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类
曹禺:《曹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陈惇、刘洪涛编:《现实主义批判——易卜生在中国》,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陈瘦竹:《陈瘦竹戏剧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崔国良主编:南开话剧史料丛编(三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董健:《启蒙与戏剧》,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版。
董健:《戏剧与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当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韩日新编:《陈大悲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洪深:《洪深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洪深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胡适:《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胡星亮:《现代戏剧与现代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星亮:《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黄爱华:《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岳麓书社2001年版。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健吾:《李健吾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刘方政:《中国现代话剧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欧阳予倩:《欧阳予倩全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宋春舫:《宋春舫论剧》,中华书局1930年版。
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谭为宜:《戏剧的救赎——1920年代国剧运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田本相、焦尚志:《中国话剧史研究概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田本相主编:《中国话剧艺术史》,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田本相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田汉:《田汉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王凤霞:《文明戏考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王卫民编:《中国早期话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谢文郁:《自由与责任四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熊佛西:《佛西论剧》,新月书店1931年版。
熊佛西:《写剧原理》,中华书局1933年版。
徐中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2》,上海书店1995年版。
阎折梧编,赵铭彝校:《中国现代话剧教育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阎哲吾:《学校戏剧概论》,中央书店1931年版。
余上沅:《余上沅戏剧论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余上沅编:《国剧运动》,新月书店1927年版。
袁昌英:《袁昌英作品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袁国兴:《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袁国兴主编:《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张伯苓思想研究会主编:《中国话剧先行者张伯苓张彭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余编:《余上沅研究专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泽贤:《中国现代文学戏剧版本闻见录:1912—1949》,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周安华:《20世纪中国问题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周宁主编:《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法]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法]莱辛:《汉堡剧评》,张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郝久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
[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余上沅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罗婉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二 论文类
安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论胡适“五四”时期的戏剧戏曲观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
陈坚、盘剑:《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转型与话剧兴衰》,《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陈留生:《浅析郭沫若、田汉写意性话剧语言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陈庆妃:《论五四演剧的仪式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5期。
陈咏芹:《作家政治思维定势与话剧结构形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董健:《20世纪中国戏剧:脸谱的消解与重构》,《戏剧艺术》1999年第6期。
董健:《论中国当代戏剧中的反现代倾向》,《戏剧艺术》2002年第3期。
董健:《论中国现代戏剧“两度西潮”的同与异》,《戏剧艺术》1994年第2期。
董健:《民族主义文化情结:消解启蒙理性,阻挠人的现代化》,《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4期。
董健:《五四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董健:《“五四”新文化传统与作为“现代民族戏剧”的中国话剧》,《艺术百家》2008年第6期。
董健:《戏剧性简论》,《戏剧艺术》2003年第6期。
董健:《现代启蒙精神与中国话剧百年》,《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董健:《现代意识与民族戏曲》,《戏曲艺术》2002年第3期。
董健:《再谈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董健:《中国大陆戏剧文学衰微的文化背景》,《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董健:《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董健:《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董健:《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长白学刊》2003年第2期。
董健等:《论中国戏剧理论的基本建设》,《戏剧艺术》1991年第3期。
董健、王彬彬、张光芒:《略论启蒙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董健、王彬彬、张光芒:《启蒙在中国的百年遭遇》,《炎黄春秋》2008年第9期。
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上),《学术界》2000年第2期。
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下),《学术界》2000年第3期。
傅谨:《有关早期话剧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
葛聪敏:《“五四”话剧创作与外国文学》,《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葛聪敏:《“五四”“现代派”剧作与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2期。
洪宏:《论向培良的戏剧理论》,《戏剧艺术》2000年第6期。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几个问题》,《粤海风》2004年第4期。
胡星亮:《“国剧运动”再评价》,《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胡星亮:《论20世纪初中西戏剧的初次遇合——杂合:异质戏剧接受的错位》,《文艺研究》1999年第5期。
胡星亮:《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学术月刊》1996年第10期。
胡星亮:《论二十世纪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探索》,《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胡星亮:《论“国剧运动”的话剧民族化思考》,《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胡星亮:《论“五四”社会问题剧》,《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胡星亮:《论新剧革命》,《戏剧艺术》1993年第4期。
胡星亮:《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历程》,《文艺研究》1996年第3期。
胡星亮:《论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传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胡星亮:《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戏剧思潮》,《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胡星亮:《宋春舫: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先驱者》,《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胡星亮:《“五四”戏剧论争及其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胡星亮:《写意话剧与中国民族话剧的创造》,《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胡星亮:《中国戏剧观念现代化的历史转折——论〈新青年〉派的戏剧观》,《温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
胡星亮:《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史性转折——从文艺思潮视角对“五四”戏剧的比较考察》,《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胡星亮:《中国现代趣剧流派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1期。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发展论纲》,《艺术百家》1989年第2期。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发展史上的一点启示——如何对待观众审美趣味》,《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胡星亮:《中国现代新浪漫主义戏剧思潮论》,《戏剧艺术》1994年第3期。
胡星亮:《中国现代幽默喜剧流派论》,《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胡志毅:《“五·四”话剧与西方新浪漫主义》,《戏剧艺术》1987年第1期。
黄悦:《形成时期的中国现代喜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1期。
建生:《试论“五四”戏剧的现代意识》,《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
柯汉琳:《五四时期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孔刘辉:《“五四”时期的戏剧论争探源——以〈新青年〉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旷新年:《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中国新文学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接受与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李祥林:《“文学革命”呼声中的戏剧新、旧之争及其影响》,《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第2期。
李致:《五四传统与左翼戏剧观念内核的建构》,《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
刘方政:《“五四”时期旧戏批判述评》,《文史哲》2002年第2期。
刘珏:《创造社与中国现代话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4期。
刘珏:《论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戏剧的价值导向》,《东疆学刊》1990年第4期。
刘子凌:《论中国现代戏剧中写实主义的起源及其两个面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4期。
刘作忠:《1924年:“国剧运动”策源于美国》,《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3日。
马俊山:《论中国话剧的市民身份及其自我认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马俊山:《演说与中国话剧之发生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4期。
彭耀春:《“第二度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于戏剧理论建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秦弓:《易卜生热——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之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
邵建:《“进化观”与“绝对论”——以〈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为个案》,《艺术百家》2007年第6期。
宋剑华:《错位的对话:论“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宋剑华:《论胡适对中国话剧运动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3期。
孙庆升:《为中国话剧的黎明而呼喊——二、三十年代的话剧研究概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2期。
汤恒:《宋春舫论》,《戏剧艺术》1987年第2期。
田本相:《话剧研究之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1期。
田本相:《论中国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及其流变》,《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田本相:《西方现代派戏剧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田本相:《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之历史命运》,《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3日。
田本相:《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的三次浪潮》,《戏剧文学》1999年第5期。
田本相、刘珏、胡志毅:《关于话剧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
田本相、吴卫民:《论田汉早期话剧的诗化倾向》,《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20期。
王良成:《“五四”时期的新、旧戏剧观论争及其现代性追求述论》,《戏剧》2006年第3期。
温大勇:《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对中国早期话剧创作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2期。
许祖华:《20世纪中国戏剧革命的先声——“五四”戏剧理论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杨戈:《宋春舫与外国戏剧》,《当代戏剧》1994年第1期。
杨迎平:《“门外汉”对戏剧的干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戏剧革命》,《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叶一木:《应当重视现代话剧文学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2期。
尹诗:《文明戏改良和海派话剧的产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1期。
袁国兴:《传闻的生发、增殖与戏剧变革》,《戏剧文学》1993年第2期。
袁国兴:《创始期中国话剧与日本的因缘》,《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袁国兴:《话剧艺术的本土化步履与“戏”意识的蜕变》,《学术交流》2009年第10期。
袁国兴:《文类误读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戏剧体式嬗变》,《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袁国兴:《“文明戏”样态与话剧的发生》,《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袁国兴:《“五四”前后的话剧发展道路与文化变革》,《戏剧文学》1992年第5期。
袁国兴:《现代中国悲剧观的转变和“五四”时代风格——从中西悲剧观的比较研究中看“五四”时期的悲剧创作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2期。
袁国兴:《早期中国话剧研究的学术定位及其理论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
张健:《中国话剧百年述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张艳华:《五四时期话剧的崛起与沉沦》,《文史哲》1988年第4期。
周安华:《论我国现代现实主义悲剧的美学风格》,《新疆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周安华:《论易卜生与我国创时期话剧的历史联系》,《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周国良:《论欧阳予倩话剧结构艺术的民族化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4期。
朱伟华:《〈孔雀东南飞〉从古代到现代,从诗到剧——一个典型文学现象的剖析》,《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朱伟华:《与生命同构的戏剧艺术——试论白薇、袁昌英话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
邹红:《中国话剧百年发展三维》,《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邹红:《中国现代话剧民族化的历史进程》,《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三 旧刊类
《新青年》
《晨报副刊》
《每周评论》
《新潮》
《解放与改造》
《曙光》
《小说月报》
《文学周报》
《戏剧》
《学衡》
《创造周报》
《文艺周刊》
《语丝》
《现代评论》
《狂飙》
《创造月刊》
《泰东》
《新月》
《新妇女》
《东方杂志》
《浅草》
《京报副刊》
《民国日报·觉悟》
《洪水》
《沉钟》
《国闻周报》
《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