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著作
毕世鸿:《新加坡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毕世鸿:《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别红暄:《城乡公平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陈惇、孙景尧:《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陈曙光:《中国话语:说什么?怎么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陈晔、陈增祥:《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
陈颖健:《中国制造威胁谁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岳、陈翠华:《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
曹顺庆:《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董青、洪艳:《体育符号: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原子能出版社2017年版。
范红:《国家形象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范红、胡钰:《国家形象多维塑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高低、肖万春:《中美货币战争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罗伯特·布莱克威尔:《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关世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哈嘉莹:《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陆日宇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韩存新、樊斌:《英汉语义韵探索:理论、方法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1995—2005》,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黑玉琴:《跨学科视角的话语分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胡晓明:《国家形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胡欣:《新闻写作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胡壮麟、方炎:《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兆银、王峰:《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暨南大学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形象全球调查·伦敦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暨南大学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形象全球调查·拉萨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暨南大学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形象全球调查·约翰内斯堡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暨南大学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形象全球调查·圣保罗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暨南大学舆情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形象全球调查·多伦多卷》,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姜智芹:《当东方与西方相遇——比较文学专题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
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姜智芹:《西镜东像——姜智芹教授讲中西文学形象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焦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
兰登书屋辞书编辑室:《兰登书屋韦氏大学英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6年版。
[英]雷蒙·道森:《中国变色龙》,常绍民、明毅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黎相宜:《新海丝路上的新加坡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版。
[新]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社2000年版。
[新]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振京:《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程、安然:《孔子学院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刘继南、何辉:《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立华:《〈纽约时报〉对华舆论研究——话语分析视角》,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
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从“威胁论”到“崩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龙永枢、杨伟光:《领导者媒介形象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吕尚彬、兰霞:《中国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实战解析——策划大武汉》,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法]马里奥斯·法朗索瓦·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瑞]麦蒂森、[英]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之初探》,黄国文、王红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符号传播》,五洲传播出版社201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潘霁:《文化框架: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制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美]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美]乔治·拉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施旭:《什么是话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十九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十六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十七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宋颖:《美国国际形象建构》,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唐钧:《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新形势下群众工作2010—2011》,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唐丽萍:《美国大报之中中国形象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200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万晓红:《奥运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柏林奥运会、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华:《民族影像与国家形象塑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研究(1979—)》,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西蒙·安浩:《铸造国家、城市和地区的品牌;竞争优势识别系统》,葛岩、卢嘉杰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辛斌、李曙光:《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徐庆超:《崛起之困: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徐蓉:《核心价值与国家形象建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于运全主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研究》,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娟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张冬梅:《中国企业形象策划》,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昆:《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张昆、张明新:《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张旭东:《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玉:《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形象: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志彪:《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与实践——以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为例》,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赵勒秋、郝晓鸣:《新加坡大众传媒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2018年。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二 期刊论文
白丽梅:《UAM Corpus Tool在英语新闻评论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以〈卫报〉中的新闻评论为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陈杰、绽戾燕:《阿拉伯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5期。
陈汝东:《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陈汝东:《论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江淮论坛》2015年第2期。
陈新仁:《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外语研究》2005年第5期。
[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孟华译,《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4期。
戴明:《海外华文和英文媒体的中国报道——基于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和The Strait Times(〈海峡时报〉)网站的比较分析》,《东南亚纵横》2018年第2期。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8年第2期。
樊荣、彭爽:《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融合”问题——以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范晓玲:《哈萨克斯坦主流网络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以网络版〈哈萨克斯坦快报〉和〈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新疆社科论坛》(汉文版)2016年第5期。
关世杰:《五年间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喜爱度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一》,《对外传播》2018年第2期。
候建波:《从话语分析角度看人民币汇率报道中的形象构建》,《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第3期。
胡江:《意义单位与批评话语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西方媒体涉华军事报道意识形态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黄惠萍:《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政策评估——以核四案为例》,中国台湾,《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7期。
黄敏:《货币战争中的中国形象——〈纽约时报〉有关人民币汇率议题报道的框架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6期。
黄朝翰:《中新关系前景:新加坡面临的新挑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纪玉华、吴建平:《语义韵研究:对象、方法及应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贾中山、朱婉君:《西班牙媒体三大报纸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十八大”期间涉华报道为例》,《现代传媒》(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姜加林:《世界视角下的中国道路》,《求是》2013年第11期。
李本乾:《描述传播内容特征 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内容分析法简介(下)》,《当代传播》2000年第1期。
李茂君、农玉红:《经济新闻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研究——基于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分析视角》,《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李秋杨:《“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的文化话语研究》,《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14年第1期。
李玮、熊悠竹:《中华文化符号更受俄罗斯精英群体喜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三》,《对外传播》2018年第4期。
李琰、马静:《塔吉克斯坦〈亚洲之声〉传播的中国形象》,《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梁冬梅:《“战争”概念隐喻在经贸用语中的应用》,《现代商业》2014年第12期。
刘智利:《国外知名媒体的中国形象探析——以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为例》,《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6期。
孟昕:《英汉经济文本中战争隐喻的语义及认知分析》,《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彭宣维、杨晓军:《汉英对应评价意义语料库》,《外语电化教学》2012年第5期。
钱敏汝:《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上)》,《当代语言学》1988年第2期。
钱敏汝:《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下)》,《当代语言学》1988年第3期。
钱毓芳:《英国〈太阳报〉关于恐怖主义话语的主题词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权玹廷:《伊斯兰文化影响沙特人对不同文化符号的喜爱度——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二》,《对外传播》2018年第3期。
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任学宾:《信息传播中内容分析的三种抽样方法》,《图书情报知识》1999年第3期。
沈影、吴刚:《俄罗斯区域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以〈州报〉、〈实业界〉、〈乌拉尔政治网〉报道为例》,《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3年第1期。
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施旭、谢秀婷:《探索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苏格:《2017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乱中有变,变中有治》,《当代世界》2018年第1期。
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唐丽萍、马月秋:《“中国崛起”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构——一项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田海龙:《话语研究的语言学范式:从批评话语分析到批评话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
王琳、孙志祥:《〈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分析——从名物化视角》,《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王秀丽:《日本民众最爱中餐、茶和大熊猫——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四》,《对外传播》2018年第5期。
王异虹:《中国饮食、长城、医药在德国的认知度和喜爱度名列前三——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五》,《对外传播》2018年第6期。
卫乃兴:《语料库数据驱动的专业文本语义韵研究》,《现代外语》2002年第2期。
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卫乃兴:《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论及相关理论》,《外语研究》2009年第5期。
魏炜:《蒋经国主政时期的台新关系:缘起、实质及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夏婵:《涉及中美汇率问题的中英新闻报道中战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7期。
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邢永川、许荣华:《新加坡〈海峡时报〉关于中国报道的分析》,《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2期。
徐滇庆:《“汇率操纵国”悖论》,《开放时代》2010年第8期。
徐赳赳:《vanDijk的话语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年第5期。
徐琳瑶、向明友:《语义韵对新闻态度的操控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7年第1期。
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
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
杨洋、董方峰:《当代中国媒体话语中的战争隐喻现象研究》,《外国语文研究》2017年第2期。
杨越明、藤依舒:《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与印象研究——〈2017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一》,《对外传播》2018年第8期。
姚婷:《泰国主流媒体“湄公河事件”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易宪容:《8·11人民币“新汇改”的走势》,《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
尹承德:《和平发展劲风吹——试以十七大精神审视2007年国际形势》,《领导科学》2008年第1期。
游国龙:《近五年印度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喜爱度大幅攀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之六》,《对外传播》2018年第7期。
于运全、翟慧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观调查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9年第3期。
翟慧霞:《通过国际民调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探索与建议》,《国际传播》2017年第5期。
翟慧霞、黄传斌:《2016年度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6年第11期。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0期。
张昆、陈雅莉:《东盟英文报章在地缘政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海峡时报〉和〈雅加达邮报〉报道南海争端为例》,《新闻大学》2014年第2期。
张振军:《关于中国航天新型智库建设的若干思考(上)》,《中国航天》2016年第3期。
赵永刚:《评价理论视阈下中国形象在〈时代〉中的演变》,《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支庭荣:《国家形象传播——一个新课题的凸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7期。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对外传播》2014年第1期。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度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对外传播》2016年第9期。
朱宇、王芷:《中国航天——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科技导报》2007年第23期。
邹菲:《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价与管理》2006年第4期。
三 学位论文及其他
《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7537.htm)。
李彬:《技术湃美国对华出口的政治壁垒有多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562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国人大网(www.npc.gov. cn/wxzl/gongbao/2000-12/10/content_5004332.htm)。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晓飞:《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研究(1965—2014)——基于现实主义均势理论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5年。
佚名:《新加坡因地制宜使孔子学院发展迅速》,中国侨网(www. chinaqw.com.2008.01.02),转自[新]《联合早报》。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21/201001/t20100129_3192.html.)。
《〈201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gzdt/2011-12/29/content_2033030.htm.)。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xinwen/2016-12/27/content_5153378.htm.)。
《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gzdt/2010-06/13/content_1627138.htm.)。
《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78981.htm.)。
周宏刚:《印度英文主流报纸的中国形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四 英文著作及论文
Alexander Liss,“Images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Print Media:a Survey from 2000 to 2002”,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2,No. 35,2003.
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Allan Bell,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Oxford:Blackwell,1991.
Alpo Rusi,“Image Research and Image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ansforma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 the Television Age”,Cooperation and Conflict,Vol.23,No.1,1988.
Bernald Berelson,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New York:Free Press,1952.
Chin-Chuan Lee,“Established Pluralism:US Elite Media Discourse about China Policy”,Journalism Studies,Vol.3,No.3,2002.
Christine C.M.Leung and Huang Yu,“The Paradox of Journ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the Case of SARS Coverage on China and Vietnam by Western-led English-language Media in Five Countries”,Journalism,Vol.8,No.6,2007.
Colin Mackerras,Western Image of China,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3.
Dell Hymes,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An Ethnographic Approach,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
Edward Said,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Erving Goffman,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6.
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Harvey Sacks,Lectures on Conversation(Vols 1-2),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1995.
James R.Martin and Davi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James R.Martin and Peter 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John Sinclair,Reading Concordances,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
Joseph S.Nye,The Future of Power,New York:Public Affairs,2011.
Kebbeth E.Boulding,“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No.2,1959.
Klaus B.Jensen,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London:Routledge,2002.
Marcel A.Just and Patricia A.Carpenter,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Comprehension .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7.
Michael A.K.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Michael 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Michael L.Geis,The Language of Politics,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7.
Michael Stubbs,Discourse Analysis: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National Language,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Michael Stubbs,Text and Corpus Analysi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Michele G.Alexander,Shana Levin and P.J.Henry,“Image Theory,Social Identity,and Social Dominance: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 Motives Underlying International Images”,Political Psychology,Vol.26,No.1,2005.
Mona Baker,Gill Francis and Elena Tognini-Bonelli,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Monika Bednarek,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New York:Continuum,2006.
Norman Fairclough,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Longman,1995.
Norman Fairclough,Analyzing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London:Routledge,2003.
Ole R.Holsti,“The Belief System and National Images:A Case Study”,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6,No.3,1962.
Paul Baker,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Continuum,2006.
Paul Baker,Using Corpora to Analyze Gender,London:Bloomsbury,2014.
Paul J.Gee,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Qing Cao,“Modernity and Media Portrayals of China”,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Vol.22,No.1,2012.
Robert Young ed.,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2.
Roger D.Wimmer and Joseph R.Dominick,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Boston:Wadsworth,2010.
Roger Fowler,Language in the News,London:Routledge,1991.
Ruth Wodak and Michael Meyer,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2015.
Teun A.van Dijk,News as Discourse,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Press,1988.
Thomas Laszlo Dorogi,Tainted Perceptions:Liberal-Democracy and American Popular Images of China,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