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术著作
《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陈桂蓉:《中国传统道德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陈剑旄:《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瑛、文克勤:《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方向东:《大学中庸译评》,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丰子义:《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冯曾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傅永聚:《〈中华伦理范畴〉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甘葆露:《伦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兆明:《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葛晨虹:《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教育》,中华书局1998年版。
黄建中:《中西文化异同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黄朴民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黄政杰:《教育理想的追求》,心理出版社1988年版。
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瞿振元、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伯黍、岑国桢:《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承贵:《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春秋、毛蔚兰:《传统伦理的价值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洪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李申申等:《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1994年版。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版。
《陆九渊集》,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罗国杰:《伦理学探索之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罗国杰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德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马志政:《哲学价值论纲要》,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欧用生:《课程与教学》,文景出版社1987年版。
彭绅明:《创新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宋志明:《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凯麟:《伦理学教程》,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田亮等:《中国传统伦理概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汪石满:《中国伦理道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剑英等:《中国历史》(第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王理:《中日价值哲学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立新、吴国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
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吴远:《教育心理学——在大学教育中的理论与应用》,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仪明:《中国文化论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许嘉勘:《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许亚非:《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姚小玲、陈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文化底蕴》,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中国书店2011年版。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张怀承:《天人之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继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立文:《中华伦理范畴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晓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重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赵文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二 学位论文
藏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陈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邓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洪晓雪:《台湾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黄小娟:《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和利用》,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8年。
金铭:《台湾地区国小社会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康海燕:《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孔云:《文化视野中的地理教科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墨:《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孟繁岩:《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分析与评价》,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孟繁岩:《中韩语文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方式的比较》,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饶丹:《中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邵丹:《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诚信要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孙泊:《道德榜样论》,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6年。
王琪:《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德育价值取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杨超越:《高中文言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姚国宁:《日本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启示——基于中日母语现行课标比较的维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余海燕:《中日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占素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张祥欢:《初中物理教学引入传统文化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朱黎芬:《略论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竺欢:《〈开明国语课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三 期刊论文
蔡仲德:《也谈“天人合一”——与季羡林先生商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
陈谷嘉:《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三大特征》,《求索》1969年第5期。
陈来:《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陈来:《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和地位》,《社科信息文荟》1994年第12期。
陈思敏:《通识教育: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良好载体》,《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陈先达:《历史进步中的传统与当代》,《求是》1996年第1期。
陈瑛:《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83年第10期。
陈泽环:《分离基础上的互补——再论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1期。
范蔚:《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及其教育功能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7期。
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方蕾蕾:《道德教育的使命:对人之依附性生存的超越》,《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7期。
方延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六个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傅淳华:《教科书中的学校制度生活呈现——基于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4期。
高国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教育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5期。
高兆明:《道德责任:规范维度与美德维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郭宝仙:《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1期。
郭鲁兵、杜振吉:《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郭淑豪、程亮:《从义务的道德到超义务的道德——重审学校德育的层次性》,《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2期。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1期。
胡金木:《变革中的小学德育课程的文本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2期。
胡金生、黄希庭:《自谦:中国人一种重要的行事风格初探》,《心理学报》2009年第9期。
胡勇、刘立夫:《从“本体—工夫”维度看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内在结构》,《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
贾松青:《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江畅:《论德性的项目及其类型》,《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
靳玉乐:《教科书选用的运作机制及其改进》,《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8期。
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6期。
靳玉乐、全晓洁:《“预期课程”框架下的学习机会探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蓝维:《道德底线和道德信仰——关于青年道德教育的结构性缺失的反思》,《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李承贵:《传统道德外倾之源的形成及其现代启示》,《求实》1999年第11期。
李承贵、赖虹:《略论传统道德结构》,《上饶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李承贵、赖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公”“私”关系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1918年第7期。
李莉:《〈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特征分析与问题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8期。
李培超:《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现代逻辑演进》,《求索》2000年第5期。
李学明:《公德私德化:解决“公德”与“私德”问题的切入点》,《求实》2009年第8期。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
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梁景萱:《“礼仪育人”德育特色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6期。
刘国彬、崔丽华:《论“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刘华杰:《论道德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向——以知识型为视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刘立夫、胡勇:《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内在结构》,《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
刘立夫:《“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刘丽群:《“言”外之“意”——论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刘铁芳:《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刘源:《近代以来中小学德育教科书中诚信知行的缺位》,《教育评论》2015年第3期。
刘志山、李燕燕:《道德的三层涵义与得道的三重境界》,《伦理学研究》2001年第3期。
龙兴海:《从传统道德到现代道德——道德转型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鲁洁:《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吕梦含:《润物无声 爱国有声——我国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实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
罗生全:《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年第1期。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戚万学:《活动课程:道德教育的主导性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8期。
钱初熹:《亚洲地区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校艺术教育》2013年第7期。
钱初熹:《中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3期。
权五铉:《韩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9期。
全晓洁、靳玉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道德价值取向的演变及其超越》,《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3期。
全晓洁、靳玉乐:《校园欺凌的“道德推脱”溯源及其改进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11期。
沈晓敏、权五铉:《中国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透析——以人教版和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2期。
沈晓敏:《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述评——东京书籍版、大阪书籍版、光村图书版的比较》,《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2期。
宋银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分析》,《求索》2006年第10期。
孙彩平:《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孙凤华:《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取向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孙银光:《德育教材中儿童身份的三重转换——基于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8期。
唐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求索》2011年第2期。
王常柱:《孝慈精神与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王海明:《论道德结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
王牧华、李若一:《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创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王世光:《教材中诚信故事类型之比较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7期。
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30年》,《中州学刊》2014年第4期。
王永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根本观念》,《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3期。
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1期。
夏惠贤、李国栋:《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
夏湘远:《义务·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层次》,《求索》2000年第3期。
谢翌、程雯:《新时期儿童道德期待的课程文本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2期。
徐柏才:《历史的视角: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再认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徐春:《儒家“天人合一”自然伦理的现代转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闫闯、郑航:《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10期。
燕良轼等:《差序公正与差序关怀:论中国人道德取向中的集体偏见》,《心理科学》2013年第5期。
杨启亮:《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与21世纪的学校德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
杨伟涛:《“道德”溯源:形上本体与德性价值的统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杨宪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4期。
杨宪邦:《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10期。
于语和、吕姝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于泽元、王丹艺:《“立德树人”何以可能:我国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10期。
袁阳:《觉醒的迷失——中国传统理性精神的觉醒过度与中国文化的“主静”》,《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岳刚德:《中国学校德育课程近代化的三个特征》,《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
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心理学报》2012年第7期。
曾黎:《中西伦理思想之异同与全球伦理的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张岱年:《论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
张岱年:《试论新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学刊》2003年第5期。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张恒道:《论道德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价值实现》,《党史博采》2012年第2期。
张鸿雁:《中国传统文化新探》,《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张建英等:《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1期。
张茂聪:《〈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比较分析及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7期。
张锡勤:《尚公·重礼·贵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4期。
张伊丽:《道德层次及其课程意义——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1期。
赵吉惠:《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结构与体用》,《人文杂志》1987年第12期。
郑航:《德育教材开发中的叙事素材》,《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11期。
郑航:《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当代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郑敬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与治理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1期。
中村哲:《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与文化”》,许芳译,《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9期。
四 古籍
《北齐书·元景安传》
陈荩:《修慝余编》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春秋繁露·俞序》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与省主叶内翰书二》
《管子·霸言》
《管子集校·幼官》
《管子·任法》
《管子·五辅》
《管子·心术上》
《管子·形势解》
《管子·治国》
《国语·晋语》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贾谊传》
《淮南子·泰族训》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贾谊:《新书·道术》
《贾子·道术》
《老子》
《礼记·中庸》
《礼仪·丧服传》
梁启超:《爱国论》
刘向:《说苑·立节》
柳宗元:《柳河东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
柳宗元《原道》
《论语·八佾》
《论语·季氏》
《论语·里仁》
《论语·述而》
《论语·泰伯》
《论语·为政》
《论语·卫灵公》
《论语·先进》
《论语·宪问》
《论语·学而》
《论语·阳货》
《论语·雍也》
《论语·子罕》
《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下》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下》
《孟子·离娄上》
《孟子·离娄下》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滕文公上》
《墨子·大取》
《墨子·法仪》
《墨子閒诂》
《墨子·尚贤》
《潜书·大命》
《尚书·大禹谟》
《尚书·洪范》
《尚书·五子之歌》
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呻吟语·应务》
《诗经·大雅》
《诗经·小雅》
《说文解字》
王达:《笔畴(卷上)》
《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新书·道术》
《荀子·大略》
《荀子·天论》
《荀子·王制》
《荀子·修身》
《易经·彖传》
《曾文正公全集·家书》
《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郑樵:《通志·总序》
《中庸》
《忠经·天地神明章》
周敦颐:《通书·礼乐》
《周易·说卦传》
朱熹:《孟子集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朱子语类》
《庄子·知北游》
《字汇》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左传·隐公六年》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五 资料汇编
陈卫平:《略谈传统与价值》,载上海文艺出版社《反思:传统与价值——中国文化十二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载赵祥磷《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1994年版。
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载何怀宏、葛剑雄《党员领导干部十七堂文化修养课》,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
李锦全:《儒学在当代的推陈出新》,载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当代文明——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谭嗣同:《仁学》(二),载方行、蔡尚思《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岱年:《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载谢龙《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载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六 报刊文献
杜悦:《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访谈录》,《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3日第3版。
黄克剑:《传统文化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第4版。
李连科:《儒家传统与后现代主义》,《人民日报》2001年6月23日第6版。
魏承思:《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文汇报》1986年4月8日第2版。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张分田:《中国古代有民主主义思想吗?》,《北京日报》2003年2月17日第3版。
张岂之:《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人民日报》1987年10月9日第3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日第3版。
七 课程文件及教学用书
(一)课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二)教科书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1年级上册—1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2年级上册—2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3年级上册—3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4年级上册—6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7年级上册—7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教育部:《道德与法治》(8年级下册—9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教育部:《历史》(7年级上册—7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教育部:《历史》(8年级上册—8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教育部:《历史》(9年级上册—9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教育部:《语文》(1年级上册—1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教育部:《语文》(2年级上册—2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教育部:《语文》(3年级上册—3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教育部:《语文》(4年级上册—6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教育部:《语文》(7年级上册—7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教育部:《语文》(8年级上册—8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教育部:《语文》(9年级上册—9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7年级—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品德与生活》(1年级上册—2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品德与社会》(3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品德与社会》(3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品德与社会》(4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品德与社会》(4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品德与社会》(5年级上册—6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7年级—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1年级上册—2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2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3年级上册—3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4年级上册—4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5年级上册—5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6年级上册—6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7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8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9年级上册—9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三)教师用书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1年级—2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3年级—6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1年级—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1年级上册—1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2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2年级下册—3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3年级下册—6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1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1年级下册—2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2年级下册—3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4年级上册—6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7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8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8年级下册—9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下册—8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8年级下册—9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下册—8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9年级上册—9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