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艾森斯塔德:《论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晓良译,《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12期。
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敖成兵:《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屏奴”低龄化趋向解析》,《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蔡磊:《清明祭祖与宗族共同体的延续——以鄂东浠水C氏宗族为例》,《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蔡骐、常燕荣:《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基础的生成——兼论改革前后乡村社会秩序的演变轨迹》,《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
曹晋:《传播技术与社会性别:以流移上海的家政钟点女工的手机使用分析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曹晋、庄乾伟:《指尖上的世界——都市学龄前儿童与电子智能产品侵袭的玩乐》,《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
曹书乐、何威:《“新受众研究”的学术史坐标及受众理论的多维空间》,《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0期。
车英、袁松、张月盈:《试论新闻传播在乡村治理中的反作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陈霖:《城市认同叙事的展演空间——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8期。
陈卫星:《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上)》,《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陈新民、王旭升:《电视的普及与村落“饭市”的衰落——对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调查》,《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4期。
陈映芳:《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戴宇辰:《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5期。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单波:《译者序》,载[英]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编《受众研究读本》,单波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载[英]哈耶克编《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6期。
丁未:《流动的家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丁未、宋晨:《在路上:手机与农民工自主性的获得——以西部双峰村农民工求职经历为个案》,《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
丁未、田阡:《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载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费爱华:《乡村传播的社会治理功能探析》,《学海》2011年第5期。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风辞远:《大城市离不开的移动互联网,正消散在我们东北小城》,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ASB6OM90511D8S6.html,2018年12月12日。
[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城市传播:重建传播与人的关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7期。
高红波:《新媒体需求与使用对农民现代化观念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巩义IPTV农村用户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7期。
龚义龙:《维系宗族共同体的硬权力:族谱记忆、祠墓祭拜与宗族通财——对清代民国期间成都及周边地区宗族的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卷第1期。
苟天来、左停:《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社会》2009年第29卷第1期。
顾炜程、朱娇娇:《社会转型中农村的传播媒介与观念变迁、交往格局的关系研究——以青浦农村家庭调查为例》,《新闻大学》2007年第2期。
管成云:《农村网吧里的孩子们——基于湖北省藕镇留守儿童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交往的民族志调查》,《新闻学研究》(台湾)2017年第132期。
桂华:《论村庄社会交往的变化:从闲话谈起》,《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桂华、贺雪峰:《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开放时代》2013年第4期。
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郭建斌:《传媒与乡村社会:中国大陆20年研究的回顾、评价与思考》,《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郭建斌:《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大学》2003年第76期。
郭建斌:《在场:民族志视角下的电视观看活动——独乡田野资料的再阐释》,《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8年第6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直播卫星服务区域》,http://www.huhutv.com.cn/col/col32/index.html,2018年11月12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区域划分情况》,http://www.huhutv.com.cn/art/2017/5/9/art_18_3024.html,2018年11月12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用户发展情况》,http://www.huhutv.com.cn/art/2017/5/4/art_18_2889.html,2018年11月12日。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展江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洁、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社会》2006年第26卷第2期。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贺雪峰、刘锐:《熟人社会的治理——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卷第2期。
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法]亨利·勒斐弗:《空间与政治》第2版,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侯杰、段文艳:《信仰民俗的历史传承与乡村社会秩序探析——以河北省高碑店市大义店村冰雹会为中心的考察》,《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胡河宁:《中国组织传播研究源起、脉络与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6期。
胡河宁:《组织传播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1期。
胡易容:《帕洛阿尔托学派及其“元传播”思想谱系:从神经控制论到符号语用论》,《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8期。
胡翼青:《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上)》,《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卷第3期。
胡翼青:《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下)》,《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卷第4期。
胡翼青:《重新发现传播学》,《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25日第5版。
黄光国、胡先缙:《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琼:《对地市党报开发社区新闻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黄荣贵、张涛甫、桂勇:《抗争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业主论坛的经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黄宗智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纪程:《话语政治: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符号权力运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贾茜、蔡雯:《中国社区媒体运行模式及其价值研究》,《当代传播》2015年第1期。
蒋旭峰:《乡村治理中的精英传播及其模式探讨》,《理论探讨》2012年第4期。
金玉萍:《电视实践:一个村庄的民族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康拉德·科塔克:《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张经纬、向瑛瑛、马丹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彬:《中国传播学,掠影三十年》,《新闻春秋》2013年第1期。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红艳、谢咏才、谭英:《构建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基本思路——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李红艳、左停:《乡村传播意义下的农村发展》,《新闻界》2007年第6期。
李华伟:《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民众生活秩序的建构——以豫西李村宗族、庙会与乡村基督教的互动为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李金铨:《传播研究的典范与认同》,《书城》2014年第2期。
李良荣:《序》,载方晓红编《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良荣:《中国社区媒体:建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国报业》2013年第6期。
李苓、李红涛:《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新闻界》2005年第3期。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李培林:《译者前言》,载[法]孟德拉斯编《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李艳红、杨梵:《文化资本,传播赋权与“艺术家”都市空间抗争:对J市艺术区拆迁集体维权行动的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3年第26期。
李永萍、杜鹏:《乡村庙会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实践特征——基于关中金村庙会的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林聚任:《论空间的社会性——一个理论议题的探讨》,《开放时代》2015年第6期。
刘海龙:《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7期。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倩:《南街社会》,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刘锐:《电视对西部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刘小燕、李慧娟、王敏、赵雨思:《乡村传播基础结构、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政府与乡村居民间的距离”研究报告之二》,《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7期。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地理学报》2012年第67卷第8期。
刘展、姚君喜:《“媒介场域”:乡村传播媒介的分析视域——以东北J村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卢岚兰:《阅听人与日常生活》,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2007年版。
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1期。
罗惠翾:《宗教信仰在乡村回族社区中的功能——以云南沙甸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9卷第6期。
罗自文:《媒介社区中的聚众传播:一种传播形态的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马杰伟、陈韬文、黄煜、萧小穗、冯应谦、叶月瑜、罗文辉:《以“激进处境主义”为利刃的文化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9年第10期。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马维强、邓宏琴:《信息传播与历史建构:新闻媒介何以参与乡村土改——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为中心的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3期。
蚂蚁虫:《自媒体回乡札记之五线小城y市:酷似北京郊区,基础不错唯独欠缺发展机会》,https://mp.weixin.qq.com/s/B8-Y7Zr8bI7SSUG1K3UwtQ,2018年12月12日。
[澳]迈克尔·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毛丹:《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孟书强:《我国社区报的发展态势及前瞻:2001—2014年》,《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第4版,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英]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何颖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南刚志:《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从“乡政村治”到“乡村民主自治”》,《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5期。
潘忠党、陆晔:《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0期。
潘忠党、於红梅:《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开放时代》2015年第3期。
彭大鹏、吴毅:《单向度的农村: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一项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彭兰:《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上)》,《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
乔同舟:《乡村社会冲突中的利益表达与信息传播研究——兼论大众传媒的角色与作用》,《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2010年。
秦广强:《农村人情及人情消费的变迁——鲁西北A村调查》,《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8卷第3期。
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书屋》2000年第2期。
邱泽奇、邵敬:《乡村社会秩序的新格局:三秩并行——以某地“乡土人才职称评定”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96-08/29/content_1479994.htm,2018年11月30日。
[法]让·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殷世才、孙兆通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沙垚:《从影戏到电视:乡村共同体想象的解构》,《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
沙垚:《民族志传播研究的问题与反思》,《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6期。
尚妍、彭光芒:《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
申端锋:《电视下乡:大众媒介与乡村社会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2卷第6期。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施芸卿:《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与个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石蓬勃、白树亮:《网络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9期。
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
隋岩、曹飞:《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9卷第5期。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玮:《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新闻大学》2012年第2期。
孙信茹:《哈尼族村寨手机使用的传播人类学考察》,《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1年第18期。
孙信茹、杨星星:《“媒介化社会”中的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
谭必友:《古村社会变迁:一个话语群的分析实验》,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谭华:《关于乡村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一些思考——以一个土家村落的田野工作经验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4卷第5期。
谭同学:《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托内拉:《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24卷第4期。
王斌:《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王晨燕:《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略》,《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王德福:《做人之道:熟人社会里的自我实现》,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王红生:《乡场 市场 官场:徐村精英与变动中的世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王会:《闲话的变迁及其功能异化:一个理解村庄社会性质的维度》,《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王金礼:《元传播:概念、意指与功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2期。
王开庆、王毅杰:《大礼帐:姻亲的交往图景——以陈村为个案》,《青年研究》2010年第5期。
王立新:《春晚如何?如何春晚?——一种仪式符号学读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0卷第12期。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王朔柏、陈意新:《从血缘群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王小丁:《汉族小农经济与宗族共同体》,《民族学研究》(辑刊)1991年。
王怡红:《传播学发展30年历史阶段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5期。
王毅杰、袁亚愚:《对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家族的探讨》,《开放时代》2001年第11期。
[美]威尔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韦路、王梦迪:《微博空间的知识生产沟研究:以日本核危机期间中国网民的微博讨论为例》,《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4年第27期。
魏永征:《关于组织传播》,《新闻大学》1997年第3期。
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载陈恕、王庆仁编《论社会学中国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吴予敏:《从“媒介化生存”到“可沟通的城市”——关于城市传播研究及其公共性问题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3期。
夏建中:《社会学的社区主义理论》,《学术交流》2009年第8期。
向家弘:《日常生活·小区营造与社会实践——一个台湾小区工作者的观察》,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2007年。
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1976—200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潇湘:《传播学本土化的选择、现状及未来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4期。
谢芳:《美国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谢静:《传播的社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谢静:《地点制造:城市居民的空间实践与社区传播——J市“健身坡”的案例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2期。
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薛冰:《自由、社群与协商共识——探究公共管理的思想基础》,《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
薛亚利:《村庄里的闲话:意义、功能和权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闫丽娟、孔庆龙:《村庄共同体的终结与乡土重建》,《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美]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杨念群:《导论: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载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中芳:《如何理解中国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姚君喜:《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当代传播》2009年第6期。
姚君喜:《中国当代社会的传播结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美]伊莱休·卡茨、[美]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张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
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於红梅:《数字媒体时代城市文化消费空间及其公共性——以苏州平江路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8期。
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俞可平:《社群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喻发胜、张振宇、黄海燕:《从传播到“传联”:一个新概念提出的学理依据、现实背景与理论内涵》,《新闻大学》2017年第2期。
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南方电视学刊》2015年第1期。
袁靖华:《新型社区媒体:社区传播与公民素养——基于小区业主论坛的田野调查》,《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袁镜身编:《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袁松、张月盈:《电视与村庄政治——对豫中付村的传播社会学考察》,《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年第1期。
原永涛:《“去公共性”:青年知识社群的议题偏向——基于水木社区和网易热门话题的考察》,《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
[美]约翰·斯图尔特编:《沟通之桥:人际传播经典读本》第10版,王怡红、陈方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澳]约翰·特纳等:《自我归类论》,杨宜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翟学伟:《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吗》,《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9期。
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4期。
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张鹂:《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袁长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张梅:《城市网络社区中的权威形成(一)——以A小区网上论坛为个案》,《东南传播》2010年第12期。
张明新、韦路:《知识,态度与乡村社会的家庭互联网采纳》,《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9年第10期。
张丕万:《电视与柳村的日常生活》,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
张涛甫:《中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与农民观念、交往状况变迁——以安徽六安农村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年第4期。
张咏华:《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张铮、周明洁:《媒介使用与中国农村居民的现代性——对湖南浏阳农村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5期。
张志安、黄卫:《社区报的定位及经营策略》,《新闻记者》2004年第10期。
赵鹏升:《城村电视传播——大众传媒与乡村的民族志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1卷第4期。
赵星植:《元媒介与元传播:新语境下传播符号学的学理建构》,《现代传播》2018年第2期。
赵月枝:《生态社会主义:乡村视野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意义》,《天府新论》2015年第6期。
赵月枝、龚伟亮:《乡村主体性与农民文化自信:乡村春晚的启示》,《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2期。
赵月枝、林安芹:《乡村、文化与传播:一种研究范式的转移(上)》,《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4期。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折晓叶、陈婴婴:《超级村庄的基本特征及“中间”形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16年,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ncbg/201608/t20160829_54453.htm,2019年6月7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2019年6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9月电话用户分省情况》,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2/c6446-477/content.html,2018年11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年第3季度通信水平分省情况》,http://www.miit.gov.cn/n1146312/n1146904/n16-48372/c6446459/content.html,2018年11月10日。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周裕琼、齐发鹏:《策略性框架与框架化机制:乌坎事件中抗争性话语的建构与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8期。
朱康对:《宗族文化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温州农村宗族问题思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社会》2003年第9期。
祝建华:《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
Barry Wellman,“The Community Question:The Intimate Networks of East Yorker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4,No.5,1979.
Clifford Geertz,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Clifford Geertz,“Thick Description: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In:C.Geertz,e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1973.
Craig Mcgarty,Ana Maria Bliuc,Emma F.Thomas and Renata Bongiorno,“Collective Action as the Material Expression of Opinion-Based Group Membership”,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65,No.4,2009.
David Inglis,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London:Routledge,2005.
David Morley,Family Television:Cultural Power and Domestic Leisure,London:Routledge,1986.
David Morley,Television,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1992.
Denis Mcquail,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6th ed,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0.
Dennis K.Mumby,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 Organizations:Discourse,Ideology,and Domination,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8.
Doreen Massey,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New York:Routledge,1995.
D.M.Chavis and A.Wandersman,“Sense of Community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A Catalyst for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Vol.18,No.1,1990.
Edward W.Soja,“The Spatiality of Social Life: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Retheorisation”,In:D.Gregory and J.Urry,eds.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UK,1985.
Eric S.Knowles,“Spatial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In:P.B.Paulus,ed.,Psychology of Group Influenc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9.
Erving Goffman,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in Face-to-Face Behavior,New York:Routledge,1967.
Erving Goffman,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9.
Erving Goffman,“On Face-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Vol.18,No.3,1955.
Everett M.Rogers,Diffusion of Innovations,3th ed,New York:Free Press,1983.
Georg Simmel,“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In:G.Bridge and S.Watson,eds.The Blackwell City Reader,Oxford:Wiley-Blackwell,1903/2002.
George A.Hillery,“Villages,Cities,and Total Institut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8,No.5,1963.
George A.Hillery,“Definitions of Community:Areas of Agreement”,Rural Sociology,Vol.20,No.2,1955.
Graham Day,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New York:Routledge,2006.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1991.
Jan Servaes,“Conclusion”,In:J.Servaes,ed.,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8.
John Dewey,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An Essay in Political Inquiry,University Park,P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12.
L.A.Friedland,“Communication,Community,and Democracy:Toward a Theory of the Communicatively Integrated Community”,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28,No.4,2001.
Manuel 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alden,Mass.: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Margaret Kohn,Brave New Neighborhoods: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Space,London:Routledge,2004.
Michel Foucalt,“Questions on Geography”,In:C.Gordon,ed.,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0.
Mike Crang and Nigel Thrift eds.,Thinking Space,London:Routledge,2000.
Norm Friesen and Theo Hug,“The Mediatic Turn:Exploring Concepts for Media Pedagogy”,In:K.Lundby,ed.,Mediatization:Concept,Changes,Consequences,New York:Peter Lang,2009.
Robert J.Doolittle and Donald Macdonald,“Communication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Communication Quarterly,Vol.26,No.3,1978.
Robert K.Yin,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3rd ed,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3.
Sandra J.Ball-Rokeach,Yong Chan Kim and Sorin Matei,“Storytelling Neighborhood:Paths to Belonging in Diverse Urban Environments”,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28,No.4,2001.
Stephanie Riger and Paul J.Lavrakas,“Community Ties:Patterns of Attach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Urban Neighborhoods”,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Vol.9,No.1,1981.
Thomas R.Lindlof,“Interpretive Community:An Approach to Media and Religion”,Journal of Media and Religion,Vol.1,No.1,2002.
Todd Gitlin,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William A.Gamson,“Reflection on 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Sociological Forum,Vol.4,No.3,1989.
Yong Chan Kim and Sandra J.Ball-Rokeach,“Civic Engagement from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Perspective”,Communication Theory,Vol.16,No.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