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H.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陈禹译,上海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苏]斯卡洛夫:《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刘统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版。
本报评论员:《以全球视野发展枢纽经济》,《南京日报》2019年8月2日第3版。
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曹允春、罗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航空物流关联程度及其网络结构研究》,《技术经济》2020年第8期。
曹允春等:《临空经济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4期。
程继隆:《强势:中国枢纽经济异军突起》,《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迟树功:《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储东涛:《率先发展枢纽经济的“南京示范”“南京经验”》,《南京日报》2020年1月22日第10版。
邓洪波:《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的演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
邓洪波等:《空铁型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空间演化特征——以上海虹桥枢纽为例》,《人文地理》2018年第4期。
邓洪波等:《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产业空间分异变迁》,《经济地理》2018年第4期。
邓鹏:《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客运枢纽协调性评价》,《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年第9期。
丁金学等:《交通枢纽的空间演进与发展机理》,《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4期。
丁媛媛:《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董千里等:《基于国际中转枢纽港战略理论的中欧班列集成运作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22期。
董治等:《中国城市群交通系统发展特征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11年第2期。
杜彦良等:《关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樊一江等:《我国多式联运系统建设的思路与任务》,《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范振宇等:《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美国的经验启示》,《综合运输》2015年第4期。
高传华:《枢纽经济形成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基于要素集聚与资源整合理论的探索》,《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期。
高传华:《提升中国枢纽经济竞争力探讨》,《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4期。
高鹤:《交换箱甩挂运输与传统甩挂运输对比研究》,《智能城市》2020年第1期。
宫银峰:《关于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多维思考》,《中州学刊》2020年第5期。
管斌彬:《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多式联运枢纽经济发展的研究及启示——基于美国及欧盟经验的分析》,《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郭丽丽、肖展欣:《综合客运枢纽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综述》,《综合运输》2016年第8期。
郭丽燕:《共享经济模式下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探析》,《莆田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郭沛鑫:《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衔接模糊评价》,《汽车实用技术》2019年第19期。
韩彩霞、仝建强:《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及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物流技术》2014年第15期。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世玲:《交通运输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
姬利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空间组合与衔接研究》,《铁道标准设计》2015年第1期。
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李春雪:《迪拜航空枢纽对我国航空枢纽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统计与管理》2017年第5期。
李国旗等:《物流枢纽形成的驱动力与演化机理》,《经济地理》2015年第4期。
李俊英:《中国在“一带一路”上产业空间枢纽和引领机制研究——评“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林产工业》2019年第4期。
李凯:《我国国际内陆枢纽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8年。
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梁栋等:《我国甩挂运输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33期。
梁双陆、崔庆波:《中国沿边开放中的交通枢纽与城市区位》,《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1期。
林春、孙英杰:《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4期。
刘珂、王秋月:《基于城市规划的枢纽经济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山东省为例》,《祖国》2019年第9期。
刘小明等:《城市客运枢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995年第1期。
刘艺:《关于枢纽型机场空铁联运发展的研究》,《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6年第1期。
刘勇政、李岩:《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金融研究》2017年第11期。
陆华:《区域物流枢纽演进机理及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马海超:《基于中吉乌铁路线路走向方案的客货运量预测探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年第12期。
毛保华:《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理念与顶层设计方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年第3期。
毛科俊、樊一江:《我国亟需明确枢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30期。
孟德友等:《河南“米”字形高铁网构建对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影响》,《地理科学》2017年第6期。
孟令兴:《交通枢纽型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研究》,《中国铁路》2011年第6期。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邱丽丽、顾保南:《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第3期。
沈志云、邓学钧:《交通运输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版。
盛朝迅:《“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改革》2020年第2期。
盛筱祺:《无锡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年第10期。
师宁等:《基于互联互通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5期。
史娟红:《南京禄口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的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3期。
宋文杰等:《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高铁站点地区规划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经济地理》2016年第10期。
宋祥波、刘冠颖:《基于“空铁联运”模型的民航与高铁发展研究》,《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希有:《流量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陶长琪、彭永樟:《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制度质量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7期。
仝新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河南日报》2019年第9期。
汪鸣:《物流通道与枢纽结合 推动枢纽经济发展》,《中国远洋海运》2018年第11期。
王允:《四川省交通枢纽经济溢出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8年。
卫婵婵:《多式联运枢纽网络的优化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2年。
吴鹏升等:《河南省甩挂运输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储运》2020年第7期。
吴文化等:《以枢纽经济促城市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年第3期。
吴旭晓、田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绩效动态评价与障碍因素诊断》,《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2期。
谢泗薪、孙秀敏:《“一带一路”战略下物流多式联运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铁路采购与物流》2017年第1期。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闫永涛等:《基于圈层影响模式的空港经济区规划——以广州空港经济区为例》,《规划师》2010年第10期。
杨公朴等:《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姚士谋、于春:《试论城市枢纽经济新的发展层面》,《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5期。
姚毅:《高铁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开放导报》2018年第1期。
袁新敏:《综合交通枢纽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对策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8期。
岳巧红、石婧:《港口枢纽经济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产业创新研究》2019年第9期。
曾建民:《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张芬芬:《南京枢纽型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思考》,《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张国伍:《“一带一路”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研究——“交通7+1论坛”第四十四次会议纪实》,《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6年第5期。
张蕾、陈雯:《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以长三角枢纽机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12期。
张蕾、周瑞琴:《长三角主要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5期。
张立国:《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1期。
张生瑞、严宝杰:《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张新生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西安陆港国际中转枢纽功能的路径探析》,《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1期。
张瑛:《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周边工业园区产业转型与升级比较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三个园区为例》,《规划师》2010年第26期。
张哲辉:《多式联运助力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综合运输》2014年第1期。
周海波等:《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与地区收入——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2期。
朱新华、都业富:《世界典型航空枢纽透视与经验借鉴》,《空运商务》2009年第10期。
朱雪松等:《基于层次分析(AHP)的公共交通枢纽换乘衔接模糊评价》,《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
Anthony D. May,Charlotte Kelly,Simon Shepherd,“Th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in Urban Transport Strategies”,Transport Policy,Vol.13,No.4,Jul 2006.
Baykaso ğlu A.,Subulan K.,“A multi-objective Sustainable Load Planning Model for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with a Real-life Applicatio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 Transportation Review,Vol.95,No.11,Nov 2016.
Bowen J.,“Airline Hubs in Southeast Asia: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odal Accessibility”,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8,No.1,Jan 2000.
Button K.,Lall S.,“The Economics of Being an Airport Hub City”,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Vol.5,No.5,1999.
Button K.,Stough R.,Air Transport Networks: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00,p.89.
Chang Y. H.,Chang Y. W.,“Air Cargo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Finding the Empirical Link”,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Vol.15,No.5,Sep 2009.
Chen C.,Hall P.,“The Wider Spatial-economic Impacts of High-speed Trains: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Manchester and Lille Sub-region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24,Sep 2012.
Chen X.,Lin L.,“The Node-place Analysis on the‘Hubtropolis’Urban form:The Case of Shanghai Hongqiao Air-rail Hub”,Habitat International,Vol.49,Oct 2015.
Chiambaretto P.,Decker C.,“Air-rail Intermodal Agreements:Balancing the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Vol.23,No.7,Aug 2012.
Chorus P.,Bertolini L.,“An Application of the Node-place Model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Station Areas in Tokyo”,Journal of Transport & Land Use,Vol.4,No.1,Jun 2011.
Deneufville R.,Odoni A. R.,Airport Systems,New York:McGraw-Hill Professional,2013,p.63.
Derudder B.,Witlox F.,Conventz S.,“Hub Citi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Seaports,Airports,Brainports (Hardback)-Routledge”,Michael Hoyler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k,Jan 2014.
Doganis R.,Dennis N.,“Lessons in Hubbing”,Airline Business,Vol.3,Sep 1989.
Fanti M. P.,Iacobellis G.,Mangini A. M.,et al.,“A Flexible Platform for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and Integrated Logistic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IEEE,Sep 2017.
Fröidh O.,“Perspectives for a Future High-speed Train in The Swedish Domestic Travel Market”,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16,No.4,Jul 2008.
Garcia-López Má,Hémet C.,“Viladecans-Marsal E,Next Train to The Polycentric City:The Effect of Railroads on Subcenter Formation”,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Vol.67,No.11,Nov 2017.
Givoni M.,“Air Rail Intermodality From Airlines’ Perspective”,World Review of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Vol.1,No.3,Jan 2007.
Givoni M.,Banister D.,“Airline and Railway Intergration”,Transport Policy,Vol.13,No.5,Sep 2006.
Givoni M.,Chen X.,“Airline and Railway Disintegration in China:The Case of Shanghai Hongqiao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Transportation Lette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Vol.9,No.4,2017.
Gong X. M.,“Research on Cooperative Scheduling and Design of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Vol.483,Dec 2013.
González-Savignat M.,“Competition in Air Transport:The Case of the High-Speed Train”,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 Policy,Vol.38,No.1,2004.
Graham A.,Managing Airpor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2018,p.133.
Gutiérrez J.,“Location,Economic Potential and Daily Accessibility:An Analysis of the Accessibility Impact of the High-speed Line Madrid-Barcelona-French Border”,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9,No.4,Dec 2001.
Ji S. F.,Luo R. J.,“A Hybrid Estimation of Distribution Algorithm for Multi-Objective Multi-Sourcing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Design Problem Considering Carbon Emissions”,Sustainability,Vol.9,No.7,Jun 2017.
Lorber L.,“Impact of Maribor’s Geographic and Transport Position on the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Promet Traffic-Traffico,Vol.12,No.2,Jul 2000.
Markusen A. R.,Hall P.,Glasmeier A.,High-Tech America:The What,How,Where,and Why of the Sunrise Industries,Boston:Allen and Unwin,1986,p.122.
Miller B.,Clarke J. P.,“The Hidden Value of Air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Vol.74,No.1,2007.
Monajem S.,Nosratian F. E.,“The Evaluation of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Station Areas Via the Node Place Model:An Application to Subway Station Areas in Tehran”,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Vol.40,Oct 2015.
Mudchanatongsuk S.,Ordonez F.,Liu J.,“Robust Solutions for Network Design Under Transportation Cost and Demand Uncertainty”,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Vol.59,No.5,2008.
Queralt G. B. I.,Fageda X.,“Intercontinental Flights from European Airports:Towards Hub Concentration or No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Vol.37,No.2,2009.
Raimbault N.,Jacobs W.,Dongen F. V.,“From Local Action Into National Discourse:The Rise of Greenport Venlo as a Dutch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Hub”,Post-Print,Vol.36,No.4,2014.
Raimbault N.,Jacobs W.,Dongen F.,“Port Regionalisation from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The Rise of Venlo as Dutch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Hub”,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Vol.107,No.1,2016.
Román C.,Espino R.,Martín J. C.,“Analyzing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High Speed Train and Alternative Modes,The Case of the Madrid-Zaragoza-Barcelona Corridor”,Journal of Choice Modelling,Vol.3,No.1,2010.
Román C.,Martín J. C.,“Integration of HSR and Air Transport:Understanding Passengers’ Preference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 Transportation Review,Vol.71,No.71,2014.
Román C.,Martín J. C.,“Potential Demand for New High Speed Rail Services in High Dense Air Transport Corrid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Planning,Vol.5,No.2,2010.
Rus G. D.,Román C.,“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Madrid-Barcelona High Speed Rail Line”,Revista De Economia Aplicada,Vol.14,No.42,2006.
Seo J. K.,Cho M.,Skelton T.,“‘Dynamic Busan’:Envisioning a Global Hub City in Korea”,Cities,Vol.46,No.6,Aug 2015.
Sopadang A.,Banomyong R.,“Combining AHP and TOPSIS Method for Logistics Hub Sele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 Decision Making,Vol.15,No.2,Jan 2016.
Taral B. J.,“Role of Road Transpor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faceted and Multilingual Studies,Vol.1,No.6,2015.
Vieira C. L. D. S.,Luna M. M. M.,et al.,“Models and Methods for Logistics Hub Location:A Review Towards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Design”,Pesqui Oper,Vol.36,No.2,2016.
Visondilok C.,Ratanathanyalak P.,Chimmi S.,et al.,“The AEC Road Freight Transportation Hub Potential of Thaila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Management,IEEE,2013.
Wetwitoo J.,Kato H.,“High-Speed Rail and Regional Economic Productivity Through 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 Externality:A Case Study of Inter-Regional Transportation in Japan”,Case Studies on Transport Policy,Vol.5,No.4,Dec 2017.
Yamanshita S.,Morimoto A.,“Study on Occurrence Pattern of the Vacant Houses in the Local Hub City”,Journal of the City Planning Institute of Japan,Vol.50,No.3,2015.
Yang H.,Zhang A.,“Effects of High-Speed Rail and Air Transport Competition on Prices,Profits and Welfar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Vol.46,No.10,Dec 2012.