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类
Jamil Salmi:《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Martin Ince:《世界大学排名:原因、做法以及结果分析》,《评价与管理》2010年第4期。
Robert J.Mors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大学排名经验及美国高等教育政策》,《评价与管理》2010年第4期。
北京市高教局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别敦荣:《“双一流”建设与大学管理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9期。
别敦荣:《对待高校排名要重视也要超越》,《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年第6期。
别敦荣:《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1期。
蔡宗模:《高校组织再造:帕累托最优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7期。
曹辉、郑智伟:《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法律地位探讨》,《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年第4期。
曹蕾:《俄罗斯公布QS“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曹一红:《第三方教育评估主体的地位与评估服务的法律思考》,《教育评论》2018年第7期。
陈韬:《高校学科“体检:解读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上海教育》2013年第12期。
陈文村:《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6期。
陈学飞等:《教育政策研究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陈学飞等:《中国式学科评估:问题与对策》,《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9期。
程莹、王琪、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崔军、蒋迪尼、顾露雯:《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新动向:市场竞争、学生选择和机构优化》,《外国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秀华:《世界高校排行评估的发展与特点》,《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6期。
樊秀娣:《第五轮学科评估走出现实困境的实策思考》,《北京教育》(高教)2021年第1期。
方鸿琴:《国外教育元评估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江苏高教》2004年第1期。
方跃平、邹放鸣:《我国学科类型化评估机制的完善》,《江苏高教》2018年第7期。
冯朝军、朱燕空:《现代大学治理基本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冯用军、赵雪:《中国“双一流”战略:概念框架、分类特征和评估标准》,《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1期。
符明娟、迟恩莲:《外国研究生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高靓:《研究生教育:迈进质量时代》,《辽宁教育》2014年第12期
顾建民:《学科差异与学术评价》,《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顾晟:《日本高等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的现状、特点与启示》,《高教学刊》2018年第19期。
顾雨竹:《THE 排名指标体系研究——兼与 QS 排名指标体系的比较》,《大学》(学术版)2013年第12期。
关辉:《自律: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质量保障的理性选择》,《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2期。
郭晓:《问题梳理,价值反思,内涵再探——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对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艺术教育》2018年第3期。
黄全明:《改革呼唤独立公正的第三方》,《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0日。
蒋林浩、陈洪捷、黄俊平:《人文、艺术和社会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对大学教师的调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蒋林浩、沈文钦:《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解德渤、李枭鹰:《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的优化路径——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若干问题的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金东寒:《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特色评估 紧扣时代脉搏促进改革创新》,《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1期。
康宁:《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与制度环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李函颖、刘宝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本科院校排行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1期。
李峻、陈楚伦:《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培育》,《重庆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
李明磊、王铭:《美国博士学科评估特征分析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李明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大学排名研究》,《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0期。
李文兵、沈红:《德国CHE大学排名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李燕、陈伟、张淑林、方俊:《世界一流学科的特征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7期。
李贞刚、陈强:《我国高等教育元评估研究的现实意蕴》,《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
李贞刚、任涛、陈强:《我国高等教育元评估的实践缺失与治理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
梁传杰:《对“学科评估”的若干思考》,《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廖婧茜、靳玉乐:《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现代大学教育》2020年第4期。
林新宏:《现代大学该如何追求卓越》,《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
刘国瑜:《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术性与实践性融合的视角》,《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5期。
刘海峰:《“双一流”建设方案与学校发展规划》,《中国科学报》2017年9月26日。
刘海峰:《大学排行榜时代的“两校互竞现象”》,《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6期。
刘海涛:《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与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基于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刘强、潘鹏飞、王玉清:《变革中的大学学科排名——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最新进展与反思》,《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
刘文华:《委托代理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第6期。
刘尧:《以中国特色评价体系支持“双一流”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8日
刘振天、罗晶:《高等教育评价“双刃剑”:何以兴利除弊》,《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
刘振天、俞兆达、陈恩伦、石定芳、王智超、田铁杰、王鹏炜:《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评估现代化(笔谈)》,《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1期。
卢小珠:《从治理结构角度论公办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12期。
卢晓中:《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孰轻孰重》,《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
罗杭、郭珍:《2012年中国“985”大学效率评价——基于DEA-Tobit模型的教学—科研效率评价与结构—环境影响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迈克尔·斯科尔尼科:《关于专业评估和知识遵从的批判研究》,查强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2期。
冒荣:《直面学科评估的透视力和导向性》,《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年第3期。
宁小花:《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中国社会组织》2013年第7期。
农卫东:《信息不对称与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期。
潘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江苏高教》2016年第5期。
潘懋元:《建设一流本科 全面统筹推进》,《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6期。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饶燕婷:《利益相关者视野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多元主体探析》,《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第7—8期。
史琳:《高校学科评估的思考和建议》,《群言》2016年第2期。
史秋衡、宁顺兰:《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高等教育中的行政干预》,《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眭依凡、李芳莹:《“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孙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境遇及定位审视——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依据》,《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孙天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当前中国公立大学委托代理关系若干特点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田长贵:《从管办分离视角管窥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3期。
田虎伟、谢金法:《ESI的功能限度》,《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年第1期。
王兵、程永元、黄红富:《学科评估技术与理论的辩证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第11期。
王兵、黄红富、归柯庭:《从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看学科评估的机制设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5期。
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王洪才:《学科排名:利大还是弊大——对我国学科评估特征、正当性与机理的省思》,《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王建华:《一流学科评估的理论探讨》,《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3期。
王立生:《“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评估改革与创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
王立生:《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评估品牌》,《世界教育信息》2017年第8期。
王立生、林梦泉、任超、陈燕:《我国学科评估的发展历程和改革探究》,《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1期。
王玲:《〈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大学排行榜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启示与借鉴》,《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3期。
王梅、魏敏敏:《甄别卓越——德国CHE卓越排名评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王亚杰、陈岩、谢苗锋:《论学科特色型大学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王盈、艾方林:《美国大学排名的背后》,《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7日。
王云峰等:《高等教育元评估理论模式探析》,《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年第2期。
王战军:《目标与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王战军、李明磊:《研究生质量评估:模型与框架》,《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王众、董德:《用世界大学排行榜闹革命:专访 〈泰晤士高等教育〉 主编费尔·巴蒂》,《留学》2014年第6期。
吴开俊、王一博:《以“共治”促“自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路径选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9期。
吴康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当放眼世界》,《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
吴仁彪:《“双一流”建设和高校学科评估要突出特色》,《光明日报》2016年9月12日。
谢维和:《“双一流”政策的关键词分析》,《教育经济评论》2017年第4期。
熊万曦:《德国大学排名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徐爱萍:《基于主体协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
徐小洲、梅伟惠:《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起点》,《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阎凤桥:《学科评估的多重逻辑》,《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1期。
阎光才:《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新时代学科评估体系》,《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1期。
叶赋桂:《大学评价和排名:最新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的意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袁本涛、李锋亮:《对我国学科评估发展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动员令——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论述》,《求是》2002年第7期。
袁卫、李沐雨、荣耀华:《2011年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办学效率研究——基于DEA模型》,《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1期。
翟亚军、王晴:《“双一流”建设语境下的学科评估再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张德祥、韩梦洁:《权责、程序、透明、监控、问责——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期。
张慧洁:《监督、问责:评估与现代大学制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张继平:《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博弈——“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评估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张睦楚:《必要的张力:论我国学科评估的正负向度——以教育学科为例之理性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18年第3期。
张婷婷:《大学文化构建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第2期。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伟、徐广宇、缪楠:《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潜力与对策——基于ESI学科评价数据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6期。
张炜:《基于高等教育现代化视角的学科评估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7期。
张新科:《教育评估——德国高等教育界推崇的监督模式.》,《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张应强:《“双一流”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评估——元评估的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赵立莹:《问责与改进: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元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2期。
赵立莹:《效力诉求: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演进》,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周光礼:《超越科学主义评价范式 建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新体系》,《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1期。
周光礼:《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
周海涛:《学科评估认同的基本价值和提升路径》,《现代大学教育》2020年第4期。
朱庆葆:《学科特色决定办学特色》,《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2期。
左海云:《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校长激励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7期。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罗伯特·莫尔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的大学排名》,《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第Z1期。
[英]路易斯·莫利:《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罗慧芳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 外文类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2017-12-02,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Shanghairanking-Subject-Rankings/index.html,2018-01-03.
C.E.Beeby,“Stages in the Growth of a Primary Education System,”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6,No.1,1962,pp.2-11.
David Kember,“Opening up the Road to Nowhere: Problems with the Path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Higher Education,2010,59(2): 167-179.
Dichev,I.,“News or Noise?Estimating the Noise in the U.S.News University Ranking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42,No.3,2001,pp.237-266.
Freeman R.E.& Evan,W.M.,“Coporate Governance: A Satkeholder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Behvaioral Economics,Vol.19,No.4,1990,pp.337-359.
Gary E.Bolton,Werner Güth,Axel Ockenfels,The Selten Schoo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0.
Gerard Van der Laan & Xander Tieman,“EvolutionaryGame Theory and the Modeling of Economic Behavior,”De Economist,Vol.146,No.1,1998,pp.59-89.
Gerard Van der Laan & Xander Tieman,“EvolutionaryGame Theory and the Modeling of Economic Behavior,”De Economist,Vol.146,No.1,1998,pp.59-89.
John Eatwell,Murray Milgate,Peter Newman,Asymmetric Information,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1987.
Keith Evans,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s,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1975.
Laffont,J.J.,Martimort,D.,“The Theory of Incentives—The Principal-Agent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s,Vol.80,No.3,2003,pp.284-287.
Leslie J.Vermillion,Walfried M.Lassar,Robert D.Winsor,“The Hunt-Vitell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 Can It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s in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Vol.41,No.3,2002,pp.267-285.
Mackie,S.L.,Ethics,Harmondsworth: Penguin,1977.
Mary Henkel,“Academic Identities and Policy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Sociologie Du Travail,Vol.45,No.2,2003,pp.296-298.
Novak,“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ciplinary Alternative School Placement and Youth Outcomes: A Meta-analytic Assessment,”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No.5,2019,pp.421-439.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2017-10-26,http://www.iu.qs.com/university-rankings/subject-tables/,2018-01-03.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subject-rankings/2016.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subject-rankings/2016.
Samuel O.Idowu,Nicholas Capaldi,Liangrong Zu,Ananda Das Gupta,Encyclopedia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pringer Heidelberg New York Dordrecht London,2013.
Sangkyun Park,“Effects of Risk-Based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n Banks' Portfolio Decisions,”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Vol.16,No.2,1999,pp.135-150.
Shari L.Gnolek,Vincenzo T.Falciano,Ralph W.Kuncl,“Modeling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U.S.News&World Report College Rankings: What Would It Really Take to Be in the Top 20?,”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Vol.55,No.8,2014,pp.761-779.
Sheldon Rothblatt,The Revolution of the Dons,Lodon: Faber and Faber Ltd.,1968.
Sieber,J.E.,“Being Ethi cal?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ecisions in Program Evaluation,”New Directions for Program Evaluation,Vol.1980,No.7,1980,pp.51-61.
Sonja Berghoff,Uwe Brandenburg & Detlef Müller-Böling,“Identifying the Best: The CHE Excellence Ranking of European Graduate Programm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Vol.33,No.2-3,2008,pp.273-283.
Stufflebeam,D.L.,A Meta-evaluation,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School of education,1974.
Talib,A.and Steel,A.,“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perience: Strategies and Trade-offs,”Higher Education Quality,Vol.154,No.1,2000,pp.68-87.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
Thomson Reuters,Academic Reputation Survey Thomson Reuters 2016 Report of Findings,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pdfs/GIPP_AcamRep_report.pdf.
Tight,M.,“Do League Tables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Quality Culture? Football and Higher Education Compared,”Higher Education Quality,Vol.54,No.1,2000,pp.22-42.
Tomlin,R.,“Research League Tables: Is There a Better Way?”Higher Education Quality,Vol.52,No.2,1998,pp.204-220.
U.S.News and World Report Ranking 2017.Best Colleges Ranking Criteria and Weights,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colleges/articles/ranking-criteria-and-we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