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陈洪兵:《中立行为的帮助》,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陈丽天:《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电子商务法起草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条文释义》,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黄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英]J.C.史密斯、B.霍根:《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姜伟:《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康树华:《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雷建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释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黎宏:《单位刑事责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正耀、周德强主编:《大学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凌斌:《电子商务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马克昌:《刑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齐爱民:《电子商务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宋子然:《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上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许丽霞、刘续:《电子商务》,阳光出版社2014年版。
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张明楷:《刑法学(第5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朱庆育:《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邹瑜、顾明:《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曹波:《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常金平:《C2C模式下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知识经济》2019年第7期。
陈超然:《非法经营行为的法律界限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陈洪兵:《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限缩解释适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陈结淼、董杰:《论信息网络犯罪的适用——〈以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为例》,《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陈金林:《刑罚的正当化危机与积极的一般预防》,《法学评论》2014年第4期。
陈磊、陈晨:《刑法新设网络犯罪的立法目的与司法适用》,《中国应用法学》2019年第1期。
陈萍、许蕊、曹甜甜:《“责令改正”法律定位与“拒不改正”责任基础》,《检察日报》2019年11月3日第3版。
陈绍玲:《三振出局版权保护机制设计研究》,《中国版权》2014年第4期。
陈兴良:《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法学家》2013年第3期。
冯晓青:《知识产权法中专有权与公共领域的平衡机制研究》,《政法论丛》2019年第3期。
付玉明:《论刑法中的中立帮助行为》,《法学杂志》2017年第10期。
高铭暄:《简析假冒注册商标犯罪》,《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
郭东:《理性犯罪决策——成本收益模型》,《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郭旨龙:《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基于案例与比较法的反思》,《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期。
韩啸:《非法经营罪之“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理解与适用》,《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何荣功:《预防刑法的扩张及其限度》,《法学研究》2017年第4期。
何泽宏、佘小松:《价格违法行为犯罪化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期。
华肖:《非法经营罪中“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界定》,《法学》2008年第1期。
黄旭巍:《对销售侵权复制品刑事司法的实证分析》,《中国出版》2015年第21期。
蒋大兴:《公司法中的合同空间——从契约法到组织法的逻辑》,《法学》2017年第4期。
敬力嘉:《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的刑法教义学展开》,《东方法学》2017年第5期。
赖早兴:《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中的“经监管部门责令改正”》,《法学杂志》2017年第10期。
劳东燕:《刑法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的初步考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黎宏:《单位犯罪中单位意思的界定》,《法学》2013年第12期。
黎宏:《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及其适用》,《法律适用》2017年第21期。
黎宏:《组织体刑事责任论及其应用》,《法学研究》2020年第2期。
黎晓华:《网络系统的开放应用环境析义、结构及其与网络应用服务的关系》,《科学时代》2003年第21期。
李本灿:《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两面性解读》,《法学论坛》2017年第3期。
李桂红:《单位犯罪中单位行为与单位意志的认定》,《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
李梦琳:《论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机制——以看门人理论的新发展为视角》,《行政法学研究》2019年第4期。
梁淑玲:《我国B2B电子商务标准化的现状与发展探讨》,《中国标准化》2019年第10期。
廖建凯:《“大数据杀熟”法律规制的困境与出路——从消费者的权利保护到经营者算法权力治理》,《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林亚刚、赵慧:《论片面共犯的理论基础》,《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刘斌、陶丽琴、洪积庆:《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障机制研究》,《知识产权》2015年第2期。
刘开国:《红旗标准在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中的适用》,《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第5期。
刘鹏飞、曲晓程:《大数据“杀熟”:高技术诡异的微笑》,《中国报业》2018年第4期。
刘蔚文:《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弃用现象与启用路径研究》,《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5期。
刘宪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刑事风险及责任边界》,《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5期。
刘宪权、房慧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疑难》,《人民检察》2017年第19期。
刘晓阳、丁志伟、黄晓东、王敏、王发曾:《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15个县(市)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经济地理》2018年第11期。
刘艳红:《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刘艳红:《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流变及批判——以德日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基准》,《法学评论》2016年第5期。
刘艳红:《象征性立法对刑法功能的损害》,《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7期。
柳叶:《看门人机制失灵:证券中介机构监管问题研究》,《河北金融》2018年第9期。
娄策群、刘英:《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利用策略》,《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14期。
陆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及展开——兼评〈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规定》,《法治研究》2015年第6期。
罗勇:《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界定——以中日比较为中心》,《学术交流》2016年第6期。
马荣春:《行为共同说的法教义学批判》,《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彭欣:《第三方平台的电子商务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年第6期。
彭志:《看门人机制为何失灵?——论中介机构之归位尽责》,《南方金融》2015年第12期。
皮勇:《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管理义务及刑事责任》,《法商研究》2017年第5期。
皮勇:《论新型网络犯罪立法及其适用》,《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皮勇、黄琰:《试论信息法益的刑法保护》,《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冉克平:《论商事职务代理及其体系构造》,《法商研究》2021年第1期。
孙万怀、郑梦凌:《中立的帮助行为》,《法学》2016年第1期。
孙维佳:《欧洲联盟电子商务立法评价》,《法律科学》2001年第1期。
滕嘉远:《“互联网+”背景下保留“兜底条款”的必要性分析——以非法经营罪为视角》,《学术交流》2020年第6期。
童德华:《刑事代理责任理论介评》,《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涂龙科:《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模式及其关系辨析》,《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4期。
涂龙科:《网络内容管理义务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法学评论》2016年第3期。
汪明洋:《电商B2B2C模式下多店商城平台的构建》,《中国商论》2018年第24期。
王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管理观察》2017年第33期。
王东海:《刑法体系解释四层次论的展开与检验》,《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王复春:《论非法侵入住宅罪客观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王华伟:《刷单炒信的刑法适用与解释理念》,《中国刑事法杂志》2018年第6期。
王华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比较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16年第4期。
王良顺:《论单位犯罪成立与成立条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3期。
王文宇:《揭开法人的神秘面纱——兼论民事主体的法典化》,《清华法学》2016年第5期。
吴飞飞:《决议行为归属于团体法“私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6期。
吴沈括:《限制单位行为入罪的教义学规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谢望原:《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
谢治东:《论结果回避可能性与过失犯的归责》,《政法论坛》2017年第2期。
徐深澄:《〈民法总则〉职务代理规则的体系化阐释——以契合团体自治兼顾交易安全为轴心》,《法学家》2019年第2期。
徐义景:《韩国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法研究》,《理论界》2011年第11期。
阎二鹏:《帮助犯因果关系:反思性检讨与教义学重塑》,《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2期。
杨彩霞:《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类型化思考》,《法学》2018年第4期。
杨帆、张海宏:《销售侵权复制品罪虚置之争的再思考——基于功利主义知识产权刑事政策立场的评析》,《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3期。
杨立新:《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自营业务的民事责任》,《求是学刊》2019年第1期。
杨立新:《网络交易法律关系构造》,《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杨秋宇:《融贯民商:职务代理的构造逻辑与规范表达——〈民法总则〉第170条释评》,《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杨志琼:《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口袋化”的实证分析及其处理路径》,《法学评论》2018年第6期。
于志刚:《共犯行为正犯化的立法探索与理论梳理——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立法定位为角度的分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于志刚:《论共同犯罪的网络异化》,《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
于志刚:《网络犯罪的发展轨迹与刑法分则的转型路径》,《法商研究》2014年第4期。
于志刚:《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于志刚:《网络思维的演变与网络犯罪的制裁思路》,《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
袁博:《从刑法修正案看侵犯著作权的“防卫线”前推》,《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年12月25日第9版。
张明楷:《法益保护与比例原则》,《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张明楷:《犯罪论体系的思考》,《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张明楷:《简评近年来的刑事司法解释》,《清华法学》2014年第8期。
张明楷:《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2期。
张明楷:《新刑法与法益侵害说》,《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张凇纶:《关于“交易安全理论”:批判、反思与扬弃》,《法学评论》2014年第4期。
张阳、郭小峰:《论“犯罪工具”的内涵及其处理模式》,《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张耀阳、孙永上:《完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司法适用的法理探析》,《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5期。
张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司法适用》,《法律适用》2019年第15期。
赵秉志、于志刚:《论计算机犯罪的定义》,《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郑成思、薛虹:《各国电子商务立法状况》,《法学》2000年第12期。
周光权:《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年第2期。
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与积极一般预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周丽萍:《O2O模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3期。
周仲书:《论经济发展的含义与目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53期。
邹开亮、刘佳明:《大数据“杀熟”的法律规制困境与出路》,《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8期。
左坚卫、周加海:《片面共犯问题的理论缺陷与立法建议》,《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第2期。
陈超然:《非法经营罪适用范围的扩张及其限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付林宁:《虚假广告罪的构成要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8年。
刘晓华:《私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年。
田鹤城:《经济发展与犯罪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田鹏辉:《片面共犯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
涂逸寒:《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王匡正:《单位犯罪的现状与反思》,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王连生:《价格违法犯罪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杨新绿:《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博士学位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杨振中:《中国电子商务立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俞凯:《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商法律责任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赵能文:《单位犯罪立法限缩论》,博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赵田茂:《犯罪工具的认定和处理》,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7年。
席玮雄:《央行旗下媒体曝携程大数据杀熟:旧手机订房价格更高》,http://finance.china.com.cn/industry/20191025/5105855.shtml,2019年10月25日。
张曙霞:《刷单、竞价排名……新氧成了“医美版百度”》,https://tech.sina.cm.cn/i/2020-01-06/doc-iihnzahk220704 0.shtml,2020年1月6日。
郑立鹏、程程、方雨、郭艳萍:《微商简史:兴起、繁荣与调整》,《互联网前沿》2016年第5期,https://www.tisi.org/4800,2020年12月18日。
中国消费者协会:《2017年“双11”网络购物价格、质量、售后服务调查体验报告》,http://www.cca.org.cn/jmxf/detail/27885. html,2018年2月7日。
外文文献
Anne Cheung,Rudolf H. Weber,“Internet Governanc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Wisconsi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26 Nr.2.
Gadinis S.,“Mangels C. Collaborative Gatekeepers”,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Vol.73,2016.
Gerald Spindler,“Das Gesetz zum elektronishchen Geschäftsverkehr:Verantwortlichkeit der Diensteanbieter und Herkunftslandprinzip”,New Justice Weekly,Vol.13,2002.
Hamdani A.,“Gatekeeper Liability”,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Vol.77,No.1,2003.
Jonathan Herring,Marise Cremona,Criminal Law (2nd),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8.
Michael J. Lockerby,“UCITA:The Uniform Computer Information Transactions Act”,Richmon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July 2000.
Reinier H.Kraakman,“Gatekeepers,The Anatomy of a Third-Party Enforcement Strategy”,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Vol.2(1).
Zittrain J.A.,“History of Online Gatekeeping”,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Vol.9,No.2,2006.
JP Mangalindan:Apple launches redesigned website,kills old Apple Store,https://mashable.com/2015/08/06/apple-launches-redesigned-website/,201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