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著作
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摘自黄宽重、刘增贵《家族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费孝通:《六上瑶山》,群言出版社2015年版。
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费孝通:《生育制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重建》,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高海清、李家巍:《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郭志刚:《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贺颖清:《福利与权利:挪威儿童福利的法律保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适:《胡适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黄娟:《社区道德的再生茶:话语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黄宽重、刘增贵:《家族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姜向群:《年龄歧视与老年人虐待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年版。
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李景汉:《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梁祖彬:《权威与仁慈》,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林语堂:《中国人》,群言出版社2009年版。
刘汶蓉:《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元曦:《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穆光中:《挑战孤独 空巢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潘光旦:《直道待人 潘光旦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新月书店1928年版。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唐灿、张建:《家庭问题与政府责任:促进家庭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王莉莉、郭平:《日本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王铭铭、[英]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五原县志》编纂委员会:《五原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徐平:《文化的适应与变迁——四川羌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许倬云:《汉代家庭的大小》,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岭泉:《农村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郑全红:《中国家庭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邹勤:《无声的交流:婚态·心态·原始掠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文译著
[俄]А.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英]A.C.庇古:《福利经济学》上卷,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德]阿·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 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彭小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家庭史:现代化的冲击》,袁树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英]伯特兰·罗素:《罗素的极简智慧》,哲空空编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版。
[英]博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李安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日]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姜建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
[美]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崑、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戴维·L.德克尔:《老年社会学》,沈健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法]迪迪埃·埃里蓬:《今昔纵横谈——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传》。袁文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刘小幸、李彬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册,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法]弗朗索瓦·德·桑格利:《当代家庭社会学》,房萱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日]冈堂哲雄:《现代家庭面临的挑战》,谢素美译,授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吴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王献生、王宇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陆征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李茹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意]皮耶尔保罗·多纳蒂:《关系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刘军、朱晓文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日]上野千鹤子:《近代家庭的形成与终结》,吴咏梅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日]藤田孝典:《下游老人》,褚以炜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期刊报纸
陈彩霞:《经济独立才是农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条件——应用霍曼斯交换理论对农村老年人供养方式的分析和建议》,《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陈浩天、李玲睿:《近十年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趋向与价值前瞻——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西北人口》2021年第1期。
陈蓉、顾宝昌:《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以上海地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例》,《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7期。
陈淑卿、陈昌珠:《多学科视角下的古代贱老习俗——从湖北“寄死窑”谈起》,《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
陈滔、卿石松:《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人口与经济》2019年第2期。
丁英顺:《日本老龄化的最新状况、社会影响与相关社会政策——2018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解读》,《日本研究》2019年第1期。
董志强、钟粤俊:《性别失衡如何影响生育偏好》,《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
董海礁、于湘泳、郑伟华:《从“自分婚”“卒婚”看日本女性的新式婚姻观》,《文化学刊》2019年第12期。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风笑天、李芬:《生不生二孩?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生育抉择及影响因素》,《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傅尚霖:《中国家庭现存的复杂性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1年第1期。
高达观:《近代家庭之进化》,《安徽大学月刊》1933年第1期。
格根图雅、胡春梅:《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陪读现象及其引发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宫哲兵:《野蛮“弃老”俗的见证——武当山寄死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模式的分析》,《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贺丹、刘厚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及应对策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洪丽、尹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减贫及再分配效应》,《社会保障研究》2021年第3期。
侯佳伟、黄四林、辛自强等:《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蒋文迪:《“中国历代农民家庭规模与农民家庭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金马:《费孝通教授谈我国家庭问题》,《父母必读》1983年第1期。
李冬莉:《国外的性别偏好研究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人口研究》1998年第1期。
李根蟠:《从秦汉家庭论及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兼与杜正胜先生商榷》,《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李国珍:《村庄家庭养老秩序的变迁研究——湖北某村李氏家族盛衰变迁为例》,《南方人口》2013年第6期。
李珂玮:《“弃老”风俗在中日文学中的表现及成因——以〈爸爸爸〉与〈楢山节考〉为例》,《日本问题研究》2014年第3期。
李银河:《中国家庭的演变》,《百科知识》2004年第6期。
连芙蓉、贾涵颀:《社会转型中农村养老方式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林韶南:《弃老习俗下的亲情悲歌——谈〈楢山小调考〉的乡俗规约》,《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刘厚莲:《男孩偏好激励父代挣取更多收入了吗?——基于子女数量基本确定的情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刘华、钟甫宁、朱晶、王琳:《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了出生性别比吗?——基于微观行为主体的考察》,《人口学刊》2016年第4期。
刘书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对策》,《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刘素桂:《日本弃老传说“姨舍山”考辨——以日本有关民俗研究成果为基础》,《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刘燕舞:《中国农村的自杀问题——兼与景军先生等商榷》,《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刘燕舞:《农村老年人自杀及其危机干预(1980—2009)》,《南方人口》2013年第2期。
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核心价值》,《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
龙书芹、陈海林:《城市“双非一孩”育龄女性的就业状态对其二胎生育抉择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自力养老及其限度——皖东T村经验引发的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栾成显:《诸子均分制与家庭经济变动——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研究》,《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Martin King Whyte:《中国城市家庭生活的变迁与连续性》,《开放时代》2005年第3期。
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2期。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穆光宗:《当前中国家庭户小型化的社会意涵》,《人民论坛》2021年第21期。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
穆光宗:《孝文化的起源与弃老习俗的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2期。
穆光宗、林进龙:《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关系的再讨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牛文涛、姜润鸽:《新中国70年的农村养老保障: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2期。
潘允康:《试论中国核心家庭和西方核心家庭的异同》,《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曲绍旭:《农村家庭养老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辽宁、湖北三省的调查分析》,《兰州学刊》2019年第3期。
石贝贝、唐代、盛候蔺:《中国人口生育意愿与男孩偏好研究》,《人口学刊》2017年第2期。
石金群:《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流变:机制、逻辑与张力》,《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6期。
石艳、严霄云:《婚姻家庭制度的多维属性——费孝通家庭社会学思想再认识》,《理论界》2018年第11期。
唐灿:《积极创建新型农村家庭养老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9月18日。
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陶涛、袁典琪、刘雯莉:《子女支持对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人口学刊》2021年第1期。
王延中:《加快发展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期待的老年保障体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4期。
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徐强:《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王彦辉:《论汉代的分户析产》,《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王跃生:《清代中期家庭规模分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王中江:《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汪正鸣:《稳定低生育水平关键在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4期。
魏道明:《从简牍资料看秦的家庭结构》,《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魏霞:《农村敬老院的服务传递状况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邬沧萍:《在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年第4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熊慧君:《论道德的基础和根源》,《求索》2004年第9期。
徐泓:《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辅仁历史学报》1993年第5期。
薛天山、李巧敏:《父母与公婆之间的权衡:农村女性家庭权力与养老资源的分配》,《南方人口》2021年第1期。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杨善华、吴愈晓:《我国农村的“社区情理”与家庭养老现状》,《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2期。
余碧艺:《农村居民生育性别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袁春瑛、薛兴利、范毅:《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理性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6期。
曾毅:《资源整合与人口流动》,《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张金光:《关于秦的父权、家长权、夫权与妇女地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张研:《清代家庭结构与基本功能》,《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赵为:《“分而不离”核心家庭——当代老年人期望的家庭模式》,《老年学杂志》1988年第4期。
赵浴沛:《睡虎地秦墓简牍所见秦社会婚姻、家庭诸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郑功成:《全面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郑功成:《面向203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于目标导向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社会保障评论》2021年第1期。
郑真真:《20世纪70年代妇女在生育转变中的作用——基于妇女地位、劳动参与和家庭角度的考察》,《妇女研究论丛》2019年第3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人民日报》2018年9月27日。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2期。
外文文献
Caro,Francis G.“Family and Aging Policy”,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2006(3).
Chi-ming Chao,“a stud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Bulletin,Vol.11(4),1933.
E.W.Burgess,H.J.Locke,The Family,From Institution to Companionship,NewYork:American BookCo.1945.
George Peter Murdock,Social Structure.New York:Free Press.1949.
P.L.Berger,B.Berger,H.Kellner,The Homeless Mind:Modernization and Consciousness.NewYork:VintageBooks,1974.
Pan,Yuqin,Jones,Patricia S,Winslow,Betty 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tuality,Filial Piety,and Depression in Family Caregivers in China”,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2017(5).
R.M.MacIver,Charles H.Page,Society,An Introductory Analysis,London:Macmillan,1950.
United Nations,Method of Appraisal of Quality of Basic Data for Population Estimates,ManualⅡ,1955.
Yang,C.K,Chinese Communist Society:The Family and The Village.The M.I.T.Press,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