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一)著作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戚本禹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河镇的复合治理与农户策略(1980—200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丁卫:《秦窑法庭:基层司法的实践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董磊明:《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亮:《走出祖荫:赣南村治模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 (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茂岚编:《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农田水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晓毅、朱成堡:《中国乡村的民营企业与家族经济》,山西出版社1996年版。
吴毅:《小镇喧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工作组财经组:《财经工作资料选编(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周其仁:《城乡中国》(下册),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Ⅲ: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奥斯特罗姆、埃莉诺、罗伊·加德纳、詹姆斯·沃克:《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王巧玲、任睿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乔尔·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李杨、郭一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唐纳德·J.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日]田原史起:《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下卷),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东野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二)期刊
蔡益群、曾淑华:《道德治理:中国政府治理的结构性趋势及其双重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陈柏峰:《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前景》,《法学研究》2012年
第4期。
陈柏峰:《无理上访与基层法治》,《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
陈柏峰:《中国农村的市场化发展与中间阶层:赣南车头镇调查》,《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陈柏峰、董磊明:《治理论还是法治论——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的理论建构》,《法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陈赟:《“浑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体育科学》1985年第2期。
狄金华、钟涨宝:《变迁中的基层治理资源及其治理绩效:基于鄂西南河村黑地的分析》,《社会》2014年第1期。
狄金华、钟涨宝:《从主体到规则的转向——中国传统农村的基层治理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5期。
樊红敏:《政治行政化:县域治理的结构化逻辑——一把手日常行为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1期。
范愉:《调解的重构(上)——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冯川:《如何理解贫困:日本贫困研究视野下的省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冯川:《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浑沌”及其实践形态研究——反思治理方式规范化的一个视角》,《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冯川:《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与“浑沌”的治理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冯川:《中国农村土地使用现场的制度生成机制——基于隐性知识与形式知识的交汇》,《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冯小:《宅基地权属观念的地方性建构——基于皖北S村宅基地制度实践的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耿羽:《从征地看当前农民的土地变现观念——基于广东崖口村“卖地”事件的考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郭亮:《被塑造的产权——兼论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郭亮:《从“救济”到“治理手段”——当前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践分析:以河南F县C镇为例》,《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郭亮:《论农田水利的社会与组织基础——豫南Y镇农田水利调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韩鹏云、刘祖云:《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变迁:理论内涵及路径创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贺雪峰:《村级负债是怎样产生的?》,《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第4期。
贺雪峰:《地利共享是中国土地制度的核心》,《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6期。
贺雪峰:《论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以河南周口市郊农村调研为讨论基础》,《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6期。
贺雪峰:《论土地资源与土地价值——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关于村庄性质的一项内部考察》,《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贺雪峰:《行政体制中的责权利层级不对称问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贺雪峰、刘金志:《对农村土地承包期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贺雪峰、王习明:《村组干部的更替与报酬——湖北J市调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贺雪峰、王习明:《论消极行政——兼论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河北法学》2002年第2期。
黄鹏进:《农村土地产权认知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冲突——理解当前农村地权冲突的一个中层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14年第6期。
黄晓春、嵇欣:《技术治理的极限及其超越》,《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焦长权:《土地财政不等于“涨价归公”——从贺雪峰〈地权的逻辑Ⅱ〉出发》,《文化纵横》2014年第5期。
焦俊峰:《犯罪控制中的治理理论》,《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林辉煌:《“治理性缺水”与基层组织建设——基于湖北沙洋县的调查》,《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9期。
林辉煌:《江汉平原的农民流动与阶层分化:1981—2010——以湖北曙光村为考察对象》,《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凌斌:《科层法治的实践悖论:行政执法化批判》,《开放时代》2011年第12期。
刘俊:《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刘磊、王会:《谋利空间的形成:对城管违建执法困境的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刘燕舞:《反思湄潭土地试验经验——基于贵州鸣村的个案研究》,《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6期。
刘燕舞、桂华:《论自己人纠纷与外人纠纷》,《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刘永谋:《技术治理、反治理与再治理:以智能治理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陆益龙:《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吕德文:《简约治理与隐蔽的乡村治理:一个理论述评》,《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8期。
吕德文:《林权改革的历史与现实》,《调研世界》2009年第1期。
吕德文:《中心工作与国家政策执行——基于F县农村税费改革过程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6期。
罗兴佐:《体制精英的半官僚化与村庄选举》,《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罗兴佐、贺雪峰:《论乡村水利的社会基础——以荆门农田水利调查为例》,《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罗兴佐、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水利供给的制度设计及其困境》,《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第4期。
罗兴佐、王琼:《“一事一议”难题与农田水利供给困境》,《调研世界》2006年第4期。
马强、姜丽美:《我国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障碍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欧阳静:《“维控型”政权:多重结构中的乡镇政权特性》,《社会》2011年第3期。
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
欧阳静:《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社会》2009年第5期。
彭亚平:《技术治理的悖论:一项民意调查的政治过程及其结果》,《社会》2018年第3期。
齐介仑:《农地权属的交锋》,《财经文摘》2008年第7期。
申云、朱述斌、邓莹、腾琳艳、赵嵘嵘:《农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3期。
唐钧:《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红旗文稿》2005年第18期。
田先红:《乡镇司法所纠纷解决机制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析》,《当代法学》2010年第5期。
田先红、陈玲:《地租怎样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6期。
田先红、陈玲:《农田水利的三种模式比较及启示——以湖北省荆门市新贺泵站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王宾、赵阳:《农业税费改革对中西部乡镇财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4省8县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1期。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21期。
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吴晓林:《治权统合、服务下沉与选择性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社区治理的“复合结构”》,《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7期。
吴英资:《法院调停的“复兴”与未来》,《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
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杨雪冬:《近30年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杨志军:《当代中国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的解释与反思》,《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2年。
姚玲:《法院调解应予摈弃》,《中国司法》2000年第4期。
叶敬忠:《留守女性的发展贡献与新时代成果共享》,《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1期。
印子:《低保政策实践偏差形成变量的两种类型——兼评公共政策执行“农民参与”理论》,《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印子:《职业村干部群体与基层治理程式化——来自上海远郊农村的田野经验》,《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于龙刚:《乡村社会警察执法“合作与冲突”二元格局及其解释》,《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第5期。
张晋红:《法院调解的立法价值探究——兼评法院调解的两种改良观点》,《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
张现洪:《技术治理与治理技术的悖论与迷思》,《浙江学刊》2019年第1期。
张晓山、国鲁来:《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探析》,《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赵晓峰:《“被束缚的村庄”:单向度的国家基础权力发展困境》,《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11期。
赵晓峰:《“行政消解自治”:理解税改前后乡村治理性危机的一个视角》,《长白学刊》2011年第1期。
赵晓峰:《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改革内参》2008年第32期。
赵晓峰、刘涛:《农民公平观念与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关联》,《调研世界》2009年第7期。
赵阳:《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4期。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周飞舟、吴柳财、左雯敏等:《从工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社会学考察》,《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周飞舟、赵阳:《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周黎安:《行政发包的组织边界——兼论“官吏分途”与“层级分流”现象》,《社会》2016年第1期。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干部)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开放时代》2014年第4期。
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周雪光、练宏:《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周原:《建设工程项目委托审计道德风险成因及防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三)报纸
孙立平:《消除“不稳定幻象”》,《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7日。
吴鹏:《去年全国卖地2.7万亿元》,《新京报》2011年1月8日第A04版。
赵新社:《农村税费制度为何要改》,《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2月3日。
外文文献
(一)英文文献
Anderson,Charles W.,Politics and Economic Change in Latin America:The Governing of Restless Nations,New Jersey:D.Van Nostrand,1967.
Aoki Masahiko and Wu Jinglian,eds.,The Chinese Economy:A New Transition,IEA Conference,Basing Stroke:Palgrave Macmillan,Vol.Ⅳ,No.150,2012.
Arato,Andrew,“Cilvil Society against the State:Poland 1980-1981”,Telos,Vol.47,1981.
Arato,Andrew,“Empire vs Civil Society:Poland 1981-1982”,Telos,Vol.50,1982.
Bayart,Ellis,and Hibou,The Criminalization of the State in Africa,Indi 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9.
Berger,Suzanne,Peasants Against Politics:Rural Organization in Brittany 1911-1967,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Black,Donald,Police Encounter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an Observation Study,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PHD i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8.
Blundo,Giorgio,“Dealing with the Local State:The Informal Privatization of Street-Level Bureaucracies in Senegal”,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37,No.4,2006.
Brown,Lester R.,Who will Feed 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New York:W.W.Norton,1995.
Certeau,Michel,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C.Michael and R.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1976.
Duara,Prasenjit,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Evans,Peter: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Felstiner,William,R.Abel and A.Sarat,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putes:Naming,Blaming,Claiming,Law and Society Review,No.15,1980.
Frankel,Francine R.,India's Political Economy,1947- 1977:The Gradual Revolu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Grindle,Merilee Serrill,Bureaucrats,Politicians,and Peasants in Mexico:A Case Study in Public Poli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Gupta,Akhil,“Blurred Boundaries:The Discourse of Corruption,the Culture of Politics,and the Imagined State”,American Ethnologist,Vol.22,May 1995.
Hamilton,Nora,The Limits of State Autonomy:Post Revolutionary Mexico,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
Heller,M.A.,“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Harvard Law Review,Vol.111,No.3,1998.
Jeffrey C.Isaac,“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s”,Perspectives on Politics,Vol.13,2015.
Jessop,Bob,“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50,No.15,1998.
Kaplan,Robert,The Ends of the Earth:From Togo to Turkmenistan,from Iran to Cambodia,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of Anarchy,New York:Knopf,1997.
Keane,John:The Life and Death of Democracy,New York:W.W.Norton,2009.
Kumar,Sushil,“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Political Studies,Vol.XXVI,No.4,1978.
Lazear,Edward,and Sherwin Rosen,“Rank-Ordered Tourmaments as Optimal Labor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9,1981.
Li Huaiyin,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 and Reform:A Micro-History,1948-2008,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Malcomson,James,“Work Incentives,Hierarchy,and Internal Labor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2,1984.
Mann,Michael,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A History of Pow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A.D.1760,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ol.1,1986.
Migdal,Joel S.Atul Kohli and Vivienne Shue,eds.,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Migdal,Joel S.,etal.,Palestinian Society and Politics,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Mitchell,Timothy,“The Limits of the State:Beyond Statist Approaches and Their Cr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5,March 1991.
Neuberger,Benjamin,“State and Nation in African Thought”,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Vol.4,1977.
Neuberger,Benjamin,“The Western Nation-State in African Perceptions of Nation-Building”,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Vol.11,1976.
Redfield,Robert,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Rhodes,R.,“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Vol.44,1996.
Richard L.Merritt and Stein Rokkan,eds.,Comparing Nation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
Sanford,Grossman and Oliver Hart,“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Ownership”,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1986.
Scott,James C.,Seeing Like a State: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Scott,James C.,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Shils,Edwards,Center and Periphe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Weber,Max,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trans.Ephraim Fischoff,Vol.2,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Weber,Max,Essays in Sociology,trans.H.H.Gerth and C.Wright Mill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W.Frederic,Grant and G.Carolyn,eds.,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
(二)日文文献
白川部達夫:《日本近世の村と百姓的世界》,校倉書房1994年版。
濵嶋朗、竹内郁郎、石川晃弘編:《社会学小辞典》,有斐閣2011年版。
村松岐夫:《戦後日本の官僚制》,東洋経済新報社1981年版。
椙本歩美:《森を守るのは誰か:フィリピンの参加型森林政策と地域社会》,新泉社2018年版。
渡辺尚志:《百姓たちの幕末維新》,草思社2012年版。
福岛裕:《人民公社》,劲草书房1967年版。
溝口雄三:《公私》,三省堂1996年版。
胡光輝:《中国における裁判所調停》,《比較法学》2010年第2期。
菅豊:《川は誰のものか:人と環境の民俗学》,吉川弘文館2006年版。
落合恵美子等编:《親密圏と公共圏の再編成―アジア近代からの問い》,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6年版。
内堀基光编:《資源と人間》,弘文堂2007年版。
鳥越皓之編:《環境問題の社会理論——生活環境主義の立場から》,御茶の水書房1989年版。
鳥越皓之:《家と村の社会学》(增補版),世界思想社2013年版。
清水盛光:《支那社会の研究》,岩波書店1939年版。
松沢裕作:《町村合併から生まれた日本近代:明治の経験》,講談社2013年版。
山口二郎:《一党支配体制の崩壊》,岩波書店1989年版。
杉原泰雄:《国民主権の研究》,岩波書店1971年版。
辻清明:《日本官僚制の研究》,東京大学出版会1969版。
矢野暢等:《いま、国家を問う》,大阪書籍1984年版。
首藤明和など編著:《分岐する現代中国家族——個人と家族の再編成》,明石書店2008年版。
唐亮、松里公孝编著:《ユーラシア地域大国の統治モデル》,ミネルヴァ書房2013年版。
田原史起:《現代中国農村における権力と支配——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の土地改革と基層政権(1949—1954)》,アジア政経学会2000年版。
田原史起:《中国の都市化政策と県域社会—— 「多極集中」 への道程》,《ODYSSEUS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専攻紀要》2005年第19号。
田原史起:《水利施設とコミュニティ——中国山東半島C村の農地灌漑システムをめぐって》,《アジア経済》2009年第7期。
田原史起:《農村ガバナンスと資源循環—— 「つながり」 から 「まとまり」 へ》,《ODYSSEUS 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専攻紀要》,2018年第22号。
丸田孝志:《革命の儀礼:中国共産党根拠地の政治動員と民俗》,汲古書院2013年版。
五十嵐敬喜、小川明雄:《公共事業のしくみ いっきにわかる 「日本病」 の本質と問題点》,東洋経済新報社1999年版。
西垣通:《集合知とは何か——ネット時代の 「知」 のゆくえ》,中公新書2013年版。
小林弘二:《20世紀の農民革命と共産主義運動:中国における農業集団化政策の生成と瓦解》,勁草書房1997年版。
徐文海:《訴訟と調停の連携(1)——日中比較を通じて》,《立命館法学》2013年第4期。
有泉貞夫:《明治政治史の基礎過程》,吉川弘文館1980年版。
原口剛:《叫びの都市:寄せ場、釜ヶ崎、流動的下層労働者》,洛北出版2016年版。
佐藤仁:《環境問題と知のガバナンス——経験の無力化と暗黙知の回復》,《環境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5期。
佐々木毅、鶴見俊輔等:《戦後史大事典(1945—2004)》 (增補新版),三省堂2005年版。
中村則弘編:《脱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と中国文化——新たな社会の構想を求めて》,明石書店2008年版。
中国研究所編:《中国基本法令集》,日本評論社1988年版。
猪口孝:《ガバナンス》,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