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著作类
陈学峋:《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付浩、刘晓华:《现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探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高新民:《心灵与身体——心灵哲学中的新二元论探微》,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国家体委训练局:《体育竞技与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韩桂玲:《吉尔·德勒兹身体创造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郝文亭、张雅玲:《学校体育改革研究》,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何静:《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胡小明:《体育休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贾江鸿:《作为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的“人”——笛卡尔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文件汇编1991—2005(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金生
:《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金文慧:《学校体育文化学探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丁证霖、瞿葆奎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李国锋、申建喜、张宗程:《身体、文化和伦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晋裕:《学校体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李蓉:《中国近现代身体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廖述务:《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刘桂海:《体育政治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刘胜利:《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刘媛媛:《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罗时铭、崔乐泉:《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毛振明:《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孟伟:《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莫其逊:《从身体到心灵:当代身体研究与性别批评》,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欧阳灿灿:《当代欧美身体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曲宗湖:《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石展望、田玉:《学校体育基础》,西安出版社2000年版。
宋尽贤、廖文科:《中国学校体育30年(1979—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苏竞存:《学校体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正聿:《属人的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缺失与重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谭华:《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陶建:《视觉主义:基于图像和身体的现象学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田国祥、李斌、康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王皋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王晓华:《西方美学中的身体意象——从主体观的角度看》,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熊和平:《学生身体与教育真相》,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阎瑞雪:《顺天应时:中国传统医学中时间与身体的历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杨贵仁:《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版。
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杨兆山:《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于伟:《现代性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于忠海:《教育目的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余舜德:《身体感的转向》,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曾锦坤:《心灵与身体:传统心身关系探论》,渤海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与其美学意义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之沧、张卨:《身体认知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郑震:《身体图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郑震:《作为存在的身体——一项社会本体论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周丽昀:《现代技术与身体伦理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周文:《体育与休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立元:《身体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中西书局2015年版。
[德]达尔克:《身体是灵魂之镜》,高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美]西恩·贝洛克:《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李盼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英]约翰·罗布、[英]奥利弗·J.T.哈里斯:《历史上的身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的欧洲》,吴莉苇译,格致出版社2016年版。
二 期刊论文类
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常乃军、赵岷:《竞技体育场域下身体的社会化改造》,《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陈彩燕:《“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辨析》,《体育学刊》2007年第7期。
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陈乐乐:《论儿童教育中“身体”的缺位及其复归》,《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8期。
陈立国:《论体育的人学观》,《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1期。
陈立胜:《王阳明思想中的“身体”隐喻》,《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陈璐、张强、陈帅:《从身体规训到生存美学:福柯身体观的转变及对体育实践的启示》,《体育与科学》2013年第2期。
陈秋苹:《身体在场:在协商中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2期。
陈治国:《论西方哲学中身体意识的觉醒及其推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程文广:《论我国体育教育的百年嬗变与重构》,《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5期。
但艳芳、李新科、陈晴:《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一种价值诉求》,《体育学刊》2013年第6期。
丁兆雄:《透视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体育学刊》2008年第6期。
段健芝、彭健民:《身体体育课程——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选择》,《体育学刊》2010年第4期。
段丽梅、戴国斌、韩红雨:《何为学校体育之身体教育?》,《体育科学》2016年第11期。
方红:《知识教学中“身体”的偏移及矫正》,《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
费多益:《从“无身之心”到“寓心于身”——身体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当代进路》,《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
冯合国:《从灌输到对话:教育范式转向的身体现象学解读》,《探索》2014年第6期。
冯合国:《从身体与教育的关系探讨当代教育的身体转向》,《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4期。
冯合国:《现代教育中的“身体”关怀——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第6期。
冯合国:《由“反身”到“正身”:现代教育的身体转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复光:《“身体”辩证》,《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高强:《从“身体”到“身体运动”——斯宾格勒理论视域下对体育哲学身体研究的再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第7期。
高强:《论现代体育之“超越”品格——从身体整体论到身体个人主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高强:《欧洲中世纪体育之辩——从身体实体论到身体关系论》,《体育与科学》2013年第1期。
高强:《体育、身体、知识——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维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高强:《西方体育起源之争与身体维度解析》,《体育学刊》2010年第12期。
高闰青:《学生不能承受的教育之重——学生身体存在意识在教育中被淡化的现实考察与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6期。
格明福、徐蕾:《礼:身体仪式化之“为”——儒家礼仪观的身体向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葛春:《身体在场:在交往中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2期。
关群德:《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世界哲学》2010年第1期。
郭慧玲:《由心至身:阶层影响身体的社会心理机制》,《社会》2016年第2期。
郭景萍:《身体的四种质态及其意义分析》,《学术论坛》2011年第6期。
郭可雷、平杰:《论教育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教育》,《体育学刊》2016年第1期。
郭泉:《身体与公平:对古代奥运会文化的另一种解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韩丹:《对我国体育认识和概念演变之起源的探讨》,《体育与科学》2012年第1期。
韩丹:《论体育的本原和发展》,《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6期。
韩丹:《论体育概念之研究》,《体育与科学》2012年第6期。
韩丹:《论“体育”》,《体育与科学》2011年第3期。
韩丹:《“体育”就是“身体教育”——谈“身体教育”术语和概念》,《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5期。
韩星:《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哲学研究》2013年第3期。
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何劲鹏、姜立嘉:《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体育学刊》2010年第2期。
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化:体育课程修订的逻辑起点探究》,《体育学刊》2008年第8期。
何强、冉婷:《关于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侯玺超、张秀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审美关注与实践融合》,《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侯玺超、张秀芳:《“育人为本”视阈下的学校体育价值论析》,《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2期。
胡科、黄玉珍、虞重干:《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中的身体线索》,《体育学刊》2010年第9期。
胡科:《体育:可能世界的身体筹划》,《体育学刊》2016年第4期。
胡文华:《哲学身体论的教育意义——伊利格瑞和福柯哲学身体论阐释》,《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1期。
胡颖峰:《规训权力与规训社会——福柯权力理论新探》,《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黄爱峰、王健:《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黄俊杰:《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
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现代哲学》2002年第3期。
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季晓峰:《从认识主体返回身体主体——论梅洛庞蒂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主体性”概念》,《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季晓峰:《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
贾齐:《健康与体育关系之我见——兼谈体育的陶冶性价值》,《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1期。
蒋开君:《教育哲学中基本概念“身体”的考察与知识论变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22期。
金川江:《从身体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金川江:《从身体维度审视体育教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康洁、熊和平:《教育现象学的描述——以教室空间的学生身体现象为例》,《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8期。
寇东亮:《技术时代的“身体生态”危机及其消解》,《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第8期。
寇冬泉:《身体在场:在体验中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2期。
李冲锋:《学校里的身体——学生的身体遭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3期。
李储涛:《身体德育:学校体育的德育起点》,《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李传奇、田雨普:《身体理论视野下体育本体功能之认识》,《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第6期。
李传奇、田雨普:《新世纪我国身体教育思想研究评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李金辉:《“身体”体现:一种触觉现象学的反思》,《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李柯柯、扈中平:《教育中“身体”的解放与自由》,《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1期。
李琍:《身体的权利——试论笛卡尔机械论身体观的哲学动机》,《世界哲学》2013年第6期。
李启迪、葛梦园、邵伟德、胡建华:《裴斯泰洛齐体育教育思想研究》,《体育与科学》2013年第5期。
李蓉:《从身体“悖论”出发》,《文艺争鸣》2012年第9期。
李三虎:《技术与身体政治:现象学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李申申、李志刚:《中国古代“即身而道在”教育的基本特征——一种具身性教育的永恒魅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李微、王智慧:《从搏击技艺到身体教育的演变——古代与近代学校武术变迁过程的动因分析》,《体育与科学》2012年第1期。
李宪堂:《身体的政治与政治的身体——儒家身体观的专制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李昕桐:《论身体在马克思感性活动思想中的意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5期。
李昕桐:《身体作为伦理的始源意义——施密茨新现象学视阈下的身体伦理学》,《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2期。
李新建:《体育教育的误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李艳莉、周洪宇:《论教育身体史的学理支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4期。
李有强:《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释与反思》,《体育科学》2014年第9期。
李震:《福柯谱系学视野中的身体问题》,《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
李政涛:《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1期。
李忠、亓婷婷、郝洁:《从规训到尝试解放:人学视域下的晚清身体教育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4期。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体育学刊》2010年第12期。
李忠义、史兵:《教育的疏离与回归——竞技体育价值诉求缺失与补救》,《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李重:《身体的澄明之途——对西方哲学中的“身体性”问题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梁红梅、李金龙、李梦桐:《体育概念的重新界定》,《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林儒、袁海军:《军国民教育思想下近代中国身体教育的主张与实践》,《体育与科学》2012年第1期。
刘波:《体育与社会化关系研究》,《体育科学》2012年第11期。
刘春梅:《论身体权的保护》,《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刘桂海:《学校体育目的再认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S1期。
刘举:《消费语境下的身体解放与审美救赎》,《北方论丛》2011年第4期。
刘良华:《人的素质与身体教育学》,《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7期。
刘良华:《“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刘胜利:《身体经验与身体表象——梅洛庞蒂对传统心理学的身体模型的方法论批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
刘文:《身体、自我与社会》,《学术界》2007年第4期。
刘欣然、范婕:《从身体哲学中寻找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体育学刊》2009年第12期。
刘学坤:《学校教育与身体的尊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期。
刘映海、石岩、丹豫晋:《论体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
刘媛媛:《身体·感性·自由——体育本质新诠释》,《体育科学》2007年第11期。
刘媛媛:《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体育科学》2012年第1期。
柳鸣毅、程序:《青少年休闲体育:自由时间与生命质量》,《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卢澄、卢絮:《反思身体境遇的历史变迁》,《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鲁杰、张再林:《作为原始思维的身体及其现代回归——哲学人类学视角的探讨》,《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吕俊莉:《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中西体育思想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2015年第5期。
吕利平:《旧石器文化与体育起源的考古学推论》,《体育科学》2013年第6期。
罗强:《文艺复兴时期的“灵肉一致”观及其对体育的影响》,《体育学刊》2014年第4期。
罗时铭:《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流派与争论》,《体育学刊》2015年第6期。
麻国庆:《身体的多元表达:身体人类学的思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马德浩、季浏:《体育的身体之维:基于梅洛·庞蒂哲学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马德浩:《身体的谱系——基于西方哲学的构建》,《体育科学》2010年第3期。
马祥海、宋玉红、程卫波:《身体之维:体育运动的历史嬗变》,《体育学刊》2008年第8期。
孟凡强:《体育概念在我国发展演变过程述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孟庆涛:《身体在后现代的遭遇——以福柯的刑罚哲学为例》,《学术交流》2010年第3期。
欧阳灿灿:《论福柯理论视野中身体、知识与权力之关系》,《学术论坛》2012年第1期。
潘洪建:《身体在场:在活动中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2期。
潘华、肖建:《论欧洲中世纪体育文化》,《体育学刊》2010年第9期。
彭艳芳、朱荣:《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式微与复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齐学红:《教育中的身体隐喻》,《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期。
乔玉成、常乃军:《人类体质的文化规训》,《中国体育科技》2011年第5期。
冉学东、王广虎:《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取向》,《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沙金、高鹏:《论全面发展视域中的体育与学校体育》,《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邵伟德、胡建华、沈旭东:《体育课程“身心教育一元论”原理构想》,《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2期。
邵伟德、刘忠武、李启迪:《体育教学目标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邵晓军、赖雄麟:《晚清民族危机中现代体育话语的生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孙睿诒、陶双宾:《身体的征用——一项关于体育与现代性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孙元涛:《身体问题的教育学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9期。
谭博:《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变迁》,《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第1期。
唐健君:《身体作为伦理秩序的始基:以身体立法》,《学术研究》2011年第10期。
唐松林、范春香:《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陶东风:《身体意象与文化规训》,《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陶蕾:《从缺席到主场:身体叙述的哲学嬗变》,《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童丽平:《身体哲学视野下的体育文化反思》,《体育与科学》2007年第3期。
万国华、戴永冠、孙健、吕秋壮:《体育教育的生命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
汪堂家:《多重经验中的身体——试论身体对于杜威哲学的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王彩平、刘欣然:《体育存在的身体价值和意义追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王海洲:《后现代身体的分裂与聚合——基于政治仪式中身体规训技术的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王家磊、黎霞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中的身体文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体育科学》2013年第11期。
王军、王猛、王丽华:《约翰·洛克的身体教育观分析》,《体育与科学》2002年第4期。
王利国、程传银、赵富学、刘璐:《规则与竞争:学校体育游戏范式研究》,《体育科学》2016年第11期。
王瑞:《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王深:《不让身体在文明进程中退化——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使命》,《体育学刊》2013年第1期。
王水泉、辛志友、李海燕:《辨析“体质教育论”——兼论“身体教育”的发展》,《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3期。
王顺熙:《从身体视角看体育教育及其价值》,《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王小红、杜学元:《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异化——福柯规训理论透视》,《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5期。
王晓华:《西方哲学中身体—主体概念的演变》,《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王学锋:《教育学视域下对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思考》,《体育学刊》2007年第9期。
王学锋:《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哲学思考》,《体育学刊》2007年第4期。
王羽:《生命教育视阈下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王震、赵歌:《18世纪前西方有关“身体、锻炼与健康”的文献学考察》,《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魏立宇、杨薇、韩飞:《“体育”不是“身体教育”质疑——兼论中国体育本质研究的症结》,《体育学刊》2011年第3期。
文军:《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吴建逊:《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及突破》,《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吴沛京:《从身体的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体育学刊》2009年第7期。
谢松林:《论“体育”的名与实》,《体育学刊》2009年第11期。
熊和平:《课程与身体:微观权力观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熊和平:《知识、身体与学校教育:自传视角》,《教育学报》2014年第6期。
熊欢、张爱红:《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体育》,《体育科学》2011年第6期。
熊欢:《“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体育科学》2014年第4期。
徐国超:《福柯的身体政治评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许婕、姚蕾、徐伟:《角色理论视角下中国学校体育定位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许总:《中国古代身体观念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江淮论坛》2012年第3期。
闫旭蕾:《个体社会化之管窥——身体社会学视角》,《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4期。
闫旭蕾:《论身体的德性及其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4期。
闫旭蕾:《身体:透视教育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
闫旭蕾:《“身体—主体教育”之探》,《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2期。
闫旭蕾:《谈“隐身”与“显身”的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燕连福:《马克思关于身体概念的三个维度》,《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燕连福:《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身体”思想初探》,《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燕连福:《有“身”的历史——马克思早期历史观再思考》,《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6期。
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杨薇、吴晓红、丁岩、汪波:《人文主义新视域:身体的培育》,《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杨晓:《让“身体”回到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2期。
杨晓:《身体在场:在知觉中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2期。
杨兆山:《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几点认识——兼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7期。
于华:《身体的自我救赎与解放——对休闲体育的一种解读》,《体育学刊》2008年第7期。
于文谦、杨韵:《竞技体育中身体的失落与复归》,《体育学刊》2013年第5期。
郁振华:《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岳璐:《问题史的转捩:福柯的后现代身体理论研究》,《兰州学刊》2011年第10期。
翟楠:《从灵魂到身体——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及现代教育的价值倒转》,《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春梅:《身体的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身体叙事”》,《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张大志:《身体的规训与救赎:运动休闲的社会学解读》,《中国体育科技》2011年第5期。
张进、聂成军:《论元身体学及其方法论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张磊:《身体: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张磊、王健:《身体: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张妮妮、姚伟:《儿童的自由:以身体为基的自由》,《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张孝禄、梁勤超、韩玉姬:《身体的线索:文艺复兴时期体育缺席的哲学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张秀芳、沙金:《论体育对教育的背离与复归》,《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张秀芳、沙金:《论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山东体育科技》2013年第2期。
张玉能、张弓:《身体与休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张再林:《身体哲学范式与体育论旨间的互窥——以中国古代射艺为例》,《体育学刊》2016年第5期。
张再林:《“我有一个身体”与“我是身体”——中西身体观之比较》,《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
张震:《身体教育:生命教育的本质形式》,《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张之沧:《对身体的整体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张之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身体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张之沧:《后现代身体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
张之沧:《论身体尺度》,《体育与科学》2008年第3期。
张之沧:《论身体的潜能》,《体育与科学》2007年第2期。
张之沧:《论身体和智慧》,《体育与科学》2006年第5期。
张之沧:《论身体教育的迫切性》,《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4期。
张之沧:《论身体教育》,《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张之沧:《身体美论》,《体育与科学》2012年第4期。
张之沧:《身体认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张之沧、唐涛:《论身体思维》,《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
张志坤:《由身体回归引发的教育反思——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思想述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赵方杜:《规训权力演绎中的身体境遇——论福柯的现代性诊断》,《理论月刊》2012年第10期。
赵方杜、侯钧生:《论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与思考》,《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
赵方杜:《身体政治:现代国家双重建构的镜像表达》,《学术论坛》2013年第10期。
赵富学、程传银:《学校体育中强制与自由关系之研究》,《体育科学》2016年第3期。
赵歌、赵广涛:《身体意识、身体训练与自我关怀——基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赵国炳、谭广鑫:《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及其对体育人类学的启示》,《体育与科学》2014年第4期。
赵国炳、杨忠伟:《古希腊与中世纪体育的兴衰探源:基于对身体和娱乐的考察》,《体育科学》2012年第1期。
赵海英、包立峰:《身体与他者——论梅洛—庞蒂的他者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5期。
赵岷、许国宝、李翠霞:《由教化身体走向解放身体——体育教育的21世纪猜想》,《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赵茜、方志军:《论作为美育的学校体育:内涵、诉求及价值表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赵霞、王帅:《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弱化》,《体育学刊》2015年第2期。
郑天喆:《从身体存在论证看笛卡尔的身体观》,《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周丽昀:《克里斯·席林“技术化的身体”思想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12期。
周丽昀:《“伦理的身体”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13年第4期。
三 学位论文类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何静:《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刘坛茹:《异化与抵抗:西方马克思主义身体话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刘媛媛:《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齐林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身体观念及其发展》,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沙金:《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体育》,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唐涛:《身体思维论》,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韦拴喜:《身体转向与美学的改造——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张德安:《身体教育的历史(1368—1919)——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以川北剑县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四 外文文献类
Angele Lumpkin,Physical Education:A Comteporary Introduction,St.Louis: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lishing,1986.
Ernst Cassirer,An Essay on Ma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4.
Immanuel Kant,On Education,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2003.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Carbondale:The Board of Trustee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85.
John R.Todorovich,“Managing Success for Motivated Student Learning in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Vol.72,No.2,February 2001.
J.P.Mi11er,Education and the Soul:Toward a Spiritual Curriculu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
Kemper H.C.G.,“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growth and fitness in early and late maturing teenagers”,Pediatrieian, Vol.12,No.4,1987.
Paulo Freire,Pedagogy of Hope, 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1994.
Paulo Freire,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London & 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Press,2000.
Peter Levine,Nietzsche and the Modern Crisis of the Humanities,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