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美]安德鲁·里奇:《智库、公共政策和专家治策的政治学》,潘羽辉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曹筱阳:《美国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崔珏:《美国的智库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求》2009年第5期。
丁煌:《美国的思想库及其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国际技术经济研究学报》1997年第3期。
[美]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高群:《智库对美国公共政策的影响——胡佛研究所参与美国公共政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13年。
郭伟峰:《关于香港智库现状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中国评论》2017年第9期。
黄梅:《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与策略研究:基于职业结构变迁的视角》,《中国人事科学》2020年第2期。
黄蕊:《共同打造智库联盟升级版:“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暨专题研讨会综述》,《当代世界》2017年第3期。
黄湛利:《港澳政府咨询委员会制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金芳:《西方学者论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李轶海:《国际著名智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美]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林芯竹:《为谁而谋:美国思想库与公共政策制定》,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钱贝贝:《传统基金会在美国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12年。
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7期。
沈进建:《美国智库的形成、运作和影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2期。
孙明慧:《传统基金会参与美国公共政策的影响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13年。
覃文渊:《兰德公司影响美国公共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12年。
[加]唐纳德·埃布尔森:《智库能发挥作用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陶文钊:《近来美国智库关于美对台政策的争论》,《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2期。
王辉、彭倩:《美国智库人才创新机制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1日。
王辉耀、苗绿:《大国智库》,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王缉思:《特朗普的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当代美国评论》2017年第1期。
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王莉丽:《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夏瑛、管兵:《香港政治文化的嬗变:路径、趋势与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萧鸣政、赵源:《领导班子配置模型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8期。
谢伏瞻:《论新工业革命加速拓展与全球治理变革方向》,《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
忻华:《美国主要智库对美国对韩贸易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构与过程的视角》,《国际论坛》2012年第2期。
薛澜:《在美国公共政策制订过程中的思想库》,《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第Z6期。
薛澜、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杨东升:《打造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交流、合作和研究平台》,《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7期。
杨尊伟、刘宝存:《美国智库的类型、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7期。
于永达、荣飞:《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升级与集聚优势》,《经济经纬》2009年第1期。
于永达:《集聚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余晖:《半官方教育智库如何服务政府决策》,《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12期。
余章宝:《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美国智库与公共政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詹蒙:《布鲁金斯学会参与美国公共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大学,2013年。
张定淮、黄国平:《香港政府咨询制度:双重条件下的功能分析与“双普选”后的趋势推演》,《地方政府发展研究》2007年第2期。
张君:《新型智库人才的发展方向与培养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22日。
张康之、向玉琼:《美国的智库建设与MPP教育》,《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9期。
张述存:《关于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东岳论丛》2015年第9期。
张星、马朝阳:《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要素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3期。
赵可金:《美国智库运作机制及其对中国智库的借鉴》,《当代世界》2014年第5期。
赵明昊:《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制衡态势论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12期。
朱旭峰:《美国思想库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
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文文献
D.E.Abelson,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6.
D.E.Abelson,Do Think Tanks Matter: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s,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2.
D.E.Abelson,“It Seemed Like a Good Idea at the Time:Reflec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Think Tanks”,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Vol.46,2016.
R.S.Burt,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R.A.Dahl,“Dilemmas of Pluralist Democra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 71,1982.
P.Dickson,Think Tank,New York:Atheneum,1971.
G.Evelyn,Rising China’s Influence in Developing A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
H.Harding,China’s Second Revolution,Brookings Instituion,1987.
J.Higley,G.Moore,“Elite Integration in Stable Democracies:A Reconsideration”,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7,1991.
J.Higley,G.Moore,“Elite Inte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3,1981.
U.Hoffmann-Lange,Structual Prerequisites of Elite Integration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Otto-Friedrich-Universität Bamberg,2014.
K.Kinming,Z.Litao,“Think Tank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East Asian Policy,Vol.34,2012.
S.Ladi,“Think Tank Traditions:Policy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s of Ideas”,Future Survey,Vol.84,2005.
P.R.Lawrence,J.W.Lorsch,“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2,1967.
J.G.March,J.P.Olse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8,1984.
J.G.McGann,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in the US:Academics,Advisors and Advocates,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7.
J.G.McGann,“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8-2019.
J.G. McGann,R.Sabatini,Global Think Tanks:Policy Networks and Governanc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11.
J.G.McGann,R.K.Weaver,Think Tanks & Civil Societies:Catalysts for Ideas and Action,Transaction Pub.,2002.
D.S.Michael,America’s Challenge:Engaging a Rising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l Peace,2011.
W.C.Mills,“The Power Elite”,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71,1957.
G.Moore,“The Structure of a National Elite Network”,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9.
S.M.Oriana,“In the Shadow of the Thucydides Trap: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Prospects for Peace in U.S.-China Relations”,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Vol.24,2009.
E.Ostrom,“An Agenda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Public Choice,Vol.48,1986.
W.Powell et al.,“Network Dynamics and Field Evolution:The Growth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10,2005.
A.Rich,Think Tanks,Public Policy,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G.S.Robert,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Power and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2012.
K.Scott,Global Governance and China:The Dragon’s Learning Curve,Routledge,2017.
D.Shambaugh,China and the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J.A.Smith,The Idea Brokers:Think Tank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Policy Elite,Michigan:Free Press,1991.
S.Susan,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The Political Success of the PRC’s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Reforms,Brookings Institutuion,1994.
K.R.Weaver,“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22,1989.
H.J.Wiarda,“The New Powerhouses:Think Tanks and Foreign Policy”,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3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