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献典籍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南朝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韦述、杜宝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唐)林宝修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段成式撰:《寺塔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唐)杜佑撰,王文锦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7年版。
(宋)李昉撰:《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钱易撰:《南部新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7年版。
(宋)赞宁:《宋高僧传(上、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清)曹寅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55年版。
二 今人著作(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陈弱水:《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育宁:《宁夏通史·古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代学明:《须弥山石窟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固原市委宣传部编:《丝路固原》,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郭勤华:《丝路重镇·固原》,阳光出版社2012年版。
韩有成:《固原石窟艺术》,阳光出版社2014年版。
胡春风:《宗教与社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版。
胡戟:《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再铃:《中国佛教雕塑(上、下)》,台湾历史博物馆1998年版。
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柳诒征撰,蔡尚思导读:《中国文化史(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牟钟鉴:《宗教与民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宁夏固原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著:《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尚衍斌:《西域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佘贵孝、王琨编:《须弥山石窟》,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佘贵孝:《固原地方史要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宋永忠:《须弥山石窟艺术研究》,阳光出版社2013年版。
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第2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吴钢等:《全唐文补遗(1—9辑)》,三秦出版社1994—2007年版。
吴钢等:《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1994—2005年版。
须弥山文物管理所编:《须弥山石窟志》,阳光出版社2016年版。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杨明:《固原考古札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家铎:《固原民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德]克林凯特:《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赵崇民译,新疆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美]斯坦利·威斯坦因:《唐代佛教》,张煜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日]内藤湖南:《内藤湖南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70年版。
[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耿世民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英]崔瑞德:《剑桥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英]苏珊·惠特菲尔德:《丝路岁月——从历史碎片拼接出的大时代和小人物》,李淑珺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
三 学术论文
安永军:《试论须弥山唐代造像艺术及其价值》,《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安永军:《须弥山相国寺石窟探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曹之:《试论唐代佛教著作的背景》,《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第4期。
陈爱峰、杨富学:《西夏与辽金间的佛教关系》,《西夏学》第1辑,2006年。
陈悦新:《龟兹石窟与须弥山石窟中的穹隆顶窟》,《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陈悦新:《西魏北周时期的麦积山石窟》,《中原文物》2006年第4期。
陈悦新:《须弥山早期洞窟的分期研究》,《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陈运涛:《须弥山石窟:见证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文化学刊》2015年第6期。
程民生:《论宋代佛教的地域差异》,《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
仇王军:《蒙元时期宁夏佛教考述》,《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仇王军:《明代宁夏佛教考述》,《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代学明:《固原须弥山景区的文化特色》,《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单纯:《禅宗的佛性论及其意义》,《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冯国富:《佛教艺术在固原的传播》,《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固原县文物站:《固原县新集公社出土一批北魏佛教造像》,《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6期。
顾森:《交脚佛及有关问题》,《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
郭可悫:《〈大唐西域记〉与唐代中原、西域的文化互动》,《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
韩国良:《论东吴高僧康僧会的佛学贡献》,《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
韩孔乐、罗丰:《固原北魏墓漆棺的发现》,《美术研究》1984年第2期。
韩有成、李玉芳:《试论须弥山石窟开凿与形成的原因》,《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韩有成:《从须弥山石窟看原州古典建筑式样——略析须弥山石窟建筑》,《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韩有成:《宁夏原州区禅塔山石窟调查报告》,《敦煌研究》2015年第3期。
韩有成:《试论须弥山北魏洞窟中的“云冈因素”》,《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4期。
韩有成:《试论须弥山石窟艺术史上的六个高潮》,《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
韩有成:《须弥山石窟碑刻题记的史料价值》,《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
韩震军:《唐代墓志中新见隋唐人著述辑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3期。
洪震颐:《唐代佛教造像的女性化与世俗化》,《中国陶瓷》2006年第6期。
华方田:《清代佛教的衰落与居士佛教的兴起》,《佛教文化》2004年第4期。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佛教文化》2005年第3期。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文史哲》200l年第1期。
贾学锋:《宁夏佛教历史钩沉》《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郎樱:《论西域中原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01年第4期。
雷闻:《论中晚唐佛道教与民间祠祀的合流》,《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李怀仁:《宁夏西吉发现一批唐代鎏金造像》,《文物》1988年第9期。
李健超:《丝绸之路之陕西、甘肃中东部线路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
李茹:《敦煌李贤及其功德窟相关问题试论》,《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
李若愚:《西夏时期藏传佛教的流传》,《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李申:《简论宗教和儒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申:《三教关系论纲》,《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
李世荣:《唐王朝对固原地区之经略研究》,《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中国宗教》2009年第6期。
李映辉:《唐代佛教著述的时空分布特征》,《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映辉:《唐代高僧籍贯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李映辉:《唐代高僧驻锡地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期。
李玉芳、韩有成:《固原北魏及唐代石雕、金铜佛教造像的发现与价值》,《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林申清:《佛教文献目录初探》,《四川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5期。
林蔚:《须弥山唐代洞窟的类型和分期》,《考古研究》1997年。
刘克:《从出土佛教题材汉画看东汉宗教生态格局的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刘敏:《甘肃省固原县的石窟造像》,《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4期。
刘蓬春:《唐代相国寺史事钩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刘锡涛:《浅谈龟兹石窟艺术模式》,《丝绸之路》1999年第S1期。
刘欣如:《贵霜时期东渐佛教的特色》,《南亚研究》1993年第3期。
刘瑶:《唐代佛教史学略论》,《历史研究》2013年第10期。
鲁人勇:《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兼论唐长安、凉州北道的驿程及走向》,《宁夏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吕建福:《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吕建福:《论密教的起源与形成》,《佛学研究》1994年第3期。
吕建福:《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马东海、张彩萍:《禅塔山石窟与丹霞地貌自然景观》,《原州》2012年第2期。
马莉:《宁夏固原北朝丝路遗存显现的外来文化因素》,《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
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以龟兹和敦煌为中心》,《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齐倩楠:《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历史原因》,《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第4期。
任继愈:《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
任宜敏:《清代汉传佛教政策考正》,《浙江学刊》2013年第1期。
石云涛:《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中州学刊》2008年第1期。
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宋永忠:《浅析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变迁》,《前沿》2011年第24期。
苏银梅:《宁夏固原早期“丝绸之路”遗址——回中宫、瓦亭驿、朝那古城、固原古城》,《文博》2010年第3期。
孙昌武:《唐代佛道二教的发展趋势》,《南开学报》1999年第5期。
孙晓峰:《麦积山石窟北朝晚期胡人图像及相关问题研究》,《形象史学研究》2016年第1期。
王春辉:《唐代西域多元宗教文化的特征与影响探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王丹阳、刘璐瑶、张秉坚、方世强、李志荣、韩有成:《须弥山石窟48窟明代泥塑彩绘制作材质成分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年第6期。
王德朋:《金代佛教政策新议》,《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
王慧慧:《浅析民俗佛教——兼谈世俗化与民俗化的认识》,《敦煌学辑刊》2007年4期。
王敏庆:《北周长安造像与须弥山石窟》,《西夏研究》2012年第3期。
王松涛:《从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
邬宗玲:《灵验记中的佛典信仰》,《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
吴华山:《论唐玄宗与唐代乐舞》,《求索》2003年第4期。
吴小娣:《浅析佛教中国化的发展阶段》,《艺术科技》2013年第3期。
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萨珊波斯朝银币》,《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项一峰:《初谈佛教石窟供养人》,《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谢继胜:《宁夏固原须弥山圆光寺及相关番僧考》,《西夏研究》2013年第1期。
谢群:《漂浮在“丝绸之路”上的祥云——宁夏须弥山石窟云纹图饰研究》,《美术大观》2010年第8期。
邢学敏、王洪军:《论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北方论丛》2006年第1期。
徐苹芳:《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燕京学报》1995年第1期。
徐苹芳:《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文明论坛》1999年第5期。
薛平拴:《论唐玄宗的宗教政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薛正昌:《萧关道与固原历代政权建置及其发展趋势》,《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薛正昌:《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东传与草原“丝绸之路”》,《论草原文化》第5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薛正昌:《须弥山石窟与藏传佛教造像》,《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杨芳:《须弥山石窟的历史与人文价值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杨芬霞:《论释皎然的世俗诗和中唐佛教的世俗化》,《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杨慧玲、佘贵孝:《须弥山石窟的凿造与固原社会经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杨明:《宁夏彭阳红河乡出土一批石造像》,《文物》1993年第12期。
袁志明:《北朝佛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认同》,《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云志霞:《略论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变迁》,《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期。
张德伟:《明代佛教政策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第5期。
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张践:《明清时期政府的“严管”宗教政策及其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张箭:《“三武一宗”早逝之原因及真相》,《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张明非:《略论唐代乐舞的兴盛及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张卫红:《试述开元三大印度高僧的译经成就》,《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
赵云旗:《武则天与唐代佛教》,《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4期。
支景:《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及其审美意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周骅:《明清之际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向》,《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
朱世广:《茹河古道考察研究》,《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朱希元:《宁夏须弥山圆光寺石窟》,《文物》1961年第2期。
朱政惠:《唐代佛教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5期。
[俄]索罗宁:《西夏佛教之“系统性”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4期。
四 学位论文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
李银霞:《西夏石窟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马军:《唐代长安、沙州、西州三地胡汉民众佛教信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苗苗:《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年。
夏金华:《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