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具书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3]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二 经典著作
[1]巴金:《随想录(1—5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2]卜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六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钱庠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五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沈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史云、李丹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十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三 外文译著
[1][奥地利]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生活的科学》,苏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张百春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4][俄]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张雅平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5][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法]E.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法]让·斯托策尔:《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念》,陆象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8][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9]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艾·弗洛姆:《自我的追寻》,孙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11][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12][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13][美]埃略特·阿伦森:《社会心理学》,侯玉波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14][美]威廉·H.布兰察德:《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戴长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5][美]丹·克莱门特·劳蒂:《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饶从满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6][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梁永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郭金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9][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陈志武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1][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刘翔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美]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于闽梅、陈学晶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美]R.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飞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6][美]康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8][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美]Thomas S.Popkewitz:《心灵追索:学校教育政治学与教师的建构》,钟宜兴译,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
[30][美]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胡杰译,黑龙江人民出版1997年版。
[31][美]许烺光:《美国人和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彭凯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2][美]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性格与社会流动(修订版)》,王芃等译,南天书局2000年版。
[3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立·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日]千石保:《日本的“新人类”:当代日本青年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趋向》,何凤圆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6][苏联]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佟景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37][英]巴索·伯恩斯坦:《阶级、符码与控制(第三卷):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王瑞贤译,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38][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承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0][英]吉姆·麦奎根:《文化研究方法论》,李朝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英]迈克尔·H.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何林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42][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3][英]托顿、[英]雅各布斯:《性格与人格类型》,王倩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四 中文著作
[1]北岛、李陀:《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2]陈思和等:《理解九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章龙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储朝晖:《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1949—2009》,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7]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冯婉桢:《教师专业伦理的边界:以权利为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9]傅佩荣:《自我的意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高华:《革命年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高华:《历史学的境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2]郭丁荧:《教师图像——教师社会学研究》,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4年版。
[13]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4]胡东芳等:《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胡红生:《社会心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黄书光等:《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黄新原:《五十年代生人成长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18]黄忠敬:《移植与重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学的话语转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9]季羡林:《牛棚杂忆》,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
[20]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21]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2]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3]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5]景怀斌等:《人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6]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9]李辉:《残缺的窗栏板:历史中的红卫兵》,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30]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1]李默、刘肖主编:《100个基层教师的口述》,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强等:《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李清臣:《教师精神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4]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李亦园等:《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6]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8]林逢祺、洪仁进:《教师哲学:哲学中的教师图像》,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39]刘崇顺:《社会转型与心理变迁》,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40]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41]刘云杉:《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2]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3]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5]罗点点:《红色家族档案》,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
[46]潘维、玛雅:《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47]樊志辉、王秋:《中国当代伦理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8]卜玉华:《回溯与展望: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世纪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9]沙莲香等:《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50]沙莲香:《中国民族性(贰): 1980年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1]沙莲香:《中国民族性(叁):民族性三十年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2]邵燕祥:《一个戴灰帽子的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53]沈清松:《中国人的价值观:人文学观点》,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
[5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5]师永刚、刘琼雄:《雷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8]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59]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0]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陶钝:《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2]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64]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5]吴克昌:《社会心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6]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徐继存:《教学论导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8]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许纪霖:《在诗意与残忍之间》,重庆出版社2012年版。
[70]徐晓:《民间书信》,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1]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版。
[72]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杨善华、王思斌:《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4]杨中芳、高尚仁:《中国人·中国心》,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75]殷陆君:《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6]于风政《改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7]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7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赵萱、张小武:《霍懋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
[80]张东娇:《最后的图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2]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社会舆论调查室:《改革的社会心理:变迁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4]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85]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五 学位论文
[1]范士龙:《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2]高金峰:《反思与抉择——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4]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邵士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7]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1949—1966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8]王大磊:《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9]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辛志勇:《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2]闫世东:《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现象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13]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基于斯霞教师美德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5]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6]张红:《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张瑞兰:《知识分子“身份的塑造”》,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