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汉语方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方言语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方言语法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容小视的差异,另一方面,共同语(普通话)语法和历史语法的深入研究需要方言语法研究的支持。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跟方言语音和词汇比较而言,方言语法的差异很小。这是一种误解,让人忽略了对方言语法事实的细致观察。实际上,在南方方言,语法上的差异还是不小的,至少不像过去人们想象的那么小。当然,这些差异大多是表现在一些细节上,但就是这样一些细节,从一个侧面鲜明地映射出方言的特点和个性。比如湖北大冶方言的情意变调
共同语语法和方言语法都是对历史语法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作为整体汉语语法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共同语语法还是历史语法,有的问题光从本身来看,可能看不清楚,如果能将视线投向方言,则可从方言中获得启发,找到问题解决的线索和证据。朱德熙和邢福义等先生关于汉语方言语法的许多研究就是明证。
本《丛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筹划实施并组织编纂,主要收录两方面的成果:一是单点方言语法的专题研究(甲类),如《武汉方言语法研究》;二是方言语法的专题比较研究(乙类),如《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其中有的是国家或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有的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学术结晶,有的是博士学位论文。就两类成果而言,应该说,当前更需要的是甲类成果。只有把单点方言语法研究的工作做扎实了,调查的方言点足够多了,考察足够深了,有了更多的甲类成果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开展广泛的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才能逐步揭示汉语方言语法及整体汉语语法的基本面貌。
出版本《丛书》,一方面是想较为集中地反映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成果,助推方言语法研究,另一方面,也是想为将来汉语方言语法的系统描写做点基础性的工作。《丛书》能够顺利面世,得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林编辑的全心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丛书》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盼能得到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汪国胜
2021年5月1日
黄晓雪,女,安徽宿松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历史语法和方言语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文》《语言研究》《方言》《汉语学报》《语文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篇。获得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奖励4项。
一 外文文献
Alain,Peyraube.1999 Historical Change in Chinese Grammar,Cahier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28.2.
Alain,Peyraube.(贝罗贝)1991 Syntactic Change in Chinese:On Grammaticalization,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of the Academia Sinica,Taiwan 59.3.
Bybee,J.L,Perkins,R,and Pagliuca,W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 ofthe World(《语法的演化——世界语言的时、体和情态》,陈前瑞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Bybee,Joan L. 1985 Morphology:A study of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 Amsterdam:Benjamins.
Coates,Jennifer.1983 The semantics ofthe modal auxiliaries.London&Canberra:Croom Helm.
Fillmore,C.J.&B.T.S.Atkins 1992 Towards a frame-based organization of the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In Lehrer,A and E.Kittay(eds.)Frames,Fields,and Contrast: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ivón,T. 1990 Syntax:A Functional_ 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2).Amsterdam:Johm Benjamins.
Haspelmath.2003“The geometry of grammatical meaning:semantic maps and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In M.Tomasello(ed.),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vol.2,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Heine,Bernd. 1995 Agent-oriented vs.epistemic modality:some observation on German modals.In Joan Bybee and Suzanne Fleischman(eds.)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Benjamins.
Hopper,Paul J.&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2001 Grammaticaliz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opper,Paul J.and Thompson,Sandra A. 1980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Language Vol,56.
Lai,Huei-ling(赖惠玲)2003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Hakka LAU,《语言暨语言学》第3期。
Langacker,Ronald W. 1998 On subjectification and grammaticization, In Jean-Pierre Koenig(ed.)Discourse and cognition:bridging the gap. Stanford:CSLI.
Lyons,John. 1977 Semantics,vol.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John. 1995 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hun,Marianne 1999 The Languages of Native North Americ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F.R. 1986 Mood and moda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F.R. 1987 The English verb(2nd edn).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Palmer,F.R. 1990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2nd edn)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Palmer,F.R. 1995 Negation and the modals of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In Joan Bybee and Suzanne Fleischman(eds.)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Benjamins.
Sweetser,Eve. 1990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i,James H-Y. 1985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In John Haiman,ed.Iconicity in Syntax.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Talmy,L. 1985 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In T.Shopen(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lmy,L. 1991 Path to Realization: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In L.A.Sutton,C.Johnson,and R.Shields(eds.),Proceedings ofthe1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CA: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Talmy,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2.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
Tillmore,C.J.&B.T.S.Atkins 1992 Towards a trame-based organization ot the lexicon:The semantics ot RISK and its neighbors.In Lehrer,A and E.Kittay(eds.)Trames,Tields,and Contrast: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Ultan,Russell. 1978Toward a typology of substantival possession.In J.H.Greenberg(ed.).
Wu,Zoe. 2002 Wo pao-le ge feikuai and reanalysis of the classifier ge.In Sze-Wing Tang&Chen-Sheng Luther Liu(eds.).On the Formal Way to Chinese Languages.CSLI Publications.
Yung-O Biq 2002 Classifier and Construction:The Interac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3.
Yung-O Biq 2004 Construction,reanalysis,and stance:“V yi ge N”and vari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Pragmatics36.
二 中文文献
安徽省宿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0《宿松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1993《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贝罗贝1986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中国语文》第3期。
贝罗贝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贝罗贝、李明2009汉语意愿动词的历史演变,《汉语史学报》第8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贝先明、向柠2009浏阳方言的介词,载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介词(修订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毕永峨2007远指词“那”词串在台湾口语中的词汇化与习语化,《当代语言学》第2期。
蔡国妹2014闽语莆仙方言处置标记“合”的成因探析,《汉语学报》第2期。
蔡镜浩1990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中国语文》第1期。
蔡维天2010谈汉语模态词的分布与诠释之对应关系,《中国语文》第3期。
曹逢甫1996汉语的提升动词,《中国语文》第3期。
曹广顺1995《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
曹广顺、龙国富2005再谈中古汉语的处置式,《中国语文》第4期。
曹广顺、遇笑容2000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中国语文》第6期。
曹茜蕾2007《汉语方言的处置标记的类型》,《语言学论丛》第36辑。
曹树基1991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文献》第2期。
Christine Lamarre(柯理思)2003从河北冀州方言对现代汉语 [V在+处所词]格式的再探讨,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陈晖2003涟源(桥头河)方言的被动标记,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陈平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陈宝勤1998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辽宁大学学报》第2期。
陈宝勤2004语气助词“在”和“有”的产生与消亡,《汉字文化》第4期。
陈昌仪1991《赣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
陈初生1983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
陈平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陈淑梅2001《鄂东方言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淑梅2006鄂东方言的副词“把”,《汉语学报》第1期。
陈瑶2011“给予”义动词兼做处置标记和被动标记的动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陈玉洁2007联系项原则与“里”的定语标记作用,《语言研究》第3期。
陈泽平2001福州方言的结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语言研究》第2期。
陈泽平2006福州方言处置介词“共”的语法化路径,《中国语文》第3期。
陈章太 李行健主编1996《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
陈前瑞2008《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
储泽祥1998《邵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储泽祥2002“底”由方位词向结构助词的转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崔希亮2003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崔振华1998《益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崔振华2009益阳方言的介词,载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介词(修订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戴浩一1985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Iconicity in Syntax,edited by John Haiman,pp.49 -72.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引文据译文)。
戴浩一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第4期。
戴耀晶1997赣语泰和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邓思颖2004《从南雄珠玑方言看被动句》,《方言》第2期。
邓永红2009桂阳土话的介词,载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介词(修订本)》(2009),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董秀芳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冯春田2000《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嵨谦一、蒋绍愚主编2004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形式与意义——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CmbH。
高福生1999《金瓶梅》里的句尾“着”,《语言文字论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高育花、祖胜利1999中古汉语副词“都”的用法及语义指向,《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高增霞2003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1期。
古川裕2006助动词“要”的语义分化及其主观化和语法化,《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
关键2002“一直”“总”“老”的比较研究,《汉语学习》第3期。
郭锐199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郭锐1997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第3期。
郭锐2015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郭浩瑜2010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把”字句,《语文研究》第3期。
郭浩瑜、杨荣祥2012从“控制度”看处置式的不同语法意义,《古汉语研究》第4期。
郭浩瑜、杨荣祥2016试论早期致使义处置式的产生和来源,《语言科学》第1期。
郭志良1993试论能愿动词的句法结构形式及其语用功能,《中国语文》第3期。
韩启振2011“说不准”的语法化,《汉语学习》第4期。
何洪峰、程明安1996黄冈方言的“把”字句,《语言研究》第2期。
何洪峰、苏俊波2005“拿”字语法化的考察,《语言研究》第4期。
贺阳1992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洪波1998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洪波2004“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中国语文》第3期。
洪波、赵茗2005汉语给予动词的使役化及使役动词的被动介词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
侯精一主编2002《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明扬1981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第6期。
胡明扬1988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汉语学习》第6期。
胡明扬2003“着”、“在那里”和汉语方言的进行态,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胡明扬主编1996《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胡云晚2010《湘西南洞口老湘语虚词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
黄伯荣主编1996《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
黄国营1986“吗”字用法初探,《语言研究》第2期。
黄群建1994《通山方言志》,武汉大学出版社。
黄群建2002湖北阳新方言的“把”字句,《汉语学报》第6期。
黄晓雪、贺学贵2006安徽宿松方言引进与事的“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黄晓雪2006方言中“把”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孝感学院学报》第4期。
黄晓雪2007a汉语方言与事介词的三个来源,《汉语学报》第1期。
黄晓雪2007b说句末助词“在”,《方言》第3期。
黄晓雪、李崇兴2007“被”表原因的来源,《汉字文化》第4期。
黄晓雪2008a安徽宿松方言的原因连词“把在”,《语言研究》第3期。
黄晓雪2008b宿松方言的助词“下”,《汉语学报》第4期。
黄晓雪2009a宿松方言的“那里”和“那”,《中国语文》第3期。
黄晓雪2009b宿松方言的助词“着”,《中国语文研究》第1期。
黄晓雪2010a“持拿”义动词的演变模式及认知解释,《语文研究》第3期。
黄晓雪2010b安徽宿松方言的“倒”,《长江学术》第1期。
黄晓雪2010c 宿松方言带“里”和带“得”的述补结构,《方言》第1期。
黄晓雪2011a宿松方言中句末带“佢”的祈使句,《语言研究》第2期。
黄晓雪2011b 宿松方言“一”的语法化,《中国语研究》(日本东京)第53号。
黄晓雪2013a 宿松方言的总括副词“一下”,《语言研究》第4期。
黄晓雪2013b 安徽宿松方言的定语标记“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黄晓雪2014安徽宿松方言的助词“里”,《方言》第2期。
黄晓雪2015南北官话中“了2”的来源及语法化路径,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43。
黄晓雪2017安徽宿松方言的转指标记,《华中学术》第4期。
黄晓雪2018吴语处置标记的类型考察,Journal ofChinese Linguistics 46。
黄晓雪2019汉语方言受益者标记来源考察,《方言》第4期。
黄晓雪2020a 宿松方言用于意志句的复指代词,《语言学论丛》第60辑。
黄晓雪2020b 宿松方言表情态的述补结构,《华中学术》第1期。
黄晓雪、贺学贵2018汉语方言与“给”义动词相关的受益格标记,《语言研究》第4期(又载吴福祥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九)》2019年)。
黄晓雪、贾艳青2014安徽宿松方言持续体的表达形式,《汉字文化》第3期。
黄晓雪、李崇兴2004方言中“把”的给予义的来源,《语言研究》第4期。
黄晓雪、王书涵2017宿松方言用否定词构成的疑问句,《汉语方言疑问范畴研究》,中西书局。
黄晓雪、朱洪慧2016安徽宿松方言的语气词“也”,《中国方言学报》,商务印书馆。
江蓝生1986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第2期。
江蓝生1995吴语助词“来”“得来”溯源,《中国语言学报》,商务印书馆。
江蓝生1999a 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第2期。
江蓝生1999b 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收入《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
江蓝生2000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收入《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
江蓝生2014连—介词表处所功能的来源及其非同质性,《中国语文》第6期。
江敏华2006东势客家话“同”与“分”的语法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2。
蒋静2003“都”总括全量手段的演变及其分类,《汉语学习》第4期。
蒋冀骋2003论明代吴方言的介词“捉”,《古汉语研究》第1期。
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1997把字句略论——兼论功能扩展,《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1999《元曲选》中的把字句,《语言研究》第1期。
蒋绍愚2000“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序,载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2002“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语言学论从》第26辑。
蒋绍愚2004a汉语语法演变若干问题的思考,《第五届国际古汉语研讨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语法史研讨会论文》(台北)。
蒋绍愚2004b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高嵨谦一、蒋绍愚主编《形式与意义——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CmbH。
蒋绍愚2005关于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史学报》第5辑。
蒋绍愚2008汉语“广义处置式”的来源——兼论“词汇替换”,《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辑。
蒋绍愚2017《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曹广顺主编2005《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
解惠全1987谈实词虚化,《语言研究论丛》第4辑。
金小栋2017《汉语方言多功能介词的语义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金小栋、吴福祥2016西华方言多功能“给”的语义演变,《语言研究》第4期。
金小栋、吴福祥2018汉语方言多功能语素“跟”的语义演变——兼论“跟随/伴随”义语素的几种语义演变模式,《语文研究》第3期。
景高娃、夏俐萍2020汉语方言去除义标记的多功能性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
朗大地1987受副词“多么、真”强制的感叹句,《语言研究》第1期。
李荣2002《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滨2014闽东古田方言的介词,《龙岩学院学报》第6期。
李成军2005《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崇兴1986宜都话里的两种状态形容词,《方言》第3期。
李崇兴1994《元曲选》宾白中的介词“和”“与”“替”,《中国语文》第2期。
李崇兴1996湖北宜都方言助词“在”的用法和来源,《方言》第1期。
李崇兴2008元代北方汉语中的语气词,《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辑。
李崇兴2014《宜都方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崇兴、胡颖2006武汉方言中由“V+他”形成的处置句,《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6期。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1998《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冬香2000浏阳方言的“到”,《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李行杰1999描写分析综合创新,《方言》第1期。
李明2002两汉时期的助动词系统,《语言学论丛》第25辑。
李明2002试谈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第十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浙江宁波。
李明2003汉语表必要的情态词的两条主观化路线,《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李荣主编2002《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全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如龙1996论汉语方言的类型学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1992《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1997《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2000《介词》(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炜、刘亚男2018从多功能词“给”的不同表现看汉语官话语法类型,《语言研究》第1期。
李炜、王琳2011琉球写本《人中画》的与事介词及其相关问题——兼论南北与事介词的类型差异,《中国语文》第5期。
李小凡2003当前方言语法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框架,《语文研究》第2期。
李宇明1988动宾结构中的非量词“个”,载张志公主编《语法论集(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宇明2000《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宗江1999《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
李宗江2006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语言研究》第4期。
李宗江、王慧兰2011《汉语新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
梁银峰2005论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语言研究集刊》第1期。
廖海明2003《安远龙布话虚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廖秋忠1989《语气与情态》评介,《国外语言学》第4期。
林立芳1999梅县方言的结构助词,《语文研究》第3期。
林素娥2007北京话“给”表处置的来源之我见,《汉语学报》第4期。
刘丹青1997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刘丹青2001 a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第2期。
刘丹青2001 b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
刘丹青2001 c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第4期。
刘丹青主编2005语言类型与汉语研究,载《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坚等1995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第3期。
刘纶鑫1999a《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纶鑫1999b 客赣方言史简论,《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纶鑫、田志军2003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宁生1995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第2期。
刘勋宁1988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2期。
刘勋宁1990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句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刘勋宁1985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第2期。
刘月华主编1998《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刘泽民2006《瑞金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子瑜2002再谈唐宋处置式的来源,《语言学论丛》第25辑。
卢烈红1998《〈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鲁晓琨2001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及与“能”的对比,《汉语学报》第3期。
陆俭明1959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中国语文》第3期。
陆俭明1984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第5期。
陆俭明1997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查,《汉语学习》第1期、第4期、第6期。
陆俭明2000《首届国家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载《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陆俭明2004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外国语》第2期。
陆俭明2010语义和韵律,载陆俭明著《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00—2010演讲集)》,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
鹿钦佞2009“搞(弄/闹)不好”的功能及其语法化,《汉语学习》第1期。
罗昕如2000新化方言的“下”与“哒”,《方言》第2期。
罗耀华、刘云2008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第3期。
罗自群1999汉语现代方言“VP+(O)+在里/在/哩”格式的比较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
吕叔湘1941释《景德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吕叔湘1944a 個字的应用范围,附论单位词前一字的脱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吕叔湘1944b 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吕叔湘1948“把”字用法研究,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吕叔湘1965“被”字句、“把”字句动词带宾语,载《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吕叔湘1985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第4期。
吕叔湘2001《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马贝加2002《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
马贝加2014《汉语动词语法化》,中华书局。
马贝加、陈伊娜2006瓯语介词“代”的功能及其来源,《汉语学报》第3期。
马贝加、王倩2013试论汉语介词从“所为”到“处置”的演变,《中国语文》第1期。
马庆株1992能愿动词的意义与能愿结构的性质,《汉语动词与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马庆株1997“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语文研究》第3期。
麦耘2003广州话以“渠”复指受事者的句式,詹伯慧主编《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毛秉生2007衡东前山话的副词,载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副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梅祖麟1988汉语方言里虚词“着”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中国语言学报》第3辑,商务印书馆。
梅祖麟1990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3期。
梅祖麟1991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语言学论丛》第16辑。
梅祖麟1994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方言语法,《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第2期。
梅祖麟1998汉语语法史中几个反复出现的演变方式,《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彭逢澍2007娄底方言的副词例释,载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副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彭利贞2007《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平田昌司1997《休宁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2002“呢”的意义分析与历史演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钱乃荣2003《北部吴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钱如玉2005情态副词研究综述,《语文学刊》第1期。
桥本万太郎1985《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阮绪和2006江西武宁话的“拿”字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杉村博文2002论现代汉语“把”字句“把”的宾语带量词“个”,《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邵敬敏1984“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第2期。
邵敬敏2003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载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王鹏翔2003陕北方言的反复是非问句,《方言》第1期。
邵敬敏、朱彦2002“是不是VP”及其类型学意义问句的肯定性倾向,《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沈家煊1994“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
沈家煊1999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2002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第5期。
沈家煊2003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3期。
沈家煊200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载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盛益民2010绍兴柯桥话多功能虚词“作”的语义演变——兼论太湖片吴语受益者标记来源的三种类型,《语言科学》第2期。
石汝杰1997高淳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石汝杰2000苏州方言的介词体系,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介词》(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2005《明清吴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石毓智、雷玉梅2004“个”标记宾语的功能,《语文研究》第4期。
石毓智、李讷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文磊2014《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考察》,商务印书馆。
孙朝奋1994《虚化论》评介,《国外语言学》第4期。
孙朝奋1998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语言学》第3期。
孙锡信1999《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
孙宜志1999宿松方言的“一VV到”和“一VV着”结构,《语言研究》第2期。
孙宜志2002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
太田辰夫2003《中国语历史文法》(中译本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覃远雄1998南宁平话的结构助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唐爱华2000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安庆师院学院》(社会科学版)第2期。
唐爱华2001安徽宿松方言的“了”与普通话的“了”,《宿州师专学报》第4期。
唐爱华2005 a《宿松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唐爱华2005 b 宿松方言的语气词,《皖西学院学报》第3期。
唐爱华、张雪涛2004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唐秀玲1997“能愿性”的表达及有关问题,《汉语学习》第4期。
唐钰明1987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
唐钰明1988唐至清的“被”字句,《中国语文》第6期。
万波1997安义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万群2013关于处置、被动同形标记“给”和“把”的相关问题,《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
汪国胜1994《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汪国胜1999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第2期。
汪国胜2000a《大冶方言的“把”字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汪国胜2000b 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汪国胜2000c 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方言》第3期。
汪化云2004《鄂东方言研究》,巴蜀书社。
汪化云2008汉语方言“个类词”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79.3。
汪化云2012 汉语方言
类复数标记的来源,《语言研究》第1 期。
汪维辉2005《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中国语文》第6期。
王芳、刘丹青2011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语言研究》第2期。
王红1999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汉语学习》第6期。
王灿龙2008“非 VP 不可”句式中的“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中国语文》第2期。
王还1985“把”字句中“把”的宾语,《中国语文》第1期。
王健2004“给”字句表处置的来源,《语文研究》第4期。
王克仲1990意合法对假设义类词形成的作用,《中国语文》第6期。
王力1980《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王培光、张惠英2003说“个、的”可以表完成、持续,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王求是2014《孝感方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伟2000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中国语文》第3期。
文旭1998《语法化》简介,《当代语言学》第3期。
吴福祥1995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第2期。
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
吴福祥1997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么”的产生,《中国语文》第1期。
吴福祥1998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国语文》第6期。
吴福祥2001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方言》第4期。
吴福祥2002a 能性述补结构琐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吴福祥2002b 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O”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1期。
吴福祥2002c 南方方言里虚词“到(倒)”的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研究》(香港)第2期。
吴福祥2002d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方言》第1期。
吴福祥2003a 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方言》第3期。
吴福祥2003b 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第4期。
吴福祥2003c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第3期。
吴福祥2003d 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中国语文》第1期。
吴福祥2004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第3期。
吴福祥2005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汉语史学报》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吴福祥2009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中国语文》第3期。
吴福祥2019语义演变与主观化,《民族语文》第5期。
吴启主1998《常宁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伍铁平1984词义的感染,《语文研究》第3期。
伍云姬主编2007《湖南方言的副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振玉2001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向熹1993《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项梦冰1997连城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萧国政2000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方言》第1期。
谢留文1998南昌县(蒋巷)方言的两个虚词“是”和“着”,《中国语文》第2期。
邢福义2002“起去”的普方古检视,《方言》第2期。
邢向东2004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方言》第4期。
徐阳春1999南昌方言的体,《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徐以中、杨亦鸣2005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语言研究》第3期。
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许和平1991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许小明、周玲玲2000江西吉水话的“里”探微,《吉安师专学报》第1期。
杨平1989“动词+得+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语文》第2期。
杨平1990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古汉语研究》第1期。
杨平2001助动词“得”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23辑。
杨荣祥2005《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
杨蔚1999《沅陵乡话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杨永龙2001《〈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杨永龙2002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语言研究》第2期。
杨玉玲2002“非X不可”句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语用教学,《汉语学习》第1期。
易亚新2003常德方言的“它”字句,《语言学论丛》第28辑。
游汝杰1983补语的标志“个”和“得”,《汉语学习》第3期。
于康1996命题内成分与命题外成分:以汉语助动词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于立昌2008“一”表体功能的形成与发展,《语言研究》第2期。
余光中、田植均1999《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
俞光中1986《水浒全传》句末的“在这(那)里”考,《中国语文》第1期。
袁宾1989《祖堂集》被字句研究,《中国语文》第1期。
袁毓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2004《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岳俊发1984“得”字句的产生和演变,《语言研究》第2期。
詹伯慧1994《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大有可为》序——《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语文研究》第4期。
詹伯慧2000二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方言》第4期。
詹伯慧2004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詹开第1987口语里两种表示动相的格式,《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
张頳2002《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敏1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敏2010a“动后限制”的区域推移及其实质,中国语言的比较与类型学研究国际研讨会,香港科技大学。
张敏2010b“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的运用,《语言学论丛》第42辑。
张敏2011汉语方言双及物结构南北差异的成因:类型学研究引发的新问题,《中国语言学集刊》第2期。
张定2010《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图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张定、丁海燕2009助动词“好”的语法化及相关词汇化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张林林1991九江话里的“着”,《中国语文》第5期。
张美兰2003《〈祖堂集〉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张庆文2009“V +个+XP”结构中“个”的语法地位,《现代外语》第1期。
张双庆主编1996《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2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
张谊生2000a《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张谊生2000b 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第1期。
张谊生2003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第3期。
张谊生2005 a 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汉语学报》第3期。
张谊生2005 b 近代汉语“把个”句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
张玉金2010谈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为”,《语言研究》第4期。
赵新1994论“V-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演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Chao,Yuen-ren.)1970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Second Printing。
郑张尚芳1986皖南方言的分区(稿),《方言》第1期。
郑张尚芳1995方言中的舒声促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出版有限公司。
钟兆华1997语气助词“呀”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中国语文》第5期。
周静芳1998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初论,《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朱德熙1980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方言》第3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3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第1期。
朱德熙1985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1期。
朱德熙1991“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中国语文》第5期。
朱德熙1993从方言和历史看形容词的名词化,《方言》第2期。
朱德熙200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朱冠明2005 a 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朱冠明2005 b情态动词“必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科学》第3期。
朱冠明2006情态动词“该”的来源——附论“可能”,《汉语史学报》第6辑。
朱建颂1992《武汉方言研究》,武汉出版社。
朱建颂1995《武汉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雨2013开远方言中“挨”的介词功能与连词功能,《红河学院学报》第5期。
祝敏彻1957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从》第1辑,商务印书馆。
祝敏彻1960“得”字用法演变考,《甘肃师大学报》第1期。
祝敏彻1995汉语选择问、反复问的历史发展,《语言研究》第2期。
宗守云2013试论“V+个+概数宾语”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曾常红、李建军2009绥宁方言的介词,载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曾毅平2000石城(龙岗)方言的介词,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曾毅平2003石城(龙岗)方言的被动句、双宾句、“来、去”句、“有”字句和“添”字句,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