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专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21、23、25、30、31、40、42、46卷,人民出版社1956—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白志刚:《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锦华:《功利与功利观》,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陈鹏生、反町滕夫:《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陈奇佳:《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邓正来、郝雨凡:《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龚长宇:《义利选择与社会运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龚先庆:《毛泽东物质利益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郭广银:《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郭彦森:《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小民:《共同利益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洪远朋:《利益关系总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洪远朋:《论利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胡乃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宜亮:《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蒋永穆、纪志耿等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建平:《中国传统道德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李培超:《义利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李志祥:《批判的经济伦理学——从马克思到弗洛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刘琳:《〈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湘顺:《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鲁琳:《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红旗出版社2013年版。
吕世荣、刘象彬、肖永成:《义利观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彭劲松:《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斯蒂芬·杨:《道德资本主义——协调私利与公益》,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肖远:《利益协调导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唐代兴:《利益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汪应曼:《经济转型与道德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王磊:《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十讲》,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晓朝、杨熙楠:《经济与伦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泽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泽应:《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泽应:《义利观与经济伦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魏悦:《转型期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中西方义利思想演进之比较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吴兵:《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徐培华:《市场经济的义利观——市场经济与义利思想》,云南出版社2008年版。
徐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衣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传开、汪传发:《义利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之演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德胜:《儒商与现代社会:义利关系的社会学之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利义务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国均:《中华民族价值导向的选择——先秦义利论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国钧:《先义与后利——中国人的义利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慧君、方杲、侯治水:《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春出版社2011年版。
张跃:《致富论——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日本义利观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章海山:《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赵璐:《中国近代义利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绥生:《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德]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加]凯·尼尔森:《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美]R.G.佩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美]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美]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蒋庆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齐雅德·胡萨米:《马克思论分配正义》,李惠斌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苏]A.H.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印]阿玛蒂亚·森:《超越功利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英]卢克斯:《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田世锭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英]史蒂文·卢克斯:《马克思主义与道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二 期刊论文
安启念、罗连祥:《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当代审视》,《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6期。
白晓艳:《辨析道德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长浩:《道德离开利益是要出丑的——兼论利益与道德的内在关系》,《学术论坛》1998年第4期。
陈春莲:《马克思论人的精神生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陈巧泉:《经济利益与道德原则》,《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
杜振吉:《论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方毅:《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对立及其超越》,《学术交流》2008年第8期。
高晓红:《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学术界》2006年第5期。
高玉泉:《论物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索》 2003年第6期。
宫维明:《罗德尼·佩弗与艾伦·伍德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之争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0期。
龚群:《论道德与利益》,《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何玲玲:《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探讨》,《求实》2007年第3期。
何雅敏、李桂霞:《道德与利益的统一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侯惠勤:《市场经济伦理的两者界划与其现实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胡小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 期。
黄焕初:《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观》,《江南论坛》1997年第10期。
黄亮宜:《世纪之交的“义利新辨”》,《学习论坛》2001年第10期。
黄亮宜:《试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求是》1998年第17期。
黄明理:《关于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淮阴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黄明理:《经济人的伦理精神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黄明理:《论道德回报与道德回应》,《江淮学刊》2013年第3期。
黄明理:《析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不能自发统一的原因》,《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黄明理、侯小硕:《对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二元背离的哲学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黄明理、蒋建民:《简析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观》,《南通师专学报》1994年第6期。
黄明理、宣云凤:《公德、私德及道德危机》,《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贾蔷:《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简建平:《凝固与嬗变:中西方“义利观”演变路径比较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金可溪:《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2期。
景云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取向》,《前沿》2002年第1期。
孔祥宁:《义利之辨: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及现代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寇东亮:《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思想探要》,《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寇东亮、刘国荣:《利益、互利主义与德性养成》,《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赖传祥:《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
李芬:《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色 ——道义论与功利论的统一;目的论与工具论的统一》,《 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李海荣:《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现代提升——兼与“社会本位论”商榷》,《桂海论丛》1997年第6期。
李培超:《当代中国“义利之辨”论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 年第5期。
李培超:《解读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的应有视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 年第6期。
李培超:《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逻辑思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0期。
李培超:《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探析伦理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
林兴发:《物质利益与道德建设》,《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刘芳:《马克思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文本解读》,《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刘亮红:《道德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刘永鹏:《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观》,《理论观察》1996年第6期。
柳平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重建》,《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吕世荣:《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综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吕世荣:《义利之辩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1998年第5期。
罗国祥:《东、西道德论“义”“利”》,《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罗克全:《道德与利益追求的双重消解——马克思主义 “人类社会”的辩证法指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罗明星:《道德建设的利益审视》,《理论月刊》2001年第10期。
马家骧:《再谈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与道德的视角分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马小磊:《试析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及其理论价值》,《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糜海波:《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与启迪——从义、利观的视角分析》,《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米永平:《从“义利关系”看道德建设的途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牛得青:《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解》,《求索》2004年第3期。
欧阳润平:《义利观新论》,《求索》2000年第6期。
任丑:《康德的义务论辨正》,《哲学动态》2007年第5期。
涂秋生:《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利益与道德的辩证统一观谈起》,《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5期。
王霁:《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现代哲学》2004年第9期。
王淑芹:《论道德的超功利与功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
王泽应:《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及其理论特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王泽应:《论马克思恩格斯义利学说的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王泽应:《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内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王泽应:《论义利问题之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 年第4期。
王泽应:《义利关系的不同类型及其实质》,《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王泽应:《义利之辨与社会主义义利观》,《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5期。
王泽应:《正确义利观的深刻内涵、价值功能与战略意义》,《求索》2014年第11期。
魏英敏:《中西伦理学理论形态、道德范畴之比较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乌晓晔:《传统义利观的反思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1期。
吴巨平:《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肖凤良:《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对立与统一——兼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辛慧丽:《马克思伦理思想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6期。
徐明德、黄明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理论前沿》2005年第12期。
杨德才:《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杨东柱:《马克思的精神生活观论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7期。
易小明:《道德的利益之维——兼评“利益决定道德”论》,《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余德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丰富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7期。
苑秀丽:《论毛泽东、邓小平义利观与中国传统义利观之关系》,《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曾德盛:《邓小平的义利观与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桂海论丛》2001年第4期。
曾娟:《马克思主义之义务论》,《理论前沿》2013年第3期。
张朝华:《儒家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之比较》,《价值工程》2011年第4期。
张成兴:《论利益与道德的内在关系》,《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赵明:《话说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赵惜群:《传统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郑杭生、龚长宇:《转型期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周莉:《马克思、恩格斯义务论探析》,《伦理学与德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周志军:《变革与制约——毛泽东义利观的变迁及其与传统义利观的关系》,《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美]艾伦·伍德:《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林进平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
三 外文文献
A.E.B uchanan,Marx and Justice: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B.Ricrrdo Brown,“Marx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ritical theory of Morality and Ethics”,Cultural Logic,1999.
Daniel R.Sabia,“Rationality,Collective Action,and Karl Marx”,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8.
Harry van der Linden,“Marx and Morality:An Lmpossible Synthesis?”, Theory and Society,1984.
Hewlett Nick,“Marx,Engels,and the Ethics of Violence in Revolt”,The European Legacy,2012.
Kai Nielsen,Equality and Liberty,A Defense of Radical Egalitarianism, Totowa.N.J: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1984.
Kai Nielsen,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of View:Morality,L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Boulder,Colo:W estview Press,1989.
Kai Nielsen,Why be Moral? Buffalo:Prometheus Books,1989.
Mccarthy G.,“Marx Social Ethics and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Morality”,Studies in Soviet T hought,1985.
Richard Norman,“Review of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Philosophy,1990.
Richard Miller,Analyzing Marx:Morality,Power and Histor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Steven Lukas,Marxism and Mora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