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一)著作类
1.经典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3—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7—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42—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6—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二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胡锦涛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文献史料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汉英对照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学术著作
《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2—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6—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白雪秋等:《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
常路、符正平:《从乡村走向世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车心平:《谈农村集市贸易》,河北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锦晓:《中国乡村建设道路探索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版。
杜莉:《乡村巨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樊平:《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方昌:《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工业生产的关系》,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丰子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冯健:《乡村重构》,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冯俊锋:《乡村振兴与中国乡村治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高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龚建文等:《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郝立新、臧峰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贺雪峰:《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贺雪峰:《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东方出版社2019年版。
贺雪峰:《华中村治研究:立场·观点·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贺雪峰:《治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新民:《城市发展与乡村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华恕:《发展农业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黄海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黄立人:《卢作孚书信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涛:《农村产权制度变革与乡村治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黄苇:《城市与乡村间对立的形成、加深和消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黄渊基、李云峰:《精准扶贫与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来自湘西北地区的调查》,中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江华:《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以沃勒斯坦为中心》,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姜长云等:《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
金太军:《乡村改革与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赖海榕:《乡村治理的国际比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珂:《集市乡村的再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李克军:《乡村视野“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培林:《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李培林:《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林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版。
凌耀伦、熊甫:《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德喜:《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山东广饶大王镇的经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刘年艳:《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索:以创建曾家河田园综合体为例》,研究出版社2017年版。
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世锜:《我国的农业》,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刘义强:《资本下乡: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刘颖:《乡村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鲁可荣、杨亮承、朱启臻:《精准扶贫与乡村再造——基于云南禄劝实践的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罗季荣:《论工农业生产对比关系的规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马东玉:《梁漱溟传》,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苗堉洤:《谈农村人民公社党委领导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苗月霞:《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社会资本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牛中黄:《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齐长立、蔡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祁勇、赵德兴:《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千家驹:《中国乡村建设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乔家君:《中国乡村社区空间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秦志华:《中国乡村社区组织建设》,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宋恩荣:《教育与社会发展——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苏童:《乡土再造:乡村振兴实践与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孙景淼:《乡村振兴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孙诗锦:《启蒙与重建:晏阳初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研究(1926—1937)》,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孙中山:《建国方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唐洪兵:《农业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
唐珂、闵庆文、窦鹏辉:《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版。
童禅福:《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王宝升:《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湖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王春光:《超越城乡:资源、机会一体化配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王春光:《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民负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观澜:《我国农业的建设前景》,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王景新:《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昆:《乡村振兴之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王令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瑞芳:《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王圣诵:《中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先明:《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王与新:《我国的农业概况》,农业出版社1963年版。
魏后凯、闫坤:《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吴一文:《文化多样性与乡村建设》,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吴苑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沃勒斯坦的学说为切入点》,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谢象晃:《农村人民公社的民主集中制》,江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徐文辉:《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勇:《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蓉:《列宁农村建设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
姚公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永祥印书馆1953年版。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叶云、袁心平、李一霏:《“内生模式”美丽乡村建设——鄂州市梁子湖区建设实验》,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尹成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版。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断裂》,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袁金辉:《乡村治理与农村现代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袁镜身:《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袁松:《富人治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权力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慧卿:《乡村民众的利益调整与秩序变迁》,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架构的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张强:《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张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张守广:《卢作孚年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张禧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社会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云飞、袁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庆智:《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基层治理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周庆智等:《乡村治理: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基于西部H市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朱汉国:《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再、苏占军、康占海:《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年版。
邹琼:《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翻译著作
[德]W.乌布利希:《德国农业现阶段发展的道路》,钟荫和译,新华时事业刊社1950年版。
[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铦、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刘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韩]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潘伟光、[韩]郑靖吉、魏蔚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赵耀辉编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W.W.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乡村社会变迁》,王晓毅、王地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卡伦·弗雷特烈克斯:《美国农业中垄断资本的统治》,宋濂等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版。
[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兰德尔·阿伦特:《国外乡村设计》,叶齐茂、倪晓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美]罗伯特·布伦纳:《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张秀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乔治·惠勒:《美国农业的发展和问题》,月异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时代》,刘颖、胡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苏]阿勃罗森柯:《苏联农业转变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闻郊译,中华书局1950年版。
[苏]华西里耶夫:《城郊农业的发展》,高明尉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年版。
[苏]聂杰林:《社会主义农业及其在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张若彰译,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苏]聂杰林:《苏联的社会主义农业》,祝璜译,大东书局1950年版。
[英]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康、李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郭忠华、徐法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韩子满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任文科、郑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二)期刊类
陈厚基:《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评介》,《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第7期。
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陈秋红:《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摆脱:三省例证》,《改革》2017年第11期。
陈锡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求是》2012年第23期。
陈锡文:《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推进城乡一体化》,《求索》2017年第11期。
陈锡喜:《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陈宪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11期。
方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困境与思考》,《江苏社科科学》2016年第6期。
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甘阳:《〈江村经济〉 再认识》,《读书》1994年第10期。
高其才、池建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制:历程·特质·展望》,《学术交流》2018年第11期。
管前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0期。
郭珍、刘法威:《内部资源整合、外部注意力竞争与乡村振兴》,《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经济篇)》,《求是》2019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社会篇)》,《求是》2019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经济篇)》,《求是》2019年第16期。
郝宏桂:《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何得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10期。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地理研究》2018年第11期。
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贺雪峰:《建设属于农民的乡村》,《河北学刊》2017年第4期。
贺雪峰:《论社会关联与乡村治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贺雪峰:《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1978—2018》,《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1期。
贺雪峰:《农业的前途与农村的发展》,《读书》2008年第10期。
贺雪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40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的制度选择》,《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2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求索》2017年第10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进展》,《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贺雪峰:《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读书》2006年第8期。
贺雪峰:《新农村建设若干观点的辩正》,《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贺雪峰、董磊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贺雪峰、杜晓:《中国农村发展的前景与村庄建设的意义——县乡村体制设计的远虑》,《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胡祖才:《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求是》2019年第14期。
黄立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民合作化动员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2期。
黄群:《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黄渊基、匡立波:《城市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黄祖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中国合作经济》2017年第10期。
贾磊等:《日本农村振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3期。
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1期。
李建军:《中国人与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李建军、任继周:《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基础和新道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李培林:《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中的两个问题》,《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第4期。
李培林:《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值得关注的五个课题》,《社会治理》2018年第7期。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
李思经等:《日本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演变与借鉴》,《世界农业》2018年第11期。
李仙娥、王春艳:《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5期。
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策略和预期变化》,《求索》2018年第2期。
林孟清:《推动乡村建设运动:治理农村空心化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刘博:《费孝通 〈乡土中国〉 内蕴及价值的再探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刘付春、赖宏:《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农村问题》,《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刘民、谢清平:《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中国高校科技》2016年第12期。
刘义强:《再识“新村运动”:跨越农村现代化关键阶段的韩国案例》,《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龙先琼:《乡土认识的三重飞跃——人类学本土化视野下 〈江村经济〉的意义及局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鲁明泓:《国外农村非农化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马池春、马华:《中国乡村治理四十年变迁与经验》,《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6期。
梅荣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策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0期。
梅荣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1期。
慕良泽:《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三重维度检视及内在逻辑调适》,《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10期。
聂火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
聂火云:《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思想探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税伟等:《国外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进展与比较》,《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
孙文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乡村建设史的考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王春光:《城乡结构: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迟滞者》,《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王春光:《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3期。
王丰、邹学荣:《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的逻辑框架与动力机制》,《东南学术》2013年第4期。
王洁钢:《农村、乡村概念比较的社会学意义》,《学术论坛》2001年第4期。
王景新:《乡村建设的历史类型、现实模式和未来发展》,《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3期。
王习明:《美丽乡村建设之国际经验——以二战以来美、法、日、韩和印度克拉拉邦为例》,《长白学刊》2014年第5期。
王先明:《从农村复兴到乡村振兴的百年跨越》,《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
王先明:《历史演进与时代性跨越——试述“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进程》,《史学月刊》2014年第2期。
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王先明、熊亚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释义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吴兆雪、杨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求是》2019年第11期。
夏道玉、左雪松:《城乡的分野与融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观的探析》,《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求实》2004年第1期。
谢立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0期。
谢志强、姜典航:《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邢和明:《努力推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以200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9期。
徐琳、樊友凯:《乡村善治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治效应与路径选择》,《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6期。
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徐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
徐勇:《城乡一体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探索》,《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徐勇:《从“以农村包围城市”到“以城市带动乡村”》,《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徐勇:《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城乡关系问题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研究》1991年第6期。
徐勇:《民主与治理: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与深化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4期。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徐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东南学术》2018年第5期。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徐勇、项继权:《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杨彩虹、王开开:《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中州学刊》2016年第6期。
杨文圣:《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叶强、钟炽兴:《乡建,我们准备好了吗——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研究》,《地理研究》2017年第10期。
尹广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变革与秩序建构——基于高柏镇的实地调查与思考》,《兰州学刊》2018年第11期。
于法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国家治理》2018年第3期。
于水、王亚星、杜焱强:《异质性资源禀赋、分类治理与乡村振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曾盛聪:《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地存续治理——一个政府职能的分析框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张慧鹏:《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兼论塘约道路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6期。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年第4期。
张晓洪:《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几点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2期。
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郑杭生:《当前中国比较文明研究的任务》,《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2期。
郑杭生:《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
郑祖铤:《马恩的小农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的实践》,《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周建明:《从塘约合作化新实践看毛泽东合作化思想和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思想的指导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
周逸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方法论初探》,《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周逸先、宋恩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1期。
二 外文文献
Arthur H.Smith.D.,Village Life in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 Company,1966.
David 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New York: W.W.Norton,1998.
Frieman,E.and P.G.Pickowicz,M.Selden,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Hinton,W.Fanshen,A Documentary of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Monthly Press,1966.
Knapp Ronald G.,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 Cultural of Geography of the Common Hou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Knapp Ronald G.,Chinese Landscape: The Village as Plac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Lester M.Salamon and Helmut K.Anheie,Global Civil Sociaty: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Maryland: The Jons Ho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Richard Madsen,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Sju,Helen F.,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