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国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箱”中,信息披露是一种广受青睐的新型规制工具,具有相对柔性与促进民主等优势。政府通过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决策与行动,试图实现规制目标,但往往面临有效性不高或合法性不足的困境。在有效性上,存在信息过剩、理解与行动转化困难等多重障碍;在合法性上,存在权力滥用与侵犯权利的可能。本书采用经济分析法、判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信息披露作为规制工具的原理与实践进行了讨论,包括其概念、特征、类型、目标、功能与作用机制,分析了其有效性障碍及合法性问题,提出了效率优化与法治解决方案。
朱春华,男,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行政法学与政府规制理论,长期参与行政立法及从事行政诉讼实务。主持并结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及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清华法学》《法商研究》《比较法研究》《行政法学研究》《政治与法律》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一部,获全国首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提名奖(2013)、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
一 著作
(一)中文著作
白云:《个人信用信息法律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陈敏:《行政法总论》(上),三民书局1998年版。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欣新:《信息自由与信息安全》,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振明等:《政府工具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程民选:《信誉与产权制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邓集文:《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洪海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胡大武:《侵害信用权民事责任研究:以征信实践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江必新、梁凤云:《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江国华:《中国行政法(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解志勇、于鹏编著:《信息安全立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靖继鹏、张向先、李北伟编著:《信息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孔令杰:《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郎庆斌等:《个人信息安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惠宗:《行政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建生、燕红忠、张喜琴:《明清晋商徽商之比较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刘宁等:《透视中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卢新德:《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全球信息战的新形势与我国的信息安全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吕艳滨:《信息法治:政府治理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吕忠梅:《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马费成:《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马云泽:《规制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皮纯协、冯军主编:《国家赔偿法释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对崇川镇民间“标会”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编:《人民法院裁判文书选(上海2000年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沈宗灵:《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史璐:《政府管制经济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宋华琳:《药品行政法专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波:《规制法的制度构造与学理分析》,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王俊豪:《管制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王俊豪主编:《管制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立志:《隐私权刑法保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王明扬:《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翁岳生编:《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裁判选辑》(十),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2002年印行。
翁岳生编:《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裁判选辑》(十一),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2004年印行。
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吴苌弘:《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谦立:《公平披露:公平与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思:《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徐信贵:《政府公共警告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姚岳绒:《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叶必丰:《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叶俊荣:《行政法案例分析与研究方法》,三民书局1999年版。
应飞虎:《信息、权利与交易安全:消费者保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应松年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翟学伟、薛天山:《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军:《宪法隐私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雷:《注意力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民安主编:《信息型隐私权研究——信息型隐私权的产生、发展、适用范围和争议》,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张千帆、赵娟、黄建军:《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与过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张铣:《先合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张显龙编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2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张璋:《理性与制度——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周汉华:《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周雪光编著:《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朱春华:《公共警告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朱庆华、杨坚争:《信息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朱淑娣、王雅琴:《道器兼具:全球化与经济规制行政法前沿研究》,时事出版社2016年版。
(二)中文译著
[美]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苏珊·斯克丝、戴维·赖利:《策略博弈》,蒲勇健、姚东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 埃里克·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沈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 艾里克·拉斯穆森:《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第4版),韩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 安东尼·奥格斯:《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德] 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美] B.盖伊·彼得斯、弗兰斯·K.M.冯尼斯潘编:《公共政策工具》,顾建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 拜尔:《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意]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加] 戴维·L.韦默、艾丹·R.维宁:《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戴星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美]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美] 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钱家骏、周维富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美] 丹尼尔·卡尼曼、保罗·斯洛维奇、阿莫斯·特沃斯基:《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方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德] 胡芬:《行政诉讼法》,莫光华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美] 杰瑞·L.马肖:《行政国的正当程序》,沈岿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德] 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美] 卡斯·桑斯坦:《简化:政府的未来》,陈丽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美] 凯斯·R.桑斯坦:《行为法律经济学》,涂永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 凯斯·R.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师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 莱塞尔:《法社会学导论》(第5版),高旭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 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肖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 雷德·海斯蒂、罗宾·道斯:《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谢晓非、李纾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
[美] 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 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美] 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 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美] 理查德·H.泰勒、卡斯·H.桑斯坦:《助推》(第2版),刘宁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美] 理查德·J.皮尔斯:《行政法》(三卷本)(第五版),苏苗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美] 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 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美] 玛莎·纳思邦:《逃避人性,恶心、羞耻与法律》,方佳俊译,商周出版社2007年版。
[加] 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德] 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美] 欧姆瑞·本·沙哈尔、卡尔·E.施奈德:《过犹不及:强制披露的失败》,陈晓芳译,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美]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 史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 唐纳德·J.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修订版),唐越、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 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美] 约翰·斯塔德:《1897年的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美] 詹姆斯·克里斯:《社会控制》,纳雪沙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日] 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胡欣欣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三)英文著作
Alfred C.Aman, Jr., William T.Mayton, Administrative Law, San Francisco: West Publishing, 2001.
Bemelmans-Videc, Marie Louise, R.C.Rist & E.Vedung, Carrots, Sticks & Sermons: Policy Instruments & Their Evalua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8.
Christopher C. Hood, The Tools of Goverment in the Digital Age, Houndmills(New ed.),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Christopher C. Hood, The Tools of Goverment, London: Macmillan, 1988.
E.S.kirschen et al., Economic Policy in Our Time(3 vol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 lishing Company, 1964.
Gellhorn, Ernest, and R.M.Levi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in a Nutshell, Minn, West Pub.Co., 1981.
Glen O.Robinso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 San Francisco: West Publishing, 1993.
James T.O'Reilly, Feder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3d ed.), Eagan:West Group, 2000.
Peter Barton Hutt and Richard A.Merrill, Food and Drug Law(2d ed), Eindhoven: Foundation Press, 1991.
Robert Baldwin, Martin Cave and Martin Lodge, Understanding Regula tion: Theory, Strateg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12.
Stanton Wheeler, Kenneth Mann, and Austin Sarat, Sitting in Judgment:The Sentencing of White-Collar Criminal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T.Daintith ed., Law as an Instrument of Economic Policy: Comparative and Critic,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Approach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88.
William F.Fox, Understanding Administrative Law, New Jersey: Matthew& Bender, 1997.
二 论文
(一)中文论文
卞志村、张义:《央行信息披露、实际干预与通胀预期管理》,《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蔡震荣:《行政罚法草案之探讨》,《月旦法学杂志》2004年第2期。
曾娜:《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工具研究》,《学术探索》2014年第3期。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陈工孟、高宁:《我国证券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陈国进、林辉、王磊:《公司治理、声誉机制和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6期。
陈国进、赵向琴、林辉:《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效果》,《财经研究》2005年第8期。
陈江:《政府管理工具视角下的信息工具》,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陈晋华:《行政机关发布不利信息的法律控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陈鹏:《界定行政处罚行为的功能性考量路径》,《法学研究》2015年第2期。
陈思融:《政府规制社会公益组织的工具选择》,《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程国平:《美国的欺骗性广告和纠正性广告》,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2期。
邓蓉敬:《信息社会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与行政公开的深化》,《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丁煌、杨代福:《政策工具选择的视角、研究途径与模型建构》,《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范柏乃、龙海波:《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与惩罚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方军雄:《审计职业声誉损害、独立性与市场反应》,《会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冯素玲、许可:《我国上市公司违规处罚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来自沪深A股市场的证据》,《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高广波:《产品质量信息的政府供给:模型与政策》,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高西庆:《证券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根据》,《证券市场导报》1996年第10期。
顾建光:《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意义、基础与层面》,《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
管健:《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郭琛:《更正性广告:一个应受重视的规制虚假广告的“良药”》,《西部法学评论》2013年第5期。
何进日、武丽:《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欺诈管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何丽杭:《食品安全行政“曝光”的法律分析——与德国案例的研究对比》,《东方法学》2010年第5期。
后向东:《论“信息公开”的五种基本类型》, 《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期。
黄红华:《政策工具理论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黄洁、林晶:《信息工具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法律规制的博弈》,《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21期。
黄立君:《理查德·塞勒对行为法和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2期。
黄曼慧:《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 《现代情报》2007年第2期。
黄倩:《从公示小偷照片事件浅论行政法学》,《莆田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黄学贤、汪厚冬:《论公布违法信息——以公安行政管理为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贾国强:《违规类型:707家公司违规挨罚,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成“重灾区”》,《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9期。
江必新:《论行政规制基本理论问题》,《法学》2012年第12期。
蒋昇洋:《信息工具、声誉激励与分享经济的法律规制路径》,《研究生法学》2016年第3期。
金自宁:《风险规制中的信息沟通及其制度建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金自宁:《作为风险规制工具的信息交流——以环境行政中 TRI 为例》,《中外法学》2010年第3期。
黎灿兵、康重庆、江健健等:《电力市场监管中的信息披露与市场评估》,《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第21期。
黎文靖:《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李保江等:《美国法院判决不得强制要求卷烟包装印制图片警示——美国烟草控制法律及卷烟包装图片警示诉讼案始末》,《中国烟草》2016年第13期。
李建良:《行政罚法中“裁罚性之不利处分”的概念意涵及法适用上之若干基本问题》,《月旦法学杂志》2010年第181期。
李立景:《诉诸舆论的司法:耻辱刑的现代流变及启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李莉:《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有效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2年。
李明伟:《论中美更正广告的差异》,《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1期。
李修棋:《论环境法中的信息规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李延喜、吴笛、肖峰雷等:《声誉理论研究述评》,《管理评论》2010年第10期。
李一达:《言论抑或利益——美国宪法对商业言论保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法学论坛》2015年第5期。
李震山:《论行政提供资讯——以基因改造食品之资讯为例》,《月旦法学杂志》2001年第69期。
林沈节:《食品安全重点监管名单的法律性质厘定——基于14个省级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分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林素凤:《不良厂商之通知与刊登政府采购公报》,《台湾法学杂志》2012年总第187期。
林昱梅:《违约厂商刊登政府采购公报之法律性质》,《月旦法学教室》2013年第132期。
刘刚:《基于互联网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信息工具视角》,《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期。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吕凡:《上市公司违规处罚公告的信息含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
马宁:《保险格式条款内容控制的规范体系》,《中外法学》2015年第5期。
马骁萌:《“信用惩戒”的法律性质与法律救济》,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毛鹏举:《公开治安违法行为信息的利益平衡及制度设计》,《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毛寿龙、李文钊:《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研究》,中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2002年。
闵娜娜:《地震灾害公共警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戚建刚:《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管工具之新探——以信息监管工具为分析视角》,《法商研究》2012年第5期。
戚建刚:《向权力说真相: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
齐爱民:《论信息法的地位与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齐爱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
钱玉文:《论网络消费安全的多元规制》, 《当代法学》2015年第6期。
钱再见:《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宣传及其创新——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学理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秦颖、徐光:《环境政策工具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2期。
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2005年。
尚洪涛、孙岩:《财务违规立案公告与投资者交投行为》,《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2期。
宋亚辉:《广告规制工具的实施效果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孙冉:《个人信息的权利期待》,《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15期。
汤伟祥:《行政机关生活资讯发布行为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1997年。
汪丁丁:《也谈“信用黑名单”》,《IT经理世界》2004年第4期。
汪厚冬:《论公布违法信息——以工商行政管理为例》,《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王大丰:《运用信息手段监管格式条款》,《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第16期。
王贵松:《食品安全风险公告的界限与责任》,《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王华:《污染控制的信息手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第3期。
王建明:《我国基础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问题及对策》,《情报杂志》2004年第5期。
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现代法学》2013年第4期。
王清军:《环境治理中的信息工具》,《法治研究》2013年第12期。
王庆东、常丽:《新公共管理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思考》,《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王瑞雪:《政府规制中的信用工具研究》, 《中国法学》2017年第4期。
王小霞:《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信息工具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4年。
王远等:《工业污染控制的信息手段:从理论到实践》,《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王远等:《污染控制信息手段——镇江市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第6期。
魏建、宋艳锴:《刑罚的威慑理论:过去、现在与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吴溪、张俊生:《上市公司立案公告的市场反应及其含义》,《会计研究》2014年第4期。
吴元元:《信息基础、声誉机制与执法优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伍利娜、高强:《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
谢康:《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述评》,《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2期。
谢志华、崔学刚:《信息披露水平:市场推动与政府监管——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邢会强:《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
徐信贵、康勇:《行政处罚中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与限制》,《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徐信贵、庞鹏:《食品安全风险行政规制的信息工具选择》,《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徐信贵:《美国的消费危害行政预警机制及其启示——以CPSC的危害信息披露实践为中心》,《行政论坛》2011年第2期。
徐媛媛:《房屋征收信息型政策工具的评估及优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许莲丽:《论违法行为信息公开中的隐私权保护——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引发的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杨卫玲:《公共信息:政府治理工具箱中最有效的“软工具”》,《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
杨寅:《行政处罚类政府信息公开中的法律问题》,《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杨玉凤、曹琼、吴晓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市场反应差异研究——2002—2006年的实证分析》,《审计研究》2008年第5期。
杨子贤:《政府提供资讯行为法治化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正大学,2004年。
姚海放:《论信息规制在广告法治中的运用》,《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5期。
叶正明:《国外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述评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时代法学》2005年第1期。
应飞虎、涂永年:《公共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于立深:《公法的“知识瓶颈”与方法论变革》,《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4期。
余瑶:《当代中国政府工具选择刍议》,《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禹竹蕊:《违法信息行政公告的界定》, 《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1期。
张曾莲、王卓:《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2009—2013年省级数据实证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17年第7期。
张成:《治安行政法治的困境与突破》,《政法学刊》2005年第6期。
张成福:《论政府治理工具及其选择》,《中国机构》2003年第1期。
张奇峰:《政府管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5年第12期。
张千帆:《认真对待实用主义——也谈中国法学应该向何处去》,《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张桐锐:《谈行政机关对公众之提供信息行为》,《成大法学》2001年第2期。
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张慰:《食品安全“负面名单”制度正当性思考体系之借镜——以对德国潘科区“负面名单”(Negativliste)的宪法审查为例》, 2011年“中国食品安全法治高峰论坛”全国征文。
张慰:《适应与自主之间的德国基本权利教义学——德国国家信息行为的宪法教义学建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3期。
张信东:《违法违规事件公告的信息传递效应研究》, 《企业经济》2013年第8期。
张永明:《政府采购公报上之不良厂商》,《月旦法学教室》2010年第91期。
张梓太:《对环保总局批评的质疑》,《法学》2005年第6期。
章志远、鲍燕娇:《公布行政违法事实的法律属性分析》,《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赵娟、田雷:《论美国商业言论的宪法地位——以宪法第一修正案为中心》,《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赵旭东:《强化企业信用约束 实现有效事中事后监管》,《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5年第11期。
甄叶:《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信息工具》,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
郑小荣、尹平:《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数理分析》,《审计研究》2013年第3期。
周平:《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年。
朱春华:《公共警告与“信息惩罚”之间的正义——“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折射的法律命题》,《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朱春华:《美国法上的负面信息披露》, 《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3期。
朱红军、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
朱新力、宋华琳:《现代行政法学的建构与政府规制研究的兴起》,《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朱新力、唐明良:《现代行政活动方式的开发性研究》,《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Colin Scott:《作为规制与治理工具的行政许可》,石肖雪译,《法学研究》2014年第2期。
[美] 小约翰·科菲,徐菁,焦津洪:《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二)英文论文
A.Fels,“Australia's Competition Regulator and the Med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seil dela Concurrence, 15th Aniversary Conference, Paris, 13 February, 2002.
Adler J.H.,“Compelled Commercial Speech and the Consumer ‘Right to Know'”, Ariz.L.Rev, Vol.421, No.58, Summer 2016.
Avgouleas E.,“What Future for Disclosure as a Regulatory Technique?:Lessons from Behavioural Decision Theory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MacNeil, I.& O'Brien, ed.,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Oxford:Hart Publishing, 2010.
Beierle T.C.,“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Disclosing Information about Risks: What Do We Know about Right to Know?”, Risk Analysis, Vol.24, No.2, 2004.
Carl Shapiro,“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8, No.4, November 1983.
Caroline Mala Corbin,“Compelled Disclosures”, Ala.L.Rev., Vol.65, No.5, April 2014.
Case D.W.,“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as Informational Regula tion: A Law and Economics Perspective”, U.Colo. L. Rev., Vol. 76, September 2007.
Cass R.Sunstein,“Informing America: Risk, Disclosur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Fla.St.U.l.Rev, Vol.41, No.1, 1993.
Cass R.Sunstein,“Empirically Informed Regul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78, No.4, Fall 2011.
Cass R.sunstein“Informational Regulation and Informational Standing:Akins and Beyo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147, No. 3, 1999.
Cass R.Sustein,“On Mandatory Label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U.Pa.L.Rev., Vol.65, No.5, August 2017.
Charles W.Thomas and Donna M.Bishop,“The Effect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anctions on Delinquency: 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Labeling and Deterrence Theories”,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Vol.75, No.4, Winter 1984.
Cindy R.Alexander,“On the Nature of 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or Corporate Crime”, Evidenc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42, No.1, April 1999.
James W. Conrad, Jr.,“The Information Quality Act—Antiregulatory Costs of Mythic Proportions?”Kan.J.L.& Pub.Poliy, Vol.12, No.3, 2003.
Dalley, P.J.,“The Use and Misuse of Disclosure as a Regulatory System”,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34, No.4, 2006.
Dan M.Kahan,“What Do Alternative Sanctions Me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Vol.63, No.2, Spring 1996.
Dan M.Kahan, Eric A.Posner,“Shaming White-Collar Criminals: A Proposal for Reform of the 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42, No.1, April 1999.
David A.Anderson, Jonathan Winer,“Corrective Advertising: The FTC'S New Formula for Effective Relief”, Tex.L.Rev, Vol.50, 1971.
David A.Skeel, Jr.,“Shaming in Corporate Law”,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149, No.6, June 2001.
Dunfield K.A., Kuhlmeier V.A., Murphy L.,“Children's Use of Com municative Intent in the Selection of Cooperative Partners”, Plos One, Vol.8, No.4, April 2013.
Easterbrook F. H., Fischel D. R.,“Mandatory Disclos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Virginia Law Review, Vol.70, No.4, 1984.
Golan et al.,“Economics of Food Label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ports, Vol.24, June 2001.
Engelmann J.M., Herrmann E.& Tomasello M.,“Preschoolers Affect Others' Reputations through Prosocial Gossip”,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34, No.3, September 2016.
Ernest Gellhorn,“Adverse Publicity By Administrative Agencies”,Harv.L. Rev., Vol.86, No.8, Junary 1973.
F.Reed Johnson,“Economic Cost of Misinforming About Risk: The EDB Scare and the Media”, Risk Analysis, Vol.8, No.2, June 1988.
Grant D., Jones A.W.,“Do Manufacturers Pollute Less Under The Regula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Regim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45, No.3, July 2004.
Jayson Lusk & Stephan Marette,“Can Labeling and Information Policies Harm Consumers?”, J.Agric.& Food Indus.Org., Vol.10, No.1, October 2012.
John C.Coffee, Jr.,“No Soul to Damn: No Body to Kick: An Unscandalized Inquiry into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Punishment”, Michigan Law Review,Vol.79, No.3, January 1981.
John R.Loot, Jr.,“Do We Punish Hgh Income Criminals Too Heavily?”, Economic Inquiry, Vol.30, No.4, October 1992.
John R.Lott Jr.,“An Attempt at Measuring the Total Monetary Penalty from Drug Convictions: The Importance of an Individual's Reputa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Vol.21, No.1, Janunary 1992.
Jonathan M.Karpoff, John R.Lott, Jr.,“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irms Bear from Committing Criminal Fraud”,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6, No.2, October 1993.
Judith van Erp,“Reputational Sanctions in Private and Public Regulation”, Erasmus Law Review, Vol.1, No.5, 2008.
Judith van Erp,“Regulatory Disclosure of Offending Companies in the Dutch Financial Market: Consumer Protection or Enforcement Publicity?”, Law & Policy, Vol.32, No.4, October 2010.
Karen yeung,“Is the Use of Infomal Adverse Publicity a Legitimate Regulatory Compliance Technique?”,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Conference, Current Issues in Regulation: Enforcement and Compliance, Melbourne, September 2002.
Kleindorfer, P.R.& Orts, E.W.,“Informational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 Risk Analysis, Vol.18, No.2, April 1998.
Konar S., Cohen M.A.,“Information As Regulation: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Right to Know Laws on Toxic Emiss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Vol.32, No.1, 1997.
Kreimer, S.F.,“Sunlight, Secrets, and Scarlet Letters: The Tension Between Privacy and Disclosure in Constitutional Law”, U.Pa.L.Rev., Vol. 140, No.1, 1991.
Lewis A, Grossman,“FDA and the Rise of the Empowered Consumer”Admin.L.Rev., Vol.66, May 2014.
Liebman, B.L., Milhaupt, C.J.,“Reputational Sanctions in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Columbia Law Review, Vol.108, No.4, 2008.
Liebman, Benjamin,“Watchdog or Demagogue? The Media in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Columbia Law Review, Vol.105, No.1, January 2005.
Loewenstein G., Sunstein C.R., Golman R.,“Disclosure: Psychology Changes Everything”,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6, No.1, August 2013.
Lynette Ryals and Hugh Wilson,“Experimental Methods in Market Research: from Information to Ins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Vol.47, No.4, January 2005.
Meijer, A.J., &Homburg, V.,“Disclosure and Compliance: The‘Pillory' as an Innovative Regulatory Instrument”, Information Polity, Vol.14, No.4, December 2009.
Melinda Haag,“Proposition 65's Right-To-Know Provision: Can It Keep Its Promise to California Voters”, Ecology L.Q, Vol.14, No.4, 1987.
Morey R.S.,“Publicity as a Regulatory Tool”, Food, Drug, Cosmetic Law Journal, Vol.30, No.8, August 1975.
Morriss, Andrew P., B.Yandle, and A.Dorchak,“Choosing How to Regulate”, Harv.Envtl.L.Rev., Vol.29, No.1, 2005.
Nathan Cortez,“Adverse Publicity by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in The Internet Era”, BYU Law Review, Vol.2011, No.5, January 2011.
Noah L.,“The Imperative to Warn: Disentangling the Right to Know from the Need to Know about Consumer Product Hazards”, Yale J.on Reg., Vol.11, No.2, December 1994.
William F.Pedersen,“Regulation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arallel Universes and beyond”, Harv.Envtl.L.Rev., Vol.25, No.1, Junary, 2002.
Porat A., Strahilevitz L.,“Personalizing Default Rules and Disclosure with Big Data”,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112, No.8, 2014.
Ray Pawson,“Evidence and Policy and Naming and Shaming”, Policy Studies, Vol.23, No.3, September 2002.
Richard A. Posner,“An Economic Approach to Legal Procedure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2, No. 2, Junary 1973.
Richard J.Pierce, J.R.,“Small is Not Beavtiful: The Case Against Special Regulatory Treatment of Small Firms”American Bar Associaton, Vol. 50, No.3, Summer 1998.
Rubin P.,“Regul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dvertising”, CPI Journal, Vol.4, No.1, Junary 2008.
Sage W.M.,“Regulating Through Information: Disclosure Laws and American Health Care”, Columbia Law Review, Vol.99, No.7, 1999.
Seth F.Kreimer,“Sunlight, Secrets, and Scarlet Letters: The Tension Between Privacy and Disclosure in Constitutional Law”, U.Pa.L.Rev, Vol. 140, No.1, 1991.
Stephen P. Garvey,“Can Shaming Punishments Educat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65, No.3, Summer 1998.
Svetlana E.Bialkova et al.,“Standing Out in the Crowd: The Effect of In formation Clutter on Consumer Attention for Front-of-Pack Nutrition Labels”, Food Policy, Vol.41, No.10, August 2013.
Theodore E. Keeler, Stephen E. Foreman,“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in Peter Newman e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nd the Law, Palyrave Macmillan, 1998.
Tim Wu,“Agency Threats”, Duke Law Journal, Vol.60, No.8, 2011.
Tomain J. P., Shapiro S. A.,“Analyz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Admin.L. R., Vol.49, No.2, Spring 1997.
Toni M. Massaro, Shame,“Culture, and American Criminal Law”, Michigan Law Review, Vol.89, No.7, Junary.1991.
Vodra W. W., Cortez N. G., Korn D. E.,“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 Evolving Regulation of Press Releases: limits and challenges”, Food & Drug Law Journal, Vol.61, No.4, February 2006.
W.Kip Viscusi,“Predicting the Effects of Food Cancer Risk Warnings on Consumers”, Food Drug Cosm.L.J, Vol.43, No.2, 1988.
W.Kip Viscusi,“Toward a Proper Role for Hazard Warnings in Products Liability Cases”,J.Prod.Liab., Vol.13, January 1991.
Weil, D., Fung, A., Graham, M., & Fagotto, E.,“The Effectiveness of Regulatory Disclosure Policie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 Management, Vol.25, No.1, Winter 2006.
William F.Pedersen,“Regulation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arallel universes and beyond”, Harv.Envtl.L.Rev., Vol.25, No.1, Junary 2001.
William M.Howard,“Constitutional Challenges to Compelled Speech—Particular Situations or Circumstances”, A.L.R., Vol.73, No.6, 2012.
相关推荐
-
政府管制评论.第4期
作者:王俊豪
政府管制评论.第4期
-
2
政府管制评论.第2期
作者:王俊豪
政府管制评论.第2期
-
3
政府管制评论.第5期
作者:王俊豪
政府管制评论.第5期
-
4
中国医疗价格的政府管制研究
作者:周学荣
中国医疗价格的政府管制研究
-
5
政府管制评论.第1期
作者:王俊豪
政府管制评论.第1期
-
6
政府管制评论.第1期(总第3期)
作者:王俊豪
政府管制评论.第1期(总第3期)
-
7
政府管制评论.2015年.第2期:总...
作者:王俊豪
政府管制评论.2015年.第2期:总第9...
-
8
政府管制评论.2016年第1期(总第...
作者:王俊豪
政府管制评论.2016年第1期(总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