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
(西汉)戴圣:《礼记》,刘波等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一)》,《河渠志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
(清)麟庆:《鸿雪因缘图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清)刘鹗:《老残游记》,文清校,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何永祥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加]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加]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52·2017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日]柳宗悦:《民艺四十年》,石建中、张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托马斯·阿罗姆:《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李天纲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陈清义:《聊城运河文化研究》,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
董占军:《蝈蝈葫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平度东昌府卷》,中华书局2010年版。
郭学信:《中古乐安孙氏家族研究:以唐代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晓春:《一个人的民间视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英顺:《临清胡同文化》,中国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
鲁迅:《呐喊》,太白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一)》,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编:《东昌府区政府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年版。
山东省临清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清市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施雪钧:《孤独的音乐旅者——田丰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
史兆国:《葫芦文化丛书·东昌府卷》,中华书局2018年版。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谭登坤:《马颊河十二月》,黄河出版社2010年版。
汤贵仁、刘慧主编:《泰山文献集成》,泰山出版社2005年版。
陶思炎等:《民俗艺术学》,南京出版社2013年版。
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书君:《泰山文化刍谈》,黄河出版社2010年版。
王树理:《临清传:大运河文化的支点》,新星出版社2019年版。
王惕:《中华美术民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项阳:《山西乐户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
徐薇:《自我·角色与乡土社会——对民间二人转艺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徐霄鹰:《歌唱与敬神:村镇视野中的客家妇女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荀德麟等:《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254·
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士闪:《艺术民俗学》,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张宪昌:《东昌府木版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张玉柱:《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维平:《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赵伟:《葫芦工艺宝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政协聊城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聊城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内部资料,1987年。
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政府办公室编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
钟敬文:《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二 期刊论文
安德明:《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邴正:《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国文化的三大走向》,《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曹成竹:《“民歌”与“歌谣”之间的词语政治——对北大“歌谣运动”的细节思考》,《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
曹伟:《徽派建筑》,《中外建筑》2019年第12期。
曾爱娣:《“社火”考释与探源》,《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3期。柴惠康:《重振古运河之旅的思考》,《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
陈冬生:《明代运河南北地区农耕生产技术发展述论》,《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
陈倩:《巴渝民间美术符号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包装工程》2019年第14期。
陈昀鑫:《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创新性融合探析》,《四川戏剧》2017年第11期。
陈志钢:《文本再现、空间表演与旅游演艺生产者的地方性建构》,《思想战线》2018年第5期。
邓小艳:《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解读》,《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董占军:《聊城葫芦工艺》,《民艺》2019年第3期。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序》,《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傅谨:《祠堂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高向华:《乡民艺术组织与村落生活的互构——以鲁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为田野个案》,《中国山地民族研究集刊》2015年第1期。
葛兆远:《大运河的记忆——枣庄运河船工号子》,《戏剧之家》2014年第10期。
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齐鲁艺苑》2006年第4期。
耿波:《村落语境中的乡民艺术魅力》,《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3日第7版。
郭福亮:《运道与信仰:基于临清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泰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郭立颖:《世界民间神话中的葫芦文化》,《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韩晓辉:《运河上的聊城船工号子》,《春秋》2017年第1期。
何明:《当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复调逻辑——基于少数民族村寨·256·旅游与艺术展演实践的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贺军:《东昌蝈蝈葫芦产生和繁荣的经济条件》,《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期。
贺军:《东昌蝈蝈葫芦起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11期。
贺小荣、谭志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的评价与启示》,《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胡海燕、巴桑吉巴:《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胡军:《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财产权主体完善的若干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
胡军奇、隆滟:《陇东地区耕牛崇拜文化探微》,《古今农业》2015年第4期。
胡梦飞:《临清庙会和社火》,《寻根》2020年第4期。
胡梦飞:《神圣与世俗:明清时期聊城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第3期。
胡琴等:《开垦年限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学报》2020年第4期。
黄昊、贾铁飞:《古运河旅游开发及其空间模式研究——以京杭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区段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2期。
黄继元:《乡村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黄炜等:《旅游演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实证研究——以张家界为例》,《旅游学刊》2018年第6期。
黄娅:《少数民族传统民艺开发中的“社区增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黄震方等:《京杭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1期。
纪兰慰:《舞蹈民俗学的学术定位》,《民族艺术》1998年第2期。
季中扬、高小康:《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价值重估》,《民族艺术》2014年第3期。
季中扬、胡燕:《传统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的模式、难题及策略》,《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1期。
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1期。
贾新伟等:《柳林降狮舞:来自远古的傩舞傩戏》,《春秋》2018年第3期。
菅丰、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从民间艺术到支撑人之“生”的艺术(vernacular艺术)》,《民俗研究》2020年第3期。
姜爱、李永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云南、贵州、海南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姜流、叶宏:《农村内生型民间组织生成机制研究——以“河村秧歌腰鼓队”为案例》,《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焦丽娜:《论山东聊城马官屯泥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兼论民间泥塑文化的发展》,《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2期。
解洪琴、朱春湖:《东昌府木版年画考略》,《春秋》2009年第1期。
解淑红:《德州运河号子的音乐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色探微》,《德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咎丽娟等:《构建多样性的城市文化旅游区——以江苏运河文化城整体规划为例》,《规划师》2011年第8期。
阚如良等:《主题村落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第6期。
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商业研究》2012年第7期。
李德敬:《德州运河号子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探略》,《德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258·
李芬等:《扬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策略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李海云:《信仰与艺术:村落仪式中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现——鲁中东永安村“烧大牛”活动考察》,《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
李红梅:《让民艺回归“民艺”》,《艺术评论》2016年第7期。
李虹、朱晓敏:《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设想》,《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李江敏、谭丽娟:《基于RMP分析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李宁:《明清时期徽商在山东临清的活动研究》,《德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李向振:《“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2期。
李烨鑫:《生态失衡状态下的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年第5期。
李颖、李明泉:《民俗艺术传播的语境转换与基本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1期。
李远江:《临清贡砖:一个都城的基石》,《传承》2010年第34期。
连振娟:《“双性同体”的变相回归——碧霞元君信仰的意识溯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廖明君、陈志勇:《禁忌、信仰与伶人精神生活史——陈志勇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
廖明君、张士闪:《艺术民俗学研究:将乡民艺术研究“还鱼于水”——张士闪教授访谈录》,《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
林巧薇:《北京东岳庙与明清国家祭祀关系探研》,《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
刘贝妮:《山东运河号子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3期。
刘怀玉、陈景春:《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特色及其实现路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刘怀玉等:《江苏运河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及其模式新探》,《江苏商论》2009年第11期。
刘纪荣、李伟中:《清末民初“废庙兴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刘纪英、吕青:《基于共生理论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四川戏剧》2015年第12期。
刘建峰、王桂玉:《乡民艺术鉴赏的多向度解构与重构——基于运河乡民艺术的哲学审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刘建峰、张晓萍:《走向开敞的、参与式的和创造性的旅游体验》,《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刘建峰:《聊城旅游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刘建峰:《重走临清老胡同 唤醒运河古城记忆——临清胡同保护与审美体验研究》,《运河学研究》2018年第2辑。
刘建峰等:《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规划形式与内容的反思》,《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第2期。
刘朴兵:《略论中原茶文化的特征》,《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6期。
刘秋璠:《山东聊城地区竹马舞的调查研究》,《山西青年》2019年第22期。
刘铁梁:《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刘统霞:《主位视角缺失的民俗艺术产业发展问题——以商河鼓子秧·260·歌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6期。
刘伟:《回族清真美食》,《中国民族》2012年第6期。
刘晓春:《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刘兴:《社会结构变迁视阈下农村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武术研究》2019年第9期。
刘玉梅:《从民间俚曲〈逛东昌〉看运河对东昌饮食文化的影响》,《运河学研究》2019年第2辑。
龙先琼、蒋小梅:《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罗明永:《〈云南映象〉的美学探索和现实意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吕龙、黄震方:《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
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马立荣:《山东方言探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马知遥:《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与吉祥表达》,《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苗菁:《唐宋诗词与大运河》,《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明跃玲:《民间艺术: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再现——湘西民间艺术的人类学解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欧宗启:《论民间文艺接受的拯救、培育与重建》,《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欧宗启:《论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民间文艺存在和发展的新趋向》,《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彭锋:《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彭军超:《河北商代农业考古概述——兼谈有关该地区青铜农具发展的问题》,《农业考古》2019年第4期。
任乐乐、董广辉:《“六畜”的起源和传播历史》,《自然杂志》2016年第4期。
邵珠峰:《近五年碧霞元君信仰文化研究综述》,《泰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史弘:《市场经济下的美学沉思》,《文艺评论》1994年第4期。
宋立等:《探析扬州古运河旅游因子与运河申遗的关系构架》,《江苏商论》2008年第4期。
宋正:《村落语境中的乡民艺术与地域互动考察——以沁阳宋寨怀梆剧团为例》,《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10期。
隋清娥:《一份农耕文化的标本——论谭登坤〈马颊河十二月〉中的农耕文化意蕴》,《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陶慧等:《基于H—I—S视角下传统村落分类与发展模式研究——以邯郸市为例》,《旅游学刊》2019年第11期。
陶冶:《酒文化研究的新探索——〈中国饮酒习俗〉简评》,《民俗研究》1991年第4期。
陶长江等:《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瑶族盘王大歌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旅游科学》2007年第4期。
王会莹:《民间艺术精英的分化及其话语权的崛起与失落——关于山·262·西浮山剪纸创作群体现状的反思》,《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王进:《从国家伦理角度看民间艺术的伦理价值》,《美术观察》2008年第5期。
王丽、周双玲:《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年第4期。
王敏等:《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王明江:《冀东南大运河船工号子现状调查》,《音乐时空》2014年第9期。
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文化遗产》2019年第5期。
王申:《东昌府葫芦雕刻技艺与谱系传承》,《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王万顺、梁成帅:《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访谈录》,《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
王晓予:《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表征与社会意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王亚平:《从旧年画到新年画》,《人民日报》1949年4月26日第4版。
王彦龙:《乡民艺术的历史记忆与宗教呈现——基于甘肃临潭太平社火的田野调查》,《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1期。
王云:《明清临清贡砖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
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徽商》,《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魏益华:《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温铁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陷阱》,《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吴海涛:《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带工作浅析》,《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年第1期。
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
吴晓:《民间艺术旅游展演的研究视角与问题意识》,《兰州学刊》2010年第6期。
吴晓:《民间艺术旅游展演文本的文化意义——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研究》,《民族艺术》2009年第2期。
吴晓:《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吴晓:《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审美特征》,《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吴晓:《乡村旅游语境中民间艺术的在场与形变——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吴晓:《艺术人类学视域中的民间艺术旅游展演》,《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1期。
吴欣:《从“制度”到“生活”:运河研究的新维度》,《光明日报》2016年8月10日。
吴亚辉、周全胜:《我国社火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内蕴》,《学理论》2014年第33期。
谢昌一:《朴素豪迈的张秋木版年画》,《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第1期。
熊黎明:《多元文化语境中民族舞蹈“产业化”的艺术批评及其价值取向——以〈云南映象〉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以手工艺为中心》,《民族艺术》2019年第6期。
徐赣丽:《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民族艺术》2017年第3期。
杨丹:《民间艺术的旅游资源化——以文化消费为视角》,《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9期。
杨立川:《华阴老腔的“蝶变”与“流播”及其启示》,《当代戏曲》2012年第6期。
姚洋:《政府转型与农村社区重建》,《二十一世纪评论》2007年第2期。
叶涛:《论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叶涛:《民间文献与村落历史的建构——山东青州井塘村村史钩沉》,《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3期。
尹绍亭:《魂系“原生态”——田丰和他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于泳:《从德州黑陶看山东黑陶发展》,《美与时代(中)》2015年第2期。
于中航:《尚庄遗存与后岗类型》,《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
余永红:《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民间社火现状及保护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2期。
岳永逸:《两个世纪初的想象——原生态与民间艺术的吊诡》,《文艺争鸣》2010年第6期。
张保华等:《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潮土土壤孔隙微形态特征》,《干旱区地理》2020年第3期。
张翠霞:《村落生活中的白族甲马》,《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张磊:《媒介语境下民间艺术现代转型研究》,《出版广角》2019年第4期。
张黎黎:《一个乡村乐社的音乐民族志——评钟思第〈采风:新旧中国的民间艺人生活〉》,《中国音乐》2019年第5期。
张力丽:《由合卺杯看中国传统双连杯的演变》,《装饰》2011年第11期。
张萌萌:《东昌府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之比较》,《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15期。
张萌萌:《论东昌府木版年画特色》,《名作欣赏》2015年第3期。
张敏:《浅析台儿庄运河号子的艺术特征》,《音乐创作》2013年第7期。
张娜:《论民间艺术“雅化”转向及其文化逻辑》,《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张娜:《民间艺术的融入性审美探究》,《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2期。
张荣:《论〈云南映象〉渗透出的“三映象”》,《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第3期。
张锐:《东昌府“年画人”生产组织考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文史哲》2007年第3期。
张士闪:《从故事到事件——围绕山东淄博市淄河镇孟姜女故事产业开发的讨论》,《民族艺术》2009年第4期。
张士闪:《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以小章竹马活动为例》,《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
张士闪:《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
张士闪:《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戏剧文学》2012年第7期。
张士闪:《眼光向下: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张士闪等:《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266·三人谈之十四》,《民族艺术》2018年第6期。
张思坚:《山东运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张维青:《葫芦:原始神话与艺术阐释》,《齐鲁艺苑》2007年第6期。
张希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张希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8期。
张显树、陈志夫:《传统孝德文化对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晓蕾:《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以鲁西北地区临清架鼓为例》,《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
张琰、秦国帅:《新发现的碧霞元君弘济经碑初探》,《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张屹、徐家林:《从民间文艺到革命号角:中国共产党对乡村艺人的改造(1937—1949)》,《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张玉明等:《山东运河文化下的传统民居研究——以临清传统民居为例》,《艺术教育》2015年第8期。
张兆林:《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标准探微》,《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民俗研究》2020年第4期。
张兆林、束华娜:《聊城木版年画的传播功能解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张兆林、束华娜:《散落于乡野的民间艺术珍品:东昌府木版年画》,《图书与情报》2016年第3期。
张兆林:《从碎片到完整:聊城木版年画研究的转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项目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以聊城木版年画为核心个案》,《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刻版艺人的考察与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张中波、徐艳芳:《主题公园中民间艺术舞台化的时空模式》,《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
张中旺:《中国北方饮食文化及分区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赵刘:《基于游客体验理论的无锡运河旅游产品研究》,《江苏商论》2010年第9期。
赵鹏飞、宋昆:《山东运河传统民居研究——以临清传统店铺民居和大院民居为例》,《建筑学报》2012年第1期。
赵鹏飞:《山东运河传统建筑初探》,《华中建筑》2012年第10期。
赵攸宁:《中国古代行酒令文化》,《人文天下》2018年第16期。
郑建山、常富饶:《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北京观察》2017年第10期。
郑敏、陈辉:《精神表征与文化释码:中国民俗艺术在音乐剧中的应用维度与反思》,《四川戏剧》2019年第7期。
周嘉:《地方社会变迁与庙会社火传承的嬗变——以鲁西北地区临清为例》,《中国农史》2020年第4期。
周嘉:《地方神庙,信仰空间与社会文化变迁——以临清碧霞元君庙宇碑刻为中心》,《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
周嘉:《圣迹与霞光:临清泰山奶奶崇拜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运河学研究》2019年第1辑。
周青青:《北京通州运河号子中的山东音乐渊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朱亮、赖守亮:《趣意葫芦——浅析东昌雕刻葫芦的艺术内涵》,《设计艺术研究》2014年第2期。·268·
朱振华:《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自治机制——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春节“扮玩”为例》,《民俗研究》2017年第2期。
宗学良:《山东临清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大众文艺》2017年第19期。
三 硕博论文
白心玉:《聊城运河号子的音乐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聊城大学,2018年。
范丽丽:《山东聊城运河号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聊城大学,2013年。
高向华:《村落组织与乡民艺术表演——以章丘三德范扮玩为核心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苟春艳:《东昌葫芦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2年。
刘昆:《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路颖颖:《中国传统“匏器”的设计方法与再生途径研究——以聊城东昌雕刻葫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秦承泽:《非遗保护背景下的乡民艺术传承与发展——以鲁南郑家庄八仙灯为核心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年。
谭彤:《京杭大运河对济宁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0年。
王丽:《乡民艺术的盛衰与村落公共生活——对冠县柳林花鼓的民俗学考察》,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3年。
王卫华:《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以当代山东沂蒙山区榆钱村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王新蕊:《王权、地方社会与民间信仰——明至民国时期北京丫髻山碧霞元君信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王璇:《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财经大学,2014年。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以山东昌邑地区小章竹马为核心个案》,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张兴宇:《梅花拳与村落自治生活研究——以冀南广宗县北杨庄为核心个案》,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8年。
郑燕燕:《明清时期东昌府人口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9年。
朱振华:《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年节“扮玩”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