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件
Alma Luckau,The German Delegation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Columbia Uni.Press,1941.
Arnold Toynbee,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20-1923,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5.
DGFP(Documents on Germany Foreign Policy),1918-1945,London:H.M.Stationery off,1959,
FRUS(Foreign Relations of U.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Digital Collections,1917-1935.
http://www.feldgrau.com.
Roderick Stackeberg and Sally A.Winkle,The Nazi Germany Sourcebook,An Anthology of Tex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Yuri Dyakov,The Red Army and the Wehrmacht:How the Soviets Militarized Germany,1922-1933,and Paved the War for Fascism,Prometheus Books,1995.
回忆录、传记
Bernard V.Burke,Ambassador Frederic Sackett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eimar Republic,1930-1933,New York:Cambridge Uni.Press,1994.
Henry L.Stimson,On Active Service in Peace and War,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947.
Robert H.Ferrell,The 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Their Diplomacy,New York:Cooper Square Publishers,Inc.1963.
专著
A.J.Taylor,English History,1914-1945,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Aleksandr M.Nekrich,Pariahs,Partners,Predators:German-Soviet Relations,1922-194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Antony C.Sutton,Wall Street and the Rise of Hitler,Calif.’Press,1976.
Arnold A.Offner,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World Politics,1917-1941,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Arthur Marwick,Bernard Waites,Europe on the Eve of War,1900-1914,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0.
B.J.C.Mckercher,Arms limitation and Disarmament Restrains on War,1899-1939,London:Praeger Publish,1992.
Carolyn J.Kitching,Britain and the Geneva Disarmament Conference: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History,Palgrave Macmillan,2003.
Christopher,J.Lamb,How to Think About Arms Control,Disarmament,and Defense,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8.
Edward Carr,German—Soviet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1919-1939,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2.
Edward Mandell House,What Really Happened at Paris:The Story of the Peace Conference,1918-1919 by American Delegates,N.Y.Charles Scribner's Sons,1921.
Edward W.Bennett,German Rearmament and the West,1932-1933,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E.M.Robertson,Hitler's Pre-War Policy and Military Plans,1933-1939,Longmans,1963.
F.S.Northedge,The League of Nations:Its Life and Times,1920-1946,Leicester Uni.Press,1986.
George Scott,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London:Hutchinson,1973.
Gordon A.Craig and Felix Gilbert,The Diplomats,1919-1939,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Haigh,et al,German—Soviet Relations in the Weimar Era:Friendship from Necessity,Gower: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85.
Harvey Leonard Dyck,Weimar Germany and Soviet Russia 1926-1933,A Study in Diplomatic Instability,London:Chatto and Windus Ltd,1966.
James P.Levy,Appeasement and Rearmament,Britain,1936-1939,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6.
Jerry Bergman,Hitler and the Nazi Darwinian World View:How the Nazi Eugenic Crusade for a Superior Race Caused the Greatest Holocaust in World History,Kitchener:Joshua Press,2012.
John L Gaddi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1941-1947,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
John.W.Wheeler—Bennett,Disarmament and Security since Locarno,1925-1931,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2.
John.W.Wheeler—Bennett,The Disarmament Deadlock,London: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LTD,1934.
John W.Wheeler—Bennett,The Nemesis of Power,The German Army in Politics 1918—1945,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53.
Jonathan Wright,German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Kurt Rosenbaum,Community of Fate,German-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1922-1928,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5.
Margaret E.Burton,The Assembl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Chicago:The Uni.Press,1941.
Margot Louria,Trumph and Downfall,American Pursuit of the Peace and Prosperity 1921-1933,London:Greenwood Press,2001.
Martyn Housden,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eace,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2.
Michael E.Haskew,The Wehrmacht,1935-1945,The Essential Facts and Figures for Hitler's Germany,London:Amber Book,2011.
Mike Hawkins,Social Darwinism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ought,1860-1945:Nature as Model and Nature as Threa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Paolo Foradori,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50 Year of Experience in Nuclear Education,Palgrave:Macmillan,2018.
Patrick J.Hearden,Roosevelt Confronts Hitler,American's Entry into World War II,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7.
Philip Noel-Baker,The First World Disarmament Conference 1932-1933 and Why It Failed,Oxford:Pergamon Press,1979.
P.H.Vigor,The Soviet View of Disarmament,Palgrave Macmillam,1986.
R.H.Haigh,et al,German—Soviet Relations in the Weimar Era:Friendship from Necessity,Gower: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85.
Richard J.Shuster,The Diplomacy of Disarmament:Allied Military Control in Germany,1920-1931,Clark University,PH.D.,1988.
R.J.Q.Adams,The Great War,1914-1918,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
Robert J.O'Neill,The German Army and the Nazi Party,1933-1939,London:Cassell,1966.
Robert.P.Grathwol,Stresemann and the DNVP:Reconciliation or Revenge in German Foreign Policy,1924-1928,Lawrence:The Regents Press of Kansas,1980.
Roger Chickering,Imperial Germany and the Great War,1914-191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Samuel W.Mitcham Jr.,The Rise of the Wehrmacht:The German Armed Forces and World War II,London: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2008.
Tim Riplet,The Wehrmacht:The German Army of World War II,1939-1945,New York:Fitzroy Dearborn,2003.
Vasilis Vourkoutiotis,Making Common Cause,German-Soviet Secret Relations,1919-1922,New York:Pallgrave Macmillan,2007.
Walther Hubatsch,Germany and the Central Powers in the World War,1914-1918,Lawrence:University of Kansas Publication,1963.
Wilhelm Deist,The Wehrmacht and German Rearmament,St Antony's,1981.
William C.Mcneil,American Money and the Weimar Republic:Economics and Politices on the ev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W.M.Jordan,Great Britain,France,and the German Problem 1918-1939,A Study of Anglo—France Relations in the Making and Maintenance of the Versailles Settlema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3.
W.N.Medlicott,British Foreign Policy Since Versailles,London:Methuen & Co.Ltd.1938.
Wolfram Wette,The Wehrmacht:History,Math,Reality,Harvard Uni. Press,2006.
Zara Steiner,The Lights that Failed:European International History,1919-1933,Oxford Uni.Press,2005.
中文档案
方连庆、杨淮生、王玖芳:《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集》(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国际关系学院编:《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1917—1945)》(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沈志华主编:《苏联外交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1917—1923)》《国际条约集(1924—1933)》,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王铁崖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近代史部分),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苏〕C.Ю.维戈兹基:《外交史》,大连外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3月的世界》,郑玉质、关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回忆录、传记、个人著作
〔德〕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总体战》,戴耀先译,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
〔德〕希特勒:《我的奋斗》,董霖、佩萱译,黎明书局1934年版。
〔美〕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一生》,郭伟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
〔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高年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英〕温斯顿·丘吉尔:《从战争到战争: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吴泽炎、万良炯、沈大靖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英〕伊恩·麦克劳德:《张伯伦传》,西安外语学院英语系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杨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文著作(包括译著)
陈从阳:《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邸文选译:《一九一八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丁建弘、李霞:《普鲁士精神和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李巨廉:《希特勒的战争谋略——乖戾的军事天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巨廉:《战争与和平——时代主旋律的变动》,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李铁成:《联合国的历程》,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李元明:《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联合国裁军事务处编:《联合国与裁军》,北京大学法律组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刘成:《和平学》,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刘华秋:《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马继东:《生化武器与秘密战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潘振强:《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齐世荣主编:《国际法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邱震海:《德国:一个冬天之后的神话》,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本国际法学会编:《国际法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瑞士〕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史(上卷)——从帝制崩溃到兴登堡当选(1918—1925年)》,高年生、高荣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瑞士〕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史(下卷)——从洛迦诺会议到希特勒上台(1925—1933年)》,王步涛、钱秀文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瑞士〕约瑟夫·戈德布拉特:《军备控制导论》,中国战略学会军控与裁军研究中心编译,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版。
〔苏〕梅尔尼坷夫:《为统一和平民主的德国而斗争》,陈用仪译,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苏〕伊·费·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
滕建群:《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王群主编:《当代中国战略安全与军控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版。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第五卷)(第七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铁崖编著:《联合国基本文件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吴征宇:《〈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峰主编:《谈兵论战——重要军事理论遗产》,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版。
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郑寅达、梁中芳:《德国纳粹运动与纳粹专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二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阿柏特·诺尔登:《德国历史的教训》,矛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德〕格茨·阿利:《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刘青文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钮先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杨绪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德〕罗伯特·格瓦特:《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朱任东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周全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
〔德〕塞巴斯提安·哈夫纳:《不含传说的普鲁士》,周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德〕瓦·巴特尔:《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1933—1945)》,肖辉英、朱忠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德〕瓦尔特·戈利茨:《德军总参谋部(1650—1945年)》,戴耀先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德〕沃尔夫冈·J.蒙森:《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闫克文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
〔德〕伊曼努尔·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俄〕B.M.库拉金:《国际安全》,刘再起审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里昂耐尔·理查尔:《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1919—1933)》,李末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法〕让-巴迪斯特·帝罗塞尔:《外交史(1919—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法〕夏尔·贝特兰:《纳粹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王浦劬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加〕马丁·基钦:《剑桥德国史》,赵辉、徐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邓峰译,中信集团出版社2018年版。
〔联邦德国〕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9年战争目标政策》(上册),何江、李世隆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等:《德意志史:从法国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上册),张载杨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联邦德国〕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世界大战时期(1914—1950)》,高年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安德鲁·克雷佩尼维奇、巴里·沃茨:《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张露、王迎晖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版。
〔美〕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黄嘉德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美〕G.J.梅尔:《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美〕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陈少衡、周熙安、周鸿临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美〕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徐宗士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美〕阿诺德·A.奥夫纳:《美国的绥靖政策,1933—1938年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德国》,陈思民、玉昌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彼得·博斯科:《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孙宝寅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美〕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1933—1936年)》,何江、张炳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范德一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信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版。
〔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迈克尔·怀特:《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卢欣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美〕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李静阁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李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石益仁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美〕托德·桑德勒、〔英〕基斯·哈特利:《国防经济学手册——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防》(第二卷),姜鲁鸣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现代部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美〕威廉·曼彻斯特:《克虏伯的军火:德国军工巨鳄的兴衰》,姜明新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西恩·麦克米金:《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于熙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美〕约翰·斯坦布鲁纳:《全球安全原则》,贾宗谊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民主德国〕P.A.施泰尼格尔:《纽伦堡审判》,石奇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英〕A.J.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何抗生、林鲁卿、闵光沛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贾士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E.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巴里·布赞、埃里克·海凌:《世界政治中的军备动力》,薛利涛、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菲利普·史蒂文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许宗瑞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张红晖、胡江波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英〕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封振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英〕李德·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钮先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英〕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英〕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林书武等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英〕约翰·凯恩斯:《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李井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