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文部分
(一)外文著作类
Angelica Nuzzo,Ideal Embodiment:Kant's Theory of Sensibilit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8.
C.J.Bliss,Capital Theor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 Company,1975.
Dan Goldstick,Reason,Truth,and Reality,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9.
David Horowitz(eds.),Marx and Modern Economics,London:MacGibbon & Kee Limited,1968.
David Leopold,The Young Karl Mar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Douglas Kellner,Herbert Marcuse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London:Palgrave,1984.
Giambattista Vico,On the Most Ancient Wisdom of the Italians:Unearthed from the Origins of the Latin Language,translated by L.M.Palmer,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Maurice Merleau-Ponty,Sense and Non-Sense,translated by Hubert Drefus and Patricia Dreyfus,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N.Scott Arnold,Marx's Radical Critique of Capitalist Society:A Reconstruction and Critical Evalu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Terrell Carver(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Terrell Carver,Marx,Cambridge:Polity Press,2018.
Tom Bottomore(eds.),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1998.
(二)外文期刊类
Alberto Toscano,“The Open Secret of Real Abstraction”,Rethinking Marxism,Vol.20,No.2,April 2008,pp.273-287.
Dan Goldstick & Frank Cunningham,“Activism and Scientism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rl Marx's First and Third Theses on Feuerbach”,Philosophical Forum,Vol.8,No.3,1978,pp.269-287.
Joseph Fracchia,“Marx's Aufhebung of Philosoph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a Materialist Science of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Vol.30,No.2,May 1991,pp.153-179.
Jr.Paul Mattick,“Marx's Dialectic”,in Fred Moseley(ed.),Marx's Method in Capital,New Jersey:Humanities Press,1993,pp.115-133.
Martin Mcivor,“The Young Marx and German Idealism:Revisiting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46,No.3,July 2008,pp.395-419.
二 中文部分
(一)中文著作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3、4、16、19、21、29、30、31、32、39、40、42、47、47卷,人民出版社1995、1957、1960、2002、1958、1964、1963、1965、1972、1995、1998、1998、1974、1982、1979、1979、200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下卷),荣震华、李金山、王太庆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拉法格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全集》第18、24、26、55卷,人民出版社1988、1990、1988、1990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达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8、1993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3卷,外文出版社2014、2017、2020年版。
北京大学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戴劲:《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韩立新主编:《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学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何萍:《生存与评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一种历史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8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李志:《马克思的个人概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2、3卷,商务印书馆1994、1997年版。
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对马克思存在论哲学思想的探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资本论〉到中国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聂锦芳主编:《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德峰:《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国坛:《马克思对传统感性思想的超越与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徐瑞康:《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衣俊卿:《人道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余碧平:《梅罗-庞蒂历史现象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赵敦华:《马克思哲学要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波兰]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第1卷),唐少杰、顾维艰、宁向东、李正栓译,苏国勋、唐少杰、魏志军校,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吴仲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德]弗兰茨·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吉洪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德]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上),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薛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卷),贺麟、王太庆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1960、1959、1978年版。
[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安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张峰校,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19世纪思维中的革命性决裂》,李秋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德]米夏埃尔·宽特:《卡尔·马克思哲学研究》,熊至立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德]瓦·图赫舍雷尔:《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843—1858)》,马经青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俄]Т.И.奥伊泽尔曼:《元哲学》,高晓惠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3卷),刘磊、王以铸、管士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1980年版。
[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伽森狄:《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王东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捷]金德里希·泽勒尼:《马克思的逻辑》,荣新海、肖振远译,张峰校,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版。
[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特里·平卡德:《德国哲学1760—1860:观念论的遗产》,侯振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曲跃厚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庄倩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日]岩佐茂、小林一穗、渡边宪正编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梁海峰、王广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苏]艾·瓦·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孙开焕、鲍世明、王锡君、张钟朴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苏]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方钢、杨慧廉、郭从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苏]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匈]卢卡奇:《青年黑格尔》,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姜丽、张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意]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赵培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潾、孙魁、朱中龙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意]维柯:《新科学》(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陆元诚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余宣孟、苑利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英]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陈启伟、金海民译,陈启伟校,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利昂·庞帕编译:《维柯著作选》,陆晓禾译,周昌忠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休谟:《人性论》(上、下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二)中文期刊类
高清海、孙利天:《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何萍:《从马克思〈给父亲的信〉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传统》,《理论视野》2015年第11期。
何萍:《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
何萍:《马克思的工业概念与唯物史观的品格——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作》,《理论视野》2018年第4期。
何萍:《十月革命与中国道路》,《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年第1期。
侯才:《费尔巴哈“对象化”概念探析》,《长白学刊》1992年第1期。
侯才:《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李佃来:《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起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
李佃来:《考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当代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李佃来:《〈资本论〉的叙事结构与马克思正义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李志:《论货币拜物教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纲纪:《感性、理性与非理性》,《江汉论坛》1987年第7期。
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
刘建江:《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三个前提性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沈真、梁志学:《费希特与马克思》,《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汪信砚、李志:《“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07年第9期。
汪信砚、刘建江:《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感性活动概念》,《江海学刊》2017年第3期。
汪信砚、刘建江:《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学术研究》2019年第1期。
汪信砚:《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王德峰:《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王德峰:《论异化劳动学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王德峰:《马克思的历史批判方法》,《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
王德峰、张敏琪:《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重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学术月刊》2021年第7期。
王南湜:《论马克思的方法论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
王雨辰:《论马尔库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吴晓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辩证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25日第3版。
吴晓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萧诗美:《实践论和辩证法的分离与统一》,《哲学研究》2009年第1期。
阎孟伟:《从“感性世界”观念看马克思与费希特的理论关联》,《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
杨晓莲:《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俞吾金、杨学功、张曙光、贺来、高清海:《超越本体论思维方式》,《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26日第5版。
赵凯荣:《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赵凯荣:《马克思主义在“存在”问题上的重大表态——兼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的批判》,《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6期。
赵凯荣、张剑伟:《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问题》,《哲学动态》2008年第2期。
[法]F.费迪耶等辑录:《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丁耘摘译,《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日]内田弘:《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赵仲明译,《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