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
陈澧:《东塾读书记》,光绪十二年,镕经铸史斋刊本,1886年。
陈澧:《东塾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蒋善国:《汉字的组成与性质》,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版。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中华书局1920年版。
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石安石:《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汤炳正:《语言之起源》(增补本),三晋出版社2015年版。
王浩:《郑玄〈三礼注〉〈毛诗笺〉同源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
殷寄明:《汉语同源字词丛考》,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章士钊:《中等国文典》,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中华书局编辑部:《康熙字典》(检索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Darmesteter,A. 1887.La vie des Mots Étudiée dans Leurs Significations [M]. Paris:Delagrave.
Erdmann,K. O. 1900.Die Bedeutung des Wortes. Aufsätze aus dem Grenzgebiet der Sprachpsychologie und Logik [M]. Leipzig:Haessel.
Gonçalves,J.A.1829.Arte China,Constante de Alphabeto e Grammática,Compreendendo Modelos das Diferentes Composições //《汉字文法》[M]. Macao:Réal Collegio de San José.
2017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Second edition),Routledge.
Paget,R. 1930. Human Speech,Some Observations,Experiments,and Conclusions as to the Nature,Origin,Purpose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 of Human Speech [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Steinthal,H. 1860. Charakteristik der Hauptsächlichsten Typen des Sprachbaus [M]. Berlin:Dümmler.
Whitney,W. D. 1875. The Life and Growth of Language:An Outline of Linguistic Science [M]. New York:Appleton;London:King.
论文
岑运强、李海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评介》,《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侯广旭:《基于语音学与语义学视角的汉英音义象似性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李葆嘉:《论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失误与复归》,《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3期。
李葆嘉:《论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论证模式及其价值》,《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李葆嘉:《试论语言的发生学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李葆嘉:《先秦名论:认知—思辨论和伦理—权术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1期转载。
李葆嘉:《荀子的王者制名论与约定俗成说》,《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上篇),《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二分册,1974年。
梁启超:《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中华书局1936年版。
吕叔湘:《语文常谈之四·谈字、词、句》,《文字改革》1964年第5—6期连载。
马清华:《论语源关系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太阳概念词“日”的语源分析为例》,《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饶宗颐:《尼卢致论(Nirukta)与刘熙的〈释名〉》,《中国语言学报》1984年第2期,商务印书馆。
苏瑞:《隐性义素》,《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3期。
孙玉文:《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二)》,《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孙玉文:《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一)》,《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2期。
王灿龙:《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70年》,刘丹青主编《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王士元、柯津云:《语言的起源及建模仿真初探》,《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
王寅:《“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6期。
王蕴智:《同源字同源词说辨》,《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2期。
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姚小平:《论语言的起源》,《语文建设》1987年第2期。
叶斌、俆晓韵:《〈尔雅·释草〉失读一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赵维森:《象声表意——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香港《人文》2001年第94期。
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学刊》1975年第37—38期合刊。王洪君译,叶蜚声校,收入吴宗济、赵新那编《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郑海:《原始舞蹈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郑振峰、李冬鸽:《关于同源词的判定问题》,《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
Bréal,M. 1863.Hercules et Cacus,Études de Mythologie Comparée[J]. Mélanges de Mythologie et de Linguistique . Paris:Hachette. 1877. pp.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